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_以富阳市为例
基于GIS的农业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农业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一、引言农业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土地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压力,如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
为了实现农业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工具,为农业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GIS 在农业土地利用中的应用(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GIS 可以整合多源数据,如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土壤数据等,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空间分析功能,能够获取土地的面积、分布、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 GIS 的叠加分析功能,将土地的自然属性(如地形、土壤、气候等)与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需求、交通条件等)相结合,对不同作物的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从而确定哪些区域适合种植何种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利用规划与布局基于 GIS 的空间分析和模拟功能,可以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进行比较和优化。
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GIS 能够监测和分析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三、基于 GIS 的农业土地利用优化方法(一)多目标规划法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
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将规划模型与土地空间数据相结合,求解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二)情景分析法设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如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综合平衡发展等。
基于GIS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基于GIS 的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赵莉莉范勋承*(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0世纪90年代,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sphere Progra-mme (IGBP )和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IHDP )提出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门课题之一[1]。
土地利用变化是LUCC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之一[2],它深刻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因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3-4]。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敏感区或经济发达区域,如马帅等[5]利用3S 技术对江淮生态经济区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沈振涛等[6]以大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土地利用相关模型对1985~201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20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常小燕等[7]以微山县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对2000~2017年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刘雨等[8]以山东省为研究区,探究了土地开发和效益的耦合协同关系;甄江红等[9]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用地扩展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上研究大多将研究区域选定在大、中尺度上,对于以县为研究对象的小尺度研究较少[10-11]。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县域为代表的小尺度区域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对县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对于地方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瓯市简称“芝城”,是福建省北部的农业大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城市。
研究期间,建瓯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24.70×108元增至2015年的198.67×108元,20年间翻了8倍多;建瓯市历来人口基数大,是南平市(闽北)所辖的10个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2015年常住人口45.1×104人,城镇化水平48.1%。
县域尺度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以富阳市为例

步对这些污染场地确定污染范 围以及开展污染土壤 的风险评估奠定了基础 。 中图分类号 : 7 x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5420 )5 39 0 10 一l2 (1 80 —03 — 5 3
关键词 : 土壤重金属 ; 重金属污染 ; 空间变异 ; 地统计 ; 地理 信息系统
( 浙江省富阳市农业局土肥站 , 浙江 富阳 3 1州 302 ; 江省富阳市科技 109 浙
局 , 江 富 阳 3 10 ) 浙 140
摘
要: 运用地统计学 和 GS I 相结合的方法 , 以浙江省富阳市为例, 究了县域尺度 内农 田耕作层 ( 0 m) 研 0~2 e
t si tnptrsw i ot t f dsoe ptl ir uo frhr r h gT er 0sw i ot t o i d tb i a e , h ecne hw dsaa dsi tno a e ui ,h n h hcn n f l ai ruo tn l hoC i tb i t c s n 画 c es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的空 间变异。结果表明 , 采用 普通 ri n 方法对 富阳市农 田表层土壤 中 C ,n P as i g uz ,b和 C d 这4 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局部空 间插值后 , 前三 种重金属呈现 出一致 的空间分布格局 , c 而 d的空 间分 布 比 较破碎。土壤 中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B 5 1 —19 ) G 168 95二级 的区域集中于厂矿周 围。因此 从空间分布情 况来看 , 富阳市 乡镇企业厂矿周围的农 田土壤 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需要引起更多 的关 注, 也为进
F y n o nyw ss de i eme o so e -tt t sa d g o r p yifr t n s s m. h e ut s o e a f r u a gc u t a t idw t t t d f o s i i n e ga h o mai y t u hh h g a sc n o e T er sl h w d t t t s h ae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愈加复杂。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利用方式和格局的变化。
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本文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宁波市东南部,陆地面积为771.9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人。
