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最后结果。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是各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家们提出的观点总称。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百家争鸣中“百家”儒家:儒家应该是诸子百家中我们最熟知的一个学派了,作为百家争鸣最终的胜利者,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为,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儒家一家独大的地位。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重教化、轻刑罚,孔子强调君主要推行“德治”和“仁政”,来建立“大同社会”。

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非常特殊的一家,他们在辩论、科技和武技方面都造诣颇深,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

”可见,在先秦时期,墨家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

墨家的学说也非常有意思,诸如强调人人平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推崇节俭、重视科学技术等等,墨家的这些思想放到那个混乱的时代,显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墨家的子弟们穿梭于诸侯之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小的国家抵抗大国的入侵,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慷慨赴死。

正是因为这份信念,墨家站在了诸侯们发动的兼并战争的对立面,遭受了重创,以至于后面人才凋零,曾经强大的墨家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农家:农家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农业之官,他们重视传播耕种和养蚕的知识,以期望能帮助更多农民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在诸侯忙着争霸的年代里,农家的出现,其实也从侧面体现了老百姓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生活的朴素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家的理念里,他们希望诸侯们也和老百姓一样,到田间劳作,这很显然触犯到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这也是为何农家难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杂家:所谓杂家,指的是“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无所不包”的意思,说得好听点这叫做采百家之所长,说得不好听就是说杂家这个学派属于大杂烩的概念。

杂家这个学派,属于那种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学派,强的有帮助商鞅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的尸佼,也有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国吕不韦,但这样的毕竟凤毛麟角,历史上绝大多数杂家弟子都属于默默无闻那种。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回顾与检查】1、孔子的思想与评价?2、老子的思想?【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1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

社会大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和发展。

二、诸子百家的出现(一)儒家1、孟子(1)地位:是战国时期(2)思想:①核心:途径:a ;bc (民本思想)②人性:(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③义利观:(3)地位及影响:①《孟子》一书②孟子其人2、荀子------唯物主义思想家(1)生平(2)主张:①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③政治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④提出“民水君舟”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地位及影响:(二)墨家:墨子1、主张:①②③④“节用”“节葬”⑤“尚贤”2、地位及以后的发展:①“兼爱” A含义:是无等级差别的爱,跨阶级的爱B与孔子“仁”的不同:C不同的根本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②“非攻” A含义:就是B结果:在当时不能实现C在当时意义:阻止战争,维护和平孔子“仁”“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等都是当时“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借鉴意义: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人—社会---世界)产生根源: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形成,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儒家中的“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有什么区别:本质不同,前者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者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目的)(三)道家:庄子主张:①“”观②“”观③天人“”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合理现象(在天与人关系方面庄子与荀子的不同观点,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四)法家:韩非子1、韩非其人:是思想家,是者;韩国贵族,是的学生2、主张(1)治国方略:主张相结合,建立国家(2)社会哲学观: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3)手段:主张“法治”“以法为本”“法不阿贵”3、影响:①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②西汉以后,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相互结合(五)兵家:孙膑1、孙膑其人:是的代表人物,齐国人,其军事思想经后世整理,被编为《》2、思想来源:主要受的影响,同时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2、儒家思想道家学说法家思想3、共同构造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易错点拨】1、道家学派不等同于道教道家学派: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重要经典著作为《道德经》。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

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备人:封磊审核人:胡世鑫时间:2009-9-2【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记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框架】经济儒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原因政治百家墨家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发展阶级争鸣道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法家【课前预习导学提纲】(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2、道家墨子:国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贤”;评价:墨子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战国是成为显学,但到战国后墨子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法家韩非:国贵族出身,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__。

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家春秋时期:孙武代表作:战国时期:孙膑代表作:_______________,主张:强调要懂得,注意利用,重视的作用。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__________________;道家:_____________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商鞅、李斯。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 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 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 响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荀子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 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 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主要思想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有教无类”“因材 孔子 春秋 战国 施教”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墨家 墨子 战国 节葬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兵家 孙膑 战国 用
孙膑
《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以吏为师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 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 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积极/消极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
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庄子的主要思想 (1)“齐物”
问题:为什么说他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3、墨子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 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 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法家思想:法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启示:社会环境自由——思想文化繁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等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 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 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 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 安宁。 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子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B
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 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1、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 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 “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 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 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 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 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 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 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B
3.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思想主张:
法家:韩非
(1)法、术、势结合,建 立中央集权国家
(2)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主张变法革新,反对是古非 今的历史观。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 臣,赏善不遗匹夫
2、影响
(1)成为秦的指导思想
(2)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 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这种 思想在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 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政治思想: 仁政(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 民贵君轻 君为轻” (2)人性论:性本善 “富贵不能淫,贫贱 (3)人格:养浩然之气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地位:被尊为
“亚圣”,《孟子》被 列为四书之一。
儒家:荀子
1、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思想) ① “天行有常”, ② “制天命而用之” (2)人性论“性恶论” (3)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墨家:墨子
1、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力” (学习本领) 3.“节用”、“节葬”
2、评价: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
道家:庄子
思想:
1)宇宙观: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人生观:提出了“逍遥”“无所恃” 3)自然观: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4)在文学、美学上也很有建树
法家:韩非子
韩非出生于韩国 的贵族世家,可是他 的法家治国理论虽经 多次推荐依然不被韩 王采纳,却被当时韩 国的敌国秦国的秦始 皇所赏识,并专门发 兵韩国将韩非这个治 国人才夺了回去。为 了得到一个人才而专 门发动了一场战争,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 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 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 正是全面、彻底、果断 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 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 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 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 王朝。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士”阶层活跃;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期) 奴隶
封建
历史规律: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二、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儒家:孟子
1、思想主张
备注:朱元璋一边读 《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 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 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 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 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 剩下170余节,編成《孟子 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 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 教材。
B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什么是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 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 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基本精神。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蓬生在麻中,不 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 俱黑。
2、地位影响:战国百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 刑。” “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B
5.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D、两人有矛盾
B
6.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 遗匹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其“法治”思想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B.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君主利用“法”巩固专制 统治 C.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其“法治”思想打击了权贵势力,维护了人民利益
主要思想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膑 战国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兵家: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美国人称《孙子兵法》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孙子兵法》成为美国军校学员必修课。
从20世纪70年代末西点军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教学必修 书开始,《孙子兵法》在美国军事院校以及一些著名的大学中 渐成普及之势。目前,美国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大学, 特别是军事院校,均将《孙子兵法》作为必读教材和必修课。 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 位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之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 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在人与自然关系的 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 想家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