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刘禹锡——刘宾客;
白居易——白司马;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8)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 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4.年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中国姓名的变迁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古代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家族的名称,而氏则是代表个人的分支。

这一时期的姓名主要是由姓和氏加上名组成的。

例如,著名的商朝宰相名为“伊尹”,其中“伊”是氏,“尹”是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融合,并且人们开始使用表字。

表字往往反映了个人性格、才能或志向,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体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和才华。

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对中国姓名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佛教中的法名和道教中的道号。

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原名为陈祎,字慧幢,法名玄奘,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法造诣。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姓名开始与五行、八字、占卜等命理学联系起来。

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来选择名字,以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母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姓名制度。

这一制度取消了姓和氏的区别,并且简化了一些复杂的姓名。

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姓名也开始出现。

例如,“张三”、“李四”等简单化的姓名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姓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文化背景,因此姓名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符号来表达自己,这也对中国姓名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上古的姓和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上古的姓和氏

• 就华夏民族而言,上古有姓有氏。姓 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 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 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 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 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 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 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 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可见姓和氏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二、姓和氏的功用及演变
•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 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 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 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 的(别种族、明世系),姓是用来“ 别婚姻”的(厚亲亲),二者的作用 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 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四、氏的来源以及贵族男子的称呼
•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 (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2、卿大夫 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 完、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 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 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 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 庆父字仲)庄辛(楚庄王之后)6、此外 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上古的姓和氏一ຫໍສະໝຸດ 姓和氏的起源• 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 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 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 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 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 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 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指30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之年指4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杖家之年:指50岁。 六九年:即54岁。 杖乡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指60岁 高龄、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耆[qí]艾:指六十岁的人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苏轼——苏学士;
白居易——白司马; 孙讨虏——孙权;
14.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语 ! ”
(二)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

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

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

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姓和氏的区别 (2)

姓和氏的区别 (2)

姓和氏的区别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

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

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

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

”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

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如秦始皇嬴政: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

秦本纪》。

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

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

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又如楚庄王:楚庄王(?~前591)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

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

春秋五霸之一。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按先秦贵族礼,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称熊侣,不作芈侣。

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区别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

”《说文》:“姓,人所生也。

”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

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

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

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

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

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

如此等等。

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

氏辩贵贱,随时更移。

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

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

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

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

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

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

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

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

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

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

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

至于女子则称姓。

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

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

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
传·昭公元年》)。

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来谈谈氏。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

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

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

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

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

“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

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

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

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

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

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

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

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

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

士、随、范是氏。

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

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封邑为氏。

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

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

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

《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
为十二姓。

”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

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

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

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

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

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离开司马迁那个时代两千多年了。

许多人不知道上古时期姓氏相分,自属情理之中的事。

但如果我们想学习、研究祖国的历史,那末,弄清中国古代的姓和氏还是必要的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