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上甘岭战役简介
上甘岭战役介绍

上甘岭战役介绍上甘岭战役,是我志愿军在金化东北上甘岭附近的突出部之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约三点七平方公里)为主的阵地上,依坑道工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进攻的一次成功的坚守防御战役。
此役,敌先后投入美第7师、伪第2师、第9师及美空降第187团等部共六万余人和大量的武器装备,我参战兵力为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及34师第102团和炮兵、高射炮兵等共四万二千余人。
战斗自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历时四十三天。
我军经过反复激烈的急争夺作战,阵地我交失而复得,终于粉碎了敌之进攻。
取得了歼敌二万五千余人,击毁击伤敌机三百架,击毁敌大口径火炮六十一门、坦克十四辆的重大胜利。
第一,战前情况一九五一年六月,我军转入战略防御后,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作战方针指导下,第一线各部队构筑了大量坑道工事,逐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绵亘正面的坚固阵地防御。
同时调整和加强了东西海岸和纵深地区的防御力量,改善了道路和后方供应。
自一九五二年春夏以来,我军又开展了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小分队攻防作战的经验。
一九五二年秋,我军为了锻炼部队,争取主动,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局部进攻,令第一梯队各军于九月十八日起对敌营以下战术要点实施反击作战。
正当我军秋季有限目的的进攻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敌人为了在七届联大和美国大选开始前取得宣传资本,并加强其在停战谈判中的地位发动了所谓“金铧攻势”,上苦岭战役由此开始。
敌军企图及兵力部署敌人发动所谓金化攻势的企图是:首先攻占我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进一步夺取整个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防御态势,为尔后进攻平康、金城以北地区创造条件。
其主突方向为区亭岘、五圣山。
进攻正面宽二点五公里。
为实现上述企图,敌纠集的主要兵力是:美第9所属美第7师(配属美空降第187团、阿比西尼亚营、哥伦比亚营)、伪第2师(配属步兵第37团)及伪第9师等部。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英语: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军行动代号Operation Showdown(中国称“金化攻势”)。
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
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
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基本简介时间: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地点: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前沿上甘岭地区中方指挥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
美军指挥官: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
战役简介: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
战斗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对阵联合国军,即美国陆军与韩国国防军。
战役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
参战方联合国:韩国、美国、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中华人民共和国上甘岭战地摄影记者高亚雄回忆: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每个师都有专职摄影员。
那时不叫记者。
上甘岭战斗中我也在坑道里,在总共43天的战斗里,我近20天在前沿阵地。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
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
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干粮—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
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坑道战是艰苦的。
许多坑道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许多人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戏称为“光荣茶”。
战士们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
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中。
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上甘岭》梗概_小学作文

《上甘岭》梗概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上甘岭》梗概,感谢您的阅读!1952年秋,美国侵略者在板门店宣布无限期休会后,便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敌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七师和第九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两个营,另18个炮兵营和一百七十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六万余人,他们使用猛烈的炮火,企图夺取上甘岭地区只有三平方公里的两个山头阵地,从而向北占领主峰阵地五圣山。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负担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12军。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投入大量兵力,有第15军第45、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一个团、炮兵9个团又四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四万余人。
由于敌人突然进攻,以及后方运输道路被敌人严密封锁,坚守在主峰上的志愿军某部七连几乎伤亡殆尽,师指挥所命令八连执行主峰的坚守任务。
八连连长张忠发带着连队到阵地上后,发现七连连长已经牺牲,战士们也大部分伤亡,只剩下了被硝烟熏瞎了双眼的指导员在坚持指挥战斗。
张忠发立刻投入到了残酷的战斗中。
师指挥所原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待后援,可没想到,敌人在一个上午竟进攻了23次,连队伤亡惨重,师指挥所只好命令他们放弃表面阵地,暂时撤进坑道。
第二天,敌人在占领了两个山头阵地后,果然大举进攻五圣山。
张忠发命令自己的连队和其他坑道部队主动出击,用重机枪扫射敌人,没想到竟打退了大股进攻五圣山的敌人。
师指挥部根据这种情况,命令坑道部队拖住敌人,使后方能够争取时间调动兵力、补充弹药。
张忠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战士们每天都有伤亡,人一天天在减少。
他们不仅要和头顶上的敌人作战,还要为生存而斗争。
坑道与后方的联系被敌人切断,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顽强地战斗了24天,使后方做好了大进攻的准备,一举歼灭了敌人。
上甘岭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返回板门店重新坐下来,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上甘岭》梗概作文(小学五年级800字).doc

