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4383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正

式版)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

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1.1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

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

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

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

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

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

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单烯烃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催化剂)一般是不稳定物质,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可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与空气或其他物质接触可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引起爆炸,如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烷基铝和三氟化硼。

1.2爆炸危险性

如烯烃聚合所需单体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易燃物质的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

存的,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1.3中毒危险性

环氧乙烷、苯乙烯、氯乙烯等反应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如环氧乙烷属于高度危害,氯乙烯属于极度危害,其余大多属于轻度危害,如乙烯、苯乙烯等。

2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1)本体聚合:这种聚合方法往往由于聚合热不易传导散出而导致危险。例如在高压聚乙烯生产中,每聚合1kg乙烯会放出3.8MJ的热量,倘若这些热量未能及时移去,则每聚合1%的乙烯,即可使釜内温度升高12~13℃,待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就会

使乙烯分解,强烈放热,有发生暴聚的危险。一旦发生暴聚,则设备堵塞,压力骤增,极易发生爆炸。

(2)溶液聚合

这种聚合方法在聚合和分离过程中,易燃溶剂容易挥发和产生静电火花。溶液聚合是单体溶于溶剂中形成均相体系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聚合物。此聚合方式所采用带搅拌的设备能保证反应体系热量分布均匀,但是因大量使用易燃可燃液体作为溶剂,其燃烧爆炸危险性大。

(3)悬浮聚合

这种聚合方法在整个聚合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工艺条件,致使设备运转不正常,则易出现溢料,如若溢料,则水分蒸发后未聚合的单体和引发剂遇火源极易引发着火或爆炸事故。

(4)乳液聚合

这种聚合方法常用无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氢)作引发剂,如若过氧化物在介质(水)中配比不当,温度太高,反应速度过快,会发生冲料,同时在聚合过程中还会产生可燃气体。

(5)缩合聚合

缩合聚合是吸热反应,但由于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系统的压力增加,甚至引起爆裂,泄漏出易燃易爆的单体。

聚合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具体分析如下:

2.1 高活性的单体易发生氧化、自聚、热聚反应

聚合原料单体基本上为由碳氢构成的不饱和烃 ,性质活泼 ,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自聚和热聚反应。例如丁二烯在一定条件下 ,能在设备内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丁二烯过氧化物、端基聚合物和自聚物。过氧化物易分解爆炸;自聚物则能在设备中迅速积累

增加 ,致使设备或管道胀裂 ,大量物料流出 ,引起燃烧和爆炸。 2.2 高压设备和管道内物料易泄

漏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聚合过程是在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密闭设备和管道中进行的 ,其原料包括溶剂及其他助剂 ,绝大部分属于易燃易爆物质 ,数量大、爆炸极限宽、闪点低和易挥发。生产过程中 ,可燃物料泄漏常有发生。易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一般比空气重 ,泄漏出来后往往沉积于地表、沟渠及厂房死角 ,并且长期积聚不散 ,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碰到火源便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2.3 聚合反应若温度控制不当 ,易发生暴聚

聚合反应均为放热和热动力不稳定过程,当热量来不及导出时会出现“暴聚”现象,反应失去控制而引发爆炸事故。例如:每kg乙烯聚合时可能产生约

3500kJ 的热量,而乙烯物料的比热在聚合反应的温度和压力下约为 2.6kJ/ kg?℃,如果乙烯聚合转化率每升高1%,则反应物料温度因反应热会升高 12~13℃;此热量若得不到及时移出,当体系温度升到350℃以上时,乙烯便会发生爆炸性分解。环氧乙烷聚合时放出85~125kJ/mol 热量,而其蒸发热仅为25.5kJ/mol,所以环氧乙烷聚合时,容器中能产生相当高的环氧乙烷蒸气压力,从而引起爆炸。

2.4催化剂的性质增大过程的危险性

聚合过程所使用的催化剂,有的为强氧化剂,有的易分解爆炸,有的易自燃。如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 ,异戊基铝 ,一氯二乙基铝与二乙基铝的等分子混合物等与空气接触立即燃烧 ,遇水易爆炸。催化剂三氟化硼和空气接触也会发生剧烈反应 ,冒白烟。过氧化物催化剂遇高温则会发生分解、爆炸。聚合过程中

