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法氏囊炎症、萎缩和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一般3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表现明显的症状。
易感雏鸡群中快速暴发,病程短,本病可以使用注射疫苗和加强管理,进行有效防控法氏囊病的发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的接触性传染病,不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该病是一种以法氏囊炎症、萎缩为主要特征,以及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的疾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仅会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有引发患病鸡只的免疫抑制和缺陷,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试验等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确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和注射疫苗等生产方法,可有效防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概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是一种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引起幼鸡的急性发病。
该病发病率极高且病程较短,一旦发病容易会造成鸡群中大鸡的死亡,且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次在美国发现,鸡群在患病初期会出现间歇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入侵的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被其他病菌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自发现以来被分离出多个变异株,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因此在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染源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高接触性传染病,病毒的传染源为发病鸡以及携带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圈的环境条件中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当鸡舍出现发病鸡时,鸡舍就成为了重要的传染源,鸡舍内的昆虫、鸟类等生物都可以检测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鸡可以直接污染鸡舍内的饮水、饲料、器具,并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病毒。
鸡在3-6周龄处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期,3周以下的鸡,被感染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鸡的免疫造成影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3-6周龄的肉鸡和蛋鸡。
该病的特点是对鸡布鲁氏囊(法氏囊)的选择性破坏,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对后续感染的疾病易感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群体死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鸡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综合防控十分重要。
一、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方式。
目前市面上有常规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类型,饲料改善疫苗(FDR),联合疫苗(Ibd+ND+IBV),Necrotic Enteritis疫苗(NE live)等多种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农户在购买疫苗时应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假冒伪劣产品。
二、养殖环境改善良好的养殖环境对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重要意义。
饲养场所要保持干燥通风,适度排泄,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存活的条件。
避免饲养密度过高,以减少鸡之间的接触,避免疫病病毒的传播。
饲养场所还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常见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其他鸡病病毒与细菌的交叉感染。
三、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
首先是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安全,饲料应保持新鲜、无霉变,饮水要保持清洁。
其次是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导致鸡之间的接触过密。
还要注意控制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以维持鸡的免疫系统健康,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早期发现和治疗及时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农户应该定期观察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工作,及时了解鸡场内的疫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工作。
五、加强人员防护在饲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健康饮食、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禽类疾病。
该病病毒能够感染家禽和野生鸟类,在鸡的感染过程中,会导致鸡蛋生产下降、鸡的死亡率增加,从而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进行综合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上,加强卫生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要做好饲料卫生,确保饲料的质量。
要做好鸡舍的清洁卫生,保持鸡舍的干燥和通风,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
要加强对人员的卫生管理,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
要保证鸡的充足饮水和适宜的饲料,以增强鸡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2.加强病毒监测定期对鸡进行病毒监测,及时了解鸡的健康状况。
对于有疑似感染的鸡,要及时进行病毒检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3.加强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毒的毒株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要注意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养殖户要定期对鸡进行免疫接种,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及时调整免疫方案。
4.加强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感染的鸡要进行隔离处理,防止疾病传播。
隔离措施包括将疑似感染的鸡单独隔离,在处理疑似感染的鸡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病毒传播到其他鸡群中去。
5.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加强关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让养殖户了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增强养殖户的防范意识。
要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应对能力,增强养殖户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认识。
