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节选)
全新教程语文3.13《等待戈多(节选)》课件(粤教版必修5)

细剖深析 [楼主] 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 怎样的人物? [沙发]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 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 有若无的期望。 [板凳] 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种渺 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 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 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浙江乐清钱云会命案
2010年12月25日上午9时许,浙江乐清前村主任钱 云会被工程车碾压致死。钱云会死前曾多次举报当 地一些工程违法征地,有报道称其死亡事件存多个 疑点。12月27日下午4∶30,乐清市就此事召开新 闻发布会,称事件为“交通肇事案件”,肇事司机无 证驾驶,当时采取了刹车措施,已被刑拘。12月28 日凌晨,浙江省温州市委对事件作出处理决定,由 市公安局直接介入调查处理。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诗海探珠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赏析】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 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诗写客居灞上而感 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 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落叶他乡树,寒 灯独夜人”一联是名句,很值得玩味。诗人在他乡 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一个“寒”字,一个“独”字, 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戈多,能告诉我你的大口袋中装的是什么吗?”
“当然。这里有你们所想要的一切。” “那能给我一块金币吗?我做梦都想有一块。”
于是,戈多给了他一块金币。 人群沸腾了。 “戈多,我想要一幢大房子。” “戈多,我想要一群牛。” “戈多,我想拥有一座磨坊。” 人们纷纷从戈多那里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有财富,
第3单元 戏剧 13 等待戈多(节选)

2.本文中的“戈多”究竟是什么? 【点拨】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剧情、把握人物的基础上,再 联系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参考有关的评论进行分析。如英国剧评 家马丁埃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 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 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 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时间,一件东西,一 个人或是死亡。”
其一,升华主题,就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
高主旨意义。其二,含蓄现美。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
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
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
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用象征手法呢? 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
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
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
于戈多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
戏里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 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 的场景与情节,则象征着生活的停滞、枯燥、烦琐与乏味。整部
对于“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①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待”、 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这种处境的一种希望,一种寄
“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
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
这就说明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②既然是虚无缥缈的希望,又不可实现,但两个流浪汉都在 苦苦等待,这反映了西方社会中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 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该剧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就连演 了三百多场。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 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 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在巴黎的咖 啡馆、洒吧间和街头巷尾,到处议 论这出戏。1957年,旧金山实验剧 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 时,仅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 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并且在心灵深 处受到了震惊。据说,从此以后, 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 特有的语言。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 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 答:我在等待戈多。 1969年,主要 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
语言
人物形象 个性鲜明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3等待戈多(节选)

说不清为何要等待。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在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使观众
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荒谬悲惨的人生画
面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
看,简直使观众倒胃口。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谬的艺术情势,表现了荒谬的现实。从人物形
象上看,两个流浪汉已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
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辨认的个性,两人可
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
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
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就慢慢
变成了无望。
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
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
脱自己的悲惨处境。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他其实是现实生活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范例展示
狗的出走
忽然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狗全都消失了。一开始,人类还不以
为然,但没过多久,人类就开始恐慌了:某些地方警察失去了警犬,再
也无法侦破毒品案,毒品泛滥成灾;主人们失去了看门狗,入室盗窃
频繁,居民们叫苦连天;一些爱好宠物的精神脆弱的人失去了爱犬,
然、悲伤。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第3单元戏剧13等待戈多节选

8
3.词语积累 ①心血来潮: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②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为一劫, 后用“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一般作贬义词用。 ③趁热打铁:比喻抓紧时机行动,毫不拖延。 【忏悔 懊悔】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懊悔:做错了事或者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例:①假如有一天,父母们因为终于等不及而撒手而去,我 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慵懒而充满无尽的__懊__悔____呢?有一位作
5
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 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 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 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 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 动,全剧终止。
用象征手法写作文
作为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具有高度的象征性。爱斯特拉
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
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
于戈多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
戏里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
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
22
6
1.字音识记
症.结( zhēnɡ ) 窥.视( kuī ) 祈.祷( qí ) 唾.沫( tuò )
嬉.笑( xī ) 堕.落( duò) 咀嚼.( jué) 咧.嘴( liě )
鸨.母( bǎo ) 忿.怒( fèn ) 瘸.腿( qué)
7
2.字形识别
第三单元13等待戈多(节选)

