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资料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它们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本文将科普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它们可以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生素通常由真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合成,并被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源于对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种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从而开创了抗生素的时代。

随后,人们发现了更多类型的抗生素,并不断改良和合成新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和目标细菌的特征。

大部分抗生素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抗菌作用:1. 细胞壁合成抑制:某些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性的外围结构,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蛋白质合成抑制:许多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菌正常的代谢和生长过程。

3. 核酸合成抑制:部分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核酸(如DNA或RNA)的合成,影响其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4. 代谢途径干扰:某些抗生素可以阻断细菌的关键代谢途径,如维生素或氨基酸的合成,使细菌无法继续生长和繁殖。

抗生素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抗生素会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医生会根据细菌的类型和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此外,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剂量和疗程进行使用。

二、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抗菌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

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

抗⽣素是临床上应⽤最多和最频繁的药物之⼀。

特别是⼉科病⼈,由于免疫⼒低下,极易受外界微⽣物的侵袭,⽽致感染性疾病,故抗菌药物是⼉科最常⽤和应⽤范围最⼴的药物。

⾃1939年英国医⽣发现青霉素,1942年青霉素开始应⽤于临床以来,到⽬前为⽌,世界上发现和制造的抗⽣素有⼏千种,供应临床的有100余种。

近半世纪以来,⾃青霉素问世后,抗菌药物的发展突飞猛进,除不断从各种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发现新的抗菌药物,更由于药物化学的发展,每年有成千上万个新化合物问世,也有⼏⼗个抗菌新品种投⼊临床和市场。

因⽽有关抗菌药物已成为⼀门专门学科,抗菌药物的⼴泛应⽤也为全世界的药⼚挣得了巨额利润。

近⼗⼏年来虽然疾病谱略有变化,但感染性疾病仍占死亡的第⼀位。

全球每年5岁以下病死1500万,肺炎400万,肠道400万。

⼀。

抗⽣素的定义抗⽣素(⼜称抗菌素、抗菌药)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作⽤,⽤来杀灭和抑制致病微⽣物的物质。

⼴义抗⽣素包括抗微⽣物的抗⽣素(抗细菌、抗真菌、抗⽴克次体、抗⽀原体、抗⾐原体和抗病毒等)和抗肿瘤抗⽣素。

⽽临床抗⽣素主要上指从微⽣物(主要是真菌和链霉素)培养液中提取的具有抗菌作⽤或抗其它微⽣物的药物。

从微⽣物培养液直接提取的抗⽣素称为天然抗⽣素。

由天然抗⽣素经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物称为半合成抗⽣素。

现在有些抗⽣素已经能⽤全合成制得,称为全合成抗⽣素。

⼆。

抗⽣素的分类抗⽣素根据结构特点、药性⼤致可分⼗⼏类。

1.β-内酰胺类2.氨基醣苷类3.⼤环内酯类4.四环素类5.氯霉素类6.林可类7.多肽类8.利福霉素类9.喹喏酮类10.磺胺类11.抗真菌类12.其它类世界范围内,抗⽣素应⽤⼴谱青霉素33%,⼤环内酯19%,头孢16%,喹诺酮8%,青霉素8%,四环素7%,磺胺6%,其他3%。

三。

抗⽣素的作⽤原理1.⼲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其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导致死亡。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