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城镇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二、数据和方法本研究使用了200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两期影像进行了分类。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和地形图等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和修正。
最后,使用转移矩阵法对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总体情况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总面积由763.60平方公里增加至772.21平方公里,增加了8.61平方公里。
其中,城镇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增加了3.10平方公里和0.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了4.5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减少了0.04平方公里。
(二)城镇用地变化2000年至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的农业用地从629.39平方公里减少至624.81平方公里,减少了4.58平方公里,减少率达0.73%。
农业用地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和蔬菜种植等。
农业用地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用地被城镇用地和工业用地所取代,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的。
(四)水域变化四、结论综上所述,宁波市镇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用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
这是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研究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孟晓乐;於忠祥【摘要】以长丰县为例,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时空复合体模型为依据,提出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研究了长丰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并对长丰县空间格局图谱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为促进长丰县的合理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作者】孟晓乐;於忠祥【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土地科学从传统的资源调查、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利用规划等侧重静态研究进入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诊断和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为基点的侧重系统动态演变研究的土地变化科学。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计划,使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课题[1]。
1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地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作用[2]。
某一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可表达一定区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公式为:式中,K为在特定的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为研究初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Ub为研究末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的时间长度,当T的研究时段为a时,K表示此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动态度。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公式为[3]:式中,Ui为研究时段第 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Ui-j为研究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第j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 T设为研究时段的长度。
基于MapGIS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研究

基于MapGIS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研究
赵建林;陈龙乾;李龙;李媛媛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1(27)17
【摘要】为了科学地管理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笔者主要探索基于MapGIS平台下,如何利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建立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运用系统分析与流程图法,系统阐述了数据库建立的总体思路、目标、技术路线,解决了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规划要素层添加,建立了数据库区文件、线文件以及点文件的属性结构,提出了属性数据的输入方法,并着重对图斑面积量算方法进行描述。
结果表明,在MapGIS软件平台下,运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可以建立规划数据库。
【总页数】5页(P142-146)
【关键词】Map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作者】赵建林;陈龙乾;李龙;李媛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5
【相关文献】
1.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 [J], 杨宗升;陈龙乾;艾庆光;杨乐虹;李灵;张宇
2.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分析 [J], 王丽
3.基于KqPlanning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以黄龙县为例 [J], 刘永雷;吕妍;杨黎康;崔蓉
4.浙江省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 [J], 郭英
5.基于MapGIS的土地确权数据库建设研究 [J], 李雪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农村土地整治构建耕地保护机制——以富阳市为例

加快农村土地整治构建耕地保护机制——以富阳市为例作者:俞加兴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2年第8期富阳市国土资源局俞加兴富阳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的日益递增,资源要素的稀缺成为制约富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成为破解发展用地难题,做好资源保护与保障工作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富阳市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现状,主要分析其在加强耕地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作用,并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以供参考。
一、富阳土地整治基本概况作为以工业经济为支持的富阳市,每年需用地5000亩左右。
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用地指标会成为富阳市项目落地的主要瓶颈制约,保障用地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为破解发展用地难题,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富阳市把农村土地整治提上日程。
从2003年起,富阳农村土地整治历经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为主,主要目的是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期间,富阳市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40个,新增耕地面积61 290亩,总投入资金近6.44亿元。
