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节选)教学设计
2024年《等待戈多(节选)》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剧本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艺术特色。
(3)欣赏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比较分析法,将《等待戈多》与其他戏剧作品进行对比,挖掘其独特性。
(3)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实践活动,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剧本所表现的人类对希望和生命的执着追求。
(2)认识剧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理解其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人物形象、情节脉络和主题思想。
(2)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剧本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的解读。
(2)分析剧本中的深层主题和现实意义。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播放与剧本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实践活动:(1)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剧本中的角色情感。
(2)开展情境模拟,深入理解剧本的主题内涵。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剧本内容,分析主人公维克多和艾丝特的性格特点。
2. 谈谈你对剧本中象征手法和荒诞性的理解。
3. 试述剧本《等待戈多》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剧本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在未来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剧本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戏剧第13课等待戈多(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5

答案:剧本《等待戈多》探讨了人生意义的追求、存在的荒诞性、时间的流逝等主题。通过对“我”和“他”的等待戈多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失望。剧本中的荒诞性特征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生活的无力感和荒诞感。而时间的流逝则体现在“我”和“他”的等待中,时间的无情流逝使得他们的等待变得更加荒诞和绝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对剧本内容有初步的理解,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对剧本的兴趣。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贝克特的其他作品片段,引出《等待戈多》的独特的戏剧风格。
- 讲解知识点:详细解析剧本的文学特点,如象征主义、荒诞性等。
-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张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加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作品中理解戏剧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影视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2. 在教授文学鉴赏方法方面,可以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在探讨剧本主题思想方面,可以通过设置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剧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课堂
1. 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等待戈多(节选)》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剧本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思考。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作者贝克特的基本情况。
分析剧本的结构特点和象征意义。
深入解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领会戏剧所传达的荒诞派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1.2 教学内容剧本简介与作者介绍。
文本细读与分析。
人物性格分析。
戏剧主题探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分角色朗读法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戏剧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等待戈多》剧本的结构特点。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剧本所体现的荒诞派哲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对剧本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将戏剧主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4.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等待戈多》的背景及作者贝克特。
分角色朗读剧本选段,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讨论剧本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荒诞性。
4.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维克多和艾斯特的性格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剧本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五、课后作业阅读整部《等待戈多》,了解全剧的情节发展。
写一篇短文,分析自己认为的剧本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或对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剧本主题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学生能准确描述《等待戈多》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分析并解释剧本中的象征和荒诞性。
学生能就剧本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6.2 评价方法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等。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包括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小组活动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等待戈多》全文。
贝克特的其他作品选读,以便学生比较和拓展。
7.2 多媒体资源与《等待戈多》相关的影视资料,如演出视频或纪录片。
贝克特的访谈或讲座视频。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荒诞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剧本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剧本的情节概述。
3. 人物形象分析:埃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波卓、Lucky。
4. 象征意义解读:戈多、苹果、裤子、土地。
5. 荒诞性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剧本的背景和作者塞缪尔·贝克特。
2. 阅读剧本: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理解情节。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荒诞性。
4. 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剧本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3. 学生能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4. 学生能评价剧本的荒诞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资源1. 剧本《等待戈多》全文。
2. 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
3. 互联网资源:贝克特生平介绍、剧本解读等。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剧本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4. 鼓励学生进行剧本创作,以加深对《等待戈多》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等待戈多》与其他荒诞派戏剧的异同,如《海达·加布勒》、《闭门》等。
2. 分析贝克特其他作品的特点,如《快乐的日子》、《莫洛伊》等。
3. 探讨荒诞派戏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七、作业布置1. 阅读完整剧本《等待戈多》。
2. 写一篇人物分析essay,选择一个或多个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动机等。
3. 写一篇剧本评论,从荒诞性、象征意义等角度对剧本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馈1.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估。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作品年代及文学流派。
2. 通过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等待戈多》的背景知识介绍。
2.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
3. 剧本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分析。
2. 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等待戈多》剧本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等待戈多》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缪尔·贝克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主义文学。
2. 阅读剧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
3.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如维克多、艾斯特、波兹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剧情中的作用。
4. 探讨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5. 艺术特色讲解:教师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荒诞性,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待戈多》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8.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局外人》、《百年孤独》等,拓宽文学视野。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等待戈多》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比较。
2. 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3. 邀请戏剧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戏剧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了解。
