青霉素简介 杂蛋白去除
青霉素说明书

注射用青霉素钠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注射用青霉素钠英文名称:benzylpenicillin sodium for lnjection汉语拼英:zhusheyong qingmeisuna【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青霉素钠。
化学名称:(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庚烷-2-加酸钠盐。
【性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适应症】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坏疽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素亦可用于治疗: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鼠咬热。
7.李斯特菌感染。
8.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性心脏病或先天性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膜炎发生。
【用法用量】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青霉素的提取

26
3、萃取设备 (5)混合槽或静态混合器
国内大多数厂家是用混合槽或静态混合器进行混合萃取,再用碟片 式离心机进行分离。这种装置结构复杂,拆洗困难,特别是由于离心 分离过程中蛋白质和固体杂质的沉积,需要天天进行拆洗,十分不便。
27
青霉素的提取与工艺
4 青霉素提取工艺条件
(1) 温度、酸度对青霉素稳定性的影响
17
2、新提取方法的研究 (2) 反胶团萃取
反胶团是近年来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纯方法 一方面,由于 pH对萃取率影响不大,可以在较高的pH条件下操作,另一方面,可以 利用离子强度的变化将杂蛋白去除。反胶团萃取已经在某些生物 产品的提纯上得到应用,但是要用于青霉素这样的大处理量、低附 加值的产品生产,还很困难
膜 分 离 器 具 21
膜分离原理
青霉素的提取与工艺 3、萃取设备
(1)波式离心萃取器 (2)倾析机 (3)环隙式离心萃取器 (4)排渣式离心分离机 (5)混合槽或静态混合器
22
3、萃取设备 (1)波式离心萃取器
23
3、萃取设备 (2)倾析机
24
3、萃取设备 (3)环隙式离心萃取器
12
不同 pH时石油亚砜-煤油体系的萃砜
亚 砜 萃 取 相 关 酶 反 应
13
反萃取过程中的乳化问题
溶剂萃取法从发酵液中萃取青霉素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但其 萃取工艺基本没有改变: 所用的萃取剂主要是乙酸丁( 戊) 脂, 甲基异丁酮等。萃取操作条件为: p H 1.8一2. 2, 有机相与水 相体积比O⁄A꞊ 2/ 1, 反萃PH .6 7 一.7 2 , 相比O⁄A꞊ 2/ 1。 在其萃取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青霉素易被破坏,在pH 4 一8 范围内相对较稳定, 在PH 4< 或p H >8 皆易分解。在 PH 2.0,10 摄氏度下, 青霉素的半衰期为1.3小时, 萃取要在 很短时间内完成。② 由于发酵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有机色 素及其他生物副产品, 所以萃取过程中乳化严重。而且采用离 心办法也很难将乳化消除, 需要使用破乳剂。
青霉素

二、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1.稳定性 与含水量和纯度有很大关系 PH5-7稳定 6-6.5最稳定 2.溶解度 青霉素游离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 溶于有机溶剂,钾、钠盐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 于乙醇,在丙醇、丁醇、丙酮、醋酸乙酯、吡啶 中难溶或不溶。
3.降解反应 • PH>7,β -内酰胺环水解形成青霉噻 唑酸 • PH=4,分子重排生成青霉烯酸 • PH=2,分子重排生成青霉酸 • 热 真空加热,分子重排,生成青霉咪 唑酸
会产生乳化,使溶媒合水相分离困难。
• 对高价离子的去除,可采用草酸或磷酸。 如加草酸则它与钙离子生成的草酸钙还能 促使蛋白质凝固以提高发酵滤液的质量。 • 如加磷酸(或磷酸盐),既能降低钙离子 浓度,也利于去除镁离子。 • 加黄血盐及硫酸锌,则前者有利于去除铁 离子,后者有利于凝固蛋白质。此外,两 者还有协同作用。他们所产生的复盐对蛋 白质有吸附作用。
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 第1期: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原生质未 分化,具有小泡。 • 第2期:菌丝繁殖,原生质体具有嗜碱性,类 脂肪小颗粒。 • 第3期:形成脂肪包涵体,机理贮藏物,没有 空泡,嗜碱性很强。
