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介绍_3
大学物理基础教程 全一册 第3版 绪论及矢量知识

A3 矢 量
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和矢量。
一.矢量
标量:只用数(包括大小与正负)即可描述的量。 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并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量。
线段长度(大小);箭头(方向)。矢尾,矢端
A
手书
A
(附有箭头)
印刷
(用黑体字,不附箭头)
二.矢量及其运算法则
1.矢量的加法和减法
服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为邻边 为对角线
反向为
减法相当于将一矢量反向后再相加。
2. 矢量的数乘
矢量与实数的乘积仍是一矢量 kA C
k( A B ) kA kB
( k )A kA A
A( kB C ) kA B A C
单 单位位矢矢量量:记模为为e1的矢量。如: 与矢量 A 方向相同的
A A e
3.矢量的标积(点乘)
两矢量为邻边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C AB
的方向
两矢量所在平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ABsin
A A 0
◎ 物理学为其他学科创立技术和原理 ◎ 重大新技术领域的创立总是经历长期的物理酝酿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1909)-核能利用(40年后) 爱因斯坦受激辐射理论(1917)-第一台激光器(1960)
量子力学,费米狄拉克统计,固体能带理论(20年代) 晶体管诞生(1947), 集成电路(1962),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后期)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物理学派生出来的分支及交叉学科
等 离 子 体 物 理 学
粒 子 物 理 学
原 子 核 物 理 学
原 子 分 子 物 理 学
固 体 物 理 学
凝 聚 态 物 理 学
激 光 物 理 学
大学物理课程介绍

大学物理课程介绍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窗口。
能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坚持真理,破除迷信。
大学物理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在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由: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分子动理论、热力学以及电磁学七个部分组成。
本课程课程代码为:090201本课程课程类别为: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理工科各类非物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授课学时:本科化工类、轻纺类授课总学时为68学时,3.4学分,第二学期一学期完成;本科材料类、建工类、机械类、动力类、电子信息类授课总学时为100学时,5学分,分第二学期68学时,3.4学分和第三学期32学时,1.6学分两学期完成。
专科授课总学时为70学时,3.5学分。
本课程目前师资配备为: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助教10名。
本课程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占70%,作业及平时成绩占30% 。
本课程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基本教材: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教学参考书:1、祁关泉等译.《物理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2、何维杰,欧阳玉.《物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9.3、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4、尹鸿钧.《基础物理教程丛书》(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2.5、顾建中.《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梁昆淼.《力学》(上、下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9.8、赵凯华.《电磁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4.9、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10、姚启钧.《光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11、母国光,李若蹯.《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11.12、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1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一、二、三、四、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陆果.《基础物理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美]阿特.霍布森.《物理学:基本概念极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邓飞帆,葛昆龄,王祖恺.《普通物理疑难问答》.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7.17、华东师大普物研究室.《大学物理选择题》.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7,10.18、[英]Toh kok Aun,Tan Sean Huat.《普通物理选择题》.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6.19、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电磁学教研组.《电磁学思考题解答》(上、下册).1980,4.20、潘仲麟,黄有兴.《电磁学解题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5.21、苏曾燧.《普通物理思考题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22、杨建华,苏惠惠.《大学物理学重大难点专题辅导》.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23、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学习题集》(第一、二、三集).1980.4,1983.4.24、王发伯,赵仲罴,黄宁庆,罗维治等.《普通物理典型题解》.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5.25、马文蔚等编.《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6、D. Halliday,R. Resnick,K. S. Krane.《PHYSICS》Fif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INC.200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物理(University physics)二、课程编码090201三、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总学时100学时;5学分第二学期:68学时;3.4学分。
《大学物理》Ⅲ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Ⅲ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基础课适用专业:农学、植保、生技、生科、园林、动医、水产等专业课程总学时: 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学分:3学分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学原理及生物应用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2.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楚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并打下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或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了解物理学前沿发展情况及物理学基本原理在生命科学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农、林、生物类本科各专业的物理教学应贯彻“以应用为目的,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当降低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3.课程教学应充分注意到物理学与农、林、生物科学的密切结合,力争反映农科物理的特点。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鉴于对高等数学的需要,本课程适宜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课。
2024版(推荐)《大学物理》ppt课件

2024/1/27
1
目
CONTENCT
录
2024/1/27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力学基础 • 热学基础 • 电磁学基础 • 近代物理初步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7
3
《大学物理》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 养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实验操作
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保证 实验的顺利进行。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得 出结论。
2024/1/27
36
典型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04
案例一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通过气 垫导轨上滑块的运动,验证牛 顿第二定律,加深对力和运动 关系的理解。
案例二
角动量守恒定律 内容、条件及应用
10
功和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
恒力做功、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动能定理
内容、表达式、意义及应用
势能的概念和计算
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势能的计算方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
内容、条件及应用
2024/1/27
11
03
热学基础
2024/1/27
12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定义和单位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 理量,其单位是摄氏度(°C) 或华氏度(°F)。
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物理素养。
2024/1/27
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什么课程

