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宋朝时期社会保障政策及措施

浅谈:宋朝时期社会保障政策及措施

浅谈:宋朝时期社会保障政策及措施无论在任何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等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会带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提高,这样一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今天,在古代也同样有所体现。

封建王朝时期,社会保障仅仅保障的是百姓的最低生活需求,而社会福利则是在基础需求之上的一种福利待遇,这是两种既然不同的概念。

北宋时期,因为社会经济主要以商品经济为主,不仅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北宋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普及全世界,百姓救济、官员福利的阶级体现很常见,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存在阶级差异。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北宋时期的社会保障文化制度和体现。

一、百姓与官员之间的福利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虽然到达了一个高峰,但受制于生产力制约、物质资料有限,再加上封建思想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所以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三六九等之分。

1.百姓的救济政策如上述所言,北宋对底层百姓的生活保障政策主要体现在“社会救助”,也就是说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朝廷会通过居养院、养济坊、慈幼局等方式对贫苦百姓加以救助。

虽说北宋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仁政为精神,但受生产力制约的限制,所谓的社会保障救助政策也仅仅维持在人们基本生活水平线上,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的社会救助所提供的生活资料非常有限,对于底层百姓的帮助大多以临时救助为主要,侧重人群多为鳏寡孤独废疾贫者。

2.官员阶层的福利待遇福利待遇和社会救助不同,它所保障的东西不再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额外追求,比如更高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等。

当然,这样一种社会福利不会存在于底层百姓之间,他们大多存在于统治天下的皇族和官员等特权阶级人物,物质生活较好的同时也有精神方面的福利待遇。

这些待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皇帝的恩赏、名誉的蒙荫和职位的提高等。

不过,更高的福利待遇也就意味着这类福利的数量较少,辐射的人物自然比较少。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作者:赵映林来源:《唯实》2018年第08期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人道主义精神的王朝,其突出表现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摇篮到坟墓”的生老病死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福田院与居养院宋朝社会保障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与漏泽园等。

福田院设在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由开封府直接派人管理。

收养对象为首都一地的老幼残疾且无依无靠的贫困人口。

初期仅有东、西两福田院,满足不了需求。

宋仁宗要求扩建,诏书说:“京师老疾孤穷匄者,虽有东西福田院给钱米,才二十四人,可别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盖屋五十间,所养以三百人为额,岁出内藏五千贯给之。

”初期每院仅收养24人,这对有百万人口的首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情况到宋仁宗时得到改变,嘉祐年间(1056—1063年)增设南、北福田院,四个福田院共计可收养1200余人。

每当寒冬来临,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之时,京城开封府的主要官员,必须到大街小巷巡视,发现无依无靠或流浪街头的老人、失去双亲的儿童和街上的乞丐,都一律收容到福田院中。

福田院收养的人数平时虽然仅能容纳1200人,但在寒冬季节则不受此限,各福田院都必须尽力收养,安排不下的由政府出资让房屋多者协助安置。

气候转暖,或所收养之人一旦自身状况有所改善,可以自己行动时则回归原居所,以便空出的房屋继续收养“老疾孤穷匄者”。

四所福田院所需费用最初每年在5000贯以上,这笔开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负责供应皇室、补助军国之用以及赈济灾荒的内藏库列支,后来随着收养人的增多,每年所需费用超过8000贯,最高时年支出1.2万贯,内藏库不足支出,这才改由从地方的施利钱中划给。

为了防止贪腐,保证供给不至短缺,福田院必须每天统计上报收养人数,按收养人数多寡领取钱米供给。

居养院、安济坊到宋徽宗时(1100—1125年)最为普及完善,遍及全国各州郡,他下诏凡是有1000户以上的城镇都须设置。

居养院属于综合性收养机构,收养对象与福田院相同,主要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弃婴与孤儿。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 文 摘 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着一些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的萌芽,历朝历代大都设立了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等救助机构和制度,而且这些机构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发挥了今天我们所称作的社会保障的作用。

同时,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作为是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广阔,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做法。

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的社会保障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并因时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不乏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和借鉴,而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政策及其制度则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背景下,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研究。