• 第4期:脂肪包涵体形成小滴并减少,中 小空泡,原生质体嗜碱性减弱,开始产生 抗生素。 • 第5期:形成大空泡,有中性染色大颗 粒,菌丝呈桶状,脂肪包涵体消失,青 霉素产量最高。 • 第6期:出现个别自溶细胞,细胞内无 颗粒,仍然桶状。释放游离氨,pH上升。 • 第7期:菌丝完全自溶,仅有空细胞壁。
青 霉 素 提 取
化学提取和精制的目的:从发酵液中制取 高纯度的、合乎药典的抗生素成品。 由于发酵液山洪青霉素浓度很低,仅 0.1%-4.5%左右,而杂质浓度比青霉素 的高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并且某些杂 质的性质与抗生素的非常相近,因此 提取精制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 消沫剂等; 接种量:>200亿孢子/t培养基 空气流量: 1:3(通气量与发酵液体积比)(m3 / m3 · min); 搅拌转速:300-350r/min; 温度:27±1℃ ; 时间: 40h。
质量:菌丝浓度达40%,菌丝形态正常
黄孢子丝状菌 丝状菌 绿孢子丝状菌:发酵单位85000U/mL
深层培养 菌丝形态
绿孢子球状菌 球状菌 白孢子球状菌:发酵单位高,对原材 料、设备要求高,提 炼收率低。
菌落:平坦或皱褶,圆形。������ 分生孢子:链状; 颜色
青霉素发酵工艺
1.发酵工艺流程
孢子制备
1、将沙土孢子先在用甘油、葡萄糖、蛋白
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 化,得单菌落。2、再传斜面,培养7天, 制得斜面孢子。3、再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 米固体培养基上,25º C,相对湿度45%50%,生长7天,大米表面长出明显小菌落 时要再振摇均匀,使菌丝在大米表面能均 匀生长,制得绿色小米孢子。注意:①每 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 及检查杂菌情况。②斜面孢子和米孢子培 养要注意湿度控制
二级种子罐:繁殖罐,大量繁殖。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 消沫剂等; 接种量:10%; 空气流量:1:1-1.5 (m3 / m3 · min); 搅拌转速:250-280r/min; pH:自然; 温度:25±1℃; 时间: 10-14h; 质量:菌丝浓度达40%,残糖1.0%以下,菌 丝粗壮,III期(脂肪粒,积累贮藏物),无 杂菌,效价在700u/ml左右。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主讲人:张璐
青霉素生产工艺

青霉素⽣产⼯艺⽣物制药课程论⽂题⽬青霉素的⽣产⼯艺系部⾷品科学与⼯程学院青霉素⽣产⼯艺摘要:青霉素是⼀种重要的抗⽣素,在⽬前的制药⼯业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产规模⾮常⼤。
通过数⼗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内膜炎、⽩喉、炭疽等病,增强了⼈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
研究和优化其⽣产⼯艺对⼈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产⼯艺青霉素概述青霉素是抗⽣素的⼀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的⼀类抗⽣素,是第⼀种能够治疗⼈类疾病的抗⽣素。
青霉素类抗⽣素是β-内酰胺类中⼀⼤类抗⽣素的总称。
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葡)所产⽣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兰⽒阳性菌有效。
最初青霉素的⽣产菌是⾳符型青霉菌,⽣产能⼒只有⼏⼗个单位,不能满⾜⼯业需要。
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P. chrosogenum),⽣产能⼒为100U/ml。
经过X、紫外线诱变,⽣产能⼒达到1000-1500U/ml。
随后经过诱变,得到不产⽣⾊素的变种,⽬前⽣产能⼒可达66000-70000U/ml。
青霉素是抗⽣素⼯业的⾸要产品。
青霉素的发酵⼯艺过程青霉素⽣产流程:发酵⼯艺过程(1)⽣产孢⼦的制备将砂⼟保藏的孢⼦⽤⽢油、葡萄糖、蛋⽩胨组成的培养基进⾏斜⾯培养,经传代活化。
最适⽣长温度在25~26 ℃,培养6~8天,得单菌落,再传斜⾯,培养7天,得斜⾯孢⼦。
移植到优质⼩⽶或⼤⽶固体培养基上,⽣长7天,25℃,制得⼩⽶孢⼦。
每批孢⼦必需进⾏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杂菌情况。
(2)种⼦罐和发酵罐培养⼯艺种⼦培养要求产⽣⼤量健壮的菌丝体,因此,培养基应加⼊⽐较丰富的易利⽤的碳源和有机氮源。
青霉素采⽤三级发酵⼀级种⼦发酵:发芽罐.⼩罐,接⼊⼩⽶孢⼦后,孢⼦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成分:葡萄糖,蔗糖,乳糖,⽟⽶浆,碳酸钙,⽟⽶油,消沫剂等。
青霉素

发酵工艺要点及过程1.种子丝状菌的成产种子是由保藏在低温的冷冻安瓿管经甘油、葡萄糖、蛋白胨斜面移植到小米固体上,25℃培养7天,真空干燥并以这种形式保存备用。
