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吾善养浩然之气

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每每看到这一段句话,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满是激动与波澜起伏,万般感慨涌上心头。
浩者,白也,乃天地之气;浩者,盛大且刚直;然者,自然而然也;气者,为精神也。
孟子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兼有的概念表达了一种蕴涵于天地之间,能使万物运动变化而生生不息的能量。
这种能量称之为“气”。
一元之气,催生万物,日升月隐,潮涌波平、鸢飞鱼跃、草长花开。
万物流转不息。
人类源于天地,秉天地万物之灵气,故而天地精神乃人文精神之源泉与内核。
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通,故而转化为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人类用自己的思想实践天地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合,这是浩然正气的根本。
浩然正气是从凝聚着正义与道德的生命个体中展现出来的,他是大义与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一个人有了浩然正气做人格底蕴,就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最好的坚强与从容。
这是靠躯体的坚持与感情的倾注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理性的蔓延就像铁轨一样一样坚定。
这是《孟子》里边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根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概念。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广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身。
”通过孟子的论述,一个立体的大丈夫形象就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内心坚强,意志坚定,理念清晰,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人,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英雄。
写到这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跨越了历史的洪流,走过了时代的荒野和喧嚣的都市向我走来。
他用热血、笔墨以及珠玉之身诠释了浩然正气的真正内涵,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赫然选择了与国家一起共生死存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旦发怒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 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 的共同点在哪儿? 明确: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 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 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小结: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公孙衍、张仪之流) 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 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 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 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 妾妇之气。
也。
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够称作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 到你婆家,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把顺从作为正道的人,是妾妇的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在(某方面)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 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忧患则生, 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 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 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 香自苦寒来”。 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又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这种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这种气就萎缩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东西。一定要做培养浩然之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病(动词,疲累,倦困)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助词,取独)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表陈述,认为]无益而舍(动词,舍弃,放弃)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副词,只,仅仅)无益,而(连词,表转折)又害之。”
又如: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思考2: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再见
又如: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的争斗就会平息。”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讨论: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精忠报国,收复河山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挺身而出,挽国家于狂澜的毛泽东 不贪恋异国繁华,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 …… ……
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的意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的意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的意思是坦荡、高尚、正直、崇高、不凡、不屈、豁达、宽容和仁爱。
顾名思义,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具备这些特质的气质,它是人格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美德。
浩然之气源于心灵的洁净和高尚。
只有心灵纯洁、思想崇高的人才能拥有浩然之气。
这样的人具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会向世俗低头,也不会向权力屈服,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浩然之气也需要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人生道路上充满困难和挫折,只有具备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才能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动摇,继续前行。
同时,浩然之气还需要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勇气是人格的一种表现,只有敢于追求梦想,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接受失败,才能真正拥有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还需要拥有豁达宽容的心态。
人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公,只有心态豁达宽容,才能不被外界因素所摧毁。
拥有豁达宽容的心态,可以使人更加智慧,更加包容,让人能够联通万物、抱有爱心和正义感。
如何善养浩然之气呢?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不被世俗和利益所左右。
同时,要具备快乐、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灰心和放弃,要勇敢面对问题、积极思考解决办法。
最后,要具备宽容、仁爱的心态,不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帮助别人、关爱他人、付出爱心,让别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美好。
浩然之气是现代社会期望的品质之一。
在这个充满贪婪和煽动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拥有一份宽容、智慧、博大、沉静的浩然之气,让自己的心境更加美丽,让世界更加和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往送之门,戒.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曾.益其所不能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困于心,衡.于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2)一词多义 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

02
浩然之气的含义
什么是浩然之气
01
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 ,指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品质达 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02
浩然之气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 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 践,培养出一种正直、勇敢、坚 定、宽容等优秀的品质。
浩然之气的重要性
培养浩然之气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和 修养,使人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生 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04
浩然之气的影响和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培养道德品质
浩然之气强调正直、诚实、勇敢 等品质,有助于个人在成长过程 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
惯。
提升心理素质
浩然之气有助于培养坚韧不拔、积 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个人面对困难 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
促进自我完善
通过养浩然之气,个人能够不断反 思、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实现 自我完善和发展。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浩然之气”的基本概念 、内涵及其历史渊源。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念,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浩然之 气”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
持之以恒
培养浩然之气需要长时间的积 累和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努
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03
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
坚持正义与真理
正义感
培养对正义的追求和坚持,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认同和维护 。
真理探索
鼓励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不畏强权和权威,勇于挑战和质 疑。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课例叶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孟子》专题中的第六课,选其中的第一、二个选文为主要内容,是第二课时。
