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

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

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健身气功的礼仪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健身气功的礼仪很有讲究,采用鞠躬礼,动作分四部分进行。

动作一:并步站立,调匀呼吸,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礼者。

动作二:两手虎口交叉相握,叠于腹部。

动作三:弯腰躬身(一般保持三十度鞠躬),目视前下方,停留片刻。

动作四:上身直立,两手自然下垂,目视受礼者。

手叠于丹田健身气功鞠躬礼双手叠于腹部的地方在人体的重要穴位下丹田之处。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等,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

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

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

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

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尊重传统文化健身气功礼仪是对祖先与传统文化的尊重。

众所周知,健身气功功法是我们祖先圣人历经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总结创编起来的,它给一代代华夏儿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福址,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练功前后的鞠躬礼仪,就是对先圣及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与先圣跨越时空的交流。

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一颗虔诚的心、没有对先圣发自内心的感恩,是很难做到精致的境界!有个新学员曾经半开玩笑地问过我:我们每次练功前后行鞠躬礼,到底是给谁行礼?怎么不见别人给我们还礼!我把这个道理对他讲了一遍,他就心悦口服,不再有什么疑问,每次练功前后都很自觉地行礼。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杂谈健身气功——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悠久的气功文化中走来。

继承、创新、发展。

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

健身气功——八段锦锦——指的是上等的丝织品,在中国文化中它代表着珍贵而又精美的饰物。

有一套动作优美、编排精炼、祛病健身效果俱佳的健身气功功法,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它由八组动作组成,人们就把它称之为——八段锦。

前言气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八段锦是流传最广的健身气功功法之一。

“八段锦”据传出自八仙中的汉钟离,由吕洞宾刻画在石壁上得以流传。

也有人说它是岳飞所创。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时候出土了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而导引术就是现代气功的一种。

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共描绘了四十几个运动姿势,其中,至少有四个与后来广泛流传的八段锦中的动作相似,它被学术界看作与八段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八段锦”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夷坚志》记载:郑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可见,八段锦在北宋即已流传。

在宋代,八段锦的体式已经有坐式和立式两种,其中,立式八段锦后来形成了很多流派,并得到广泛传播。

清朝末年,人们首次把八段锦编辑成一个完整的套路,并绘制图象,它的歌诀这样概括了八段锦的动作做法和锻炼目的: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

此后,八段锦的套路基本被固定下来。

一个有历史传承,有功法理论,有真实健身效果的传统气功功法就被定型了。

为了让祖国气功文化中的这块瑰宝在当代继续造福人民,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1年成立了健身气功课题组,将八段锦作为一个子课题,以传统八段锦为依据,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传统八段锦重新加以编创,同时,科研人员又运用现代体育和自然科学知识对八段锦的健身效果进行了科学研究与试验。

汉族体育项目

汉族体育项目

汉族体育项目汉族体育项目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汉族人自创或在长时间内对其进行改进并成为其代表性项目的那些项目。

汉族体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中华文化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丰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 武术武术是以武术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并结合武器器械演练,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体育项目。

武术是由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是保护自身安全的专业技能和健身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2. 健身气功中华文化中素有“气”在人体中存在和在身体加强调和作用的理念,因此,中华健身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气功养生体系。

气功运动可以帮助身心调处,疏通经络,使人养生保健,提高运动表现,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3. 围棋围棋是古代中国发明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在古代中国发祥于华夏族,是中华文化体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围棋是一种思维深入,需要丰富想象力、快速反应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的项目。

同时,围棋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展现,在国际间也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4. 中华射箭射箭是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主要通过弓和箭的形式来展示射箭手的技能和能力。

射箭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力,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力。

5. 踢毽子毽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并没有统一的规则。

后来,在汉代的时候,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踢毽子规则,也成了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踢毽子是一种锻炼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运动。

6. 中式台球中式台球是中国原创的世界性球类运动,是在西方台球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项目。