一方面通过纵向研究考察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及制度法令、机构设施等具体行为和措施;另一方面,从横向展开,重点介绍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措施,进而做到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追溯,汲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注重法制的建设和完善;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关键词:古代社会;社会救济;启示ABSTRACTIn early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before, the later is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who lived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ostly established processing, the author, endowment dirt, etc,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elief measures in a certain extent have played today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role. Moreover, unlike the western early Christian primari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and charit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dynasties in China were put on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of relief a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reafter, although have, but with the dynas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 assistance as more and more specific safeguard measures, more and more wide coverage, but also some advanced ideas and practice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es, the ancient aberrationa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because of the deep soi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some aspects are making innov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essences worth us to mining, and learns from it, and in these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me ancient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policy of ideology, the paper, for our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today, from specific situation,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is very necessary.Based on research and two lines. Through study on an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behavior fac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horizontal, introduced a dynasty, a time more representative, then do the practical measure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unity of transvers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origin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absorb them valuable, meaningful, and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ropose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elements,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Ancient society; Social aid;Enlightenmen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从1978年到现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

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

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

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

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

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

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

例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

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

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

其具体表现如下:(一)大同均平思想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

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

The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张文[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页码: 21-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宋朝;社会保障;成就;创新;历史地位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宋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也发生了有别于前朝的重要转变,由传统的重在救助灾荒转变为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

在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备
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的仓储备荒体系和系统的福利设施,将社会保障的对象扩大到
社会的所有阶层,保障手段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实施丰富了社会保障的项目及经营方式。

宋朝政
府性的社会保障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绝后的,并开创了民间慈善的先河,这一时期的
社会保障思想也对以后各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社会保障》

《宋代社会保障》

宋代社会保障简述摘要: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自秦汉以后,因儒学的影响历朝历代更为重视。

宋代在继承了前代,又因为宋代重文轻武,重视内部稳定,儒学兴盛等原因,因而导致宋代在在社会保障事业上较以往任何朝代都更加的完善。

宋代的社会保障事业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灾时救济,更体现在日常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其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渠道之多是历代王朝所不及的,也因此在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保障机构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宋代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引言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概念,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近代西方国家提出并实行的一项社会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包含了社会制度、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更是一个受人广泛关注的话题。

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保障逐步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体系、国民幸福指数等多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探讨,来了解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并希望能扩大和深化这一制度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这一概念,但早已产生了许多和社会保障相关的思想及具体措施。

王卫平先生曾指出“社会保障制度虽说是一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深”,①而后他并论证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就已初步形成。

宋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

它继承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故史载“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

②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不少成果。

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收稿日期:2009-1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0971057G0101)作者简介:范 勇(1968-),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关系与劳动保障。

文章编号:1005-0523(2010)02-0099-07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范 勇1,郑志强2(1.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2.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宋代天灾人祸频仍,战争不断,但由于朝廷重视社会救济工作,因此,终两宋三百多年,社会仍然避免了失控状态,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还较稳固。

所有这一切,与宋朝廷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政策密不可分。

宋代社会救灾政策具体包括灾前社会救济政策、受灾时期社会救济政策与平时社会救济政策三部分,其中的思想与实践对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宋代;社会救济;启示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两宋三百多年间,共有灾害大约二千余次左右,平均每年约六七次,而且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伴生性,大多数的灾害都会引起饥荒,毁坏民舍,使民众流离失所,出现大量流民。

同时,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政权,立国之后惟恐/黄袍加身0的历史再演,制定/守内虚外0的国策,即对外采取守势,把注意力集中于内部问题。

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思想指导下,宋代统治者把具有稳定社会、加强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救济作为长治久安的政策重点。

因此,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社会救济工作。

在各式各样的社会救济工作中,宋人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社会救济政策体系,见图1。

图1 宋代社会救济政策体系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华 东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Vol.27 No.2Apr.,2010100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下面分灾前社会救济、受灾时期社会救济与平时社会救济3部分简要予以介绍。