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病毒监测,加强免疫接种,加强隔离措施,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
只有通过综合防控措施的配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也能够保证鸡肉、鸡蛋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家禽,特别是对鸡的危害最大,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消毒、隔离、保健等方面的措施,本文将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一、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最常用的方法,应该选择优质疫苗,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
一般来说,雏鸡在孵化后第7~10天龄时,进行一次法氏囊病疫苗接种,在鸡隻5周龄时进行第2次疫苗接种,在鸡隻12周龄时进行第3次疫苗接种。
在疫苗接种后,需要定期检查鸡隻的免疫情况,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二、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的关键,要做到合理饲养密度,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
要加强对鸡隻的日常管理,保证鸡隻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病变,及时处理。
监测是预防疾病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定期对鸡隻进行监测,确保鸡群的健康状态。
一旦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同时进行检测确认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四、完善防疫隔离措施对于饲养场,要做好动物的防疫隔离,对外来的禽类要进行隔离观察,要严格控制饲养场的人员和车辆出入,确保病毒不会从外界传入。
五、加强免疫力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合理饲养、科学喂养、保健等方式提高鸡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疫苗接种、饲养管理、监测、防疫隔离和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传播,保障鸡群的健康。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对鸡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不仅影响了鸡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鸡的死亡率增加,为了有效的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一、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尿液、粪尿混合物、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饲料、水源、病死鸡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定期清洁、消毒养殖设施,避免饲料、水源被污染,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废弃物,及时清扫卫生。
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接种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苗接种是防控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使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主要包括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对于一日龄的幼鸡,可以采用减毒活疫苗接种,对于成鸡可以采用弱毒或者灭活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规范进行接种。
三、饲料卫生管理饲料是鸡的主要营养来源,保证饲料的卫生安全对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大有裨益。
饲料的存储、运输、配送环节应加强管理和监控,避免饲料受到污染。
饲料应定期检测病毒,确保饲料内无病毒的存在。
四、疫情监测和早期预警建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监测系统,定期对鸡进行疫情监测和检测,确保鸡的健康状态。
对于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情,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遏制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五、加强鸡舍通风管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因此鸡舍的通风管理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
鸡舍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保证空气流通,并且能有效排除污浊空气,减少鸡之间的交叉感染。
六、饲养密度合理合理控制鸡的饲养密度也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重要措施。
饲养密度过高容易导致鸡的应激反应增加,免疫力下降,增加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风险。
要合理控制鸡的饲养密度,保证每只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鸡之间的接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常常对禽类养殖业产生极大的危害。
该疾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已经成为蛋鸡、肉鸡以及种鸡养殖中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需要实施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
一、做好污染源的控制首先,要保证鸡场的卫生环境干净,要对饮水管道、饮水器、鸡舍内部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禽类的接触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机会。
其次,要控制污染源。
在疫情高发季节,对于室外鸡场来说,应该避免和野鸟有接触,以防止野鸟对病毒的传播。
对于室内鸡场,应该防止疫情通过人员和物品传染,如必须进入鸡舍要加穿防护服等防护措施。
二、加强鸡的免疫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对免疫力弱的鸡群很有危害的传染病,因此,加强鸡的免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可以采取使用法氏囊疫苗来提高鸡的免疫力。
该疫苗一般可分为寄生虫吸附疫苗和细胞减毒疫苗两种类型,寄生虫吸附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好,成功率更高。
三、落实严格的检疫制度为了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还应该加强鸡群的检疫工作。
在购买鸡苗或者鸡的母鸡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保证购买的鸡是无病的,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另外,在鸡群的诊断、检测和隔离工作方面,也要采取一系列的检疫措施,以提高诊断和隔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开展大规模的灭活病毒疫苗接种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还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灭活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灭活病毒疫苗能够帮助鸡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在病毒高发季节,应该加强对鸡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增强鸡的免疫力,更好地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总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传染病,对养殖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卫生环境的控制,加强鸡的免疫能力,落实严格的检疫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灭活病毒疫苗接种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防控措施。
