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1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恰逢秋高气爽之时,人们会在此日重视祭祀祖先,感恩生活,同时也以登高、赏菊等习俗来庆祝。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相传农历九月九是一个瑞气盎然、阳气渐消的日子。
古人认为阳气渐衰而阴气渐旺,这一天阴气极重,人们容易生病。
因此,为了驱邪辟秽,人们开始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以祈福健康和长寿。
据《晋书·箴外传》记载,重阳节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
东晋文学家陶潜(字元亮)在其《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他与隐居山林的渔父一同庆祝重阳节的故事,这也被认为是重阳节产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从那时起,重阳节逐渐流传开来,并在唐代时更为普及。
唐代文学家杜甫的《重阳与诸暨韵》一诗中写道:“重阳乏人问,落叶满空山。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关注。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迎秋登高迎秋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约一同登高,寓意着超越困境、迎接新的一年。
不论是登山、爬楼,还是前往郊外观赏秋景,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丰收和辞旧迎新。
2. 赏菊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节。
菊花作为秋季的代表,被视为吉祥、秀丽和坚韧的象征。
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园,人们都会精心布置并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菊花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3. 饮茱萸酒重阳节人们还会饮用茱萸酒。
茱萸被认为是驱邪祛病的草药,人们相信饮用茱萸酒可以保健身体并辟邪。
此外,茱萸酒也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被视为重阳节的特色美食之一。
4. 祭祖重阳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期之一。
人们会整理家族的祖先牌位,准备祭品并将其供奉在祭坛上。
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5. 佩戴艾草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艾草。
艾草在农村地区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保健养生的功效。
人们会将艾草制成小包,佩戴在身上或悬挂在家中,希望能辟邪避疾,保平安。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登高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被定为重阳节,是中国古代人借助“九”字的谐音,来祈福长寿、庆祝秋季丰收的重要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一、重阳节的来历据史书《淮南子》记载,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相传西汉时期,常胜将军霍去病得知每年九月初九这一天天狗会噬日,从而怀疑此日可能有灾难降临。
为了防范灾祸,他指挥士兵登山放箭,驱散天狗,并向天祈福,祈求国家繁荣昌盛。
自此开始,九月初九这一天被定为重阳节。
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重阳节逐渐发展为民间的传统节日。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登高远眺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重阳节的意义1. 祭祖扫墓:重阳节是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墓地,携带鲜花或香烛前往,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族文化传承,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感恩。
2. 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登高远眺的传统活动。
人们喜欢结伴前往风景优美的山区,欣赏秋天的壮丽景色。
登高远眺寓意着远离罪恶、追求高尚,也借此祈求身体健康、心灵愉悦。
3. 避邪祈福:由于“九”字的谐音与长寿相似,重阳节也成为祈福长寿的日子。
人们会佩戴菊花,喝菊花酒,相信这样能辟邪、驱瘟疫,同时也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长命百岁。
4. 品尝菊花酒和重阳糕:重阳节还有一项传统的饮食习俗,那就是品尝菊花酒和重阳糕。
菊花酒是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的,饮用后有助于祛除寒气,保护身体。
重阳糕则是一种用糯米和豆沙制作的传统食物,其圆形象征团圆和和谐。
5. 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因此,人们还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舞狮、秧歌、剪纸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凝聚了社区的凝聚力。
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祭祖扫墓、登高远眺,还是品尝美食、参与各类文体活动,都反映了人们对长寿健康、家庭和睦、社区团结等美好愿景的追求。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自于古代的重阳祭祀活动。
重阳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也被称为“踏秋节”或“重九节”。
重阳的来历和习俗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重阳的来历1.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散户许由和他的两个义子,被一位大雁引领着,穿越河山到达了一座高山。
这座山上有个仙人,告诉他们吃这座山上的秋菊是解除瘟疫的良药。
于是,许由和他的义子们带回了这些秋菊,并将其分发给百姓,如愿以偿地避免了灾难。
九月九日是秋分后的第九天,正值阳气旺盛之时,人们于是开始在这一天登高采菊,并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习俗。
2.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意着华夏文明中关于敬老、尊师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历来崇尚孝道,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是崇尚老人、孝敬父母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敬意、关心关爱年长者的特殊日子。
二、重阳的习俗1. 登高迎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习俗之一是登高迎重阳。
人们纷纷到郊外、山间登高远望,一方面是为了欣赏秋天美好的风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邪、祈福。
登高迎重阳的习俗代表着希望超越困难、迎接新的挑战,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赏菊品茶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也是赏菊的好时机。
人们在赏菊的同时,还可以品尝传统的菊花茶,以此祈求健康和长寿。
赏菊品茶的习俗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象征着对自然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敬重。
3. 吃重阳糕和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品尝重阳糕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糕点,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作而成。
菊花酒则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
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的习俗是人们庆祝节日,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
4. 赛龙舟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赛龙舟。
龙舟是一种竞渡船,由20-80名划手组成的队伍在船尾齐声划桨,力争最快地冲过终点。
赛龙舟既是体育竞技,也是对中国古代爱国将领屈原的纪念,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或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独有的一个重要节日。
本文将从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一、重阳节的历史起源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曹孟德的文学家,他在九月初九这天患了重病。
朋友告诉他,在九月初九的这一天,山中有高阳花草,可以去那里躲避瘴气,恢复健康。
曹孟德按照朋友的建议,独自前往山上,结果康复了。
自此,九月初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赏秋:重阳节是登高赏秋的好时机。
人们会在这一天踏青登高,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变幻。
登高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也象征着追逐更高境界、超越自我的意义。
2.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红枣、桂花等制作而成。
人们相信吃重阳糕可以祛蛇蝎毒虫,驱除瘟疫。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重阳糕以祈福祥瑞。
3. 剪艾蒿: 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剪艾蒿。
据说艾蒿可以驱邪、防病,人们会将剪下的艾蒿插在门前或者床头,以驱除邪气,保佑身体健康。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尊老敬老: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是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爱和尊重的表达。
这个节日提醒人们要尊敬和孝敬年长者,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倡导健康: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有益于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同时,重阳糕的制作采用天然食材,寓意健康和长寿。
