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二、商朝的统治三、西周的兴衰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制度 变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巩固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意义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灭亡商汤灭夏:夏朝后期,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商汤攻伐夏王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都城在亳 发展 盘庚迁殷 灭亡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西周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分封制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主要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贵族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特征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商朝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商朝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商朝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商朝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

然而,在商朝的历史中,有许多与众不同且鲜为人知的冷知识,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1. 商朝的建立年代: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商朝的建立年代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

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表明,商朝的建立年代可能要更早一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这个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商朝历史的认识。

2. 商朝与夏朝的关系: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商朝的前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然而,有关夏朝的确凿证据至今仍未发现,使得夏朝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目前有学者认为,夏朝可能是商朝的一个地方政权,而非独立的王朝。

3. 商代先民的居住方式:商朝时期,人们大多住在由半地下室和地面房组成的“坑宅”中。

这些“坑宅”不仅具备很好的保温性能,还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

此外,坑宅还通过地下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了庞大的村落。

4. 商代的饮食文化:根据商代墓葬中的出土文物,我们可以得知商朝人民的饮食文化。

他们喜欢食用鱼、鸟、猪、羊等肉类,也常食用海鲜,如贝壳。

此外,他们还种植谷物和蔬菜,稻米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5. 商王的祭祀活动:商朝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通过祭祀来获得他们的保佑和指导。

商王经常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这些仪式中充斥着各种祀神乐舞和祭品。

尤其是酒,在祭祀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被视为沟通人类与神灵的桥梁。

这些冷知识揭示了商朝历史中的一些细节和虚实,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商朝的兴衰、人民的生活、文化的形成等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商朝历史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以及当今中国的根源和传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练习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练习试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练习试题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练习题一、选择题1.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2.“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夏传子,家天下”体现了我国哪一制度的出现()A. 禅让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3.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从②处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进入()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4.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 盘庚B. 吕尚C. 汤D. 纣王5.我国奴隶制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是()A. 夏朝、西周、商朝B. 西周、商朝、夏朝C. 商朝、夏朝、西周D. 夏朝、商朝、西周6.商朝又叫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最后一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他滥杀无辜,最终在一场大战中商军阵前倒戈,致使商朝灭亡,这场大战是()A. 阪泉大战B. 长平之战C. 涿鹿之战D. 牧野之战7.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 他们都爱民如子1/ 68.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己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9.“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诗句中“安阳”即是商朝的都城殷,与此相关的是A. 牧野之战B. 盘庚迁都C. 周初分封D. 国人暴动10.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弱。

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夏商周考古问题

夏商周考古问题

夏商周考古的特征: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历史时代,既是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也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

其年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

夏商周考古上承新石器时代考古,下接铁器时代考古。

一、两次考古时代的更替和两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两次考古时代的更替1、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度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少量的铜器,到齐家文化时期出土铜器的地点骤增,冶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黄河中游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铜器地点也很多。

中国的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制造铜器,铜器的种类,既有红铜,又有青铜;铜器的制作,既有冷锻,也有铸造。

到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铜器,铜器的铸造工艺已相当进步,既有多合范的整体浇铸,又有采用分铸和接铸法,并开始铸造细密的纹饰。

2、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中国黄河流域在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铁器就开始出现了。

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墓葬(M112)中出土一件铁刃铜钺。

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器大多是用陨铁锻打制成的。

铁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在铁矿石的冶炼技术发明以后。

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冶铸的铁器,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的铁器是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

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商代和西周,青铜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兵器和装饰品。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铁器冶铸技术的提高,铁器取代了石器,成为生产工具的主体,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才起重大作用。

(二)两次社会制度的变革1、从原始公社制演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

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一)汉字的先河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迄今所发现的文字或符号,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的老官台文化时期,下限为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文化(二)文字的出现与使用商周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等,以甲骨文的数量最多。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黄河流域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几座规模较小的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岗等商早期甚至更早产生较大规模的、有防御设施的城市。

初一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试题

初一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试题

初一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试题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A.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D.商汤灭夏以后【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启时期,所以正确的是C项,BDA错误。

2.商朝历史上曾多次迁都,盘庚将都城迁到A.阳城B.亳C.殷D.镐【答案】C【解析】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

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3.夏朝组建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的工具。

【答案】奴隶主、奴隶【解析】夏朝时期奴隶社会,国家机构是奴隶制镇压奴隶的工具,本题涉及的是奴隶社会的本质。

4.公元前年,商军和周军在大战,结果由建立周朝,历史上叫西周。

【答案】1046、牧野、周武王【解析】在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本题属于基础知识。