第三单元13等待戈多(节选)(1)《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是个两幕剧。
主要人物是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
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干什么的?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
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
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应用角度](2)戈多到底是什么呢?戈多是一种希望,戈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戈多还是人们在迷茫中前行的信念……戈多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因此,“众里寻他千百度”,竟然不知道戈多就在我们身边。
盲目的人们啊,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实自己的心灵,才能够时刻准备着,积极迎接“戈多”的到来,并且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用角度]“等待与追求”“希望与幻想”“奋斗与信念”等。
(1)戈多是信念。
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
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
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
“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
”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
“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
“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
”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要去实现理想。
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
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节选自《戈多来了……》)(2)戈多来临。
我知道我的生活已经按照第一天的模式重复了一百次,但他们告诉我远远不够,那还凑不足一个学年啊!所以我要继续积攒,直到攒够了三年,换得一次化龙的惊雷。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它的着落竟是身心幻灭。
所以,再后来,你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也明白了有些事 情不能随遇而安,有些事情不需要被了解。现在再看它,就这
样静静地看着它飘落,或许是离它最近的距离。
或许雪就是一个舞者,天地之间便是它的舞台,它的存在,积 淀了太过深沉的浪漫情怀,以至于它并不希望被了解。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是个两幕剧。主要人物是 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 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 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 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 动作消磨时光。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 戈多始终没来,
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
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 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 碎的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一、写法归纳
1.准确运用动词
文中准确地使用了动词,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如“爱斯特拉冈使尽平生之力,终于把一只靴子脱下。他往
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 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
③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 、帽子都非常简单。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 的,于是他们有意识地剥去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
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它人格化的内涵,然后从中提
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 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的。
第三单元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参考答案:弗拉季米尔脱帽子、向帽内窥视的动作和爱斯特 拉冈脱靴子的动作一样,毫无意义,这也是对现实的隐喻,人们 因为无聊,不断地重复毫无意义的事情。
5.爱斯特拉冈脱下靴子时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反衬出了人物的可悲命运,生存已无立锥之地。
4.为什么安排弗拉季米尔脱帽子、向帽内窥视的细节? [对应考点:分析细节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景回放 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等待戈多》 写于 1952 年。 20 世纪 50 年代的西方, “二战” 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日本爆炸,600 万犹太人被 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现代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 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 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 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等待戈多》就是这样一部 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一
填 辨 一
辨 律的。
[ 明大意]
《等待戈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 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 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苦闷、焦虑、悲观、绝望的 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节选)
[导学新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
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
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
会的某些特征。
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么短暂和无意义。
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
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
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
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
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
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
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
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亦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等待戈多》剧情:
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
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本·下),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0—291页]
ABC]
A
(或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来展开剧情,揭示戏剧冲突。
精疲力竭的爱斯特拉冈“使劲往下”脱靴子,“使尽平生之力”脱下后,往靴内又瞧又摸。
弗拉季米尔也脱下帽子又瞧又摸。
两人各自反复做着无聊的动作。
他俩人说着语无伦次的废话,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为了生活,两人都有过上吊的想法……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的遭遇,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三、鉴赏: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指导学生在熟悉全剧剧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明确:《等待戈多》的中心是“等待”。
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脱浑浑噩噩的悲惨处境。
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因为他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戈多的本性就是“不来”。
所以,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等待是虚幻的、荒诞的、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同时又是无奈的。
除了等待,他们别无选择,不仅活着没有意义,连自杀寻死都不可能。
即使是戈多永远不会来,他们还得继续等待下去。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B
比较《等待戈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荒诞派
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
在剧作家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被异化成了“非人”,不仅对其自身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
从深层意义上说,《等待戈多》所表现的“荒诞意识”与“等待情结”,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作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具有高度的象征性。
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
至于戈多究竟指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中说出来了。
”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
此外,剧中单调、重复的场景与情节,则象征着生活的
停滞、枯燥、繁琐与乏味。
整部戏就是通过人物、情节、动作、对话与场景的象征性来强化它的象征性主题。
《等待戈多》与传统的戏剧迥然不同的还在于它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合乎逻辑的对话,没有生动活泼的动作,没有鲜明的戏剧冲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剧结构散漫,有些支离破碎,仿佛是由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连缀而成,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表演程式。
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C
拓展训练
课下阅读《等待戈多》全文,围绕剧本的主题或写作特色写一篇评论文章。
要求:①把握作品,深入分析,作出评价。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700字。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