这些传统习俗都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丰富文化内涵:重阳节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登高赋诗,品赏秋景,到剪艾蒿、糕点制作等传统习俗,都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景色,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希望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能够心怀敬老之情,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称之为叫重阳节,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
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古时候,重阳节人们要登高望远,所以又叫登高节。
这源于“桓景避难”的一个神话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但半年糠菜半年粮也能过得去。
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
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很多人病倒了,尸横遍野,无医能治。
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
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
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些,说随身携带,瘟魔就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
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阳历的十月中旬,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带您一起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背后文化。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东吴的名将黄盖在九月初九时病倒,后来通过爬山、插茱萸、喝菊花酒而痊愈。
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人们就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传统。
二、重阳节的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正值金秋时节,气候宜人,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爬山、远足来庆祝节日。
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也是一种向自然致敬的方式。
登高远足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秋天的魅力。
2. 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制作材料多样,口味独特。
糕点的形状有圆形、方形等,象征着团圆和祈福。
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分享重阳糕,互赠亲友,表达思念和祝福之情。
3. 佩戴茱萸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茱萸。
茱萸有祛邪、避灾、挡瘟疫的功效,因此被视为保平安的象征。
人们会将茱萸挂在衣服上或者戴在身上,期望以此祈求吉祥平安。
4. 赏菊花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因为菊花正是这个季节的代表花卉。
人们会走进花坛、公园,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秋天的花海。
同时,菊花也象征着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5. 养生养寿传统中国文化注重以养生延寿为中心,而重阳节恰好是重视养生的时刻。
人们会在这一天特别注重健康和长寿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如山楂、核桃、菊花等。
此外,还有的人会选择打针、看医生,以保持健康。
结语: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了千百年来的庆祝方式,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登高、食用重阳糕、佩戴茱萸、赏菊花以及养生养寿,人们在这一天向阳光、自然和健康致敬。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带给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期盼。
2024年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

2024 年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家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实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方凹凸优劣),望之若ft,曰‘九花ft子’。
四面积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ft,号菊花ft。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非常美观。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ft、登高塔。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庆祝这一节日,以祈祷健康长寿和祈福。
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华佗的医药学家。
华佗精通医术,他发现在每年的九月初九日,阳气最为旺盛,人们易受风寒之病侵袭。
为了预防疾病,他建议人们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远足,并佩戴茱萸(一种植物)以辟邪驱病。
久而久之,这一传统便形成了重阳节。
二、重阳节的传说故事重阳节还与《荆钗记》这个著名的传说故事有关。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许童的年轻人,他因父亲早逝,而与继母不和。
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黄菊。
黄菊告诉他,她是这座山的精灵,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帮助许童化解与继母之间的矛盾,黄菊告诉他,在重阳节当天,他可以采摘山上的茱萸,并用茱萸给继母祈福以示孝顺。
许童照办了,并将采摘的茱萸交给继母。
继母得知此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与许童重新和好。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重阳节的传统之一。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采摘茱萸,并佩戴茱萸,以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祈福之情。
三、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重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登高爬山,以迎接秋天的到来。
登山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寓意着向上奋进、追求进步。
许多名山胜地在这一天都会格外热闹,吸引了大批游客。
2. 赏菊花: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赏菊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活动。
人们会前往花坛、公园等地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品味秋天的美景。
3. 佩戴茱萸:根据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
茱萸被认为能辟邪驱病,人们戴上茱萸,以祈求平安健康,秋季无病。
4.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人们还有一个习俗是饮用菊花酒。
菊花酒是以菊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的,具有清香爽口、提神醒脑的特点。
品尝菊花酒成为了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阳节来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
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
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
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为什么把农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节呢?《易经》曰:“以阳爻为九”,“九”被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传说,东汉年间,有一道士,他能知道未来之事。
有一次,这个道士预言:他的徒弟恒景,全家二九相重这一天会遭大难。
但如果这一天佩戴茱萸,再带着菊花酒躲到高山上去,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
恒景照师父的话做了。
到了晚上,他们全家从躲避的高山上归来,发现牛羊鸡狗果真部死光了。
从这时起就有九月初九登高避邪的风俗。
每逢这一天,全家人登高,饮酒赏菊,还把茱萸和菊花采下戴在身上和头上,以求平安长寿。
这一传说,多少有点迷信色彩,但在金秋送爽,风霜高洁的九九艳阳天,登高望远,喝酒、赏菊、赋诗,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而且十分有益于健康。
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重阳节又定为“敬老节”。
把这一天定为“敬老节”,不仅合适,而且很有意义。
因为老年,是人生的晚秋,而重阳节又是在秋果累累的最佳时节到来。
人生的晚秋,是人们的黄金年龄段、事业丰收期。
老年人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人生里程的艰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生阅历和知识。
他们是人类中的宝贵财富。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去世,等于一座图书馆的毁灭”。
这虽然有点夸张,但一位阅历、经验和知识相当丰富、渊博的老年人的去世,确实是社会的一大损失。
所以,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
人都是要老的,尊老敬老,说到低,是尊自己、敬自己。
老是一种光荣,是人生的升华,是一种自然的流程,我们大可不必怕老。
老年的岁月,是人生的第二个青春,这个青春,比第一个青春更加美好。
因为第一个青春,是幼稚的青春。
而第二个青春则是成熟的青春。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情调有点悲哀。
时下有人改为“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只改了两字,
顿使诗意和情调大变,可谓妙哉!