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

南宋江南城市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
人 。其 他 如 镇 江 、 州 、 州 、 州 、 州 、 温 台 抚 饶 赣
州 、 兴 等府 州 城 市 , 在 l 嘉 也 O万 人 左 右①。 人 口的 不 断 增 加 , 城 市 的街 市 、 巷 建 筑 日 使 坊 趋 密 集 , 灾 问题 也 越 来 越 严 重 。 特 别 是 在 火 南 宋 初 期 , 为 突 出 。据 《 史 》 六 十 三 《 更 宋 卷 五 行 志 》 载 , 绍 兴 元 年 ( l 1年 ) 淳 { 记 从 13 到 右元
而 言 , 多城 市 在 防 火 救 火 、 共 卫 生 、 境 许 公 环 保 护 、 民赈 济 、 会 慈 善 等 方 面 , 逐 渐 形 居 社 都 成 了一 系 列 相 关 的 制 度 , 一 个 侧 面 反 映 了 从
中 国古 代 城 市 形 态 的 日趋 成 熟 。本 文 试 对 此
西 路 和 两 浙 东 、 路 , 括 3 个 府 、 、 和 西 包 州 军
l 9个 县 , 范 围 大 体 相 当 于 今 安 徽 、 苏 两 7 其 江
省长 江以南地 区和浙江 省 、 西省 、 海 市 。 江 上
自隋 唐 以来 , 南 城 市 一 直 呈 现 较 快 的 江
发 展 势 头 , 南 宋 时期 , 成 为 全 国城 市 最 为 到 已 发 达 的 区域 , 仅 涌 现 出 了 以 临 安 、 州 为 代 不 苏 表 的 一 批 繁 华 大 都 市 , 且 一 般 州 县 城 市 也 而
城 市 火 灾 的 频 频 发 生 , 能 不 引 起 各 地 不 官 府 对 防 火 救 火 问 题 的 重 视 , 始 把 防 火 救 开 火 列 入 城 市 管 理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这 当 中 , 以临 安 城 最 为 典 型 。作 为 南 宋 都 城 和 全 国最 遣” 。通 过 这 些 措 施 , 段 时 间 内 , 安 城 一 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论宋代社会保障及其影响摘要:宋代处于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天灾人祸频繁,战争不断,而且,在国家内部,实行的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特征的财产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社会财富的流动极为频繁,贫富差距加大,再加上靠天吃饭,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脆弱,社会矛盾尖锐。

所以,为了稳定社会的发展,巩固统治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呼之欲出了。

关键词: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特点;历史影响Abstract: Song dynasty was in a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China, with frequent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especially the constant wa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of Song dynasty adopted the property system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non-establishment of farmland policy” and “non-control of land annexation”within the country. In this system,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were acute due to widening of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aused by extremely continual flowing of social wealt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relatively fragile because of the agriculture at the mercy of weather. Graduall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ruling found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immediate need came out.Key words:Song dynasty; social security;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historical influence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民本思想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可是说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起源时期。

经过秦汉隋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与发展,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宋代社会保障略作论述。

一、宋代社会保障发展的背景两宋时期,虽国土面积日渐减小,但商品经济却发展迅猛。

城市经济繁荣,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南方地区持续发展。

使得两宋时期经济商品经济自始自终都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

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了另一巨大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的贫民和游民人数不断增多。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宋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期,宋初几十年为温暖期,两宋之际为寒冷期,南宋未年又是温暖期[1],多变的气候导致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据载,两宋时期共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达874次,平均每年3次之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使百姓流离失所。

这就导致有大量的游民背井离乡,或成盗于山林,或流向城市。

这就使得城市的贫民和游民人数的增加。

(二)宋代实行自由放任的士地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可能性很大。

宋以前,历代政府采取将国有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的方式扶持一大批自耕农,进而保证国家税源和役源的稳定,如秦汉授田制,晋的占田制,北魏与隋唐的均田制,宋代则不然,“不立田制”意味着失去上地的农民,没有从政府处获得授田的可能性;“不抑兼并”意味着自耕农缺乏来自政府的保护,在面临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时,很容易丧失土地。

宋太宗雍熙三年,国子博士李觉即在奏折中指出:“富者有弥望之田,贪者无卓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所种,有田者无力可耕”[2]。

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或啸繁山林,或流向城市。

两宋以开封,临安为代表的城市基本上突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和城墙制。

表明宋代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之所以如此,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农村失去士地的农民的涌入,导致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并构成城市贫民和游民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商业杂税的增加令城市工商业者的负担加重。

北宋时期,赋税集中于京师,而且总是竭泽而渔。

“政和年间,谋利之臣建议:以为系被藏匿赋税,乃创一同名西域所,命内侍李彦主之。

尽行根刷拘催……州县官吏无却顾之心,竭泽而渔,急如星火。

其推行为尤者……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3]税收征收名目增加,特别在茶叶方面,税收比较严重。

“宣和年间,京为丰亨豫打之说,谀悦帝意。

始广茶利,岁以百万缗进御……其后又有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苏杭造作所,其名杂,大率争以奇奢为功……奸利旁缘,牟取无艺。