生产时它按一定的接种量移植到含有葡萄糖、玉米浆、尿素为主的种子罐内,26℃培养56小时左右,菌丝浓度达6~8%,菌丝形态正常,即按10~15的接种量移入含有花生饼粉、葡萄糖为主的二级种子罐内,27℃培养24小时,菌丝体积10~12,形态正常,效价在700u/ml左右便可作为发酵种子。
球状菌的生产种子是由冷冻管孢子经混有0.5~1.0%玉米浆的三角瓶培养原始亲米孢子,然后再移入罗氏培养生产大米孢子(又称生产米)。
亲米和生产米均为25℃静置培养,需经常观察生长发育情况,从培养到三至四天,大米表面长出明显小集落时要振摇均匀,使菌丝在大米表面能均匀生长,待十天左右形成绿色孢子即可收获。
亲米成熟接入成产米也许经过激烈震荡才可放置恒温培养,生产米的孢子量要求每粒300万只以上。
亲米、生产米孢子都需保存在5℃冰箱内工艺要求将新鲜的生产米(指收获后的孢瓶在十天以内使用)接入含有花生饼粉、玉米胚芽粉、葡萄糖、饴糖为主的种子罐内,28℃培养50~60小时。
当PH由6.0~6.5下降至5.5~5.0,菌丝呈菊花团状,平均直径在100~130微米,每毫升的球数为6~8万只,沉降率在85%以上,即可根据发酵罐球数控制800~11000只/毫升范围的要求,计算移种体积,然后接入发酵罐,多余的种子液弃去。
球状菌以新鲜孢子为佳,其生产水平优于真空干燥的孢子,能使青霉素发酵单位的罐批差异减小2. 培养基(1) 碳源青霉素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天然油脂等。
乳糖由于它能被生产菌缓慢利用而维持青霉素分泌的有利条件,为青霉素发酵最佳碳源。
但因现货源少,价格高普遍使用有困难。
天然油脂如玉米油、豆油等也能为青霉素缓慢利用作为有效碳源,但作为大规模使用,不论在来源和经济上都是不可能的。
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是一种杀菌力强、毒性小、应用广的抗生素,而口服的青霉素,更由于使用方便,而普遍应用于临床。
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青霉素类主要有青霉素V钾和阿莫西林等。
青霉素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围绕着青霉素过敏反应中若干问题,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制剂中高分子杂质。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目前对青霉素过敏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
青霉素是由β -内酰胺和噻唑二个环组成的小分子药物,它本身没有抗原性,不能直接引发过敏反应。
国外报告,对高敏病人青霉素杂质0. 01ug就能发生过敏性休克。
杂质经过分离鉴定为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聚合物及聚合物蛋白结合物等,他们都具有青霉素过敏反应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团。
近年来,国内经过大量病例的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证明青霉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是产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杂质平均在21. 44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2%;杂质平均在51. 24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43%;杂质平均在76. 7ug/g时,过敏反应率为0. 74%。
二、减少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关键是提高产品纯度。
国内采用凝胶层析紫外分光法,对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考察,研究了青霉噻唑蛋白及多肽类等高分子杂质在生产发酵、提炼、结晶工艺过程中产生和去除的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条件下,由于青霉素的产生和降解,并与高分子载体不断结合,测得的致敏性高分子杂质含量也逐步上升。
这类高分子杂质含量,随着提炼、结晶、洗涤工艺过程大幅度下降。
所以青霉素的结晶工艺条件是提纯和去除致敏性高分子杂质的关键。
其中共沸结晶法兼有结晶好、易洗涤的优点,结晶速度慢,晶形大而完整,疏松,相对表面积小,利于充分洗涤和甩干,以去除高分子杂质。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金少鸿教授课题组对口服青霉素高分子杂质产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口服青霉素可迅速聚合形成高聚物,其聚合反应仅与生产过程中温度、PH、水分有关。
药物化学 青霉素类详解

2
青霉素 的结构特征 297