5.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国家这种形式在我国最早建立是在()A.群居生活的形成B.氏族社会的开始C.禅让制的实行D.夏朝的建立【答案】D【解析】国家这种形式在我国最早建立是在夏朝。

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

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

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

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A.470年 554年 275年B.407年 550年 260年C.450年 554年 275年D.470年 550年 275年【答案】B【解析】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407年、 550年、260年。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之一。

下面遗址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遗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遗址,正确的一项是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②①D.③①②2.他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学中,注重德育和文化教育,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指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3.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适者生存C.国家数量减少D.逐渐趋于统一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是A.商朝B.夏朝C.秦朝D.周朝6.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7.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8.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9.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 B.民贵君轻 C.舍生取义 D.得道者多助10.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1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夏商周的更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被封的诸侯王主 要有哪三种类型?结合材料二指出在三种类 型中,以哪一种类型为主?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分封制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 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 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3.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等 ;周王的 同姓(姬姓)亲属;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 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按时间顺序简述夏、商、西周的建立和发展,初步养成历史 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3.结合《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等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 度,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目录
CONTENTS
1 大禹建夏居第一,华夏从此家天下 2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3 武王伐纣建西周,实行分封天下固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 朝——夏朝建立。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中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学习目标
1.根据“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资料,知道夏朝带有 的奴隶制的特点,初步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1
大禹建夏居第一,华夏从此家天下
中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探究一:大禹建夏居第一,华夏从此家天下
史料实证
夫道之行也,天下为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选贤 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 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 康。——《礼记.礼运》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请问按世 纪记年法,夏朝建立于公元前多少世纪什么年 代?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

年代是历史的尺度。

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

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

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

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

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

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

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

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

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

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

《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

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

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

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

”《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

”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

年代是历史的尺度。

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

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

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

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

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

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

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

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

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

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

《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

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

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

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

”《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

”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应该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发现的《竹书纪年》里的年代。

此书在宋代已经佚失,现在通行的是后人编辑起来的,其中的西周年代有错误,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无法确定。

因之,整个年代,仍旧搞不清楚。

不过,根据其中的一些材料和古器物铭文,参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年数,我们还能做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大数。

关于夏年运用新的科学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中国古史纪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w·F·利贝发现了用放射性同位C14 测定考古学年代方法以来,世界各国竟相采用这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

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科学机关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C14 实验室,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测定,至少已经发表了近千个测定数据。

这些数据,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学年代及其发展序列,进而解决中国古史上的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但是,C14 年代测定法本身目前还不很完善,尚有一定的误差。

因此,我们对待C14 测定法所提供的年代数据,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只是根据几个数据就来判断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且以此来确定夏的年代。

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中的一至四期是完全属于夏文化还是前几期属于夏文化范畴;三、四期属商前期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问题,正在争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同时参照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关于夏代的积年,在古代文献中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史记·夏本纪》《集解》和《索隐》并宗此说。

《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世,《汲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与古本《纪年》相差一年。

《汉书·律历志下》引《帝系》则云:“天下号曰夏后氏。

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皇甫谧注亦云:“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

”①①《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主,通羿、浞四百三十二年。

”《路史》引《易纬稽览图》说:“夏年四百三十一”,相差一年。

以上大体分为两种,即一为四百三十一年或四百三十二年;二为四百七十一年或四百七十二年。

《孟子·尽心下》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去掉了尧舜,夏世也当在五百年左右。

《晋书·束皙传》说:“夏年多殷”,而古本《竹书纪年》却说夏代四百七十一年,商代四百九十六年,夏代反比商代少了二十五年。

这可能是由于《竹书纪年》是从黄帝开始的,也可以把尧舜的年数都算在夏代里,与《尚书》中把《舜典》都算在《夏书》一样,所以夏年多于殷。

目前不少学者把夏代的起讫年代定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由于它是根据《世经》以公元前1751 年为伐桀之年,加上夏之四百三十二年,作为夏代的开始的,因此虽然可以作为一种大体可信的年代,但还不能视为绝对的标准。

商代纪年商代纪年不仅是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解决前述夏代纪年的一个前提,在我国古史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

但商代纪年在目前史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其主要分歧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商代积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说:(一)四百余年说,即将商代纪年定为公元前1562—1066 年①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

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二)五百余年说,即将商代纪年定为公元前1600—前1028 年①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六章《年代》。