催化剂加入过量 ,引发剂的比例过高 ,聚合反应速度加快 ,产生的反应热不易导出 ,还可能导致暴聚。

2.5 原料含杂质引发危险

原料中的某些杂质,对聚合有催化作用或能引起不良副反应,其结果会使聚合过程变得无法控制。高压聚乙烯生产中,原料乙烯不纯,尤其是含乙炔量过高,压缩时就易聚合放热而发生爆炸。丁二烯中含氧量为500ppm时 ,就会产生端基聚合物。

2.6 聚合产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聚合产物粘性大 ,设备和管道常有被其粘堵的可能性。采用管式聚合器的最大问题是反应后的聚合产物粘挂管壁发生堵塞 ,引起管内压力和温度变化 ,甚至因局部过热引起物料裂解 ,成为爆炸事故的原因。此外 ,从生产装置中清理出来的自聚物、热聚物遇空气容易自燃。

2.7聚合后处理过程中 ,在设备内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聚合反应完毕后 ,聚合器内除聚合体外 ,还有未反应完的单体、溶剂、乳化剂、催化剂等易燃易爆物 ,若后处理不当 ,会引发危害。例如用气体压出聚氯乙烯聚合物料时 ,若气体为压缩空气 ,则空气中的氧会与物料中残存的氯乙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8静电危险性分析

大多聚合产品,如聚氯乙烯、橡胶、合成纤维及树脂类物质等,其电阻率大都在1012欧?厘米左右(1011~1014),最易产生静电,又由于在聚合产品输送过程至粉体聚合物料仓以及由料仓分装的过程,都很容易产生静电,易引起静电起火或爆炸,影响产品质量,妨碍生产和伤害人体等危害。

针对具体的聚合工艺,建议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编号:SM-ZD-28969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1.1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1、预先危险性分析 1.1 方法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它常被用于评价项目、装置等开发初期阶段的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宏观的概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失控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作用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分析、判断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3)评价事故发生对人员及系统产生的影响,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系统破坏、物质损失情况; 4)确定已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5)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3 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系统的产生目的、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调研; 2)搜集同类生产过程中发生过的事故,查找能够造成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形成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其危险程度,找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1.4 预先危险性危险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的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见下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2.1 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

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人格雷厄姆(K.J.Graham )和金尼(G.F.Kinney )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有三个: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 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 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 D =L ×E ×C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 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式中,D 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 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 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 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2.2 取值与计算方法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2.2-1)。 表2.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 )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 2.2-2。 表2.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以工伤事故而言,可以从轻微伤害到许多人死亡,其范围非常宽广。因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 它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两个参考点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列出表2.2-3 所示的可能结果的分值。 表2.2-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

危险化学品知识及工艺危险性分析.

对本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主要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87年11月5日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等法规、标准的规定。 3.1 危险有害物质的识别和确认分析结果 3.1.1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理化性能指标 本建设项目原料:乙醇、甲酸、乙二醛、硝酸、硫酸、氢氧化钠等。 产品:甲酸乙酯、乙醛酸。副产品:乙二酸、硝酸钠、亚硝酸钠 中间产物:一氧化氮,为有毒气体。 辅助材料:氨,制冷介质,为有毒气体。 本建设项目中主要物质的危险特性见 3.0.0-1、3.0.0-2。