3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Fleming从青霉菌的培养皿中发现。 由于青霉素β-内酰胺的不稳定性,导致他四年 的研究毫无进展。
4
1945 年获诺贝尔奖
5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是个苯氧基的青霉素,一个是含有氨基酸 的青霉素。
8
青霉素的稳定性 297
青霉酸
青霉二酸
青霉胺
青霉醛酸
由于他四元环和五元环拼合的时候不在同一个 平面上,N原子和羧基不能共平面,对酸、碱 醇和胺不稳定,这是他的最致命的缺点 。
9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它是抑制了细胞细胞壁合成中的粘肽转肽酶, 从而阻碍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10
青霉素的作用的选择性
1.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G+),他的细胞壁粘肽含 量比革兰氏阴性菌(G-)高,所以,青霉素这 一类药物对革兰争阳性菌的作用比较强,而对 革兰争阴性菌比较弱。
11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过敏源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一些异蛋白(青霉 噻唑蛋白),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引进的,在 贮藏过程中自身开环产生,青霉素的抗生素具 有交叉过敏性反应,所以青霉素类抗生素一定 要做抗过敏的实验,
12
青霉素的缺点
细心与协作精神的胜利
青霉素的发现始于一个现象的意外观察,而 我的唯一功劳仅是没有忽视观察。
Fleming
6
青霉素的来源
1. 生物合成(发酵) 2. 化学全合成 3. 半合成方法
7
青霉素V和青霉素N 3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处理的条件
发酵液
预处理
目的产物在胞外 目的产物在胞内
固液分离 细胞破碎
初步纯化
预处理的目的
• ⑴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 提高固液分离器的效率。
• ⑵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某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 ⑶去除发酵液中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变性沉淀特点
• 使蛋白质溶解度变小,变性沉淀 • 使液体黏度降低,加快过滤速度 • 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生化物质
3.盐析沉淀法
• 当中性盐加入蛋白质分散体系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盐溶”现象—低盐浓度下,蛋白质溶解度增大 (2)“盐析”现象—高盐浓度下,蛋白质溶解度随之下降
盐析机理
• 中性盐的亲水性大,使蛋白质脱去水化膜,疏水区暴露,由于 疏水区的相互作用导致沉淀 。
• 盐离子与蛋白质表面具有相反电性的离子基团结合,形成离子 对,即盐离子部分中和了蛋白质的电性,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 电排斥作用减弱而相互靠拢、聚集形成沉淀。
常用的盐析剂
• 硫酸铵:溶解度大(767g/L) • 硫酸钠 • 磷酸盐 • 柠檬酸盐
盐析的影响因素
• 盐析剂的性质和加入量
(1)符合盐析分布曲线 (2)一般阴离子的盐析效果比阳离子好 。对 于阴离子,带电荷较多者,盐析能力较强,对 于阳离子,带电荷较多者,盐析能力较低。
以考虑采用几种方法结合来实现沉淀分离。
变性沉淀方法
• 加热:利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加热破坏某些组分, 而保存另一些组分 。
• 加入化学试剂 :金属盐、表面活性剂、某些有机酸、酚、卤代烷等可使 混合液中的蛋白质或部分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沉淀。
• 调节pH值:当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剧烈变化时,可引起蛋白质的变性而 沉淀。
导致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1、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 响的能力强。
2、聚集稳定性: (1)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 (2)胶体表面水化膜(亲水性胶体)
方法选择的目的
• 破坏双电层结构 • 破坏水化膜
因合并而沉降
1. 等电点沉淀法
• 等电点(PI):蛋白质为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碱性溶液中带负 电荷,而在某一PH值下,净电荷为零,称为等电点。此时在水中溶解度最小, 能沉淀除去。
发酵液成分
• 微生物发酵或动植物细胞培养结束后,发酵液(或培养液)中除
