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迫症的句子

关于强迫症的句子
关于强迫症的句子

关于强迫症的句子

本文是关于关于强迫症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强迫症的句子

张张张大妞同学:别人坐了我的凳子,必须要垫本书我才会坐。 -阿语-:读书时发的新书一定要360度无皱痕不然就要去换,设置闹钟一定要看过三四遍确认。

凯的味道源知道:同学吃早饭把牛奶洒到我稀饭里,我二话不说拿起我的牛奶就开始继续洒,边洒边说:“哎呀你洒就洒嘛,好歹给我弄匀点,你只洒半边让我这种强迫症怎么办?还要我自己动手 ----格言杂志社官方微信强迫症是对确定的东西产生不确定感。

绝大多数强迫症朋友都不是意志薄弱的人。

强迫症是为了避免掉进前面一个可能有更可能没有的坑里,而当下给自己挖了个坑跳了下去。

得知讨厌的人爱我,也让我觉得自己恶心,这就是强迫症患者的心态!

解决焦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面对它并完整经历它。

你的生活并不会因为缺少了强迫而变得更糟糕或者更危险。

明如果你想完全掌控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那么你的整个生活将失去掌控!——东振明如果你想完全避免犯任何错误,那么你的整个人生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强迫症总是扛着一副“为你好”的大旗,做着坑害你的事情。

对待情绪:它在哪里?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质地的?它有多重?

强迫症是在正确方向引导下踏上了错误的道路。

强迫症失去的是对安全的判断能力而不是对危险的判断能力。

你并不需要通过强迫行为来获得安全感,那是强迫症的需要。

想要好转记住三句话:看清想法、经历情绪、控制行为。

我是一名时间强迫症患者。

“挖坑行为”是使你的症状持续存在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忍受暂时的痛

苦是为了长远的解放。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疗法

强迫症的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在该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具体为“三不”策略: 一、不怕它。

很多人总“怕”强迫症的出现。其实,这在正常人身上偶尔也会出现的,只不过当事人不在意罢了。而强迫症患者由于怕这种思维的再现,于是,越怕就越会出现,越出现就越紧张,并不断把这种意识强化和巩固下来。 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而强迫症患者则会形成病态呢?究其原因,是个性缺陷在作祟。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即大家都有过这些思维,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样正常。这样一来,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 有此依靠,就能在强迫症这只“纸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进行战斗,并且战胜它。 二、不理它。 为什么很多患者与其斗争多年,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样,皮球跳动代表着病态思维。那么,

怎样才能使球静止下来,即症状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会静止下来。 对待强迫症也是如此,患者只有忽视它的存在,症状才会慢慢消失。 三、不刻意留意它。 有的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强迫症症状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可能会想症状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这么一想,强迫症症状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带来新一轮恐惧强迫思维的“浪潮”。 这种反复是正常的。我们提倡的态度是,爱来不来!来了我也不怕你!每出现一次反复,就用上述“三不”策略对待它,逐步摸清它的“脾气”,从而把握对待它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不”的反复实践,患者就会感到一次比一次轻松,直到习惯了,什

么“怕”也会不复存在! 专家解释说患者在发病后切忌贻误治疗时机,应前往正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有时症状就是相对可一段时间过后,症状明显加重,经诊断后却发现早已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也增大了治疗难度。

余光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余光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探索余光强迫症正的自我治疗方法、走进余光强迫症患者,自摘录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在初诊接待中〈信息资料收集阶段〉的部分内容为您展开这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障碍。 余光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之------初诊接待〈信息资料收集〉 【近期情境】 余光强迫症的问题已经让我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为了减少外出带来的痛苦,近两个月每天只能呆在家中,但是“牢狱”般的生活、家人的不解甚至责备让我变得更加颓废。 【早期回忆录】 起初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从第一次与同学对视开始,人就变得异常的敏感起来了,非常敏感,就是会把很多东西当成一个问题看,然后就会经常会在意到,经常在意非常没有意义的事情。一次无意的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余光强迫症”这几个字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随后,我的头脑中就出现一个念头:我以后要老想着盯着自己的余光看,那该怎么办?这个念头是非常令我恐惧的和害怕的,之后很多时间我都会盯着自己的余光看。我还有一个异常的体验:就是有尖锐、锋利的物体在我的右胸前,我就会不舒服,例如墙角、锋利的枪和刀等,他们都会对我的大脑产生冲击感和压迫的感觉,反正是一种不好的感觉,它第一次出现是在一次写作业的过程中,我的视线突然发现