在中式台球中,球员需要运用丰富的技巧与策略来击球,同时也需要拥有良好的球感和协调性,它不仅是一项具有竞技性的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7. 中华跳绳跳绳是一种锻炼身体协调性、耐力和爆发力的项目,也是中华体育中的传统项目之一。

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协调性,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动作节奏,展示个人技巧和音乐舞蹈比赛。

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

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

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健身气功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健身方式,主要运用呼吸、体位和心理调节等技巧,通过身体微动和舒展活动,帮助身体得到舒缓,增强身体的功能,调节身心状态,以达到健身塑形、保健养生、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等效果。

同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健身气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弘扬国家文化,传承国粹。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遗产,涵盖了许多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其中不乏对健康和生命的探讨和表达。

例如,《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中医经典之一,提出了人体“阴阳五行”的理论,探究了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了养生保健的方法与原则。

《周易》则以八卦为基础,既是一种哲学思想,更融合了医药、天文、占卜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了对人体各种表现的解释,也涉及到防病治病的思路。

古代以来,一些书院门派为传承古代文化,不仅讲授柔道、太极拳等武术形式,也广泛普及了一些音乐、书法、诗词等文化内涵。

健身气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如"君子胜有志"和"长风破浪"等,更是体现了人·天·地·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强调了融汇中西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健身气功中,通过舞动肢体、调整呼吸、配合手势、言语、心理、身体运动等方法,使身体得到了全面的放松和舒展,达到了心身合一的境界。

在这样的历程中,有利于cala最好的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功能水平,使身心能够获得最佳的健康状况。

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结,引导人们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健身气功注入了新生的生命和传承的价值,这种交融和融合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表现。

通过健身气功让古代文化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深入挖掘文化的内在价值规律,通过健康、积极、自我提升的身体经验,使得我们的生命之路更加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充满生机!。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气功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气功萌芽要追溯到殷商时期,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传统文化是气功的动力源泉气功属中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的构成、内容以及练习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中医思想、经络学说、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

气功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千年,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一种富有哲理,保健养生目的明确,锻炼与医道结合的运动。

气功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典哲学是气功的思想渊源。

我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视“气”为人体的本根。

认为生命的盛衰,都是气的作用结果,人体气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盛衰。

因此,“气”被视为气功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点。

2.天人和一的观点。

“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气功注重按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练功最佳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知行合一”是气功的认识基础,是气功不断升华的动力。

国家体育总局推荐的四种健身气功介绍

国家体育总局推荐的四种健身气功介绍

国家体育总局推荐的四种健身气功介绍“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源流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

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

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

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

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称是我国禅宗初祖。

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

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

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

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

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

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注度 不断提高,健身气功作为一种既注重内外兼修,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身
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研究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起源及其健身功效,有助于深入了解健身气功 的内涵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传说二
在尧舜禹时代,有一位叫做俞跗的医生,他通过修炼气功,获得了高超的医术, 并传授给了他的弟子们。他的这套健身气功,被称为“俞跗健身法”。
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
考古发现
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以及山东大汉口等 地的汉墓中,发现了许多健身气功的壁画 和雕刻,这些证据表明,在汉代以前,健 身气功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与健身气功的 修炼目的有着相似之处。儒家文化对健身 气功的发展和应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健身气功的健身功效研究
健身气功的生理学原理
呼吸调整
健身气功强调呼吸的配合,通 过深呼吸和腹式呼吸,能够增 加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康复训练
在康复训练中,健身气功 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和 心理的康复,促进患者的 全面恢复。
预防保健
通过合理的健身气功锻炼 ,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疾病 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健康 水平。
健身气功的国际化推广与传播
文化交流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被世界各 地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
缺乏跨学科合作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和 体育科学领域,未来需要更多跨 学科的合作,如心理学、神经科 学等,以深入探讨健身气功的内 在机制和更广泛的实践意义。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健身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健身方式,其中八段锦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种,它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所创。