2.影响细菌细胞内的蛋⽩质合成。

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泰能

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泰能

与丙磺舒合用时,可 能会增加泰能的毒性 。
泰能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不良反应
泰能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异 常、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 应。
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肾功能损 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剂量或延长给 药间隔时间。对于过敏反应,应立即 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基因突变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或具有耐药的变 异菌株。
交叉感染
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会导致耐药菌株 的传播,使耐药性问题更加严重。
缺乏新药研发
由于新抗生素的研发难度大、成本高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有限 ,导致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02
泰能抗生素介绍
泰能的特性与适应症
泰能治疗特殊感染的案例
泰能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案例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感染了多重耐药性的细菌,此时泰能可以作为治疗的选择之一。例如,某患 者感染了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经过泰能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泰能治疗特殊部位感染的案例
泰能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特殊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等。例如,某患者因脑膜炎 接受泰能治疗,治疗后病情好转。
泰能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泰能可以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 药性的产生。例如,泰能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 以治疗某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感染。
与非抗生素药物的联合应用
泰能还可以与其他非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如解热镇痛药、 止咳药等,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泰能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强的 抗菌活性,尤其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 菌、厌氧菌和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等 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已先后用于临床的有亚胺培南(imipenam, 泰能)、美洛培南(meropenam)、帕尼培 南(meropenam)
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比阿培南,还有培尼 培南以及呋罗培南与利替培南酯等。 嗜麦芽黄杆菌对泰能天然耐药。


亚胺培南
* 抗菌谱极广,杀菌作用强,对G+菌及G–菌、铜绿假单 胞菌及厌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故对许多耐药菌有效; * 在体内易为肾脱氢肽酶所灭活,需与西司他丁合用。 * 适应症与三代头孢菌素同,并可适用于需氧菌与厌氧 菌混合感染,如腹腔感染或盆腔感染等; * 用药后偶可引起癫痫发作(<1%)、老年、嗜酒、有 癫痫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应用。
的患者; *成人0.5-1g/次,2次/日。
美洛培南(Meropenam)
*对肾脱氢酶具有稳定性,可单独应用。
*在C2侧链位处有所取代,增强了抗绿脓杆菌的
活性。
*抗杆菌及厌氧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亚胺培南是 美罗培南的2~4倍。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惊厥),水溶性好
长繁殖,多无PAE,故需要长时间保持高
于MIC浓度才能杀灭细菌。
合理给药方法:
①大多数品种需每日2-3次给药以达到较 好的杀菌作用。 ②主张加入100-200毫升液体中,30-60分 钟静脉点滴输完。不主张小壶加入或者加 入500毫升液体中静脉点滴。
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包括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
头孢克肟பைடு நூலகம்Cefixime)世福素 头孢地尼(Cefdinir)全泽复 头孢布坦(Ceftibutin)先力滕 头孢拉姆酯(Cefteram pivoxil) 头孢帕肟酯(Cefpodoxim proxetil) 头孢他美酯(Cefetamet pivoxil) 头孢妥仑酯(Cefditoren pivoxil)美爱克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通常剂量 > MIC 4-5倍,增加剂量并不改 善疗效。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阿奇霉素、 甲硝唑。 环丙沙星治疗重症感染可增大剂量 0.8 – 1.2 g / d。
四 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MPC – MIC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抗菌谱极广,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 需氧菌和厌氧菌、及多重耐药或产β-内 酰胺酶的细菌皆有良好作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
美罗培南(美平)
帕尼培南-倍他美隆(克倍宁)
单环类抗生素: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多种质粒介导
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 主要应用于临床的是氨曲南(君刻单)。
天然耐药 - 头孢菌素、喹诺酮类
后天获得 - 万古霉素、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治疗可选用: 氯霉素、多西环素或磷霉素、替考 拉宁
限制使用头孢噻肟和万古霉素,用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替代第三代头孢菌素。
革兰阴性杆菌中的主要耐药菌
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s)的肠杆菌科细 菌
最常见: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菌、亦可见于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
“重锤猛击”(hitting hard):重症 感染,如肺炎,应覆盖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或尚有MRSA。
降阶梯治疗(de-escalation therapy): 一旦病原学诊断明确后(48-72h)则立 即缩窄抗菌谱,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 抗生素。
应用指征:
① 重症肺炎(高热、呼吸增快、器官功能 障碍);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酶抑制 剂均耐药。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论文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论文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被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