一个笔盖儿再我的右胸前,后来我就继续集中注意力做我的作业,我发现我的视线在不停的看着那个笔盖儿,总感觉它在我右胸前面有一点不舒服,于是我就把它拿开,把它拿开我又发现了一个东西、又在我的右胸前,然后我又总是盯着它、然后我又感觉它老是在我右胸前,我总觉得不舒服,我就拿走,其实是拿不完的,在拿着的时候又发现一个东西。新的东西总是拿不完的,特别是墙角或者之类的东西、那是一种冲击感,结果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显的坐立不安。一直感觉十分的不好! 【教育和训练】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逻辑应用比较强的数学和物理等学科,自己也比较擅长数理分析。 【自我描述】 我的世界都是绝对化的,比如老师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的去做。然后我就会想吃饭也要努力的吃,喝水也要努力的喝,睡觉也要努力的睡,然后走路也要努力的去走,然后我就会这样想。其实这都是自然反应的,不需要努力去想,但我就是听了老师的话,本性比较古板。任何事情都会努力去做,事实上我做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古板的认为一切都要努力的去做! 余光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之------心理诊断 病程:一年以上。 精神痛苦程度及症状:重度;控制不住的注意某人或某物,注意

严重强迫症有六大表现

严重强迫症有六大表现 强迫症这个疾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个疾病并不严重,但长时间下去,该疾病对患者产生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大家要引起重视,了解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疾病,尽早治疗疾病。严重强迫症有哪些表现呢?强迫症如何治疗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供大家参考。 严重强迫症有哪些表现? 1、语无伦次 强迫症患者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 2、强迫观念 明知某些想法和表现是出现是不恰当和不必要的,却引起紧张不安和痛苦,又无法摆脱。 3、担心自己患病 经常没有原因的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顿;当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这类事情时,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 4、强迫情绪 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或担心自己丧失自制会做出违法、不道德

行为或精神失常等。患者常常对某些事物感到厌恶或担心,明知根本无必要却不能克制。 5、强迫思考 反复思考某些毫无实际意义或虽有意义但不难解决的问题,患者头脑里常常呈现出不应该呈现的形象。强迫症患者常常强迫怀疑,老是担心这个顾虑那个。或者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内在驱使力或立即行动的冲动感,但从不表现为行为,却使患者深感紧张、担心和痛苦。 6、强迫行为 强迫症患者会存在屈从性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好。对抗性强迫行为,反复在内心告戒自己不要把强迫意向转变成实际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进家门必须先跨左腿、出门前必须按顺序化妆等。还可以是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眨眼、强迫耸肩、强迫摇头、强迫咬指甲等。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1、找到自己恐惧的根源所在 强迫症的发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引发强迫症的外在因素有很多,却又大同小异,一般包括遗传因素、应激因素等。对这些因素分析透彻之后,即可真正的找到产生强迫症的外在因素。 一些让人感觉羞耻或者厌恶的内在想象、冲动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想法,也能引起人的焦虑和痛苦,这一类就是内在的恐惧线索。比如,想

