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一、简单评价洋务运动(1)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2)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3)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4)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二、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民党新军阀政权取代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是政权的性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变换,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2)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因为政权易位而发生变换,依然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革命对象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人民受到国民党新军阀更残忍的统治,因此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做坚决斗争。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的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于中国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错误进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们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将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
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清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发起的一系列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既带有现代化的意味,又暴露出中国社会的脆弱和内部矛盾。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失败体现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阻力和困难。
洋务运动的性质在19世纪后期,清朝政府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现实,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尝试通过引入洋务来促进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希望能够通过洋务运动加强自己的国力,保证自身的主权和利益。
在具体的操作中,洋务运动涉及多个领域,如军事、工业、交通、航海、海关等,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理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1.文化背景: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化相对封闭和保守,这种文化背景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和科技创新进程受到限制。
清朝官员和普通民众对于外来技术和知识的接受度不高,这也使得洋务运动的推广受到了阻碍。
2.管理体制不善:洋务运动的管理体制不善,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清朝政府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来推广洋务,这使得许多洋务项目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此外,清朝受封建思想影响,尊重官僚主义,“建设官府贵族”,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很多阻碍。
3.内部矛盾和战争:洋务运动发起的同时,中国国内存在许多内部矛盾和战争。
这些冲突和不和让清朝政府无法集中精力对洋务运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推广。
在对外交涉时,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侵略和掠夺的态度,这也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4.与时代的脱节: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靠借鉴仿效西方模式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模式没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改革和实践,中国的制度和体制难以适应新的场合和环境。
综合来看,洋务运动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过程。
它既意味着中国向现代化拓展自己的领域和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国社会的脆弱和内部矛盾。
这次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推进现代化不是单纯靠仿效西方模式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有适合中国实际的改革和创新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简述洋务运动的评价

简述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运动,其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经济、军事、教育和政治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经济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该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设备,建立了一批工厂、矿山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例如在造船方面,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军舰,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此外,洋务运动还引进了西方的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实行了以军事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化政策,忽视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从军事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
通过引进外国武器和军事技术,中国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洋务运动还培养了一批西式军事人才,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洋务运动注重军备竞赛和西化,却忽视了军队的组织建设和士兵的训练,导致了中国军队的实战能力不足。
此外,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阀割据和地方武装势力的膨胀,给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隐患。
从教育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
该运动兴办了一批西式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西方知识和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洋务运动也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
然而,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洋务运动实行了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忽视了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从政治角度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该运动试图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推动中国朝向现代国家的方向发展。