因此,了解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抗菌作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环丙沙星类抗生素环丙沙星类抗生素属于广谱抗生素,能够作用于细菌DNA酶,导致DNA断裂,从而杀死细菌。

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现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强,某些细菌已经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现象,使得感染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1.合理使用抗生素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医生在临床给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的敏感性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抗生素及其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2.联合用药策略针对一些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情况,可以采用联合用药的策略,即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抗生素,以增加杀菌效果,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3.加强耐药监测对于常见的细菌耐药性情况,医疗机构应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定期对各类细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策略。

三、未来发展趋势1.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人员正在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目前细菌耐药性问题。

这些新型抗生素可能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更低的毒副作用,对于治疗感染疾病将具有重要意义。

2.抗菌药物的定制化治疗未来,个体化医疗将成为发展趋势,抗生素的定制化治疗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细菌耐药性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多学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药剂师、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士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抗生素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化合物。

自从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已经成为了医生可以使用的重要武器。

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已经成为了医生们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药理学抗生素的药理学包括药物的结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学家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正确地开发和使用药物。

药物的结构是抗生素药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这些结构决定着药物的特性和作用机理。

例如,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中包含有β内酰胺环,可以与细菌的结构类似的靶点结合,从而干扰其细胞壁的合成。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中包含有大的环结构,可以阻止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药效学是指药物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抗生素的药效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的抗菌作用。

研究者们研究了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抗菌作用和作用机制。

例如,青霉素代表了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磺胺类代表了抑制合成细菌核糖核酸的抗生素。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的特征对于确定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非常重要。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半衰期短,在血液中很快被排除,因此需要频繁地给予。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给予多种药物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抗生素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等药物一起使用可能增加肌肉麻痹和呼吸抑制的风险。

二、临床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涵盖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可以治疗感染性疾病并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建立在正确的诊断基础之上。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正确的诊断是第一步。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抗生素耐药,而且会影响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增加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发生。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根据病原体的特征、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因素来进行。

抗生素临床应用2024年修订版指导

抗生素临床应用2024年修订版指导

抗生素临床应用2024年修订版指导一、前言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的原则。

2.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剂量、疗程和给药间隔,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5. 对于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的病原体,应选用糖肽类、碳青霉烯类等高效广谱抗生素。

6. 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抗生素。

三、抗生素应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循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避免无指征或不恰当的使用。

2. 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已知病原体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3. 注意抗生素的给药时间,避免在患者空腹或胃酸过多时给药,以提高药物吸收率。