陈易建专家分析强迫症的产生原因

陈易建专家分析强迫症的产生原因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一般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事情结果要求完美的人。那么强迫症为什么在这些人身上产生?强迫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陈易建专家的详细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患者具有“肛门性格”倾向。强迫人格的特征可能概括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就是典型的强迫人格。这种人一般具有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喜欢仔细地思考问题等特点。这些表现让我们充分的认识了强迫症的自我矛盾心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强迫症的发生呢? 强迫症是一类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表现为一种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的状态,与这种状态共生的还有过高的自尊水平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表现。专家认为,这两者既因强迫症而出现,也反作用于强迫症,使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循环往复、难以克制。 尊重、爱惜自己的程度就是自尊。人有自尊心并非坏事,但过分的自尊就没必要了。过高的自尊水平容易导致苛求人格的形成,在自我与外界的协调中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这也是导致强迫症患者深感痛苦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心境影响下,患者为了维持自我概念会不断地创造强迫思维、实施强迫行为,因此使得强迫症状循环出现。 国外有调查显示,强迫症患者所采用的防御机制中,解除、投射和潜意出现频率较高,而幽默则较少使用;国内调查也发现,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制止、假性利他、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中间型和不成熟型的防御机制使用得较多,而压抑和幽默等成熟型防御机制则较少使用。具体地说也就是,强迫症患者在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情况时往往以抱怨、回避、退缩或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方式加以解决,达到防御目的。但因为强迫症患者所采取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最终只能使其陷入强迫与反强迫的深渊中,导致症状越发明显、病情越发严重。 了解过强迫症的病因之后,我们对其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面,对以后的预防及治疗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专家要提示广大强迫症患者,对待自己的病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论在什么境遇下,都要树立起自信心,同时积极接受专业医生给予的系统治疗。希望通过患者的努力及医生的治疗,能够让患者早日摆脱强迫症的阴霾。 可见,强迫症与人的个性的确有关系。个性塑造了某种习惯甚至病症,习惯和病症又反作用使某方面个性更明显,如果反复,患者可能很难走出病症的困扰。因此,感觉受病症折磨难受的朋友一定要及早治疗,别有任何犹豫,纵疾病发展下去,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强迫症病因研究进展

强迫症(OCD)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等,患者痛苦程度及求治欲望强烈,探讨其病因有助于临床医生寻找新的思路来治疗。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其病因的研究进展。 1强迫症的流行病学 国外关于OCD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比较丰富和深入,Weissman等[1]1994年报道的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美国ECA研究在内的7项研究,得到OCD的终身患病率为1.9%~ 2.5%,年发病率为1.1%~1.8%,与加拿大、葡萄牙、朝鲜、新西兰等国家相似,而在美国黑人、西班牙、我国大陆和台湾总患病率和年发病率均较低(0.9%~0.4%),这些差异可能与地区文化因素、诊断标准及资料的可靠性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女性平均患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2]。 2OCD发病心理学机制 2.1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3]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史尧胜[4]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王振等[5]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6]。此结果进一步说明OCD患者人格及心理特征复杂,除OCD状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类型神经症症状,一过性精神病性症状及人格障碍等,有关的结论获得了国外有关OCD研究的支持。由此可见,强迫症状作为可观察到的表现有着复杂的人格基础,其病情演变当属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增加了OCD的难治性,矫正起来比较棘手。2.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起着积极地作用。家庭环境不良会造成个体人格形成的偏差,既往研究发现[7],长期不良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从而为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人格障碍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有研究[8]从家庭环境角度来研究OCD的发病原因,发现OCD患者家庭环境往往是非良性的。曾昭祥等[9]研究发现OCD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及娱乐性评分偏低,而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偏高,提示OCD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情感表达受限、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和高矛盾性、高控制性,这些不良因素在OCD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有报道[10]认为,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谴责。也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存在着父母对他们拒绝,缺少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父母的惩罚较多,这些不良因素如同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一样,在OCD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防御机制:经典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防御方式的动用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特殊的防御方式可能和疾病或症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分析,OCD患者的特定心理防御方式可以反映其病理心理现象,国外对OCD等几种焦虑障碍的防御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每种焦虑障碍都有各自的防御方式,如OCD患者较少使用幽默,较多使用解除、投射和潜意呈现防御机制;曾昭祥等[9]研究发现OCD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躯体化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解除、制止及假性利他,而较少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这与林雄标等[11]研究的结果一致。这些研究提示,OCD患者常常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欲望或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或遇到挫折或不能有效地控制情景时容易抱怨,以获得他人的同情,并且对挫折不能勇敢面对,采取回避、退缩的方式以逃避现实解除内心痛苦。OCD患者所采取的防御方式并不能真正为其解决问题,不能把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到最低限度,也不能把挫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使其陷入强迫与反强迫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除了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OCD的病因,很多研究力图从生理学角度来揭示强迫症的病因。目前的研究有免疫学、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3神经生化机制研究 3.15-HT系统:早期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米嗪对OCD治疗有效,而氯丙米嗪是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RI),这给OCD的生化研究注入了很大动力。5-HT再摄取抑制剂氯丙米嗪治疗有效的儿童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治疗前血小板5-HT浓度较高,治疗显效后,血小板5-HT浓度明显下降,表明OCD的确存在5-HT系统异常。 3.2DA系统异常: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5-HT系统在OCD发病中发挥独特作用。40%的OCD患者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多巴胺(DA)系统可能在OC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OCD动物模型显示DA可导致动物产生刻板行为。长期给老鼠服用DA拮抗剂喹吡罗,产生强迫性核查。Harvey等[12]给予豚鼠口服肌醇12周,结果豚鼠出现自动行为和刻板行为,同时测出服用肌醇使纹状体D(2)受体密度升高,5-HT受体密度增加却不明显。这提示D(2)受体密度上调在肌醇诱发行为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神经生化系统参与OCD的发病机制。如阿片肽、类固醇、催产素和抗利尿 强迫症病因研究进展 鲁春 (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东海222300)文章编号:1009-5519(2010)08-1175-02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

