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长治县二中张红星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着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

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了解祖国灿烂的思想文化。

2过程、方法:采用先讨论、概括,后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分析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教学难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学会分析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三学情估计:这节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思想主张也教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求学生学会和现实的对照,做到“古为今用”,要求很高,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作好充分的预习。

四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学习单等,一课时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动荡的春秋和战乱的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大繁荣时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英雄”不仅指武力上的,也指思想文化上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百家争鸣”。

二整体学习:检查预习:教材中介绍了哪些思想学说?代表人物有哪些?(讨论归纳:儒、道、法、墨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三学习活动:1 归纳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有哪些?(孔子:仁、礼、德治、教育思想;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孔子的文化贡献有哪些?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因为他的主张是以“仁政”治天下,可在当时那个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各国都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兵家、法家反而大受欢迎。

)3概括道家的思想主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反对名利,以柔克刚;也有消极的思想。

)4归纳法家的思想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威势,加强中央集权。

5“百家争鸣”有什么历史作用?(见教材)四拓展活动:1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家的老师,如何对待晚自习说话的学生?(儒家:这是思想品德的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

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备人:封磊审核人:胡世鑫时间:2009-9-2【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记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框架】经济儒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原因政治百家墨家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发展阶级争鸣道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法家【课前预习导学提纲】(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2、道家墨子:国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贤”;评价:墨子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战国是成为显学,但到战国后墨子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法家韩非:国贵族出身,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__。

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家春秋时期:孙武代表作:战国时期:孙膑代表作:_______________,主张:强调要懂得,注意利用,重视的作用。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__________________;道家:_____________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纷纷涌现,彼此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和争斗。

这场思想之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案。

一、背景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向分封制度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数量众多的诸侯国相继崛起,形成了一个充满争斗的局面。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也迅速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百家争鸣,又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霸,意味着当时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并存,彼此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和争斗。

这些思想流派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他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

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现象,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百家争鸣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各种思想的竞争和碰撞,促使人们不断思考,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其次,百家争鸣为后世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

四、百家争鸣教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设计一份相关教案。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教案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特点;2.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探究能力。

教案内容:1.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流派的多元化及其代表人物。

3.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流派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小组展示。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知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理解不同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

2.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确它的意义和影响;•认识一些重要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学习如何分析和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

3.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古代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案、学习资料、课堂展示材料等。

2. 导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某个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或者用一些短语概括古代的某个思想流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让学生了解这个课程要讲的内容是围绕着古代思想的比较、交锋和影响展开的。

3. 分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每个小组汇报它所学到的知识。

4. 总结讲解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5. 进一步探讨在传统古代思想的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思想对比和发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某个思想流派或者某个思想家的看法,并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到的内容。

6.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学习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但是,因为每个小组汇报时间较长,容易使同学们失去注意力,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要改进这种分组方式,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效果评价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更新,对于古代思想家和思想流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学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教案 川教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及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知道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时期、历史地位、主要主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相关知识。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把学生关注点带入课堂,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提出问题,通过引导阅读书本,从而进行知识归纳、概括和比较。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1.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学难点】分析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歌曲视频《战国七雄》导入新课,提问是否有同学知道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包括哪几个国家?然后结合图例讲解,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

2、讲授新课:师:战国七雄之间战乱不断,最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课件展示: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图片,见第4张PPT。

教师补充: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使用,使人们开始使用工具生活交换,加上牛耕方式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

课件展示:礼崩乐坏示意图,见第5张PPT。

师:战国七雄争霸,周礼沦为旧礼,社会动荡,各国礼崩乐坏,造成了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课件展示:稷下百家争鸣示意图,见第6张PPT。

师: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逐渐形成各种思想。

第一要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过渡:拓展小知识,解释“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学习目标】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一.重点难点与疑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

二.教材解读【总论】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

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

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一种人格精神。

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

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

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

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用。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

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对荀子的总体评价: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结束时一位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进行批判继承的集大成者。

郭沫若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他不光是继承发扬儒法思想,他还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儒法思想的源头——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之中,是继孔子之后较全面地重构政治文化模式的又一理论大师。

荀子对礼法德刑的重构是经过了春秋战国学术分化、百家争鸣、学派交融之后,特别是具有集大成的优势。

二、墨子(课文内容略)1.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2.墨子的学说及其评价(1)兼爱: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

这种不分阶级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人性论色彩,在阶级社会里不无法实现的。

但它表达了小生产者希望在社会财富、政治权力方面的平等的愿望。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是区别于其他诸子学说的根本标志。

(2)非攻:就是以“兼爱“思想为出发点,反对诸候间的非正义战争,谴责诸侯大国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而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仁义”的。

“非攻”,即反对攻伐,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墨子不是无条件反对一切战争。

他只反对好战国家,“攻伐无罪之国”。

非攻学说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获得政治权益的愿望。

(3)尚贤:即推崇贤士,让贤能之人主政;尚同,即要万民上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志(天志即是兼爱);强调天志(肯定天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同时主张“非命”(反对命定论);提倡“尚力”,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主张节用(节俭)、节葬(节省丧葬的花费)。

3.墨子思想的评价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子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战国时哲学家。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2.庄子的思想观点:(1)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同时,他又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体现在所谓“逍遥游”上,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认为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才算是“至人”、“圣人”。

(2)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地不大于人,人也不大于天地。

庄子注重“人”的自然特征方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违背自然做事,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

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简介:(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

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

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

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

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2.韩非的思想观点(1)韩非建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帝王统治术体系。

他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深受儒、道、墨诸家思想的影响。

实为战国末期综合各主要学派的大思想家。

“术”是君主驾予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所以说君主能“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势”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术”与“势”必须结合使用。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君、臣、民三者都应共同遵守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