表3.0.0-1 物质的理化特性表 序号名称外观与形状 熔点 (-℃) 沸点(-℃) 饱和蒸气压 (kPa) 相对密度(水=1) 溶解性备注 1 乙醇无色液体,有酒香-114.1 78.3 5.33 0.79 混溶于水,可溶于氯仿、甘油、醚多种有机溶剂 2 甲酸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强 烈刺激性酸味 8.2 100.8 0.67 1.23 与水混溶,不溶于烃类,可混溶 于乙醇 3 乙二醛淡黄色液体,微有臭味15 50.5 29.3 1.1 4 溶于水、醇、醚 4 硝酸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酸味-42 86 4.4 1.50 5 硫酸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嗅10.5 330 0.13 1.083 与水混溶 6 甲酸乙酯无色流动液体,有芳香气味-79 54.3 13.33 0.92 微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7 乙醛酸淡黄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 味 98 111 1mmHg 1.42 溶于水,微溶于苯、乙醇、乙醚等 多数有机溶剂 8 氢氧化钠溶液纯品为无色液体无资料无资料无资料无资料与水混溶 9 乙二酸无色透明结晶体189.5 100℃升 华 1.90 易溶于乙醇,溶于水,微溶于乙 醚,不溶于苯和氯仿。 10 硝酸钠 无色透明或白微带黄色的菱 形结晶,味微苦,易潮解。306.8 无资料无资料 2.26水=1 易溶于水、液氨,微溶于乙醇、 甘油。 11 亚硝酸钠 白色或淡黄色细结晶,无臭, 略有咸味,易潮解271 320(分 解) 无资料 2.17水=1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 乙醚。 12 氨无色有刺激性气体-77.7 -33.5 506.62(4.7 ℃) 0.6空气=1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13 一氧化氮无色气体-163.6-151无资料无资料微溶于水 2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编号: 5.9.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 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由美国的格 雷厄姆 (K·J·Graham)和金尼 (G·F·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 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的三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的大小: D=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容易在企业内部实行。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系统、部分铁路交通系统和石化系统试点使 用,效果较好。它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 整改措施的实施。评价步骤如下: 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2)由评价小组人员按照规定标准给L 、E、C 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 、E、C 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 D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三个因素的分值和危险性分值及其对应的情况如下。 表 1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会被预料到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1 / 2

3不经常,但可能0.1实际上不可能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表 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E) 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暴露一次 6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3每周一次或偶然的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 (C)分值可能结果分值可能结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严重伤害 40灾难,数人死亡3重大,致残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表 4危险性分值(D) 分值危险程度分值危险程度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20~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20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 / 2

危险性分析方法

第七章危险性分析方法 对于现代化的化工生产装置须实行现代化安全管理,也就是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运用科学分析方法识别、评价、控制危险,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预先找出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各种事件出现的条件,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制定消除和控制这些事件的对策,以达到预防事故、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 辨别危险、分析事故及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 定性分析 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情况下能发生事故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控制危险。 它不考虑各种危险因素发生的数量多少。(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定量危险性分析也就是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在第八章进行讨论) 7.1 安全检查表 7.1.1 概述 安全检查表(SCL,Safety Check List)是进行安全检查和诊断的清单。 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通常是把检查对象作为系统,将系统分割成若干个子系统, 按子系统制定。 安全检查表是最早开发的一种系统危险性分析方法,也是最基础、最简便的识别危险的方法。该法应用最多且广泛。 在我国目前安全检查表不仅用于定性危险性分析,有的还对检查项目给予量化,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1.安全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表是由各种专业人员事先经过充分的分析和讨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而编制出来的,按照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就会避 免传统安全检查时的一些弊端,能全面找出生产装置的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 2.它简明易懂,易于掌握,实施方便; 3.应用范围广,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装置的日常操作、作业环境、运行状态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可应用; 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之一是有关安全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安全检查表还可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 7.1.2 安全检查表编制的步骤和依据 1、编制的步骤: 先组成一个由工艺、设备、操作及管理人员的编制小组,并大致按以下几步开展工作: (1)熟悉系统:详细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 全卫生设施等。 (2)搜集有关安全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及同类系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 的依据。 (3)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4)确定安全检查表的检查内容和要点,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列成表。 2、编制的依据:

工艺危险性分析报告

山东天泰钢塑有限公司 工艺危险性分析报告 一、产品及工艺简介 1)1、3、4号线生产工艺:将硫磺块放入燃硫炉内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经引风机引入旋风除尘器进行净化,再进入风冷器和水冷器降温冷却,然后进入吸收塔,自吸收塔塔顶喷淋氨水或循环液进行二氧化硫的吸收。该项目吸收采用三级吸收,一级吸收塔吸收约85%,可得到成品液,二级吸收塔吸收约12%,三级吸收塔吸收约3%,经调和后,制得成品亚硫酸铵溶液。 2)2号线生产工艺:将硫磺块放入溶硫池中,再经泵打入焚硫炉内,同时鼓风机向焚硫炉内鼓入空气,液体硫磺与空气在焚硫炉内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吹入旋风除尘器进行净化,再进入余热锅炉、水冷器降温冷却,然后进入吸收塔,自吸收塔塔顶喷淋氨水或循环液进行二氧化硫的吸收。该项目吸收采用三级吸收,一级吸收塔吸收约85%,可得到成品液,二级吸收塔吸收约12%,三级吸收塔吸收约3%,经调和后,制得成品亚硫酸铵溶液。本生产线在焚硫炉后设置的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输送回粗硫池和精馏池熔化硫磺,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5号线生产工艺:将硫磺块放入粗硫池内用蒸汽熔化,经过过滤器滤去杂质,打入精硫池中,再经泵打入焚硫炉内,同时鼓风机向焚硫炉内鼓入空气,液体硫磺与空气在焚硫炉内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吹入旋风除尘器进行净化,再进入余热锅炉、水冷器降温冷却,然后进入吸收塔,自吸收塔塔顶喷淋氨水或循环液进行二氧化硫

的吸收。该项目吸收采用三级吸收,一级吸收塔吸收约85%,可得到成品液,二级吸收塔吸收约12%,三级吸收塔吸收约3%,经调和后,制得成品亚硫酸铵溶液。本生产线在焚硫炉后设置的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输送回粗硫池和精馏池熔化硫磺,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反应方程式为: S+O 2=SO 2 2NH 3·H 2 O+SO 2 =(NH 4 ) 2 SO 3 +H 2 O 3)生产工流程简图如下图所示。 二、工艺的危险性分析及处置措施 1生产装置 1.1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析 ①管路输送物料过程中,系统密封不严,发生物料泄漏,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窒息事故。 ②设备、设施防静电设施不合格,物料流速过快,有可能产生静电火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③设备、法兰、管道密封不严或锈蚀穿孔,发生高温物料喷溅,可能发生中毒、灼烫事故。 ④作业场所通风不良,可能发生中毒和窒息事故。 ⑤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或失效,也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⑥开停车前后,检修过程系统没有整体置换或置换不完全,系统内物料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火花有引发火灾爆炸的

危险性分析方法

第八章危险性分析方法 辨别危险、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影响后果的过程就是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是为防止危险造成事故所采取的手段,其作用是为制定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提供依据。 危险性分析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危险性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类型: ①定性分析: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在什么情况下能发生事故,以及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大小,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控制危险。定性分析不对各种危险因素作定量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定性危险性分析方法。 ②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故或故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数量大小评定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第八章介绍。 危险、危害因素 8.1.1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作业环境破坏的因素。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二者有时难以区分,故有时统称为危险因素,更多的是并称为危险、危害因素。 8.1.2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根据GB/T 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 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制动器缺陷、外形缺陷等。 (2)防护缺陷如无防护、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防护设施缺陷等。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如电离辐射:X 射线、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激光、紫外线等。 (7)运动物危害如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气流冲击、岩土滑动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用环境不良如采光照明不良、安全过道缺陷、通风不良、气温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差等。 (13)信号缺陷如无信号设施、信号不清、信号失准、信号选用不当等。 (14)标志缺陷如无标志、标志不清、标志不规范、标准位置不当等。 (15)其他物理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危险和危害因素