课本是按不同的主题将孟子的文章进行整合编排而成的,而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养气学说。
现在教育说提倡的是学以致用,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正气”以及“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别分析第一、二个选文,从而揭示问题本质,最后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什么是浩然之气。
(只言片语即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揭示其实我们现在一直说的这种“浩然之气”的首倡者就是我们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来阐述这个浩然之气的。
通过从我们身边常用词汇来究其本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文本分析浩然之气(1)学生齐读课文。
(2)在这个语段中,孟子说他有一项擅长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八个字中我们要深入研究两个问题:何谓“浩然之气”?如何“善养”此“浩然之气”?带着问题再次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老师补充说明。
①何谓“浩然之气”?②如何“善养”此“浩然之气”?(3)小结:语段从正反两方面说出了养此“浩然之气”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它的养成必须结合道义,不带有功利之心,并且这种精神的养成不可以半途而废也不能急于求成,它是一种由心而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过程。
大丈夫思想①齐读课文。
②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两个人是大丈夫?③孟子为什么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④孟子认为什么人才是大丈夫?⑤思考:第一选段是讲“浩然之气”,第二选段是讲“大丈夫”思想,字面上看似不相同,但编者为何把它们编在同一章节中?两者是否有共同点?有何共同点?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大丈夫”思想就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形式,凸显的都是对仁义礼的坚守。
3. 列举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
4. 拓展性思考(1)讨论:我们自身是否也具有此浩然之气?(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长期坚守自己的良知;在危难面前依然坚守信念。
5. 结语这节课后,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否具有浩然之气,我想,只要你心中有着一份坚守仁义道德的信念,那么你可以很坚定地告诉他,我有。
我们只是普通人,也许这份信念、这股浩然之气还不够让你去做一些舍身炸碉堡、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的壮举,这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着对自己良知的坚守,那么这个世界就已经会很美好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这份坚守能够在长年累月中仍始终如一,那么,每个普通人也能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其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大英雄。
6.作业布置——根据材料《张正祥勇者无敌》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片段实录】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师:刚才我们已经明确了“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思想在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大丈夫”思想就是“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形式,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实践。
现在,你们能不能列举几个古今中外你认为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生:屈原、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学生踊跃回答,畅所欲言)师:大家举得例子都是一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大英雄,那么现在想一想我们自身是否也具有此浩然之气?(PPT)生:(生先是一震,接着恍然大悟似的纷纷回答)有、当然有……师:那你们的“浩然之气”都体现在何处呢?能不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生:让座、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师:拿让座来说,仅仅只是一次两次的让座就说明具有“浩然之气”了么?生:不是,要长久的让座。
师:让座时会不好意思么?生:不会。
师:能不能不好意思啊?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啊?生:因为浩然之气要由心而生的。
师:很好,前面我们分析过了浩然之气具有的特点中有一条,就是要由心而生的,是一种自然反应。
按照孟子的说法,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浩然之气的,只是足与不足的问题罢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知不足而补足、养足此气。
如果你们做的这些行为都可以成为一种很自然的自觉行为的话,那么你们的浩然之气就已经很足了。
师:那现在我们来总结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PPT)生:从小培养。
师:从小培养不正是体现了前面我们说的“浩然之气”具有的什么特点呢?生:长期积累,持之以恒。
师:那么长期积累什么,对什么持之以恒呢?生:坚持做好事。
师:这个坚持做好事换句话说就是坚守自己的良知。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坚守自己的良知。
师:那么大家想想,是不是只要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坚守自己的良知就说明你的浩然之气已经养成了呢?生:(思考中)师:大家想想你们刚才自己举例的那几个具有浩然之气的人物,为什么举他们做例子了,仅仅因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对良知的坚守么?生:在危难面前依然具有浩然之气。
师:非常好,最后我们总结下,究竟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该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呢?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坚守自己的良知;在危难面前依然坚守信念。
(PPT)师:最后我想以一段自己写的话作为这节课的结语——这节课后,如果有人问你,你是否具有浩然之气,我想,只要你心中有着一份坚守仁义道德的信念,那么你可以很坚定地告诉他,我有。
我们只是普通人,也许这份信念、这股浩然之气还不够让你去做一些舍身炸碉堡、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屈的壮举,这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着对自己良知的坚守,那么这个世界就已经会很美好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这份坚守能够在长年累月中仍始终如一,那么,每个普通人也能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表现出巨大的勇气。
其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大英雄。
【教学反思】这次公开课的课题主题是:“启发、质疑、探究、创新”。
我选择的开课内容是高二先秦诸子选修第二单元孟子专题的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课文选择了孟子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是选自《孟子》不同的章节,而编者将这三篇文章统统放置于一起并且统归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下,也正是这本书编排上的特点,将体现孟子同一思想的篇章编在一起,而这三篇文章都体现了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养气说。
我主要选了其中的第一、二则选文来讲授。
本堂课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何谓“浩然之气”,如何养此“浩然之气”,什么是“大丈夫”精神,进而以课文为依托延伸到课外,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在这堂课上我总结了一些亮点。
亮点一:在导入环节设置上我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由文天祥的《正气歌》导入,只是想开篇就点题,引出“浩然之气”这个话题,接着设置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设置这个环节之前就已经预设到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还要设置这个环节,并不是想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有知识缺漏,让学生产生疑惑,接着,提出这个说法的首倡者是孟子,让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来阐述这个“浩然之气”的。
老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解决问题,这样学习的收效会更好。
亮点二:鉴于编者在编排课文上有着特别之处,在分析文本,分别说明了何谓“浩然之气”及何谓“大丈夫”精神后,学生必定会有疑惑,表面上看,第一选段是讲“浩然之气”,第二选段是讲“大丈夫”思想,字面上看似不相同,但编者为何把它们编在同一章节中?进而提出思考:两者是否有共同点?有何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浩然之气”与“大丈夫”思想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对仁义礼有着执着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个环节的设置其实就是从表象到本质的揭示,这是对文本解读的升华。
亮点三: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现在教育说提倡的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上这堂课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对社会人生问题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最后对“我们自身是否也具有浩然之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的思考正是对这一教育思想的实践。
转变人们的思想误区,认为浩然之气只会出现在大英雄、大人物身上,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们意识到,其实这些大人物、大英雄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英雄不是因为他们一时兴起,而是他们经过平时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做人功夫,使得他们在异乎寻常的历史考验面前,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
所以我们普通人只要坚持养浩然之气,那么我们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从而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解决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拓展性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此浩然之气”的引导上,还是暴露出了我的课堂驾驭能力的不足,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这个问题因为是说精神层面的,所以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属于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由于对学生反应的预设不足;二是由于年轻,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本身还存在不足,因此在课堂的驾驭力上稍显不足。
我想通过教学经验的丰富,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在今后的课堂上对这种开放性的教学会有更强的驾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