浅析青少年强迫症及其治疗方法

浅析青少年强迫症及其治疗方法 2016届14班杨金磊徐再萌 摘要:强迫症是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强度的心理障碍,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导致个体行为偏差的案例日渐增多,特别是在心理咨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强迫症,因而本文主要就青少年群体中强迫症的常见表现进行分析,并试图阐述其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字:强迫症、青少年、心理疗法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对神经症的定义为:“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1 神经症也称心理症,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不健全的个性特征是此类疾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重大的心理创伤,便会导致神经症的发生,而在大学生中,强迫症成为的高发病率的神经质症之一。 一、青少年强迫症定义及表现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2强迫观念是某些思想、表象、意向以刻板的形式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患者的意识中,患者明知没有必要,是多余的,没有现实意义的,很想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感到痛苦。强迫行为是指重复出现的刻板的单调的动作或行为,患者明知不合理,但不得不做,无力摆脱。强迫症多在30岁以前发病,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强迫症简介以及案例分析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著区别。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 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精神因素 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让人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著。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心理疾病,它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 1、人都有强迫倾向

强迫症的原因和走出强迫症的方向

强迫症的原因和走出强迫症的方向 王腾心里咨询师 早期写的一篇强迫的分析,和改变的方向。我以前也是强迫症的体验者,深知强迫症的痛苦和感觉,后来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实践走出来了后来做心里辅导接触了大量的强迫症的朋友,结合他们和自我的体验写了这个文章,希望能给强迫症的朋友带来一些帮助。 其实根源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对现实的自己不接受,把现实理想化自我化从而为了达到自我的理想的状态和感受所以用思维行为达到满足放心踏实,所以这个性格模式叫强迫症。强迫症不是病,那你在想想为什么痛苦?是因为强迫症吗?不!强迫症只是个代名词,我们应该想想,强迫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导致我们会成为现在这样。 我是反对吃药的,因为吃药就是消除不安焦虑,还是在逃避情绪让自己不那么难受,但是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本质是我们追求完美,逃避现实,自我化的性格不该改变这个吃什么药也很难起作用的而且吃药吃完了就舒服了不吃就难受有依赖性和强迫行为有什么区别。 自愈