气站安全管理及工艺操作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分析

气站安全管理及工艺操作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 分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某气站安全管理及工艺操作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分析(1)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漠,工作期间存在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2)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或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到位有章不遵。 (3)操作人员没有经过相应岗位的技术和安全培训,或者经培训但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上岗作业,因其操作能力及事故处理能力差,极易造成操作失误,而引发事故。 (4)采购不合格设备、材料及用品,极易引发事故。 (5)没有制定操作人员巡检制度,操作人员没有对自己管辖的设备进行定期巡检,不易发现事故隐患,从而导致事故扩大化。 (6)操作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存在串岗、睡岗等不良现象,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7)由于操作人员大意或失误,操作人员向已经装满液化气的储罐继续充装,储罐在未安装高低液位报警仪及安全阀失灵不能及时卸压情况下,会导致储罐超压爆炸事故。

(8)液化石油气储罐安装的高低液位报警仪失灵或未安装高低液位报警仪以及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储罐的液位情况下,储罐的充装量超过了最高安全限度,在高温天气,液化气会大量气化,罐内的压力随之升高,在没有安装喷淋设施或喷淋设施没有及时投用,加之安全阀失灵,会造成储罐超压爆炸。 (9)在向钢瓶充装液化石油气时,操作人员脱离岗位,造成钢瓶超装,又没有检称情况下易造成钢瓶超压爆裂。 (10)操作人员穿普通衣物,尤其是化纤衣物,因产生静电,产生火花;穿钉子鞋,与地面碰撞产生火花,使用易产生静电或火花的设备或工具,很可能引起爆炸。 (11)雷雨天进行操作,很容易受到雷击,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12)充装前,未按规定进行检瓶,使用不合格的气瓶充装了液化气,可能造成钢瓶泄漏或爆裂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13)卸车时,未接气相平衡管,或无高液位自动回流装置,或无高液位报警装置,可能使储罐充装过量,易造成储罐超压而导致储罐超压爆裂,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

几种安全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对安全性分析的几种方法的比较 FMEA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TA故障树分析; PFMEA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ZSA区域安全性分析、PHA初步危险分析。 区别: 一、PFMEA(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PFMEA是由负责制造/装配的工程师/小组主要采用的一种分析技术,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相关的起因/机理已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论述。 PFMEA的分析原理 PFMEA的分析原理如下所示,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确定与工艺生产或产品制造过程相关的潜在失效模式与起因; (2)评价失效对产品质量和顾客的潜在影响; (3)找出减少失效发生或失效条件的过程控制变量,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4)编制潜在失效模式分级表,确保严重的失效模式得到优先控制; (5)跟踪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更新失效模式分级表。 模式及后果分析 (1)“过程功能/要求”:是指被分析的过程或工艺。该过程或工艺可以是技术过程,如焊接、产品设计、软件代码编写等,也可以是管理过程,如计划编制、设计评审等。尽可能简单地说明该工艺过程或工序的目的,如果工艺过程包括许多具有不同失效模式的工序,那么可以把这些工序或要求作为独立过程列出; (2)“潜在的失效模式”:是指过程可能发生的不满足过程要求或设计意图的形式或

问题点,是对某具体工序不符合要求的描述。它可能是引起下一道工序的潜在失效模式,也可能是上一道工序失效模式的后果。典型的失效模式包括断裂、变形、安装调试不当等; (3)“失效后果”:是指失效模式对产品质量和顾客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根据顾客可能注意到或经历的情况来描述失效后果,对最终使用者来说,失效的后果应一律用产品或系统的性能来阐述,如噪声、异味、不起作用等; (4)“严重性”:是潜在失效模式对顾客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为了准确定义失效模式的不良影响,通常需要对每种失效模式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并赋予分值,用1-10分表示,分值愈高则影响愈严重。“可能性”:是指具体的失效起因发生的概率,可能性的分级数着重在其含义而不是数值,通常也用1—10分来评估可能性的大小,分值愈高则出现机会愈大。“不易探测度”:是指在零部件离开制造工序或装备工位之前,发现失效起因过程缺陷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也分为1—10级,得分愈高则愈难以被发现和检查出; (5)“失效的原因/机理”:是指失效是怎么发生的,并依据可以纠正或控制的原则来描述,针对每一个潜在的失效模式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列出每个可以想到的失效起因,如果起因对失效模式来说是唯一的,那么考虑过程就完成了。否则,还要在众多的起因中分析出根本原因,以便针对那些相关的因素采取纠正措施,典型的失效起因包括:焊接不正确、润滑不当、零件装错等; (6)“现行控制方法”:是对当前使用的、尽可能阻止失效模式的发生或是探测出将发生的失效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描述。这些控制方法可以是物理过程控制方法,如使用防错卡具,或者管理过程控制方法,如采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 (7)“风险级(RPN)”:是严重性、可能性和不易探测性三者的乘积。该数值愈大则表明这一潜在问题愈严重,愈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努力减少该值。在一般情况下,不管风险级的数值如何,当严重性高时,应予以特别注意;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研究_杜廷召