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什么课程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物理学专业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之一,此专业在大学的主要课程是什么呢。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什么课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什么课程综合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和物性、计算物理学入门等。
拓展阅读: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 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能力培养基本要求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 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2. 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 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及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 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 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024版《大学物理》全套教学课件(共11章完整版)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大学物理》课程简介0102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参考书目《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费曼物理学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
02力学基础Chapter质点运动学位置矢量与位移运动学方程位置矢量的定义、位移的计算、标量与矢量一维运动学方程、二维运动学方程、三维运动学方程质点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圆周运动定义、特点、适用条件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定义、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圆周运动的描述、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01020304惯性定律、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动量定理的推导、质点系的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引力常量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角动量定理碰撞030201动量定理与角动量定理功和能功的定义及计算动能定理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03热学基础Chapter1 2 3温度的定义和单位热量与内能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与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功与热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01熵的概念0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03熵与熵增原理熵增原理的表述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关系熵增原理的应用04电磁学基础Chapter静电场电荷与库仑定律电场与电场强度电势与电势差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01020304电流与电流密度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磁介质与磁化强度稳恒电流与磁场阐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分析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与自感现象互感与变压器电磁感应的能量守恒与转化解释楞次定律的含义和应用,分析自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介绍互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分析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关系,以及焦耳热的计算方法。
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辐射与散射电磁波谱与光子概念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05光学基础Chapter01光线、光束和波面的概念020304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原理及作图方法几何光学基本原理波动光学基础概念01020304干涉现象及其应用薄膜干涉及其应用(如牛顿环、劈尖干涉等)01020304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光栅衍射及其应用X射线衍射及晶体结构分析衍射现象及其应用06量子物理基础Chapter02030401黑体辐射与普朗克量子假设黑体辐射实验与经典物理的矛盾普朗克量子假设的提普朗克公式及其物理意义量子化概念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中的应用010204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光电效应实验现象与经典理论的矛盾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提光电效应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光子概念在解释光电效应中的应用03康普顿效应及德布罗意波概念康普顿散射实验现象与经德布罗意波概念的提典理论的矛盾测不准关系及量子力学简介测不准关系的提出及其物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意义07相对论基础Chapter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质能关系广义相对论简介等效原理在局部区域内,无法区分均匀引力场和加速参照系。
《大学物理》 课程描述

《大学物理》课程描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工科物理作为物理学最基本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展示这一基础领域主要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以及近代物理的基本内容,是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培养正确世界观、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钥匙与手段。
作为基础学科,物理学也为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准备必需的知识与方法论。
《大学物理》也是工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思想确立与推广,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物理》愈来愈受到重视,也对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新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于2004年10月出台。
《大学物理》内容经典,教材优秀,版本多,再加上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及知名学者编撰了一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我校,《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量大、面广的基础课,一直倍受学校重视与支持,《大学物理》课程伴随着宁波工程学院的成长,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面向全校的、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的课程体系。
建立起一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突出的朝气蓬勃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一起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物理》教学规律,积累了一定的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成为课程网站建立的基础。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配合了课堂教学。
通过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充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积极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为《大学物理》的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中的绝大多数电子教学资料是课程负责人多年的教学讲义的基础上,以胡盘新等人编著的《普通物理简明教程》内容体系为参考修改而成的,内容深度、广度高于《普通物理简明教程》,目的有二。
大学物理课程介绍