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孟子·尽心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三)六百余年说,即将商王朝纪年定为公元前17 世纪——前1208 年,认为商代纪年“大体为六百年左右”②。

目前史学界持此说者较多,但各家对于它的终始纪年各不尽同。

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左传》宣公三年:“祭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③。

近年来,通过对二里头、二里冈和殷墟文化等商文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遗址的C14 测定的年代分析,勾划出整个商文化之考古学年代的大致轮廓如下:商代早期公元前1800—前1600 年;商代中期公元前1600—前1400 年:商代晚期公元前1400—前1100 年。

根据这个考古学年代,推断商汤建国的年代在公元前18 世纪,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4 世纪初,商纣亡国约在公元前12 世纪末。

整个商代纪年约为600 余年,与前述的第三种主张基本一致④。

第二,关于周武王灭商的年代,也是一个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问题。

过去胡厚宣在其《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曾经作过统计,约有十二说。

近年来,有的同志又作统计,共有十八说之多⑤,而其具有代表性的则有以下三说:(一)公元前1122 年说。

董作宾在其《殷历谱》,以刘歆《世经》中关于商代纪年的记载推算而得。

(二)公元前1066 年说。

最早为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在《周代的年代》中所提出,后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齐思和等人所编《中外历史年表》等所采用。

此说主要是根据汉世所传《殷历》①中关于周代纪年的记载,以及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的有关材料。

(三)公元前1027 年说。

此说最早是梁启超在其《最初可纪之年代》②②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56 页注①。

提出,其后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等均采此说。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出版后,此说更为许多学者所采用。

此说主要依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推算而得。

前引C14 测定的商代晚期公元前1400—前1100 年,与此说也相吻合。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天象和地下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的研究,对《竹书纪年》关于西周纪年的记载提出了疑议,并认为把武王灭商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27 年是不可靠的。

这些说法,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他们所采用的治年方法,是值得重视的③③“载祀六百”的“载祀”为复词,意渭殷商有六百乐耳。

《汉书·律历志下》引刘歆《三统历》又曰:“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故传曰殷,载祀六百。

”。

④参见杨宝成:《商代纪年新议》,《吏学月刊》1983 年第3 期。

⑤何幼琦:《周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报》1981 年第1 期。

①“殷历”历谱的制定时间,据朱文鑫《历法通志》的考定,约在二千三百年以前,比《竹书纪年》还要早一些。

但是关于历史年代部分,今天能够看到的,都是汉人的记载。

这些材料虽然已经隐晦,但还可以整理出来。

“殷历”的年代是刘歆以外的唯一说法,是汉代相传的旧说,可能也是战国以来相传的旧说,因而是比较可靠的年代。

从这些说法里可以看出:商的开始时期是由公元前1567 年(汤的十三年)向上推十二年,即公元前1579 年,到周文王伐崇那一年(公元前1083 年)正是四百九十六年,与《竹书纪年》的殷代年数相同。

参见唐兰:《中国古代氏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1955 年第3 期。

②《饮冰室合集》第十二册。

③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第19 卷第1 期;赵光贤:《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979 年10 期。

西周积年《史记·周本纪·集解》说:《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七十五年也。

”对于这条材料,有人认为四周的总年数太少了,一定有错字;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竹书纪年》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既然其中有了夏、商和西周的年数,就可以百事俱了,不必怀疑。

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是与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在位年数迄今尚无定说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在注意探索西周王世的年代,即从武主克商至厉王诸王在位起讫的绝对年代。

现将近五十年来至“文化大革命”前关于诸王在位年代的不同说法,选择一部分列表如下(见下页表)。

上述的这些纪年体系,大体说来,都没有超出宋代邵雍《皇极经世》的格局,即武王七年,周公七年,成王三十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五十一年,穆主五十五年,共王十二年,懿王二十五年,孝三十五年,夷三十六年,厉王三十七年。

吴其昌是全部照抄,其他各家则是就邵雍编制的诸王在位年数,作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加减。

所谓邵雍的格局,就是先拟定克商之年,求得积年后再分配给各王。

在诸王的年数中,以穆王五十五年和厉王三十七年成为显著的标志。

只有陈梦家摆脱了《皇极经世》,是按《史记·周本纪·集解》所引说的西周纪年另行分配的。

他还用西周金文作西周年代考订的资料,证明某王的存在和诸王的世系,以及由铭文所记年数证明某王至少的年数,或由有关的一些铜器而组成的铜器群证明某王的至少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