老年人过得愉快、康健、长寿,是社会之福,是文明、进步社会的一种标志。
虏待老人,对老人不尊不敬不孝,是畜性都不如的恶德,应当防止、杜绝。
据《羊城晚报》今年7月17日报载,广东有个叫曾思伟的人,因奸淫自己的母亲并将其勒死,在今年7月14日被法院判处死刑。
这名道德丧尽、死有余辜的罪犯,说他是禽兽,是便宜了他,这是连禽兽都不如的人中败类。
禽兽之中的羊,尚且还有幼羊“下跪求乳”的美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怎能连低级动物都不如呢?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有象征意义的。
重阳节又到了,在丹桂飘香,秋阳暖暖的佳节美好时光,我们祝贺老年人的节日,希望他们身心愉快、健康长寿、生活美好。
同时,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2、产业革命催生旅游业
近现代旅游和旅游业
(阅读)->早在古代,就有以观赏风景和怡情悦性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动,但是当时能够参加这种活动的只是极少数人,整个社会尚处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时代,大多数社会成员既不具备参加这种活动所需的财力和时间,也缺乏相应的观念和习惯。
旅游只是少数人的个人行为,远不具备今天这样的社会规模和社会意义,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当然也不可能出现在那样的时代。
<-(阅读)
(阅读)->到了近代,情况发生很大变化。
欧洲在数百年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不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逐步从封建宗教神权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在社会变迁中力量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积极倡导并实践以人为本、注重人生享受、注重现世幸福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开始受到欢迎,成为生活中越来越受重视的内容之一。
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多数人还不可能经常外出旅行,更不可能仅出于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做长距离的旅行。
<-(阅读)- (阅读)->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最终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
产业革命前,人们一直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来驱动交通工具,几千年来没有太大变化。
产业革命使这种状况根本改变,蒸汽机技术用于交通工具,从此人类有了机械动力的运载工具——火车和轮船。
新式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运载量大,还具有票价相对低廉的优势。
这使得远距离大规模的人员流动第一次成为可能。
此外,产业革命也使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加,大量中产阶级加入旅游的行列。
在最早建成铁路的英国,商人们开始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把大批游客运送到游览地。
旅游需求逐渐形成社会化规模,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人代他们处理从启程到返家过程中的一应事务。
这意味着专门为旅游者服务、为旅游者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的活动已有可能逐渐从其他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行业
旅游业。
可以说,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孕育于向近代转型的欧洲,最终由产业革命催生而成。
(务必记住)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转折关头,人们往往愿意把某一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标记。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包租火车从莱斯特到洛勃罗赫参中加禁酒大会。
这次旅行并非观光度假,库克也非组织
包租火车团体旅行的第一人,但是作为中介者依靠广告这样的活动,库克却是第一人。
此后人们纷纷效仿。
库克本人则以此发端,多次组织类似活动,并且最终成为职业旅行代理商,而且是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旅行代理商之一。
于是后人便以1841 年那次活动作为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
1841年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那次旅行活动是近代旅游和旅游业开端的标志(务必记住)
二战后,旅游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在各主要工业国家,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私人汽车逐渐普及。
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的航空喷气技术转向民用,既大大提高了运速,也使机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越洋远程旅游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
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加入旅游者的行列,旅游从此成为一种大众的活动,现代旅游也因而被称作“大从旅游”。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为换取外汇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利用本国或本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来吸引欧美地区的游客,发展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
从此,世界范围出现大规模的游客流动,旅游和旅游业也因此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大众旅游是二战以后形成的(务必记住)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大多采用类似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式,以满足大规模客流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旅游业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发展,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
近年来,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在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复杂,选择也日趋多样。
旅游业的运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超越传统的大众旅游运行模式,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