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OCD
强迫症症状不断追求安全感

强迫症症状不断追求安全感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困扰人的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
患者往往不由自主地反复感到强烈的不安,只能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来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本文将从强迫症的症状和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观念强迫观念是强迫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会出现固定的、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的思维、意象或念头,例如对细菌的恐惧、忧虑自己是否关闭燃气等。
这些观念主观上被患者认为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
2.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纾解强迫观念带来的不适而进行的重复、刻板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整齐摆放东西等,旨在减轻焦虑和不安感。
二、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1. 控制与安全感强迫症患者渴望通过控制来获得安全感。
他们将强迫行为视为掌控恶劣情景的工具,通过不断重复特定的行为来减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2. 清洁与安全感很多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与清洁有关,他们过度关注细菌和污垢,认为只有保持万无一失的清洁才能安全地避免疾病或灾难。
3. 仪式与安全感一些患者会创建仪式性的行为,通过按照特定的顺序、次序执行行为来获得安全感。
这样的仪式常常彻夜不眠,成为一种强迫行为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不安。
三、寻求帮助与缓解方法1. 寻求专业治疗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寻求专业治疗是最为有效的缓解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来减轻症状。
2. 药物治疗在一些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开具一些特定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来缓解强迫症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并非单独的治疗方法。
3. 自我关注与调适强迫症患者应当关注自身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OCD是大脑功能异常导致强迫行为障碍的结果

OCD是大脑功能异常导致强迫行为障碍的结果强迫行为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事实上,OCD并不是个人意愿导致的,而是由于大脑功能异常引起的。
本文将探讨OCD的病因和机制,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
首先,大脑在控制和调节思维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大脑被认为是OCD发展的基础,因为与正常人群相比,患有OCD的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OCD与杏仁核、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相关脑区的异常活动有关。
注意到,OCD病人通常会出现反复强迫思维,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思想或观念。
这些思维往往是不合理、恐怖或令人不安的,并且与现实无关。
当这些思维强制进入意识时,患者会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感。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清洗、反复检查或有规律的仪式行为。
这种循环性的思维和行为被认为是由于大脑中特定神经回路的失调导致的。
进一步研究发现,OCD的发病与神经传递物质(如血清素)的异常有关。
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情感和焦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患有OCD的人被认为血清素的水平异常,导致大脑神经传递过程中出现紊乱。
这一理论得到了通过使用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类药物治疗OCD取得的疗效证据支持。
此外,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OCD的发生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患者患有OCD的风险相对较高。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揭示了一些与OCD有关的基因变异,但这仅仅是该疾病发生的复杂多基因遗传模式的一部分。
现在的观点是,OCD可能是由多个基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总结一下,OCD是大脑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种强迫行为障碍。
与正常人群相比,患有OCD的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与杏仁核、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相关脑区的异常活动有关。
神经传递物质的异常,特别是血清素的异常,也被认为是OCD发病的原因之一。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和区别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和区别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是两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们在名称上相似,但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之处和区别之处。
相似之处1. 强迫思维与行为:无论是强迫症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都存在明显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他们常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被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所困扰。
2. 焦虑和紧张:无论是强迫症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他们担心自己在行为上或思维上没有完美的表现,因此经常反复检查和重复一些动作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3. 影响日常生活: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常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执行他们的强迫行为,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事务,导致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区别之处1. 强迫程度: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频繁和严重。
患者会感到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离,并且对其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强迫程度相对较轻,他们的行为更多地与追求完美和秩序有关,不一定伴随着焦虑。
2. 病源不同:强迫症发病与遗传、生物学因素、环境压力等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和神经环路的异常可能与强迫症的发展有关。
而强迫性人格障碍则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如对细节的过度关注、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等。
3. 治疗方法: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和药物治疗。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应对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强迫性人格障碍,治疗重点更多放在改变人格特征和提高自我认知上,通过心理治疗和支持性疗法来帮助患者。
结论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虽然在名称上相似,但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制性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强迫症症状:
强制性思维(Obsessions):不断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不合理的想法、念头或形象,这些想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和恐惧感。
