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赏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求其所以随无涯也。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之达到高尚的境界。
只有修身,才能积善之源,才能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养性,则是指修养内心的情操和气质,使之达到纯净的境界。
只有养性,才能拥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
如何修身养性呢?首先,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迷惑,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
要坚持真、善、美的价值观,做到言行一致。
其次,要养性,就要修养自己的情操和气质。
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注重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到有礼有节,待人和善。
最后,要修身养性,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要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态和体魄。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耐心等待,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宽宏大量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不畏困难。
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现实的压力和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有了浩然之气,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持不懈,不言放弃。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困难所惧。
有了浩然之气,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人。
吾欲善养吾浩然之气,必先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修身养性,培养出浩然之气。
让我们坚守正道,心怀天下,乐善好施。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畏困难,不言放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出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原文如下:(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
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 感‛。
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 ‚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 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 与道‛。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 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 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 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 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 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 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 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
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 ‚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 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 ‚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 ‚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 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 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 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 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 (过渡,承上启下)
修辞?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排比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道理论证
课文分析
层次:个人—国家—结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我们要吸取这些民族之光,并把它 发扬光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通假字
(1)行有不慊之心 (通‚惬‛,快心、满意)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往送之门,戒.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曾.益其所不能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困于心,衡.于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2)一词多义 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优秀课件

讨论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讨论
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 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讨论
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 共同点在哪儿?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 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小结: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 (公孙衍、张仪之流) 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 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 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妾妇之气。 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讽刺公孙衍 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 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
孟 子
1、(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公孙丑问道:)“冒昧求教,夫子擅长什么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说:“再冒昧求教,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讲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 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 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就会委靡不振了。 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 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译文注释》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原文、译文还有注释。
先来说说原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出自《孟子》。
原文是这样的:“(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这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孟子就回答说自己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那这浩然之气到底是啥呢?咱们来看看译文。
大概意思就是,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概。
接下来咱们看看注释。
这“浩然之气”呀,可不是简单的一股气,它是一种很强大、很正直、很有力量的精神状态。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比如说,古代有个叫岳飞的将军,他一心保卫国家,抗击外敌,哪怕面对很多困难和危险,也毫不退缩。
他身上就有这种浩然之气,让敌人都害怕。
再比如说,咱们在学校里,看到有同学被欺负,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也是一种小小的浩然之气的表现。
还有啊,像那些为了帮助别人,不怕辛苦,不怕麻烦的人,他们也是有浩然之气的。
同学们,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对咱们很有帮助。
它能让咱们知道,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
希望大家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努力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短美诗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_全诗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出自《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名句。
【全诗如下】《潮州韩文公庙碑》作者:苏轼(宋代)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能够欺王公,不能够欺豚鱼;力能够得天下,不能够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D、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因此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对话探究,研读文本1、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生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2)何为‚道义‛?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
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
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
所谓‚义‛,即正义。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
‛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
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
(新浪博客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
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生答:‚集义‛。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明·杨继盛)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
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生答: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过渡:正是靠这种浩然正气,才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2、学习第二则《孟子·滕文公下》(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学生回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补充:这样做了以后,在褒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藏,舍之则藏‛和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了。
(4)历史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生答:比如历尽艰辛,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日手持汉朝节而不屈的苏武……过渡:作为大丈夫,我们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通过这样的磨练,我们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学习第三则《孟子·告子下》(1)生齐读(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用排比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温家宝的‚多难兴邦‛。
(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当代作家路遥)教师解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
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
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四、小结: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精神境界。
五、以点带面,拓展延伸1、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
‛(《孟子·告子上》)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②苏轼之‚大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③林则徐(大和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当年左宗堂被派戊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后自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下这幅对联以自励: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
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