4.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性和其他不良反应。

5. 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6. 对于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四、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1. 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等,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如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可根据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3. 尿路感染:根据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4. 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丹毒等,可根据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
T:39.3℃;P:106次/分;R:21次/分:Bp : 110/60mmHg。热病容,精神极差,骨瘦如柴,抬入病 房,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各浅表 淋巴结不大。头颅无畸形,睑结膜色淡,巩膜无黄染, 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正常。眼 睑无下垂,水肿和压痛。口唇爪甲色淡,咽部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桶状胸,双肺叩诊呈 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湿性罗 音。心界叩诊不大,HR106次/分,律齐,心音亢进,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水肿(++)。
入院时
1.血常规示:WBC 12.8x109, HGB 92X1012 PLT 398X109(咸阳215医院 2010-8- 19) 血沉:大于110mm/h(咸阳215医院 2010-8-20)
2.尿常规:正常。 3.上腹部B超示:脾大(西京医院 2010-8-30) 6.血培养示:未培养出细菌。(西京医院 2010-8-15) 8.抗核抗体示(-)(咸阳215医院 2010-8-20) 9.自身抗体系列示(-)(咸阳215医院 2010-8-20) 10.甲功示:TSH高,T3 升高 T4 218.30 FT3 9.45 11.肝功:低蛋白血症 ( 咸阳215医院 2010-8-20) 12.胸片CT:双肺间质性肺炎改变(西京医院2010-8-30)
病例
14天后发热退,咳嗽明显减轻,水肿消失。
抗生素的应用
一、概述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三、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四、抗生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五、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六、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七、常用抗生素的抗菌靶及病种 八、经验治疗及合理选择
一、 概述(一)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约占门诊急诊和住院处方 的30%左右。从1929年第一个抗生素 青酶素G 发现,到1960年左右青酶素母核及头孢菌母核 的相继发现,为开创半合成青酶素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头孢菌素的飞跃进展,不仅具有更广的 抗菌谱,而且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大 环内酯类也进行了改造,造就了一批具有较强 抗菌活性和有特殊性能的新产品。
最后诊断及治疗
ANCA(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cANCA-肾-肾炎综合症: cANCA(+),抗蛋 白酶3抗体↑
pANCA-肺-韦格氏肉芽肿:pANCA(+),抗髓 质过氧化物酶抗体↑
R: 甲强龙+环磷酰胺 阿奇霉素
潜在的免疫调理机能(14元环),通过下调致炎 细胞因子,促炎症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
概述(二)
临床感染是常见病症,也是危重病人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滥用现象 十分严重。特别是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发 展最快、新药最多,在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极 突出,并且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会 产生某些毒副反应,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显 得是多么重要,近日新闻报道我国人均输液8 瓶就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有人说要是这样滥用 抗生素,就会导致在21世纪末临床无抗生素可 用的尴尬局面......
病例
诊断? 抗生素?
治疗? 思考?
治疗
支持对症治疗1周,检查。 未使用抗生素,尼美舒利50mg,bid.
1周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查报告 单回报:1、pANCA(+); 2、抗髓质过氧化 物酶抗体↑123.74RU/ml。(2010-11-5 )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胸部CT示:1、双肺多发 小班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炎症,建议定期复 查;2、双肺多发支气管轻度扩张;3、纵膈淋 巴结肿 (2010-11-5)
磷霉素类 环丝氨酸 杆菌肽 氯霉素类 大环内脂类 林可霉素类
四环素类 氨基糖甙类 喹诺酮类 利福霉素类
呋喃类 多粘菌素 磺胺类 甲氧苄胺嘧啶
主要靶位 转肽酶 转肽酶
乙酰-D-丙氨酰-丙氨酸多聚酶 丙酮酸UDP-NAG转移酶 丙氨酸消旋酶/合成酶
★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或DNA合成及复制:
主要是抗肿西、氧氟等喹酮类。
抗生素药物作用部位及机制
作用部位
细胞壁 核糖体
核酸 细胞膜 叶酸合成
机制 阻断细胞壁合成 阻止核糖体 蛋白合成
阻断DNA,RNA合成
影响细胞浆膜通透性 影响叶酸代谢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糖肽类
主要是青酶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及万古酶素,磷 霉素,环丝氨酸,替考拉宁等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主要是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多、 粘霉素,达托霉素,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漏致细菌死 亡。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二)
按靶点
★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主要是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克 林霉素,新生霉素等。
抗生素?抗菌素?
1981年我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指 出,近些年来在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方面,除了 抗菌以外,在抗肿瘤,抗病毒,抗原虫、寄生 虫和昆虫等领域也有较快发展。有些抗生素具 有抑制某些特异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则 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鉴于 “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围,继续使用抗 菌素这一名词已不能适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因此,会议决定将抗菌 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第一个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
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 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 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 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 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一)
按靶点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阴智敏
病例
曲淑悦,女,67岁,陕西省武功县渭源机械厂,病案 号: 114525 2010-10-25-10am 入院。 主诉:持续性发热,咳嗽2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余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夜间尤 甚,体温最高39.3℃,曾就诊于咸阳215医院及唐都医 院,西京医院住院治疗,胸片示:间质性肺炎,给予 多种抗生素及抗痨等支持对症治疗(抗生素共使用12 种),症状不缓解 。现患者仍持续发热,为求进一步 诊治,遂来我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