首先我们要知道真正的自愈是什么,这个是关键。 真正的自愈是大脑里面就不会出现哪些怪异的念头了吗?不,真正自愈是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学会了允许自己会出现那些想法给我带来的不舒服,不安,学会不再排斥了抵抗消除了,学会接纳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的念头观念、思绪、杂念,’情绪。 自愈,就是当那些念头观念思维情绪出现了,我们觉得是正常的出现,我们不去理会,也不要在意了。不会和呢些杂念思绪纠结了,让它自然的来去,这样也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打个比方,我的大脑里面突然出现个我要杀人念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要清晰的知道,这只是个念头,只是个假象,不会当成真的,更不会去在意,就当成什么都没发生过,该干嘛就干嘛去。 但是强迫的朋友有完美主义的性格一是觉得自己是善良的人,不应该出现这个想法。二会把这个念头当成真的,害怕自己真的会杀人怎么办。所以极力的去排斥打压自责、又担心自己这样做了怎么办因此焦虑不安。非常冲突天天被这个问题困扰 其实每个人的头脑里面都会有这些无聊的想法,杂念,不过常人不会去否定这个想法更,不会在意这个想法,不会担心这个想法是真的。所以不会恐惧,不会难受。 而我们强迫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造成的? 原因是我们的完美主义的性格和缺乏安全感的心里形成了对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不认可,要么是非常相信那些想法杂念,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总是想去排斥。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_范红霞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 范红霞①② 申荷永① 张 敏① 【摘要】 目的 了解近20年来国内外强迫症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动态。方法 以最近20年国内外有关强迫症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总结了近150篇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一些相关的治疗研究。结果 呈现出有关强迫症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动态。结论 加强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强迫症预防及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强迫症;研究进展;综述;心理治疗;人格因素;沙盘游戏;心理分析 An Review of Evolvements and Trends in Resea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 D Domestic a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 Years.Fan Hongx ia,Shen Heyong,Zhang M in.S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G uangzhou51063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uth ors a ttempt to provide an ov erview of ev olv ements a nd tr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D.Methods Ba sed on finding s a nd discov eries o f resea rches co nducted do mestic a nd abroad on the treatment of O CD during th e recent20years.T he metho d used in this a rticle is bibliog raphical research,which inv olv es an analy sis and summery of abo ut150relativ e articles a nd resea rches.Results Present an overv iew of ev olv ements and tr 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 CD domestic a 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y ea rs.C onclusion A reinforcement o f research on th 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be of g rea t sig nifica nce on the interv ention and t rea tment o f OCD. 【Key Words】 O CD;Research adv ance;Rev iew;Psychotherapy;Personality facto r;Sa nd-play thera py;Psychanalysis “强迫症”正在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有关的专业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患病率高达2% (P<0.01)。新兵集训后,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集训前(P<0.01)。SCL-90各因子分值中,除了偏执和敌对分外,其余各项分值(包括:焦虑、抑郁等),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敌对分值略有下降(P<0. 05),有显著性差异。但偏执分值下降不明显(P>0.05)。集训后SC L-90总分110.33±22.45,大于160分者44人(4.0%);较集训前[2]减少100人(9.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者71人(6.5%),较集训前[2]减少150人(13.6%);集训前[2]所检出的心理障碍者,有4人在集训后症状消失,1人症状减轻。 3 讨 论 本组心理测试对象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即将开始军旅生涯的新兵,正处在由地方青年向军人转变的初始阶段,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适应期。 我们运用SCL-90,对本组入伍新兵集训前后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就SCL-90量表分值的变化来看,与国内报道结果相似[2~5]。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新兵,集训后SC L-90偏执分值变化差异不大,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不尽一致[3,5]。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军队已经开始对入伍新兵在集训期间常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战士的心理素质这一结果,在本文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本文提示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应该对那些集训后思维偏执和敌对分值仍较高者(心理水平低,在训练及工作中可能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消极适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新兵集训后的焦虑和抑郁分值均有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明集训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通过集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集训前士兵的社会角色还未彻底转变,通过集训这一转变加快,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新兵集训期间得到了强化,这是新兵集训带给新兵在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最直接影响。 总之,新兵集训,通过严格的军事、政治、体能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使新兵的整体素质得到升华。其中引入心理因素,动态心理监测,及时了解新兵的心理变化,注重心理疏导及人性化理念,对于提高新兵群体心理水平,促进新兵快速由普通地方青年成长为合格军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王家华,张凤刚,宋林琳,等.中国新兵SCL-90常模的建立.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28 [2]黄继真,赖淑珍,熊富先,等.1097名新兵SCL-90测试结果分 析.东南国防医药,2003,5(4):274~275 [3]栗文彬,高红丽,徐德忠,等.新兵基础训练前后的心理健康状 况.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12:21 [4]郝永建,廖远祥,林敏,等.某部新兵集训期间心理卫生状况调 查.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75 [5]李红政,谭海鸥,邹华根,等.对新兵军事训练前后心理健康状 况变化特点的调查.四川精神卫生,2000,13:230 (收稿时间:2006-04-20) ① 中国.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0 ②山西大学心理学系(太原)