民不胜弊”[4]。

说明两宋时期,财政紊乱,人民的生活也不堪重负了。

北宋中期以后,两税即正赋在归家税收中的比例下降,而工商税则成为主体,就加大了小工商业者的负担,那么那些小本薄利的商人就会越趋贫苦,也就使得城市的贫民游民的数量增加。

由于种种原因,两宋时期城市的贫民和游民数量不断增多,我们知道,假如人民群众连最起码的温饱都不能满足,那么他们的存在对社会的统治基础和安定是有祸患的,所以,两宋时期,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的统治基础,政府实行了很多安定社会的措施。

一是在大量的贫民和游民中,实行募兵制。

把他们之间体力好的拉去当兵,着眼点不是要提高军事力量,而是变寇为兵。

二是统治者大力推行社会保障,虽是为了稳固统治,但不得不说这个事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二、宋代社会保障的表现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病残、失业、作物失收、丧偶、妊娠、抚养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资金保障”。

社会保障的概念,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观念。

古代没有同等意义的概念,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相同的做法。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包含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中国古代仅仅最后一项不明显。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

漫长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差,不得不结群而居,共同劳动,抵御自然风险。

氏族成员间平等互助,平均消费,没有社会分配,也无所谓社会救济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5],《道德经》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丧失虏动力者和因战因病致残者提供社会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这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实践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有了尝试。

《礼记.礼运》开篇所称道的大同之世,即孔子对原始社会这个历史的黄金时代所保留的朦胧印象及其当代的理解。

孔子关于大同之世的描述,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福利状况,即实行财产公有,每个成年氏族成员都尽自已所能创造的社会财;老人,小孩都能得到氏族关怀。

不幸成员如鳏寡的老人,无父母的孩子及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都得到氏族的供养。

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社会某些纯美风俗或共遗意仍被后世所保留下来,.有的稍作修改。

如后世虽不能完全做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但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 ,(《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爱人。

要说原始社全时期实行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是为了战胜自然,共同生活,那先秦时期已经进入阶经社会,生产力有所展,但他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是有了进一步发展,很多先贤智士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包括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就业保障,灾荒救济等。

先秦的福利思想主要表现在诸子百家的社会思想中。

除了以上这些,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红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须的。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8]。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9]。

(《墨子》)说明在先秦时期,政府和有事之士已经很重视仓储制度了。

也看到了仓储的重要性,除了重视粮食的储存,还在养老、慈幼、失业保障、灾害救济方面有了很多尝试。

宋代在前朝的基础到有了发展和创新,概述如下:(一)赈济灾荒“水旱蝗螟饥疫之灾,治世所不能免,然必有以待之……”[10]前面我们说过,宋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也面部了天灾人祸,水旱蝗火疫灾害较之其他朝代,有频率高,破坏性大,危害严重。

除了这些灾害,宋代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环境,四面有其他政权,所以战争也是不断。

老子说过:“大军之后,必有凶年”[11],战争这种人为祸害必会引起自然灾害,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更加雪上加霜,所以设立仓储制度,以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能调剂余缺,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

关于水灾,“州县具船械拯民置之水不要之地,运薪粮给之”,[12]“遇饥荒,多先出禄米救济,从而富豪大族皆愿以米豆输官以赈饥民”[13]。

因战争灾荒等情况出现的流民,政府采取安置、救助和遣返相结合的办法,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宋时期所采取的其他的保障措施。

(二)推行仓储仓储的目的是为了备荒。

中国许多朝代都是被饥民推翻的,因此,粮食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最重视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不假,宋代的仓储制度一方面延续前代好的方法,一方面有所创新,前代主要事官办为主,加上寺院的救济。

宋代官办民办均有,主要有常平仓、义仓、社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等诸多类型。

常平仓办法战国时期就有施行,主要就是以赈手段平抑物价,调剂余缺。

义仓办法初创于隋,本是来自民间,民户交纳籴本,本意是指自己储蓄防患,官方代管,灾情来临时,赈济之余,再行赈籴赈粜增值。

宋首创义仓,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社仓传为朱熹所提倡创办的,由当地的公道人士所管理,贷放时不收利息,每石只收耗米三升,朱熹故乡,四五十里之间,虽遇凶年人不阙食。

是以,朱熹于淳熙八年,奏请:“下诸路州军,晓与人户,有意依此置立社仓者,州县量支常平米……受到信息米十倍本米之数,即送原米置官,却将息米敛散,每石只收耗米三升,其有富家情愿出米作本者,亦从其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