例如,洋务运动期间成立了一些现代机构,如翰林院和洋务局等,试图改革官僚体制和行政管理。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没有触及到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的改革,导致了改革的局限性。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答:评价洋务运动
⒈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⒉历史影响:⑴积极方面:①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
②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③改革成功必须以国家民族的独立为首要前提,以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保障。(中国近代化必须在取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3 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近代化。
⑵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不能为国求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经营管理腐败。
⒊认识:①改革既需魄力也需毅力。
②改革既要布新更要除旧。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评价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评价
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场现代化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中
国实现现代化。
在评价洋务运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追求技术进步:洋务运动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在洋务运动中
兴办的洋务工厂和学校,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学习外国经验:洋务运动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学习外国经验,努力改革传统制度。
通过学习西方的军队组织、工业制度等,增加了中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3. 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成果:洋务运动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造船、制造火炮和军械
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些成果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 存在问题和限制:洋务运动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由于没有形成全面、系统、连
贯的现代化理论和体系,一些改革措施在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
5. 受到保守势力和农民起义的阻碍:洋务运动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和
农民起义的阻碍。
这些阻碍使得洋务运动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进程比较缓慢。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增加
了中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同时受到了保守势力和农民
起义的阻碍。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评价及对今天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一次努力。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并探讨洋务运动对今天的启示。
首先,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在改革思想和科学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时的洋务派大力推崇西方文化和科技,他们积极引进了铁路、电报等现代化设施,并且努力开办各类学校,培养人才。
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洋务运动也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一些政策的失败和思想的狭隘使得洋务运动很快陷入停滞。
其次,洋务运动对今天具有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化需要全面发展,不能单凭引进外来的科技,而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单纯引进技术和模仿西方制度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现代化。
我们今天应该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其次,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和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最后,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教会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洋务运动在一些层面上的失败部分源于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这也给我们提醒,在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需要注重改善制度环境,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民众参与。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这段历史,并从洋务运动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今天,我们要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结合自身国情,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运动,它是我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和国家崩溃的危机下,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力图复兴国家的历史事件。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深入探讨。
一、洋务运动背景1.1 社会背景洋务运动发生于晚清时期,当时的我国正面临着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的巨大冲击,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国力渐渐衰弱。
1.2 外部压力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瓦解了我国的传统体系,我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弱小,因此有了进行洋务运动的动机。
二、洋务运动的推动者2.1 李鸿章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我国的军事装备和工业制造,力图振兴国家。
2.2 曾国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重视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并提出了“革故鼎新”的口号,推动洋务运动的进程。
三、洋务运动的成就与问题3.1 成就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3.2 问题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引进来的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加剧了我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发展。