怎样进行强迫症的自我治疗

怎样进行强迫症的自我治疗 作者:河北新世纪医院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649521.html,/qpz/qpzzlx/14264.html 怎样进行强迫症的自我治疗呢?河北新世纪医院专家指出:强迫症的治疗没有那么难的,真的让人觉得难的是求助者不相信自己会好的信念!一方面为摆脱痛苦寻求帮助寻求治疗,一方面又深信自己好不了,在作用治疗的同时有在抵触医生的医生的正常治疗!下面就由我院专家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根据我院专家多年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经验,把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分析总结为以下方面: 1、不要把强迫症当成“病” 强迫症不是器品质性疾病,目前心理学所采用的是医学的疾病诊断模式,喜欢把心理问题命名为这个病,那个症的,这样会使很多的朋友一看到自己有所谓的相似症状就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觉得自己得了这个病,然后拼命的找一些“证据”来印证。一旦认为自己有“病”那就要治疗,不然会更加严重的。 2、与普通人一样去做你能做的事 虽然不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强迫症,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对困扰强迫症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怖、抑郁等情绪都有深切体会。我自己对此也有深切体会。实际上真正困扰强迫症患者的也正是这些负面情绪。正常人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去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强迫症患者也依然可以做到。当你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的时候你就是一个正常人,那些困扰你的负面情绪会自然慢慢淡化!强迫症康复

第二步——与普通人一样做你能做的事情! 3、不要把自己的原因总是归结到重要他人身上 大凡强迫症患者独立性比较差,倾向于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环境或者重要他人,期望通过大环境或者重要他人的改变来带动自己的改变。在咨询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咨客把自己现在的问题归因到重要他人身上,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他人造成的(主要是父母),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而且认定只有他们(主要是父母)做出改变,自己才能好转,如果他们(主要指父母)不做出改变自己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好转,并据此强烈要求心理咨询师给他们父母做心理咨询调整。有时候一些持精神分析挖掘童年创伤经历的心理咨询在做问题归因时候也把咨客现在的问题完全归因到咨客重要他人身上,造成咨客走出心理咨询室就和父母争吵,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不少这样受持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归因影响的咨客。受此归因影响的咨客对于改变自己持消极态度,心理调整相对也比较费时费力。 4、解决问题不是陷入不良情绪 陷入心理困扰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好转,特别是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咨客,他们的求助欲望和动机很强。有些人在心理咨询师协助下能够很快从心理困扰里面走出来,但是也有一些人却需要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二者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积极关注自己,对自己的好转能及时给予自我肯定;而后者一般忽视自己症状的减轻,或者在肯定自己好转的同时,注意力更多的去关注自己不好的一面,而陷入一种不良情绪之中。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强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 一、心理动力学假说 根据心理动力学原理,强迫症是起源于性心理发育的肛门期,即在开始大小便训练的时期。这时,亲子之间,一方面要求对方顺从,另一方面而不受约束,这种不平等的对立引起了儿童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不安,从而使得性心理发育停留于这一阶段,成为日后心理行为退化的基础。一旦个体遭遇外部压力,便会重现肛门期的冲突与人格特征。 二、观察学习假设 根据学习理论,观察是导致焦虑的条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虑-诱发刺激联结(无条件反射),经过观察和思维的激发,而获得了实际的焦虑。这样,事实上,个体就已经习得了一个新的驱力。虽然强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径习得,但是,一旦获得之后,个体便发现借助于强迫观念的一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每当发生焦虑的时候,采用强迫的方式,个体的焦虑便得到了缓解,这种结果强化了个人的强迫。并且,因为这种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驱除了个体的获得性内驱力(焦虑),因而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三、系统家庭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病症表达了系统的破坏,而这个系统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结成了一定的系统。在这里,个体的行为是由于他人的行动影响所致,反过来,他也会以一种循环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头和尾,主要依据"彼此吸引"的原则来进行互动。 四、Rachman-Hodgson假设 Rachman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1.遗传因素;2.情绪失调;3.社会性学习;4.对于特殊经验的学习。他们假定,强迫症是一个连续变化发展的行为模式,由于上述几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相继作用,导致个体最终演变成强迫症。 五、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病理的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产生了强迫性症状。 六、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脑皮层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来解释本症的生理机制。 七、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八、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 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九、遗传在本病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