大学物理课程介绍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及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它是一门严格的、精密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的新发现,它所产生的新概念及新理论常常发展为新的学科或学科分支。
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实验方法向其它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渗透总是毫无例外地促成该学科或技术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或里程碑式进步。
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是以物理学的进步为先导的。
例如,电磁学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了电力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诞生,形成了电力与电子工业;放射性的发现导致原子核科学的诞生与核能的利用,使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固体物理的发展导致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问世,进而形成了强大的微电子工业与计算机产业;激光的出现导致光纤通信与光盘存贮等一系列光电子技术与产业的诞生。
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软件正在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物理学正在进一步与生物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结合,使后者的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交叉与结合特征更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基础是学好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
工科大学生们物理基础的厚薄将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
物理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
大学物理是低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打好物理基础,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包括有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
经典物理部分主要包括: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近代物理部分主要包括: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力学基础、固体能带理论简介等。
经典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对经典物理内容仍应予以重视;大学物理中的近代物理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所必须的近代物理基础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课程介绍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窗口。
能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坚持真理,破除迷信。
大学物理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在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由: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分子动理论、热力学以及电磁学七个部分组成。
本课程课程代码为:090201本课程课程类别为: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理工科各类非物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授课学时:本科化工类、轻纺类授课总学时为68学时,3.4学分,第二学期一学期完成;本科材料类、建工类、机械类、动力类、电子信息类授课总学时为100学时,5学分,分第二学期68学时,3.4学分和第三学期32学时,1.6学分两学期完成。
专科授课总学时为70学时,3.5学分。
本课程目前师资配备为: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助教10名。
本课程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占70%,作业及平时成绩占30% 。
本课程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基本教材: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教学参考书:1、祁关泉等译.《物理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2、何维杰,欧阳玉.《物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9.3、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4、尹鸿钧.《基础物理教程丛书》(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2.5、顾建中.《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梁昆淼.《力学》(上、下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9.8、赵凯华.《电磁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4.9、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10、姚启钧.《光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11、母国光,李若蹯.《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11.12、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1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一、二、三、四、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陆果.《基础物理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美]阿特.霍布森.《物理学:基本概念极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邓飞帆,葛昆龄,王祖恺.《普通物理疑难问答》.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7.17、华东师大普物研究室.《大学物理选择题》.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7,10.18、[英]Toh kok Aun,Tan Sean Huat.《普通物理选择题》.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6.19、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电磁学教研组.《电磁学思考题解答》(上、下册).1980,4.20、潘仲麟,黄有兴.《电磁学解题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5.21、苏曾燧.《普通物理思考题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22、杨建华,苏惠惠.《大学物理学重大难点专题辅导》.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23、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学习题集》(第一、二、三集).1980.4,1983.4.24、王发伯,赵仲罴,黄宁庆,罗维治等.《普通物理典型题解》.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5.25、马文蔚等编.《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6、D. Halliday,R. Resnick,K. S. Krane.《PHYSICS》Fif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INC.200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物理(University physics)二、课程编码090201三、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总学时100学时;5学分第二学期:68学时;3.4学分。
第三学期:32学时;1.6学分。
四、适用专业化工类、轻纺类68学时;材料类、建工类、机械类、动力类、电子信息类100学时。
五、编制者赵巨东,教授六、编制日期2005年6月10日七、课程开设的意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因此,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高等学校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
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物理课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应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八、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大学物理不仅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电机原理、结构力学及电子、通信、机械类等多种课程的基础。
学习大学物理首先应在高中学完物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数学是大学物理课程问题解决的主要工具,所以应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开课。
大学物理知识及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于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比如,力学理论是建工、机械、能动等专业的专业课的基础理论,光学理论是通信、机械、计量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热学理论是化工、能动轻纺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电磁学是电子、通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原子结构理论是材料、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等等。
九、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进度、作业安排第一章质点的运动规律(12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机械运动的一般概念理解物理模型—质点,体会物理建模的思想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参照系、坐标系的概念,了解时间、空间的一些相关概念。
第二节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理解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能在直角坐标系熟练的建立运动方程,能根据运动方程计算速度、加速度,能计算平面运动时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
第三节运动学量的积分关系能够根据给定的已知条件(速度、加速度的函数形式)、初始条件确定质点的运动方程。
第四节相对运动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公式。
第五节牛顿运动定律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能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第六节力学相对性原理及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了解力学相对性原理,了解“惯性力”的概念2、本章重点位矢、位移、运动方程和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求解一维动力学问题。
3、本章难点计算平面运动时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求解变力作用下质点的一维动力学问题。
4、本章作业10道题第二章运动的守恒定律(10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功和能掌握功、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保守力做功与相应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能熟练计算一维变力的功,能熟练应用系统的势能;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掌握冲量的概念,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能熟练应用质点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平面力学问题,体会应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角动量守恒理解角动量、力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2、本章重点功、动能、势能、冲量、动量、力矩、角动量等概念,动量、机械能、角动量守恒定律。
3、本章难点势能、守恒定律的应用4、本章作业10道题第三章机械振动(8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简谐振动掌握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能分析建立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能根据给定条件写出谐振动方程,能根据谐振动方程计算出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能根据振动曲线写出谐振动方程。
第二节简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掌握简谐振动的矢量图,能熟练应用矢量图求出谐振动相位。
第三节简谐振动的合成掌握两个同频率、同方向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了解两个不同频率、同方向的简谐振动的合成,了解“拍”的形成,了解两个相互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第四节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2、本章重点谐振动方程、谐振动的矢量图示法、振动相位的意义及其确定、同方向同频率振动的合成。
3、本章难点谐振动方程的导出与分析、振动的合成方法、旋转矢量图、相位的概念。
4、本章作业8道题第四章机械波(10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波的基本概念理解简谐波的形成条件,理解横波、纵波、波面、波线的概念,掌握波长、波的周期、波动相位、波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二节简谐波的描述——波函数掌握由已知质点的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方法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能区分波形图和振动图线。
第三节波的能量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的概念。
第四节波的干涉理解波的迭加原理和波的干涉条件,掌握相干波迭加后的加强和减弱条件,熟练计算相位差和波程差。
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和特点,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第五节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了解惠更斯原理对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的解释。
第六节声波了解声波的基本概念(声压、声强、声强级、响度),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七节多普勒效应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2、本章重点波函数,波的图象、波的干涉。
3、本章难点波动图、波函数、驻波4、本章作业8道题第五章波动光学(12学时)1、主要内容第一节光的本性了解光学的发展简史,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光的干涉原理理解相干光的获得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及光程差与相位差之间的关系,熟练计算有介质时的光程和光程差。
第三节光的干涉实验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的干涉图象,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了解劳埃得镜的干涉原理,掌握半波损失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