养殖厂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与控制

养殖厂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与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原体主要侵害鸡冠状囊(Bursa of Fabricius)的传染病,引起鸡体免疫力下降,极具破坏性。
为了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养殖厂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从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等方面全面提高鸡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以下是养殖厂中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些重要措施:1. 严格的养殖环境管理:- 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包括清洁饮水设备、饲料器具和鸡舍等,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 定期消毒鸡舍和设备,以杀灭潜藏在环境中的病原体。
- 控制鸡舍内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鸡的生活环境适宜,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定期检测:- 聘请专业的兽医定期对养殖厂中的鸡群进行疾病检测,及时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
- 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鸡群进行更频繁的检测,早期发现并隔离感染的鸡只,防止疾病扩散。
3. 饲料和饮水管理:- 使用高质量的饲料,确保鸡群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抵抗力。
- 检查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状况,防止污染和传播病原体。
- 为鸡群提供新鲜干净的饮水,保持鸡体水分平衡,增强免疫功能。
4.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的疫苗株,根据当地的病情和养殖厂的实际情况确定接种方案。
- 在鸡群出生后早期进行疫苗接种,提前建立免疫防线。
- 遵循疫苗接种的正确方法和时间表,确保最佳的免疫效果。
5. 隔离和治疗:- 将患病的鸡只及时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健康鸡只。
- 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并减少死亡率。
6. 教育和培训:- 对养殖厂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 提供最新的防控资讯和指导,帮助养殖厂完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最后,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全面的战略和合作,养殖厂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们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养殖环境的管理、疫苗接种和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鸡的胃肠道和呼吸道,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该病的传染性强,病因复杂,易于发生流行,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管理、提高饲养条件、规范用药等方面的工作。
一、疫病监测和防疫措施(一)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制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以通过飞尘、污染的鸡舍、运输工具以及污染的鸡饲料等途径传播,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制度,定期对鸡群的健康状况和病毒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主要包括鸡的生长发育情况、饲料和鸡舍的清洁卫生情况、鸡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测等内容。
只有通过及时的监测,才能及时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和消毒工作,保持鸡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污物,定期对鸡舍进行杀菌消毒,以减少法氏囊病病毒的传播。
需要加强对鸡的饲养技术培训,提高饲养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确保鸡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三)实施规范的接种和用药措施在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工作中,接种和用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病毒感染严重的地区或者高危季节,需要对鸡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提高鸡对法氏囊病病毒的抵抗力。
需要对鸡进行规范的药物预防和治疗,以减轻病毒对鸡的危害。
二、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一)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通过洗尘、粪便、污水等途径传播,因此需要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污物,保持鸡舍的通风良好,减少病毒的传播。
需要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定期清洗饲料和饮用水器具,确保饲料和饮用水的安全无污染。
(二)实施规范的消毒工作为了减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饲养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需要定期对鸡舍和饲料器具进行消毒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孙海龙1 宫天国2孟凡金3( 1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普兰店 116200 ,3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前言该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同年,Winterfield分离到病原。
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
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
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李德山等报道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IBDV 毒力不断增强,即使是高母源抗体的鸡只也能感染发病,死亡率从10%-50%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防控?本文将结合其致病机理分析简述如下。
1 致病机理IBD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
实验研究发现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
在感染后5小时,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再进入肝脏,能在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一部分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通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
在感染后11~13h,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
IBDV主要在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切除法氏囊,或者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鸡感染IBDV的几率减少约1,000倍,说明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主要是12周龄以前的鸡)。
一旦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最终导致鸡只发病产生免疫抑制或死亡。