以自我治疗强迫症为目标的心理咨询

以自我治疗强迫症为目标的心理咨询(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强迫症到哪里诊断 强迫症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做生理心理相关检查和诊断。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非医疗机构不能做诊断。 通过心理咨询做自我治疗,前提也是到医院确诊,根据专业医师建议,来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强迫症的症状标准 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力抵抗,但不能奏效。

强迫症的自我治疗方法与建议 强迫症的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有效,但是,药物可能至少两个月以上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而且药物不一定对每个患者都适用,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至少一、二年以上,来巩固疗效,强迫症的用药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基本相同。心理治疗/咨询与药物类似,也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疗程才能起效,费用和时间成本也很高。 因此,自我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禅修疗法,这三种方法是公认的对强迫症心理治疗有效的。用4-6次的心理咨询,做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法的学习和讨论,让患者了解这些疗法的原理及自我治疗的方式方法,并针对性的做出自我治疗的方案,将对疾病治疗融入到生活当中。这种方式效果会更好,成本也更低。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病人不愿意、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控制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为其特征。病人常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尽力克制,但都无法摆脱,因而极为痛苦。本病常见于青少年,以男性为多见,特别多见于青少年学生。本病的发病诱因常不明显,仅少数病人是在某些心理一社会因素作用下发病,绝大多数则无明显原因地逐渐起病。但病人病前的人格特征,与发病很有关系,例如表现为拘谨、古板、犹疑、过分注意细节、要求十全十美等的人,易于在身体健康不良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引起本病。 强迫症病人突出的表现是有强迫症状,这种强迫性症状可表现在两方面,即表现为强迫性观念与强迫性行为。 强迫性观念包括强迫性联想、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极虑等; 强迫性行为则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检查、强迫性计数等。 据我们的观察,在强迫症中表现为强迫性观念者远多于强迫性行为,前者约见于75%的病例,后者仅见于25%的病例。 在强迫性观念中则尤以强迫性联想(或称强迫性思虑)为最多,其次是强迫性穷思极虑、在强迫性行为中则以强迫性仪式动作为最多,其次为强迫性洗手。诚然一个病人可以合并有两种以上的强迫症状,但据我们的资料来看,其比例仅约占15%左右,而且其中还必有一种症状为主要的。 不论是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病人都知道这是由自己思想所产生或支配的,并不是别人的或外来的某种力量所支配,这就有别于某些精神病强制性思维与动作。此外,病人对各种强迫症状均明知不对或不必要,故常想控制,但终因控制后内心非常不适而无法摆脱,最后只好屈从,继续去思考、去做。这些强迫症状在病人集中注意于工作、情绪高兴,或受到威胁时可减轻;而在心情不快、无所事事、疲劳时则更加明显。 如某女,13岁,中学生。二年来一见男性(不论年龄)即产生可能要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虽明知不可能,但脑内反复思考不已,无法控制,以致影响生活与学习。病前个性好静,喜欢看书,在校成绩好。未咨询前在某医院经药物治疗,毫无效果。病人发病之初并无明显原因,仅因在校时有一男老师(中年)对她较为关心,一段时间后渐产生此老师是否对她有意思的想法,并渐发展到出现与他谈恋爱、结婚的想法,以后又扩大到其他男性。一般体格检查发现身躯较高大,性发育较早,状似17~18岁。确诊为强迫症(强迫性联想),即给以解释性心理治疗,说明本病的性质及治愈的可能性,并给以橡圈厌恶疗法,即在左手腕上套橡圈,要求当见到男性出现强迫观念时,即拉弹橡圈至有痛感,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观念消失为止。每日并需作记录。结果第l周每天出现上述强迫观念3~6次,每次拉弹橡圈前3天是30~50次才消失,后3天拉弹3~5次即可消失。第2周每天出现强迫观念平均2次,拉弹橡因2~5次即消失。第3~6周,乎均每天约有一次强迫观念出现,拉弹橡圈5~10次即消失。从第9周起强迫观念不再出现,橡圈亦脱掉,偶有轻微关于性的想法,能很快自己控制而消失。以后追踪观察3个月,强迫症状无复发。 再如一15岁男性中学生,5年前开始做完学习作业后总是不放心,要反复检查多遍,因为老是担心做错了。去年看到一本《代号叫蜘蛛》的书里有一