其中土地开发项目453个,新增耕地面积37003亩;土地整理项目69个,建成标准农田133515亩,新增耕地面积16470亩;建设用地复垦项目31 8个,新增耕地面积7767亩。
基本实现了全市耕地数量稳中有增的目标,并连续十三年全市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第二阶段,201 1年,富阳市调整土地整治工作思路,拓宽土地整治领域,丰富土地整治内容。
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采取综合措施,对农村“田、水、林、路、村、房”实施全面整治。
从201 1年起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计划到2015年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50个以上,面积4万亩以上,其中建设用地复垦1 8万亩以上,土地开发整理1 2万亩以上,安置建设用地面积1万亩以上。
二、富阳开展土地整治的主要做法在确保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富阳工作重心从土地整理转向农村宅基地复垦。
基于GIS的乡村空间整合模式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

关键词 : 乡村空间 ; 整合 ; 要素; 长兴县
中图分类号 : T U9 8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4 5 4 0 ( 2 0 1 3 ) 0 4 — 0 8 1 — i nt e g r a t i o n mo d e s t u d y o f r u r a l s p a c e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e e n p e o p l e a n d I a n d a n d h a s s o me g u i d i n g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
wi t h a c a s e o f C h a n g x i n g c o u n t y i n Z h e j i a n g
W ANG— Ai , S HI Le i
会 经济要素的 因子进行评 价 , 建立 G I S分析模 型 , 综合评 价长兴县乡村空 间的发展 条件 , 划 分为积极 发展区 、
引导发展 区和控 制发展 区, 并相应地制定适合各类 型区域 的乡村 空间整合模 式 , 为优化乡村 用地结构和 空间 布局 , 减少人地矛盾 , 提供一定 的参考 指导 。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t h e r e b y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GI S a n a l y s i s mo d e 1 .B y t h i s mo d e l ,C h a n g x i n g C o u n t y r u r a l d e v e l o p — m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s p a c e a r e g l o b a l a s s e s s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p o s i t i v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r e a , g u i d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富阳市为例于少康1,赵小敏2,王珂3,李芳颢1(1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江西 南昌,330002;2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3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摘要:研究目的:在GIS的支持下探索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研究结论:利用GIS作为技术手段,在各类型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的结果,结合各类型用地的布局现状和布局原则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可以实现县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半自动化,该方法在浙江省富阳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富阳市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当前土地利用的结构性矛盾、布局混乱的情况较为突出,空间无序和失控的问题,特别是开发区的盲目圈定、农业生态园区项目的无序布点、农业形象工程的匆匆立项等,导致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且给地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
可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了现实土地利用的迫切需求。
国内外专家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2],主要集中的数量结构优化方面,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早期的空间布局研究主要体现在商业领域和农业领域[3-5]。
即使利用GIS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也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方面,针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应用还未见报道。
在应用模型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GIS与数学模型耦合的做法,但多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配置或小的试验区,县域及以上尺度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研究还不多见[6-9]。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利用GIS作为技术手段,探索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以期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是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以GIS作为技术工具,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上的排序和安排。
因此,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技术方法首先有赖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三个方面。
1于少康,男,(1980,3—),甘肃天水人,管理学硕士,在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从事土地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赵小敏, 男,(1962-),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王珂,男,(1964-),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管理方面的研究;李芳颢,男,(1975-),工程师,从事土地规划方面的研究。
图1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技术路线图Fig.1 Technique route of Land use spatial allocatin optimization2.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涉及到社会、生态、技术和经济等各个方面,要把这些问题加以综合处理,使各种因素组成一个达到最优水平的完整体系,使各部门各单位的用地数量和比例结合成统一协调的结构,必须探索系统综合的方法。
常见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主要有[10]:土宜法、综合平衡法、模型法。
结构优化的思路是先拟定目标函数,再选择决策变量,在约束条件的限定下确定模型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求解得到数量结构优化结果。
2.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2.2.1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常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限制因素法、指数和法、指数开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模糊积分评价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物元模型等[64]。