《上甘岭》梗概作文(小学五年级800字)1952年秋,在宣布板门店无限期休整后,美国入侵者在朝鲜中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参战的敌军包括美国陆军第7师和第9师,共11个步兵团和2个营,18个炮兵营和170辆坦克。
他们出动了3000多架次,总兵力超过60000人。
他们用重炮试图占领上甘岭地区仅有3平方公里的两个山顶阵地,从而占领了北面的武胜山主峰。
先后承担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志愿军部队,是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金山+副政委杜义德指挥的第一支部队。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也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第15军第31师和第12军第34师,一个团、炮兵,9个团和4个营,山炮、野炮、榴弹炮、114,火箭发射器24,高射炮47,总兵力超过4万人。
由于敌人突然袭击,后方交通道路被敌人严密封锁,坚守在主峰的志愿军第七连几乎全部伤亡,师指挥所命令第八连执行主峰坚守任务。
当第八连的连长张忠把他的连带到阵地时,他发现第七连的连长已经死了,大多数士兵都受伤了,只剩下被烟弄瞎了眼睛的教官继续指挥战斗。
张忠法立即投入了这场残酷的战斗。
师指挥所最初要求他们坚守24小时以备后援,但出乎意料的是,敌人在一个早上袭击了23次,给连队造成了重大伤亡。
师指挥所不得不命令他们放弃地面阵地,暂时撤回隧道。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在受阅的空降兵战车方队里,有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伴随着官兵和战车一起通过天安门广场。
图:空降兵战车方队队员将这面布满弹孔的战旗送上战车这面弹痕累累的战旗有一段不朽的历史传奇。
它来自炮火连天的上甘岭战役。
69年前的今天,上甘岭战役打响。
战役过程中,志愿军第15军第134团3营8连在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士根的率领下,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1号坑道。
尽管断水断粮14天,8连官兵仍始终坚守阵地,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
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
飘扬在597.9高地主峰的这面战旗,留下381个弹孔!此战之后,8连荣获“上甘岭特功八连”的荣誉称号。
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10月8日,第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式批准了范佛里特精心策划的“摊牌作战”计划,也被称作“金化攻势”。
“摊牌作战”计划:以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个营的兵力,用5天的时间、200人伤亡的代价,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夺取志愿军防守的上甘岭地区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范佛里特的“摊牌作战”公然摊牌了。
美军集中40架飞机、320多门大口径火炮,27辆坦克,以罕见的火力密度,倾泻在五圣山前沿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两个连防守的阵地上。
时任第15军后勤部文化干事胡复生:那个炮弹密度很大,平均每秒钟要打6发炮弹,那炮弹一个接一个,土都全部打松,表面工事全部没有了。
后来,美军火力倾泻的专用名词“范佛里特弹药量”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产生的。
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晚上,第135团7连2排排长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亲自带领1个班开辟反击道路。
时为第15军《战地报》记者李天恩:敌人炮火把他的腿打断的情况下,他仍然不下火线。
他自己端着机枪来掩护战士易才学继续战斗,最后他抱着个手雷,滚到敌群里头,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甘岭战役的资料

甘岭战役的资料1背景1952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
此时,正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战俘遣返谈判陷入僵局。
“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正在进行的战术反击,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先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向朝中方面施加压力,继之于10月14日开始在朝鲜中部战线发动“金化攻势”,对位于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的志愿军两个连的支撑点阵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企图夺取志愿军的防御要点五圣山,改善其战场态势。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于10月14日发起。
“联合国军”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军。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由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两个阵地构筑有长10米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
战役开始时,第15军正在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联合国军”发起进攻后,第15军立即改变作战计划,全力投入上甘岭地区的防御作战。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参战的部队有第15军第45、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榴弹炮兵第2、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一部,第60军炮兵团一部,高射炮兵第601、第610团各一部,计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和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两个工兵营,总兵力4万余人。
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也调整部署,全力保障上甘岭地区作战。
上甘岭战役简介的资料

