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赤壁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赤壁”之争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苏轼及相关背景。

(师生共同回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既不准他签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过着半囚徒似的生活。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苏轼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

课文又称《前赤壁赋》。

当年冬,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下了一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见课文注释①。

2.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3.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4.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5.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6.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壬(rén)戌(xū)【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月出》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窈纠”即窈窕】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牛都是星宿名。

东方青龙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南方朱雀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之间。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露横江【横江:笼罩江面。

横,横贯】,水光接天。

纵【纵:任凭】一苇【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之所如【如:往,去】,凌【凌:越过】万顷之茫然【茫然,旷远的样子】。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御(驭)】,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羽化而登仙。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而歌之。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巩、王安石)。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

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全文写景、抒情和说理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表达2.理解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理解其基本效果,借助学程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理过程3.背默全文;准确翻译学程涉及的文句;积累涉及的实词;清晰辨别涉及的虚词的用法二、知识准备1.描写段落的内容概述参见《沁园春》学程2.关键句参见《我与地坛》学程3.主客问答在文章中虚拟出一“主”一“客”,一问一答,是自先秦以来我国作者惯用的说理方式,其基本作用,是将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在化、具体化、形象化,仿佛是有两个人在互相攻驳,激烈争论一样。

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一般不是一方说服另一方,而是在矛盾斗争中,作者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升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作品最终的落脚点,往往是在文章最后才揭示的。

三、课前预习1.本文所属文体是__________,从表达方式来说,其特点往往是__________。

2.指出各段的主要表达方式(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3.翻译文句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课题:赤壁赋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
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勾画重点文言知识,能初步翻译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然后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完善并做好标记。
2、结合工具书,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美读成诵,理解背诵。
第一课时预习案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诗、词、赋、散文方面成就都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奇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④客有吹洞萧者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9.正襟危坐10.哀吾生之须臾
11.托遗响于悲风12.杯盘狼藉
1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舞幽壑之潜蛟()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导学案

第9课赤壁赋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字音辨识(1)壬戌..()(2)属.客()(3)愀.然() (4)窈窕..()(5)桂棹.() (6)旌.旗()(7)舳舻..() (8)横槊.()(9)山川相缪.() (10)酾.酒()(11)江渚.() (12)蜉.蝣()答案(1)rén xū(2)zhǔ(3)qiǎo(4)yǎo tiǎo(5)zhào(6)jīnɡ(7)zhú lú(8)shuò(9)liáo (10)shī(11)zhǔ(12)fú2.通假举要(1)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凭”,乘(2)通“缭”,盘绕3.词语解释(1)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2)笼罩(3)任(4)越过(5)悠远的样子 (6)循、依 (7)端正 (8)当 (9)本来 4.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学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二)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2)

学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二)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2)

导学案《赤壁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第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自主学习】熟读翻译第二三节,完成: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乐甚:扣舷:(2)空明:流光:(3)溯:渺渺:(4)美人:倚歌:(5)和:袅袅:(6)缕:幽壑:(7)嫠妇:(8)愀然正:(9)危坐:繆(10)方:下:(11)舳舻:酾酒:(12)槊:渔櫵:(13)渚:匏:(14)侣:友:(15)骤得:遗响:2.知识归类: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合作探究】探究第二自然段(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探究第三自然段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课后作业】1.一词多义积累望: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之: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背诵默写第二三节导学案《赤壁赋》第三课时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号:03 使用时间: 2013 编写人:盛日山审核人:刘雪芬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朗读第四五段,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情感变化及其感悟;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自主学习】翻译第四、五节,完成: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消长:盖:(2)肴核:狼籍:(3)相与枕藉:既白:2.知识归类: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合作探究】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3)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4)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课后作业】1.积累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2.背诵课文【反思与收获】。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感悟。

3、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预习案二、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0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
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
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
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
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整理文中生字词,疏通文意。

圈画出重点字词句或无法理解的字词句以与同学交流。

2、反复诵读文章,理清课文结构脉络,探寻文章主旨。

3、体会本文精美的语言。

我的问题:(可标注在书上)
二、课内研讨
自学反馈
1、内容疏通:
第一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三自然段:
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四自然段: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第五自然段:本段有些哪些词语较重要,作何解
小结:本段写什么内容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从内容上看,从到到。

从情感上看,从到到。

问题研讨
1、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变化?
①、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②、悲又从何而来?根据文章内容从三个方面寻找。

2、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①、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②、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3、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C级)
最后一段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图景,“客喜而笑”、主与客“不知东方之既白”表明了主与客怎样的心态?这里的客实际也可看成作者痛苦矛盾的另一面,那么本文由此表达了看样的情感态度?
三、拓展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1)东去,浪淘(2)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3)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4)赤壁。

乱石穿空(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6)。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7)公瑾当年,小乔(8)初嫁了,雄姿英发(9)。

羽扇纶巾(10),谈笑间,(11)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12)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3)。

人生如梦,一樽(14)还酹(15)江月。

本词写于黄州时期,词作中流露的思想与本文有何异同呢?
四、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题,完成<学案拓展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