July 2010现代化工第30卷第7期M oder n Che m ica l Industry 2010年7月 分析测试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研究 杜廷召,田文德,任 伟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 摘要: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过程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识别危险与操作性问题的安全分析技术之一,尤其是在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概述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HAZOP 产生以来的相关研究做出分类并进行了综述,包括HAZ OP 特征研究、扩展HAZ OP 分析领域、开发自动化HAZ OP 分析专家系统和动态模拟辅助的HAZOP 分析。最后对HAZ OP 技术的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HAZ OP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过程危险性分析;安全分析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0)07-0090-04 P rogress and pros pect in 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 DU Ting zhao ,TI AN W en de ,RE N W ei (Co llege of Che m ica l Eng ineer i ng ,Q i 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 l ogy ,Q ingdao 266042,Ch i na)Ab stract :H azard and Operab ility Ana l ys i s(HA ZOP )is one o f t he techn i ques m ost w ide l y used i n safety ana l ys i s to i dentify hazards and ope rability prob l em s in process i ndustry ,especiall y i n i ndustry w ith h i gh risk li ke che m i ca l i ndustry ,petrochem i ca l industry et al .T he funda m enta l pr i nciple ofHA ZOP i s rev ie w ed .T he resea rch re lated to HAZOP around the w orld is c lassified i nto four ca tego ries acco rd i ng to its research scope ,i nc l ud i ng character i stics study ,HAZOP scope ex tendi ng ,deve l opi ng auto m ated HAZOP expert system s and HAZOP aided w it h dyna m ic si m u l a ti on .T he resea rch prospect o fHAZOP i s prev i ewed i n the end . K ey w ords :HAZOP ;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 l y si s ;pro cess hazard analysis ;safe t y ana l ysis 收稿日期:2010-02-08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09B M 033) 作者简介:杜廷召(1986-),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du ti ngz h ao @g m ai.l co m;田文德(1973-),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为过程系统工程。 HAZOP (H azar 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技术 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 CI)首先开发应用的。最初定义为:HAZ OP 分析是由各专业人员组成的分析组对工艺过程的危险和操作性进行分析,即对新建或者已有的过程装置及工程本质进行正式的、系统的严格审查来评估单个装置的危险可能性和可能对整套装置造成的影响。HAZOP 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已有的高危险性装置的潜在危险,除去导致重大安全的问题,例如有毒物质泄漏、火灾和爆炸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HAZOP 分析不仅能够识别危险,而且可以辨识操作问题,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其他领域,例如医疗诊断系统、路况安全监测、可再生能源系统、可编程电子系统等。 1 HAZOP 分析基本原理 HAZOP 的理论依据是:工艺流程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一旦偏离规定的基准状态,就会发生问题或出现危险。它需要由一个由多学科 且经验丰富的成员组成的分析团队,首先依据过程 流程图和管道装置图将流程分为易处理的节点,以此确保对过程中的每一个装置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节点内的每个设备、操作逐一进行检验:匹配引导词(none ,less ,m ore 等)与工艺参数(fl o w,pressure ,te m perature 等)组成有意义的偏差及操作问题,并由偏差进行事故剧情的向前向后分析,最终辨识偏差原因并分析偏差后果。 常规HAZOP 分析流程 [1] 见图1 。 图1 常规HAZOP 分析流程图 90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方法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但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危险性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的情况不确切。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确定几个中间值,如将“不常见,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3,“相当可能发生”的分值规定为6。同样,在0.1与1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1)。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2。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 (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 (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 (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的背景材料。 4.分析步骤 (1)参照过去同类产品或系统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查明所开发的系统(工艺、设备)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2)了解所开发系统的任务、目的、基本活动的要求、包括对环境的了解; (3)确定能够造成受伤、损失、功能失效或物质损失的初始危险; (4)确定初始危险的起因事件; (5)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可能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 1 评价步骤 1.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1.2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业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故聘请专家时应慎重,以避免评价结果失真。 2 赋分标准 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