评价思路是根据评价目标、原则和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单元,选取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求取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值。
2.2.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综合各部门用地发展需求和布局原则,结合数量结构优化成果,在土地利用的现状基础上,按照土地适宜布局的要求进行的土地利用空间再安排。
因此,可以简单地用“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各类型用地的现状”+“各类型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各地类的用地布局原则”+“部门规划”来表示。
(1)用地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前提和基础。
部分用地现状具有不可变更或难于变更性。
如现状城镇范围、部分农村居民点等其现状变更难度较大,无论其适于何种用地类型,都很难实施。
同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要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状接近或相同。
(2)用地适宜性。
用地布局是否适宜是空间布局的先决条件,根据土地质量的基本条件,如土壤质量条件、区位交通条件、土地利用现状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等综合评价土地适宜某类用地的程度和等级,以此作为空间布局的基础。
(3)部门规划。
它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必须参考因素之一,主要包含城镇建设、农村居民点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部门的发展空间需求。
城市建设部门通常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作为确定整个区域城镇建设的用地布局的空间布局需求指南。
(4)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结果。
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结构必须从总量上要有一个合理安排,尤其是要从粮食安全等角度,合理的推算基本农田的需求空间,作为空间布局的数量基础。
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方便的确定空间布局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需求。
(5)各类型用地布局的原则。
各地类都有相应的布局原则,如耕地一般应布局在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的区域,它是确定空间布局排序的依据。
(6)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
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目的和要求,采用半自动化的布局方法,即利用GIS软件的地统计功能和空间叠加分析功能,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和数量结构优化的数据进行空间布局安排,逐类将用地布局在空间上。
这种空间布局的方法实现了空间布局的半自动化,需要人机多次交互才能完成。
(7)各类型用地的布局排序。
由于各类型用地存在“竞争”关系,使得空间布局必须确定一种合理的用地安排顺序才能完成空间布局。
从理论上讲,空间布局的方案可以有无穷多种。
但从实用的角度,可以概括为耕地优先的布局的方案、建设用地优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和生态建设用地优化的空间布局三类优化方案。
3 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优化3.1 研究区概况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下游,是沪杭甬“金三角”交汇点,杭州的西大门。
总面积1831.21平方公里。
富阳市现辖25个乡镇、街道。
富阳地貌以“两山夹江”为特点,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富春江斜贯中部。
土地利用上形成“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利用格局。
属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全市主要有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等5个土类,12个亚类,35个土属,83个土种。
富阳市是上海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组成部分,经济实力较强。
近几年来富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杭州市的外商投资热点地区之一。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76.7亿元,自1992年以来,年均增长22.01%,人均GDP达28233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
3.2 数据获取与处理(1)数字高程模型(DEM)。
利用规则格网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运用GIS计算出高程分级、坡度(Derive slope)、坡向(Derive aspect)等派生的地形参数,栅格精度确定为25×25m。
(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将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提取城镇、公路、河流水面等图层。
利用缓冲区分析(buffer)建立城镇、河流水面、公路的辐射范围,分别采用500米、1000米的两级缓冲分析,以此作为城镇影响度、灌溉条件、交通便捷度的评价因素。
(3)遥感影像数据。
利用ERDAS Date prep模块切割形成富阳市影像,再利用Reproject images 功能将TM影像进行投影变换。
在此基础上,利用spectral enhancement中的indices计算出ndvi 指数的大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因素。
(4)土壤数据。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叠加(overlay),考虑到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形成土壤侵蚀图。
利用GPS的空间监测数据,按照空间坐标建立空间数据库。
图2富阳市地形坡度图图3富阳市地形坡向图图4 城镇buffer分析Fig.2 The slope chart of Fuyang city Fig3 The aspect chart of Fuyang city Fig5The buffer analysis of town图5水系buffer分析Fig.5 The buffer analysis of river图6道路buffer分析Fig.6 The buffer analysis of road图7植被指数图(NDVI)Fig.7 The chart of NDVI of Fuyang city图8土壤侵蚀图Fig.8 The chart of soil Erosion图9 2总采样点分布Fig.9 The Total sampling distribution3.3 富阳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考虑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应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富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采用多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设定目标函数,选取耕地、园地等12个决策变量,设置土地总面积、人口总量等约束函数,应用DPS 6.05 数据处理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块进行计算机求解,得到富阳市土地利用数量优化结构优化结果。
表 1 富阳市土地利用数量优化结果Table 1 The result of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Fuyang city土地利用类型2020年用地面积(公顷)耕地 28129.88园地 4498.21林地 113517.74农用地其他农用地 4087.55城市用地 4119.72建制镇用地 3472.56农村居民点用地 3485.23独立工矿用地 2247.02交通用地 3827.9水利用地 1566.31建设用地特殊用地 556.55未利用地 12598.34合计 182107.013.4 富阳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建立了宜耕、宜园、宜林、宜城镇村及独立工矿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25m×25m的栅格为评价单元,建立评价标准,在arcgis中利用Spatial Analyst 空间分析中栅格计算器(Raster Calculator)功能,将各图层数据叠加,并赋予相应权重,计算即可以得到耕地、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