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鉴赏解析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
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
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
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
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赠花唧古诗翻译 赠花卿的诗意理解及赏析

赠花唧古诗翻译赠花卿的诗意理解及赏析当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之时,是不是总会想要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这自然是一种极高的赞誉,而这句我们熟悉的诗句也是十分经典的存在,它取自于诗圣杜甫的《赠花卿》,不过这可不是单纯的写音乐之美的诗歌,如果你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原来它的背后还有这样一层意义。
《赠花卿》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既是赠诗,自然是有对象的,其赠送之人是当时的武将花敬定,”卿”是对人的尊称。
不过如果你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花敬定的赞美,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首诗隐含的其实是杜甫委婉的讽刺,当然了,若是不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用意,还是很容易理解错的。
既然是送给花敬定的诗,那么这个花敬定又是何许人呢?安史之乱时,花敬定为当时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上元二年年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攻克绵州,并在绵州自称为梁王,花敬定就是那个之后带兵攻克绵州,斩杀了段子彰之人,也因此,花敬定有了卓越的功勋,但他却在此之后居功自傲,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
花敬定平定叛军本是大功一件,但他却纵容兵队对百姓大肆掠夺,也不遵守礼法制度,性情残掠,据说他曾为了掠取一金钏,残忍的斩断了妇人的手腕,可谓是残忍至极了。
这种人自是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的,所以之后他在追剿段子璋残余势力时,因兵力疲惫未能成功,还反被叛军斩杀了,可谓是骄兵必败了。
杜甫的《赠花卿》就是在花敬定平叛之后正猖狂至极的那段时间写的,毕竟花敬定这般放肆,自然是也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顾礼法的他还僭用天子音乐,这在礼仪制度严格的古代可是祸乱纲常、大逆不道之事。
杜甫对这种放肆至极、残害百姓之人是深恶痛绝,遂作了这么一首诗赠给花敬定,其中是对他委婉的讽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美妙的音乐整日都飘在锦城的上空,这乐声一半飘在锦江的碧波之上,一半飘升到白云之间。
这么美妙的音乐只应该在神仙之中存在的,人间的平民百姓能听到几回呢?这说的自然是花敬定家里传出的音乐声,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了,前两句是化无形为有形,”半入江风半入云”将音乐的轻盈、悠扬表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还颇有种余音绕梁之感。
《赠花卿》古诗鉴赏

《赠花卿》古诗鉴赏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注释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白话译文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杜甫《赠花卿》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赠花卿杜甫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注释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
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丝管,代指音乐。
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
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
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
“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
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
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
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
“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
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
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
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
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
杜甫《赠花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赠花卿》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面上赞美乐曲,实质是借此对花卿进行讽刺。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而且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加以委婉的讽刺。
【全诗】《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①锦城:即成都。
见前李白《蜀道难》注。
丝管: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纷纷:众多貌。
②以江风形容音乐之清,以人云形容乐音的响亮。
【翻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赏析】杜甫流寓蜀中时,曾为花卿写了两首诗——《戏作花卿歌》和《赠花卿》。
这“花卿”即花敬定(《唐书》作花惊定),是当时成都府尹崔光远的牙将,以勇猛著称。
肃宗上元二年(761),梓州刺史段子璋作乱,攻占绵州,自称梁王,崔光远率花敬定讨平之,斩了段子璋。
事后,敬定的部下恃功,大掠东川,光远以不能制得罪罢职,敬定也因跋扈,不见重用。
杜甫先有《戏作花卿歌》,以轻快的口吻盛赞其平乱擒贼之英勇。
而《赠花卿》一首,大概是在花敬定的宴会上听了乐歌以后写下来的。
诗题曰“赠”,称之为“花卿”,看来是不存什么恶意的。
杜甫对花敬定的看法,似乎与史书所记有异。
从来注家对这首诗的看法颇不一致。
一说是花敬定恃功骄恣,僭用了天子的礼乐,故杜甫写了此诗讽刺他。
一说这首诗只是称赞花卿宴席上歌舞之盛,不必含有讽刺之意。
我们认为前说求之过深,花敬定虽跋扈,但他究竟是四川牙将,不可能有僭用天子礼乐之事。
后说又把它理解得太浅。
细按诗旨,除了称赞乐歌之盛外,似乎还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对花卿的劝诫。
天宝大乱,玄宗曾播迁到蜀中,当时长安的歌舞艺人,跟随着迁徙到四川不少,流落江南各地的必定很多。
这在杜集中也可以找到例证。
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
赠花卿的鉴赏

赠花卿的鉴赏《<赠花卿>鉴赏》“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的这首《赠花卿》可真是别有韵味呢。
咱先来说说这诗里描绘的场景呀。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那锦官城里啊,成天到晚都是那悠扬的丝竹管弦之声。
这声音呢,就像是生活的背景音乐一样,到处都能听到。
想象一下,大街小巷里,到处都飘荡着美妙的音乐,人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多惬意啊。
而且这音乐还特别的盛大,“纷纷”两个字,就把那种音乐的热闹劲儿给写出来了。
再看“半入江风半入云”,这音乐啊,一半随着江风飘散开去,一半飘到了那高高的云彩里。
哎呀,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感觉这音乐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人间演奏,还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呢。
江风就像是它的小伙伴,带着它到处跑,云彩呢,就像是它的舞台,让它在高处展示自己的美妙。
然后就是这最有名的两句啦,“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曲子啊,听起来就像是天上神仙才能听到的音乐。
杜甫这么说,那肯定是这曲子超级好听啊。
就好像我们现在听到那种特别震撼心灵的音乐,感觉不像是人间该有的东西。
但是呢,这里面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哦。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花卿啊,可能有点越礼了。
这曲子这么美妙,本应该是宫廷里才能演奏的,花卿在自己的地盘上这么大肆演奏,就有点不合适啦。
杜甫呢,表面上是在夸这曲子好听,实际上啊,也是在暗暗地提醒花卿,要守礼呢。
从整首诗的感觉来说,杜甫真的是个很厉害的诗人。
他用这么美妙的诗句,描绘出了一幅充满音乐感的画面,还在诗里隐藏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像是在听杜甫跟我们聊天一样。
他把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用这种很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
就好像他拉着我们的手,说:“嘿,你知道吗?我听到了一首超好听的曲子,但是这里面还有故事呢。
”我们就跟着他的描述,一会儿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里,一会儿又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么个讲究。
这首诗就像是一个小宝藏,每读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真的是越读越有意思。
杜甫《赠花卿》原文及赏析

赠花卿[唐]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分类标签: 讽刺诗作品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杜甫古诗《赠花卿》鉴赏

杜甫古诗《赠花卿》鉴赏《赠花卿》译文篇一锦官城每日弦乐管乐杂纷纷,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得几回闻?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注释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赏析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古诗原文篇三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注释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赠花卿》白话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作者: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小编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
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
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
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