七、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戏剧表演:评估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等待戈多节选》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等待戈多》的背景和文学地位分析剧本的结构和主题掌握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剧本简介和作者介绍剧本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剧本主题探讨和文学批评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剧本背景、情节和主题互动法: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二、第一课时:剧本简介和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等待戈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贝克特掌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舞台说明2.2 教学内容介绍《等待戈多》的创作背景和首演情况分析剧本的舞台说明和角色设定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剧本背景和作者经历学生阅读剧本,了解舞台说明和角色设定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三、第二课时:剧本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剧本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2 教学内容分析剧本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情节,找出关键转折点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四、第三课时:剧本主题探讨和文学批评4.1 教学目标探讨《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2 教学内容探讨剧本中的存在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分析剧本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批判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剧本主题的理解和批评五、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演技巧加深学生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5.2 教学内容分组讨论剧本情节和人物关系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学生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表演技巧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反馈和建议六、第五课时: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分析剧本的语言和表达技巧6.2 教学内容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探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剧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表达自己对剧本的鉴赏和批判七、第六课时:剧本创作和表演实践7.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创作剧本,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表演7.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创作剧本,提出对剧本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学生选择重点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表演技巧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反馈和建议八、第七课时:课堂讨论和总结8.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和表达能力8.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8.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剧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九、第八课时:课后作业布置9.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9.2 教学内容9.3 教学活动学生完成作业,表达对剧本的理解和批判十、第九课时:课后作业点评和总结10.1 教学目标点评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10.2 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剧本评论文章,给予反馈和指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10.3 教学活动教师点评学生的剧本评论文章,给予反馈和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效果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
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待戈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戏剧流派等。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
3. 提升学生对现代主义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剧本《等待戈多》的背景信息。
b. 学生自读剧本节选部分,理解故事情节。
c.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的特征和性格。
d. 教师讲解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创新之处。
2. 第二课时: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剧本中的主题思想。
b.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c. 教师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
d.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程度和思维深度。
2. 学生作业:收集并评估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和人物分析的写作作业。
3. 课堂小测:评估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剧本《等待戈多》的节选文本。
2. 关于剧本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介绍。
3. 相关现代主义戏剧理论的参考资料。
4. 书写工具和投影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介绍剧本背景和作者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时,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开放性的讨论。
3.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现实意义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简单化的解读。
九、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个剧本中的人物,深入分析其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

《等待戈多》教案的节选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等待戈多》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2. 主要人物分析维克多:一个等待戈多的流浪汉,代表了人类对希望的渴望。
波兹:一个商人,象征着现实世界的的代表。
3. 情节概括维克多和波兹在一家破败的旅馆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在等待过程中,经历了焦虑、绝望、希望等一系列情感变化。
最终,戈多并未出现,两人仍然在等待。
4. 主题探讨人生无常:通过维克多和波兹的等待,表现了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等待。
希望与绝望:作品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绝望时,依然抱有希望的心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特点、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分析主要人物:讲解维克多和波兹的代表意义。
3. 概括情节:梳理剧本的基本情节。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2. 深入分析剧本中的某一情节,探讨其象征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荒诞性元素。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待戈多》中的荒诞性特点。
2. 分析剧本中的语言、动作和场景设置。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内容1. 荒诞性特点分析剧本中的荒诞性:情节荒诞、人物荒诞、主题荒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节选)教学设计
Waiting for Godot (excerpt) teaching design
等待戈多(节选)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
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
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
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
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
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
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
式等。
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
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
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
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
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
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
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两位流浪汉苦苦地等待着戈多,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那天,他们在等待什么呢?”导入。
二、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
教师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结构及语言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的分析。
教师要讲清这部剧作一改传统戏剧的情节模式,剧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起因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情节结构,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
虽然这是一出“什么也没发生”的戏剧,但却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
三、布置课外任务
1.将本文排演成课本剧。
2.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荒诞派戏剧作品,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
探究活动
荒诞派戏剧是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试研究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研究提纲:
1.可重点比较二者在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人物设置与刻画等方面的不同。
2.需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举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与传统戏剧的典范作品,并对之作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3.应纵深比较,即从形式到内容,从作品到作家创作指导思想进行比较。
参读书目:
1.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xxx大学出版社。
2.谭霈生《论戏剧性》,xxx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托比、柯尔选编《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