例如,担心感染疾病、害怕被细菌污染等。
强制性行为(Compulsions):不断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不合理的行为或仪式,患者认为这些行为或仪式能够防止或减轻他们的强迫症思维。
例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反复数数等。
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患者追求完美和控制,对细节过于关注,不能容忍任何一点差错,因此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检查、整理和清洁。
社交和人际关系困难:患者因为强迫症状,常常无法正常社交,与他人保持距离,导致孤独和情感障碍。
忧郁和焦虑:由于强迫症的持续存在和影响,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情绪不稳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强迫症症状,但不同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可能不同。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建议尽快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
它被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欲望或冲动,导致个体陷入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境中。
这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往往与个体内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有关。
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或仪式感,以及对如洁癖、验收恐惧等特定事物过度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常见心理障碍。
首先,强迫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强迫性行为是指个体反复进行的某种特殊行为或动作,以试图消除自己内心的强迫感。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义的,并且个体承认其行为毫无必要,但很难抑制。
同时,强迫性思维表示个体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意念或图像,对此感到极度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思维,甚至对自己的思维质疑。
强迫症的症状对每个患者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强迫性思维,患者不断反复出现的、与自己意愿无关的、令人丧失控制力的思维,常常与亵渎、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心事情有关。
第二是强迫性行为,患者为了减少焦虑或恐惧感,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感。
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清理和摆放东西等。
此外,患者对于特定事物或场景可能表现出过度关注,例如洁癖患者会对细菌或污垢感到极度恐惧,并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呢?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既然在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的患者,则个体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其次,生物化学因素也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个体的儿童期经历、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等。
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药物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
强迫症名词解释

强迫症名词解释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强烈的、无法控制的、不合理的想法(强迫观念),以及为了减轻这些想法所产生的行为(强迫行为)。
这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会占据患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强迫症的症状包括:
1.强迫观念:反复出现的、不合理的想法或念头,例如担心自己或他人会受到伤害,需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者锁好。
2.强迫行为:为了减轻强迫观念所产生的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整理东西、数数等。
3.强迫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强迫症状会占据患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强迫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和曝露疗法。
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以及减轻强迫症状的影响。
强迫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强迫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强迫症概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
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根据其病情不同,严重程度也有所差异。
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
尽管如此,很多患者早期并不主动寻求医治。
英文名称: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主要病因: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糖测定、量表检查。
重要提醒:强迫症的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发自患者内心的,患者身旁的亲友不要歧视患者,要多关心、鼓励患者。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强迫症的发病特点三、强迫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病前人格、遗传风险、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1)强迫症患者的家系遗传、双生子遗传、遗传分离分析和基因关联研究,均一致认为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 85%,而异卵双生子则为15%~45%。
2、神经生物学因素(1)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ocd指标

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即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的OCD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强迫观念:患者会出现反复而持久的强迫性念头,如害怕自己会犯错、伤害自己或污染等。
这些念头通常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无关或相悖,但患者却无法控制。
2. 强迫行为:患者会反复出现一些行为或动作,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排列物品等。
这些行为是为了减轻患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但往往无意义且不必要。
3. 强迫意向:患者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进行某种特定的行为或动作,如站在高处时会有跳下去的冲动等。
患者明知这种冲动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
4. 强迫情绪:患者会出现一些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的强烈情绪,如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恐惧或厌恶感。