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4.1 积极意义洋务运动的推动,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4.2 消极影响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许多弊端,比如过度依赖洋人、局限于近代工业和军事领域等问题,未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五、个人观点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社会的面貌,也为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一些贡献。
然而,洋务运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这需要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对待今天的发展挑战,注重创新和自主发展,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我看来,洋务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价,以更好地启示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让店铺来告诉你吧。
首先必须搞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和目的。
洋务就是夷务,就是指和外国交涉的一切事物。
在清朝的文件上,筹办夷务就是办理洋务之意。
洋务运动就是指清朝政府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发起的购买或仿造外国洋枪洋炮的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挽救和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统治,对付当时爆发的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
奕□、文祥等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是“心腹之害”,外国列强只不过是“肘腋之忧”、“肢体之患”,故“灭发(指太平军——引者)捻为先”。
非常清楚,洋务运动的起因并不是为了对付外国侵略者,恰恰相反,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
历史事实的确如此。
从1861年开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办“洋务”,购买外国军火、装备并训练“新军”,建造一些近代化的军械所、枪炮厂和造船厂。
他们利用这些新式武器,与法国、美国的洋枪队勾结在一起,血腥地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众所周知,曾、左、李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尤其是李鸿章更是多次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贼。
而李时岳、胡滨二同志的文章却说什么曾、左、李是“近继林、龚、魏”,“把向西方学习的富国强兵之道付诸实践”。
抛开洋务运动的原委,这恐怕不合适吧?!第二李、胡在他们文章的末尾,提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主张学习西方还是反对学习西方,成为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重要试金石之一。
”我认为这种不看目的、只看是否向西方学习就作为评判人物或事件的标准的提法,也是不确切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救国救民”而向西方国家学习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先进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等,将永远值得人们称道。
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并非象李、胡所说是“为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他们所标榜的“自强”,是通过建立军火工业,加强清朝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他们的所谓“求富”,决不是求国家民族之富,而是要使李鸿章一伙封建买办性官僚集团发财之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洋务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是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洋务派举办的工矿交通企业“对外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
”(1979年8月《光明日报》《史学》专刊上的载文可作代表的意见。
)这样的论点,实难令人同意。
(一)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起着促进还是阻碍的作用?我们认为:虽有促进的一面,但主要是阻碍。
洋务运动是围绕着以“求强”为目的的军事方面和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方面而展开的。
在“求强”的阶段,洋务派以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这些军事工业对国民经济毫无裨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举办了一批工矿交通企业。
这些企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使用机器从事商品生产,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一点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
但是洋务派之所以创办这些企业,是出于军事工业对原料、燃料和经费的需要。
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洋务派在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而且发现廉价的棉纺织品,精巧的机器,便捷的轮船以及煤铁之利,是裕财政、浚饷源的捷径,于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举办了工矿交通企业以“求富”。
洋务派企图在封建经济基础所借以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统治下,使用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封建政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受制于封建制度,必然产生腐朽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致使这些企业大都以亏损、负债、倒闭而告终。
洋务派举办的工矿交通企业,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形式,显示出时代的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着客观条件,洋务派意识到近代企业的产生成为不可阻遏之势(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九,第34页)),为了控制近代企业的发展,利用社会资金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遂高唱:“商为承办,官为维持”,采取“官督商办”形式。
从“商”的方面来看,当时社会上出现一些货币财富的积累者有投资近代企业的欲望,存在着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可能。
但是要创办近代企业,在创业者面前横亘着重重障碍:帝国主义在市场上的竞争,清政府税收政策的束缚,封建传统势力的阻挠,官吏豪绅的勒索,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无法抗拒这些强大的阻力,为了寻找投资的出路,只得依靠封建政权的荫庇,绕过自己无力克服的障碍。
这样,“官”和“商”两种不同的社会势力特殊地结合在一起。
可是“商股”投入“官督商办”企业,无异掉入陷阱。
事实证明,“官督商办”形式,并不能开凿一条社会资金流向近代企业的渠道。
洋务派为了“独擅其利”,对民族资本横加压抑,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依靠封建政权,取得封建性垄断权,排斥民族工业。
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备期间,李鸿章就奏请了十年的封建垄断权。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摺》:“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1893年《推广机器织布局摺》规定:“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续添”。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三,第44页;卷七八,第12页。