上甘岭战役简介的资料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于1952年1月下旬至4月23日进行。
下面将为您介绍上甘岭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胜利意义以及参战英雄,全方位细致地呈现这一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进入朝鲜,中国决定采取行动,于10月19日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汉城战役、辽东战役、江河口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缓解了战争局势,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为反击美军打下了基础。
二、战役经过(一)作战计划上甘岭位于朝鲜中北部,是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和联合国军队争夺的重要位置。
中国军队认为,如果能够在上甘岭附近取得胜利,就能够对敌方在朝鲜的战略部署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中国军队计划在上甘岭附近展开猛烈进攻。
(二)战役进程1952年1月下旬,中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把敌人的部队推向了上甘岭关口。
随后,中国军队对敌方进行了多轮轮番攻击,但都未能取得胜利。
在战斗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坚持不懈地进行掩护伪装,采取了很多战术和行动,使敌人难以判断他们的真实意图和进攻方向。
这样,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和敌人在上甘岭的战场上持续搏斗,互有胜负。
(三)胜利结果1952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军的直接指挥下起义,加大了战力,终于消灭了侵略者的最后一支部队,成功占领上甘岭。
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死亡2.6万,受伤8.2万,但是敌人损失更大。
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威信,加强了中国黑龙江到朝鲜边境的防御,并且为反击敌人取得更大的战略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胜利意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进行了重大努力和牺牲,上甘岭战役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它加剧了战争的发展,打击了敌人的威信,增强了中国军队的信心,同时也让朝鲜人民感到更加坚定和自豪。
(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巩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地位和权威,并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上甘岭

(三)实施决定性反击
自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美第7师、伪第9师 先后以十七个营兵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向我反扑。2 号阵地一度为敌所占,我先后以第93团两个营加强防御, 终于将敌击退。五日以后,敌即停止对597.9高地进 攻。
(三)实施决定性反击
十一月十一日十八时,我第9 2团两个营在炮火支援下向537 . 7高地北山之敌发起反击,当即 收复了阵地。从十二日开始,伪第 2师先后以第32团、第17团和 第37团等部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向 我多次冲击,阵地数度为敌所占, 但均被我第92团顽强抗击所恢复。 十八日我以第102团接替第92 团作战任务,击退敌多次进攻,巩 固了阵地。二十日后,敌已无力继 续进攻,每日则以轰炸、炮击对我 阵地进行报复。至二十五日,我5 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已恢复战前态势。至此,敌之所谓 “金化攻势”为我彻底粉碎,上甘 岭战役胜利结束。
为牵制和调动敌人, 配 合 坚 守 坑 道 斗 争, 我 第 2 9 师 、 第 44 师 , 于 十 月 二 十 一日 至 二 十 七 日 对 柏 德里 东 无 名 高 地 、 3 81 高 地 东 北 无 名 高 地、 3 9 1 高 地 南 峰 进行 攻 击 , 毙 伤 敌 二 千余 人。
(二)坚守坑道斗争
1、相关地名——五圣山
五圣山西侧,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齿相依,形成天然防 线。如果斗流峰、西方山失守,五圣山就会陷入三面受敌的险境,要是 五圣山失守,那斗流峰、西方山就失去依托,整个中部战线便有全线崩 溃的危险。
军事分界线略图
1、相关地名——五圣山
西方山以西,则是宽达 八公里的平康谷地,几乎 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同 是群山环抱中的天然走廊, 从汉城到元山的铁路、公 路横贯其间。完全可以这 么说,五圣山、斗流峰和 西方山一线,系战争与国 家命运于一身,其重要性 无可匹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甘岭战役简介
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中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
在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军队被俘人员,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
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
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和170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第12军。
战前,第15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10米长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
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15军第45师、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炮兵9个团各1部另4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7万余人。
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
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
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