的分值,见表1。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2.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0值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有打分的标准见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安全评价的方法分类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 一、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熟悉) 1)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法。 (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 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 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①概率风险评价法 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重要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②.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和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都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③危险指数评价法 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办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有: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2)其他安全评价分类法 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 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即从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开始,逐渐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最终分析到可能的事故。 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即从事故开始,推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1-2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值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1-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分数值事故造成的后果 100 十人以上死亡

40 数人死亡 15 一人死亡 7 严重伤残 3 有伤残 1 轻伤需救护 表1—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 危险性分值D 危险程度 ≥320极度危险 ≥160—320 高度危险 ≥70—120 显著危险 ≥20—70 可能危险 <20 稍有危险 根据生产现状,选取等操作岗位,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如下: 表1-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1) 操作岗位L E C D=LEC 危险程度 3 6 3 54 3 6 3 54 3 6 3 54 3 6 4 72 1 6 4 24 1 6 7 42 1 3 15 45 表1-6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2) 生产单元序 号 评价对象潜在风险 风险值 D=LEC 备注 L E C D 1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2 高压空气 高压气流 喷射伤害 1 1 3 3 3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4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5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2021新版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新版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

2021新版聚合工艺危险性分析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固有危险性 固有危险性是指聚合反应中的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本身具有的危险有害特性。 1.1火灾危险性 参加聚合反应介质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 单烯烃聚合单体包括液态的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都属于甲类火灾危险性易燃液体。二烯聚合所指的单体主要包括丁二烯、双环戊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乙烯、丙烯等都是易燃物质,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有些单体的储存温度低于沸点,所以需要在氮气保护下储存。有些单体是在压力下储存,在向储罐投单体前,应彻底用氮气置换。除乙烯、丙烯外其他单体都有自聚的特性,生成聚合物后容易堵塞输送管道。二烯烃(丁二烯、双环戊二烯)不仅能自聚,而且还能生成过氧化物,这是一种有爆炸危险的不稳定物质。 单烯烃聚合反应的引发剂(催化剂)一般是不稳定物质,有的为

危险性评价常用方法

专家打分法:由对地质灾害的机理和研究有相当经验的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现场调查,逐点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而进行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分析。这种方法考虑了大量的现场因素,因各点分析情况为专家置身该处,现场分析而具备较强的真实性,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着相当的人为随意性,其判断的规则因人而异,因而很难产生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分析。 监测类比法:通过对单灾体的变形破坏情况的长期及细致的观测及分析,得出针对于该地质灾害的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应用于与之发育特征以及形成条件类似的一类地质灾害发生的预测以及危险性分析中。此种方法应用于滑坡或崩塌等单独灾害现象的危险性分析,在数学上要求虽较为严格,然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仅仅以相似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且需要较为长期,细致的监测工作。 传统统计分析法:将已有地质灾害点作为样本,量化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与灾害发生与否之间的关系,利用相关数学方法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方程。而后将总评价区划分为不同单元进行区划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因素和地质环境等级之间的模糊之间的模糊矩阵,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其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危险性分析中的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其使用隐含规则解决问题,进行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然后其因素各状态打分困难且权重难以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这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危险性分析转化为有层次结构的有序递阶事件。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事件内部结构排序的算法,用事件矩阵特征值求出测度排序,并对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此法为一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简洁实用,所需数据少。而同样具有定性分析的缺点,在定量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人为随意性,且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较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