2 法氏囊病变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
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
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
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
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3 免疫失败的原因法氏囊在免疫前受到感染,则可导致法氏囊严重损伤,并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免疫法氏囊疫苗不能诱发坚强的免疫力。
3.1 循环抗体的缺失IBDV首先与血液接触是在病毒穿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时,如果血液中存在循环抗体,则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被中和,其结果是较少的病毒进入和经过肝脏,而进入法氏囊的病毒则更少,这意味着病毒血症更轻微。
相反,如果循环抗体水平较高,足以完全中和进入或体内的所有IBDV,也就不会有IBDV进入法氏囊,法氏囊病就不会发生。
3.2 疫苗类型选择错误IBDV的毒力存在差异,它能在多个部位复制,尤其是在法氏囊内进行高水平的复制。
对于IBDV弱毒株来说,病毒的复制处于低水平,尤其是致弱的IBDV疫苗毒株。
相反,所谓的vvIBDV,其病毒的复制处于特别高的水平,该病毒在各个部位的增殖和复制明显增加,这样会有大量的病毒进入法氏囊,法氏囊内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出来,最终引起严重的IBD症状。
实验研究发现,IBDV 致弱株,强毒株和超强毒株均感染5周龄SPF鸡,致弱株不会引起SPF鸡死亡,强毒株可引起83%的死亡率,而超强毒株则可引起100%的死亡率。
4 免疫防控策略仅靠免疫接种并不能完全解决IBD问题。
疫苗在IBD的控制中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但更为有效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控制策略。
全面的控制策略包括:选择正确的疫苗类型、正确的免疫接种时机,以及强化生物安全和科学的饲养管理等。
4.1 疫苗的正确选择根据IBDV的致病性,可以分为弱毒、中等毒力、中强毒力、强毒和超强毒等几种类型。
毒力强弱可以影响免疫的效果,选择合适毒力的疫苗毒株非常关键。
必须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相符合的疫苗类型。
使用IBD疫苗免疫时,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
IBDV弱毒株对母源抗体非常敏感,母源抗体降至很低水平时才有免疫效果。
超强毒毒株则可突破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故根据特定地区IBD的发生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疫苗。
虽然中等偏强毒株的疫苗株也会对法氏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用中等偏强毒株疫苗免疫过的实验鸡,其法氏囊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强毒IBDV疫苗免疫的实验鸡。
即中等偏强毒株仅能引起暂时的、可逆性一过性损伤,强毒株可造成法氏囊不可逆性的损伤,引起强烈的免疫抑制。
另外,对于采用强毒疫苗而言,其突破母源抗体的时间可能要稍微早于中等偏强毒株的疫苗,早提供1-3天的保护力,但是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造成更严重的法氏囊损伤、引起更严重的免疫抑制,由此而引发的继发感染增多,所以多不提倡。
如果现场发生了能突破较高水平母源抗体的超强毒IBDV感染,那么使用IBDV弱毒疫苗免疫,则意义不大,只有通过IBDV强毒株免疫,尽早突破母源抗体而使疫苗毒尽快占位,避免早期感染而诱发的更大损失。
4.2 母源抗体至关重要种鸡免疫的前提应确保1日龄雏鸡具有高水平而均匀的母源抗体,高而一致的母源抗体可使雏鸡在2-3周龄内获得免疫保护,从而使雏鸡免受遭IBDV的侵害。
4.3 免疫最佳时机选择4.3.1 母源抗体滴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具有一定的半衰期。
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的鸡,其母源抗体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肉鸡生长最快,新陈代谢率也旺盛,其母源抗体下降速率是每3.5天下降1个病毒中和(VN)滴度;而对于生长相对较慢的商品蛋鸡,其抗体滴度下降率为每5.5天下降1个VN滴度。
在实际生产中,商品肉鸡母源抗体滴度通常可达11,12和13 。
VN滴度11~13相当于ELISA滴度6,000~10,000单位,故选择免疫前检测抗体水平很重要。
市场上有几种能突破不同母源抗体水平的IBD疫苗,参照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使用中等偏强毒力的疫苗意味着大约在12日龄首免,即可有效。
而对于母源抗体滴度高于8的鸡,则不可进行免疫接种,如果此时接种疫苗,则母源抗体会将疫苗活毒中和,而免疫鸡仍会对IBD病毒易感。
毒力较温和的疫苗,中等毒力的疫苗IBD D78或B87疫苗能突破的母源抗体滴度更低(如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法氏囊活疫苗(克隆B87株),该疫苗只能突破6的母源抗体滴度,这意味着该疫苗的有效免疫时间延迟至大约14-18日龄左右,二免的时间也将随之推迟。
4.3.2 为了选择合适免疫时机,Deventer公式可作为辅助计算工具,计算出鸡群的最适免疫日龄。
该公式是由荷兰动物保健服务中心的专家所建立,它要求采集1周龄雏鸡血样检测其母源抗体,将所测得的ELISA滴度代入该公式{1+(-22.36)/2.82(1--通常把刚孵出的雏鸡为1日龄雏鸡;22.36--某疫苗突破ELISA 500的平方根;2.82--ELISA平均效价平方根每天下降值)},根据鸡场目前正在使用的疫苗毒株,得到一个数值,根据该数值即可预测雏鸡最适免疫接种的时间,一般ELISA检测抗体为800-1500时首免。
此时母源抗体滴度必须低于疫苗毒能够突破的水平,这样疫苗毒才可以到达法氏囊,免疫鸡即可获得免疫力。
如要获得准确的计算值,每次至少应采集30份血样用于计算最适免疫日龄。
若样品数量太少,则得不到准确值。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要将采集血样的雏鸡的日龄也计算在内,并且也需要将相关疫苗能突破的母抗滴度也计算在内。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根据1日龄的AGP阳性率来决定免疫最佳时间,即1日龄AGP血清阳性率,大于80% ,10-17日龄首免;AGP血清阳性率在80-100%,再过7-10天检测,大于50% ,17-21日龄首免;小于50%,14-21日龄首免。
4.3.3 如果雏鸡母抗的VN滴度大于8,则可以100%抵抗Farragher 5270 IBDV 强毒株的攻击。
如果滴度下降到6~8,虽然雏鸡不表现临床疾病,但可看到一些法氏囊损伤;如果抗体滴度低于6,则会暴发临床疾病。
而对于IBD超强毒(vvIBDV)毒株(如D6948株),只有当抗体滴度高达11或者更高时才有完全保护作用;滴度在11~8之间,就可看到法氏囊损伤;而抗体滴度在8以下者,就已经能看到临床疾病。
只有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即低到不会干扰IBDV疫苗时才可以进行IBDV活疫苗的免疫。
对于像B87这样的中等毒力疫苗,只需母抗VN滴度下降到6才可进行免疫接种。
而对于像KS96这样的中等偏强毒力疫苗,则要求母抗VN滴度下降到8再进行免疫。
需要注意的是,与肉鸡相比,产蛋鸡的母源抗体下降较慢,因此适用于肉鸡的免疫程序并不一定适用于商品蛋鸡,反之亦然。
4.3.4 超前免疫4.4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防护措施确保鸡场有正确、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即确保所有进出场的人员、物品做到认真、严格的有效消毒和隔离措施;有效实施全进全出的制度;确保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留有足够的空舍期;确保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通过完善的清洁消毒程序,将IBDV清除出鸡场。
IBD免疫前后环境净化要求高,目前,由于我国多数饲养场生物安全体系不规范,污染严重,因而有一定的风险。
4.5 正确的免疫接种如果没有把疫苗均匀地接种到鸡群的每一只鸡,也不能期望将来有好的免疫力,鸡群中存在较多的非免疫鸡只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最有效的免疫程序:清楚鸡场面临的IBD感染压力,综合分析鸡场疾病历史记录,据此制定控制IBD的最佳免疫程序或最佳控制方案。
超前免疫(18胚龄接种法氏囊抗原抗体复合物)或1日龄接种基因工程疫苗VP2,在预防当前国内法氏囊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今后国内法氏囊疫苗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及时、精确的抗体检测,跟踪并量化鸡群的抗体变化趋势,给出最佳免疫程序制定及执行的客观依据等,制定出综合措施即可成功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