))开平矿务局初开唐山煤井时,经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之内,不准他人开采。
”(周叔□:《周止庵先生别传》,《禀直督袁陈开滦矿界文》,第26页。
)不仅生产而且连市场都进行垄断,规定:“不准另立煤矿公司”,同时“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
”(《愚斋存稿初刊》,第2卷,第16页。
)轮船招商局建立时,“原定章程,五十年内只许华商附股。
”(《邮运问答》,见《皇朝经世文新编》,卷十六,第4页。
)1881年广东商人拟筹组轮船公司,为李鸿章阻止而作罢;1883年上海商人申请建广运局,李鸿章批驳:“不准另树一帜。
”(《国营招商局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50页。
)当年何启、胡礼垣评论说:“轮舶之利,商贾家无不知之,而独不闻有纠合公司,倡设轮舶,周环天下以展鸿图者,其故何居?曰:此由朝廷无以振作之,兴感之之故也。
不惟无以振作兴感,而又从而阻止之、遏抑之之故也。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二编,《新政论义》,见《戊戌变法》(一),第203页。
)第二、依靠封建政权,以排他性的专利特权,在市场竞争中压制民族资本的企业。
上海机器织布局初建时,在产品的销售上就取得优厚的特权(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摺》:“拟俟布匹织成后,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税厘;如由上海径运内地及运通商地口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
”(《李文忠公全书》,秦稿,卷四三,第44页。
))。
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煤,出口税原为每吨六钱七分二厘,1881年李鸿章奏请减为每吨一钱(李鸿章:《请减出口煤税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十,第45页):为开平奏请援台湾基隆、湖北之例,每吨收税银一钱。
而“土煤每担税银四分,合之一吨实有六钱七分二厘,若加复进口半税,已合每吨银一两有奇”。
沈葆桢建官办的台湾基隆煤矿的垄断更为严重,规定:民间采煤“概令封闭停工,不准再行采取”。
(《申报》,光绪三年九月十八日))。
轮船招商局享有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免天津进口税二成的特权,享有承运漕粮以及各省“官物”的特权(《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另有运漕耗米及带货二成免税”。
《光绪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总理衙门奕□等片》:“嗣后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局船照章程承运”。
)。
洋务派以封建政权的权力获得这些特权,严重地压抑着民族资本的发展,所以从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到1903年之间,没有建立一家商办轮船公司;从188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建立到1891年之间,没有一家商办棉纺织厂出现。
在煤矿业中即使出现了少数小型的商办企业,可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洋务派办的企业的专利垄断下,也是困踬竭蹶,发展艰难。
当年王韬曾代表着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尖锐地批评洋务派办的企业:“只能为民祸而不能为民福,能为民害而不能为民利。
”(王韬:《上当路论时务书》,见《戊戌变法》(一),第149页。
)所以从社会实践的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对早期民族资本有刺激的一面,但主要面显然是压制民族资本,阻碍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仅看到其使用机器及刺激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面,就笼统地认为“发展了我国生产力”,岂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二)洋务派举办的工矿交通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官营手工业工场,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
有人评论轮船招商局时说:“招商局者,中国旧式衙门与买办制度的混合物也。
”(李孤帆:《招商局三大案》,第1页。
)其实洋务派所办的近代企业莫不如此。
洋务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比起封建社会的手工业,任凭长官、行东和家长的个人意志来组织生产,固然是个历史的进步,可是洋务派却是使用封建官僚制度与买办制度结合的独特的管理方式、方法,势必使经营管理悖离技术装备的运转规律,造成先进的技术装备与落后腐败的经营管理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致使企业充斥着管理混乱,技术落后,贪污盗窃,挥霍浪费,冗员繁多等种种腐败现象,严重地阻滞着生产能力的发挥。
洋务派对近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些企业虽号称“官督商办”,实际上“官”靠封建政治权力掌握企业的大权,牟取私利,侵吞“商股”,阻碍企业的发展。
这些企业被洋务派官僚集团视为扩充自己和各派系政治、经济势力的重要基地,因而委派心腹亲信控制企业大权。
郑观应记述:招商局“各总、会、帮办俱由北洋大臣札委。
”(郑观应:《致招商局总办唐景星观察书》,见《洋务运动》(六),第111页。
)总办、督办、会办、帮办又为了在企业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挟私用人,培植党羽,拉帮结派。
1885年马良奉李鸿章之命调查轮船招商局时说:“各局船栈,人浮于事,……各船之‘总’,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分局和船栈的总办,“向归总办分派,非唐(廷枢)即徐(润),间用他姓,必须打通关节,与局中有力者分做,即暗地分财之谓也。
”(马良:《改革招商局建议》,《马相伯先生文集》,见《洋务运动》(六),第125页。
)各重要分局都是洋务派的亲信掌握(轮船招商局各重要分局:广州分局控制在唐廷枢兄弟手里;汉口分局为盛宣怀的亲信施紫卿控制;天津分局是李鸿章的故旧麦佐之当权。
),他们“兄授其弟,父传其子,□不以为怪。
”(李孤帆:《招商局三大案》,第52页。
)盛宣怀控制的电报局,其各地分支机构均为他的叔父、姻亲、堂弟、堂侄、外甥、女婿之类把持。
汉、冶、萍公司的职员“统计不下千二百人,大半为盛宣怀之厮养及其妾之兄弟,纯以营私舞弊为能。
”(《时报》,1913年3月4日。
见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第472页。
资料虽系民国时期,但揭发的是盛宣怀控制下的汉、冶、萍公司情况。
)官办的台湾基隆煤矿甚至“每个高级官员都可以派个私人的‘代表’,在矿厂任冗职”,这些官员的唯一任务,“是想尽方法找机会搜刮。
”(《英领事商务报告》,1878年份,第143页,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第589页。
)总办、督办利用封建的血缘关系、裙带关系垄断企业的管理大权,这些亲朋故旧又以总办、督办为后台而营私舞弊。
1898年有个德国的经济学家舒玛海考察了汉阳铁厂后说:这个企业“成为了本国和外国人进行搜刮以饱私囊的对象。
”(施丢克尔:《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第286页。
)其实洋务派办的企业,无一不是那些封建官吏和洋员进行搜刮的对象。
洋务派创办的几个主要近代企业,经办人大都是当时著名的买办如唐廷枢、徐润等人。
这些买办以洋务派掌握的政权作庇护,利用一身而兼“商董”和官僚的两重身份,控制企业大权,把洋务派办的这些企业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
洋务派官僚则利用“官督”的地位,扩展自己的经济势力。
盛宣怀的经济活动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他控制了一些洋务企业的资金,长袖善舞,吞食其他民族资本,而后翻云覆雨,巧取豪夺,又把这些企业的股份攫为己有。
清末有人评论说:盛宣怀办电报局,是“以大众之利益,供一己之挥霍,暗中调拨,股东不能过问。
”他“乘时巧窃,规占诸权以为己有,所揽利权,可谓极亘古全球所未有,自铁厂、电报、轮船、铁路、丝厂、纱厂、铁矿、煤矿皆足笼全国之大利。
”(汪诒年:《汪穰卿先生遗文》,书牍辑存(上),第7页。
)他利用“官督”地位搜刮到的财富估计大约在六千万两以上。
连淮系刘秉璋的儿子刘声木也很有感慨地说:“无论何官综计一生厚禄重利,亦决难集资数十万两,而况数千万两乎!”(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五,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