5. 强迫性思维:患者会反复思考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1+1=2为什么成立”等,这种思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迫症OCD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一.定义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这些习惯包括自身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是非常痛苦、徒劳而又很难自己克服的)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强迫症的基本特征是由严重的,周期性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二.临床症状①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三.类型1.清洗和清洁(会把精力集中于担心自己被污染或是因为某些物品或环境而污染了别人)2.检查(有检查仪式的个体会通过过度重复地检查潜在的不利情况来试图阻止糟糕的事情发生)3.重复(故意重复一些行为来消除或是缓解头脑中某种害怕的想法)4.排序分类(特别注意按一定的方式安排周围的事物,有时这意味着平衡地,用某种特殊的形式或位置来布置事物)5.囤积(有囤积行为的个体会收集别人看似无用的东西,有这种强迫形式的人被驱使睇收集东西的理由是,以后的某个偶然机会可能就会用到这些东西)6.精神仪式(会用一些特别的想法,又叫做思想强迫观念,来解开或取消令其痛苦的萦绕于心的想法,突如其来的念头或是图像)7.“单纯”型强迫观念(会长期地固着于一些冲动的烦恼的想法,去不会产生仪式性的观念或是行为)特别注意,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不止一种类型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四.临床症状一、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
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
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二、强迫动作(一)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
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四)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三、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
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四、强迫情绪(obsessive emotion)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
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症患者那样对特殊物体、处境等的恐惧。
1.强迫观念:有某些想法或表现的出现明知是不恰当的或不必要的,并引起紧张,但无法摆脱。
如出门后想起门或抽屉是否锁好;信寄出后常想起地址是否写错;反复思考一些无实际意义的问题。
2.强迫情绪:出现某种难以控制的不必要的耽心,如耽心自我控制能力、精神失常、出现违法或道德的行为等。
3.强迫意向: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内疚在驱使力,或立即行动、从不表现为行为,即使患者感到非常紧张和耽心。
如感到自己立即想从高处往下跳的冲动意向。
4.强迫动作:如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或对抗强迫观念而表现出来的。
5.重复动作或仪式行为。
如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为了详细而产生的仪或行为等6.强迫情绪:出现某些难以控制的不必要的担心,如担心自己丧失自制会做出违法、不道德行为或精神失常等7.强迫洗涤: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
如有位医院挂号员,她认为接触一些肿瘤病人的门诊卡可以"传染"到肿瘤,如她的手再接触到家门把手,则认为会间接传染给自己家人。
于是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喊家人开门,她则高举双手进入,然后反复洗手,内、外衣服全部换洗,直到深更半夜才吃点夜餐就寝。
8.强迫计数:患者见到某些具体对象(如电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
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2. 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
新得病的强迫症患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那么他可能已经适应了这种强迫症状,因此自我的强迫和反强迫变得不那么强烈。
这是诊断强迫症的关健点。
因为从临床上看的话,有一些不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发病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精神病性的症状,诊断可能会因此被误改为精神分裂症。
因此,及时识别强迫症状的特点,并加以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种广义的强迫障碍介绍给大家了解一下,叫做强迫谱系障碍,这一类的疾病具有类似的特点: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观念和/或行为,症状反复出现而且难以控制。
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疑病症,人格解体,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拔毛癖),成瘾行为(病理性赌博、强迫性性行为强迫性购物、网络成瘾)五.病因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一、观察学习假设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
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
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
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
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二、系统家庭假设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
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
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三、Rachman-Hodgson假设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
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四、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焦虑是理解所有强迫症的关键。
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
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强迫症性冲突就产生了。
由于本我要寻求的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
所以,焦虑被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强迫症最基本的核心症状。
当焦虑转换为躯体症状时,则表现为癔症的转换性症状;焦虑被分离出意识时,则表现为癔症的分离性症状;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对象时,则表现为恐惧症;当焦虑被隔离开时,则表现为强迫症;如果焦虑被直接体验,则表现为焦虑。
这些症状可理解为"妥协形成"或自我企图来整合自我驱力、超我与现实的结果。
五、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不但人类正常的行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结果,病态的行为反应已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迫症的产生可能就是如此。
经典的条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症看作是学得的恐惧反应。
华生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仅九个月,身体健康,天不怕地不怕。
他们趁Albert不注意的时候,突然敲响一面铜锣,这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终于把小Albert吓哭了;不仅如此,配合铜锣刺激,他们还使Albert学会了对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恐惧反应甚至进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动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条件作用的观点是,受到强化的行为就容易保留下来。
这在强迫症中看得最清楚:强迫礼仪常常是一种可减轻充满恐惧的强迫性思维的行为,所以不管这个行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还是继续下来。
例如,患有强迫性核查症状的病人,会不断地检查他们是否把门锁好,是否把衣服叠好,是否把灯关掉等等。
他们需要以固定的、礼仪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们被这种需要困扰着。
Roper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试的检查反应。
在被试的仪式动作前后对他们进行估量,可以发现核查前焦虑有明显的增长,而在核查后焦虑有所减轻。
这说明他们的强迫性核查行为在得到强化。
通过强化习得的强迫症行为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偶然的结果。
研究发现,有复视等癔症症状的飞行员似乎有一种与焦虑来源直接有联系的症状;与此相反,许多强迫症状只不过是变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结果。
六、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
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
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