强迫症的人格特征研究

138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年4月第11卷第2期JClinPsychosomDis,Apr2005,Volll,No.2强迫症的人格特征研究 周云飞张亚林雷英胡纪泽刘妹张春玲杨世昌李鹤展李龙飞 【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对54例强迫症患者和43例正常人进行测评比较。结果男性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男子气一女子气、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女性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除男子气~女子气分外,男女强迫症患者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其它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有无合并症状的强迫症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人格特征异常可能是强迫症的易感因子,但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性别和合并症状无明显相关。 【关键词】人格特征;强迫症;临床特点;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 【中图分类号】R749.7,749.91【文献标识号IA【文章编号】1672—187X(2005)02一0138一03 Study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i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ZhouYunfei,ZhanYalin,Leiying,etal (KangninghospitalofShenzhen,Shenzhen518003,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clinicalfeaturesandthepersonalityofOCDpatients.Methods54OCDpatientsand43normalcontrolswereassessedandcomparedwiththeMinnesotaMuhiphasiePerson—alityInventory(MMPI).ResultsThescoresofHs,D,Hy,Pd,Mf,M,PaandPtofmale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normalcontrols;thescoresofHs,D,Hy,Pd,Mf,Pa,Pt,ScandSioffe—malepatient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normalcontrols;exceptM,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otherfactorsbetweenthemaleandfemalepatien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MMPIscoresbetweenthepatientswithandwithoutothersymptoms.ConclusionAbnormities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maybesusceptibletotheOCD,hutth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ftheOCDhavenosignificantcorrelationwithsexualityandaccompaniedsymptoms. [Keywords]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clinicalfeatures;theMMPI 目前,国内有关强迫症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资料的分析,病因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测定对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拟探索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强迫症组均来源于2000年3月至2002年6月深圳市康宁医院神经症病房的住院患者,共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龄29.13±10.18a,平均受教育年限9.94±2.29a。入组标准:(1)需同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胁3)与ICD-10的诊断标准;(2)无器质性 作者单位:518003(广东?深圳)深圳市康宁医院(周云飞,雷英,胡纪泽,张春玲);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研所(张亚林,杨世昌,李鹤展,李龙飞);深圳市人民医院(刘妹)疾病和重大躯体疾病,无药物依赖及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3)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年龄18~60a。对照组来源于200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外科部分病人家属和陪护,共43例。年龄18~60a,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无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其中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31.29±8.87a,平均受教育年限9.16±3.22a。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相匹配,具有可比性。1.2方法强迫症组与对照组人组后进行MMPI测定比较,再将54例强迫症患者中22例有合并症状者与32例无伴发症状者进行MMPI比较。合并症状为:抑郁症状8例,焦虑症状8例,惊恐症状4例,焦虑和抑郁症状2例。两组数据均应用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问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强迫症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性别的强迫症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