通过这种健身手段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神经、脏腑等多个系统,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好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八段锦的中医理论基础。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这种动作的基本原理是要打通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得以流通。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脉分为三个焦点,分别是上焦(胸口所在的位置)、中焦(脐带所在的位置)和下焦(肚脐所在的位置)。

在这个动作中,双手托天可以促进人体上焦、中焦、下焦三个焦点的通畅,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的目的。

第二式:弯弓射雕式此式是通过锻炼腹股沟的肌肉,以有效地维护人体的尿液、生殖系统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学,腹股沟是一块比较有分量的肌肉,跟脏腑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调节肾脏和膀胱的功能,对于男性来说,可以增强生殖系统的功能,增加精子数量和质量,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第三式:左右互擂肾治疗肾虚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肾脏的功能,从而加以保护。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功能是很广泛的,包括了生殖、排泄、代谢等多个方面,因此肾虚对于人体的健康状况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保护。

第四式:搓揉肝胆促进消化吸收这个动作能够促进人体胃肠道的蠕动,增强胃肠黏膜的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胃肠道的消化系统跟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很大的联系,胃肠道吸收能力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的强弱,因此此动作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第五式:海底捞月益肾气可针对慢性肾炎、红肾病、肾结石等症状。

根据中医学,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保护方法也多种多样,运动是其中一种,而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调节肾的功能。

第六式:垂头甩膀子此式能有效地维护颈椎的健康,缓解肩颈部肌肉疲惫的状态,增加心肺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养生课程论文
姓名:王辉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号:311204000521
班级:机械1205班
2013年12月15日
学习传统文化,理性认识健身气功
摘要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推广普及项目,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改善自身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状态的技能。

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与法轮功等邪教功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而逐渐衰落。

然而,现代化是以民族化为前提的,离开了民族的文化传统,现代化就失去了基础。

而就在这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点诱导并迫害我们的同胞,例如法轮功;所以,找回传统文化迫不及待,学习传统文化,正确理性认识健身气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健身气功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价值
正文:
一.健身气功的起源及发展
健身气功蝶变于中国传统气功,而传统气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蕴积化育了数千上万年,表现出大江大海样的源远流长,广袤无际。

史料记载,远古阴康氏时代,水道壅塞,江河泛滥,人类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劳作,腿脚肿胀,于是“乃制为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这个舞不是娱乐或娱神之舞,而是用来摇筋骨、动肢节,行气消肿,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是源于生活和劳动实践的气功导引术之肇始,也是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抗争、争取生命自由的行为。

经过伏羲、黄帝、夏、商、周朝代的漫长发展和发现,气功养生之道渐成系统,练习者“遍及朝野,蔚然成风”。

春秋战国时,《黄帝内经》成书,奠定了气功的中医学基础。

此时正是中国古代思想空前解放的时期,诸子百家,群起争鸣,各种思想和观念都深刻影响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气功理论。

此后,气功代有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不断补充气功方法和理论,至近代,气功形成了众多流派和系统学说,民间广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气功发展进入了全民大普及阶段。

在传统功法基础上,又涌现出许多当代人编创的功法,习练气功的群众达到数千万,成为了有史以来运动项目中锻炼人数最多的一个。

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

到目前,中国已在全世界建立多个气功社团和培训机构,为健身气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健身气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传统文化是健身气功的动力源泉
健身气功内容丰富、锻炼全面,动作简单易学,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而且机动性强,不受时间和场地局限。

其运动量适中,因此适合在老、中、青等各类人群中开展,是缓解身心疲劳、预防慢性病的有效的锻炼方法之一,是以健康养生为目标的保健身心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

健身气功属中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的构成、内容以及练习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中医思想、经络学说、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

健身气功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千年,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一种富有哲理,保健养生目的明确,锻炼与医道结合的运动。

健身气功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是健身气功的思想渊源。

我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视“气”为人体的本根。

认为生命的盛衰,都是气的作用结果,人体气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盛衰。

因此,“气”被视为健身气功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点。

【2】人和一的观点。

“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健身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
规律。