含有所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外,还存在大量的菌体、细胞、胞内 外代谢产物及剩余的培养基成分等。
任务2.2 搜集预处理相关知识和资料
1
除蛋白质的方法
2凝聚和絮凝3固液分离4膜分离
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
• 发酵液中杂质很多,对后续分离影响最大的是高价无机离子 (Ca2+,Mg2+,Fe3+)和杂蛋白等。
成品包装
发酵阶段 提取阶段
发酵培养控制
➢ 加糖控制。残糖降至0.6%,pH上升时加糖 ➢ 补氮及加前体。补氮:硫酸铵、氨、尿素,使发酵液氨氮量控制在
0.01%~0.05%。前体:发酵液中残存乙酰胺浓度为0.05%~0.08%。 ➢ pH控制。6.6~6.4 ➢ 温度。前期25℃ ~26℃ ,后期23℃ 。 ➢ 溶解氧。不低于饱和溶解氧的30%。 ➢ 泡沫的控制。
培养基
➢ 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等。 ➢ 氮源:玉米浆、花生饼粉、精制棉籽饼粉或麸皮粉等有机氮源,及
氯化氨、硫酸氨、硝酸氨等无机氮源。 ➢ 前体: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 ➢ 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盐类。
抗生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
菌种
孢子制备
种子制备
前体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
提取及精制
成品检验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药物自身理化性质 • 药物稳定性 • 药物分子量 • 药物的活性
预处理的方法
• 沉淀 • 凝聚和絮凝
什么是沉淀?
定义:利用沉淀剂使所需提取的生化物质或杂质 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无定形固体沉淀的 过程。 发酵液沉淀主要去除的是杂蛋白。
沉淀法的特点
• 操作简单、经济、浓缩倍数高,但针对复杂体系而 言,分离度不高、选择性不强
1. 等电点沉淀法
• 沉淀方法:加酸 • 常用酸化剂:硫酸、盐酸、磷酸、草酸等
等电点沉淀法的特点
•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 • 同一种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等电点不同 • 避免直接用强酸强碱调节PH,引起目的药物成分蛋白或酶的变性 • 各种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仍存在一定的溶解度,使沉淀不完全 ,可
蛋白质三级结构
• 通过多个二级结构元素在三维空间的排 列所形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 。
蛋白质四级结构
• 由不同多肽链(亚基)间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复合物分子 。
• 在水中近似为球形 • “亲水表面,疏水内核” • 水中为胶体,稳定 • 有水化膜和双电层
悬浮物的存在状态
• 发酵液悬浮物在液体中以胶体形式存在。都带有电荷,且电性相同, 其组成的溶液是胶体溶液。
杂蛋白的去除
主讲教师
任务2.1 认识青霉素发酵液
青霉素简介
青霉素的化学结构
青霉素是含有青霉素母核的多种化合物的总称,青霉素发酵液中 至少含有5种以上的不同的青霉素:青霉素G、青霉素F、青霉素X、 青霉素K及二氢青霉素F等。
青霉素分子结构球棍模型
青霉素生产发酵工艺
菌种
目前国内青霉素生产菌按其在深层培养中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 和球状菌两种,根据丝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分为黄孢子丝状菌和 绿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为绿孢子丝状菌,如产黄青霉素。
一、沉淀常用的几种方法
• 等电点法
• 变性沉淀法 • 盐析
去除蛋白质
• 有机溶剂沉淀法
• 反应沉淀法(去除蛋白质和无机金属离子)
首先了解蛋白质
蛋白质一级结构
• 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或残基序列)
蛋白质二级结构
• 依靠不同氨基酸之间的C=O和N-H基团间的氢键形成的稳定结构,主要为α 螺旋和β折叠。
• 一般羧基电离度大于氨基,所以很多蛋白质的等电点都在酸性范围内(pH 4.0~5.5)
pH值对蛋白质荷电情况的影响
蛋白质的滴定曲线
• 不同的蛋白质由于其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等电点 (pI),当溶液(环境)pH值低于其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而 当环境pH值高于其等电点时,蛋白质带负电荷,且偏离等电点越 多,其所带电荷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