健身气功注重按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练功最佳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行合一”是健身气功的认识基础,是健身气功不断升华的动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不知”而“行”,是没有动力的。

练功过程也是一样,要用身心去觉悟、体会,达到领悟与把握。

【4】静结合”的方法论构成了健身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

其意思是说,生命有其运动规律。

久静要动,久动要静。

身体健康状态与生命的盛衰在其变化之中。

【5】气功与传统中医关系密切。

健身气功与传统中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并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共同丰富、升华与发展。

传统中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它的整体综合观和辨证施治观,提出了天三宝“日、月、星”,人三宝“精、气、神”的观点。

认为“三宝”构成了一个完整体,“三宝”相互依存,也是一体的。

健身气功理论来源于祖国中医思想。

内养性情,外练筋骨,通经活络,内外兼修是中医学说的养生思想和延寿之道。

2.传统文化,平和心态,持之以恒锻炼健身气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凝聚力的。

尊重传统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带着一种敬佩的心去学习和提高传统文化水平,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吸取营养。

通过传统文化的
修心、养心,稳定心态,让躁动的轻浮的心态归零,让心态平和下来。

平和的心态才是做好事情的基础。

气功是从人的生命整体出发,注重整体锻炼,从人体的形、气、神方面进行调身、调息、调心的综合锻炼,从而改善认的整体功能。

健身气功练习时柔和绵媛,不拘不僵,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呼吸深细匀长,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似有似无,使身心在安全、节能和不产生运动负效应的情况下提高机能生理效果。

健身气功强调修身养性,内外兼修,更注意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调节,通过练功达到心理健康,精神愉快,使心神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强心壮外,抵御外邪,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练习健身气功,应该注重“状态”,即每次练功前都要“三调”:调身、调心、调息。

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心”,即:清心、悦心、宽心、善心、专心。

清心是练功者心境恬静,没有挂虑;悦心是愉快的心情做练功的基础;宽心是心胸豁达,能容能消,能解除心中的愁闷;善心是爱的更高层次;专心是集中注意力(健身气功的注意力,有其特点:不丢不纵,松静自然)。

这样,不走形式地使之引导精神进入状态。

“状态”概括讲,一是外在的形体,二是内在的精神世界。

外在的身,体正身圆,动作圆活,势必周身经络畅通;内在的精神充实,心态稳定,呼吸自然,心理的良性效应势必产生生理的良性反应。

久而久之,持之以恒,“状态”意想即来,练功既简单又便捷。

简单是快乐的,快乐是简单的。

这种状态下,精神充实,生活快乐,工作顺心,人人和睦,益寿延年,何乐而不为呢!
三.传统文化,理性认识是练习健身气功的指导思想
理性认识的前提是尊重传统文化。

一个人,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虔诚之心,就算他面子上的功夫做得再足,也会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

但是,尊重传统,要注重实质,要发扬传统中好的东西,摒弃不好的东西,而不是去过分地注重形式。

我们继承传统,应该探求其本质,将其本质与社会实践结合,努力创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过分流于形式,必将淡化传统文化的良好作用,这与我们提倡尊重传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这就像佛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在乎是否出家呢?
回归传统,以理性认识为依托的健身气功,对医治人类所表现出的在物质世界中自我的迷失,对人类追求的迷惘与缺乏自信,对只顾追求功利而忘掉自身责任等等人类精神上的疾患,无疑是一副良方,对人类具有崇高而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而衰落了。

然而,现代化是以民族化为前提的,离开了民族的文化传统,现代化就失去了基础。

传统道德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否定传统道德,只能丢掉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中国文化讲求真、善、美的统一与和谐,但更注重善,因而伦理本位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而伦理学的内容又长期地同哲学、政治、礼仪和修身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更是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也只有认识到以上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健身气功修身修心的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解读气功文化提高理性认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健身气功》--百度文库
《健身气功:一个承载深厚传统文化的运动项目》--顾铁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