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次民主化浪潮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权威政体和共产主义国家向民主政治转型的多因素归纳

在某些环境中,民主化是相互传染的。 示范效应在第三波中的作用:
1、全球通讯和交通方面的急剧扩展; 2、在地理上相近、文化上相类似的国家中间 示范效应最为强烈; 3、示范效应不能影响到第一个 民主化的国家。
五、归纳与总结
民主化的波浪与回潮这种波浪式运动原因的几
种可能的解释: 1、单一原因 2、平行发展 3、滚雪球 4、流行性万灵药 以上只是提供解释模式,并不是巨细无遗 的;不互相排斥;可能同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 起作用。
三、第三波探因
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只有约30个威权体制国家转
向民主政治体制,而不是约100个其它威权 主义国家?
在历史上,非民主的政权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民主化的政权
在第一波中:绝对的君主专制、封建贵族政 治或大陆帝国的继承国 在第二波中:曾经的法西斯国家、殖民地或 个人军事独裁,且通常以前有过一些民主经历 在第三波中:一党体制(共产主义国家)、 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威权政权
二、民主化与回潮——波浪式运动探 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4-5-24
谢谢
( A和D代表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威权政权和民主政 权,a和d代表不太稳定和短命的威权政权和民主 政权)
*当处于A或a的时期,自然就无法进行转型
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在七、八十年代转型?
1、民主价值被普遍接受 2、六十年代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经济成长 3、天主教会的活动和信条惊人的变化
4、外部行动者在政策上的变化
(二)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政权变迁发生在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而不是在其它时间?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些国家转型? 五种类型的政权发展模式:
2012-03-27 李良栋: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评析

2、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 、发达国家的经济、 展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 亨廷顿认为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亨廷顿认为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第三波的一个成就就是西方文明中的民主 价值观念获得了普遍性的胜利。他认为, 价值观念获得了普遍性的胜利。他认为, 20世纪后半叶 世纪后半叶, 在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随着盟军的占领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 西方的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展,西方的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世 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 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
亨廷顿认为, 亨廷顿认为,向民主的转变应主要 发生在中等或中上等经济发展水平 的国家。 的国家。在这两者间有一个政治转 变地带或称“过渡带” 变地带或称“过渡带”,即中等以 上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国家最容易转 向民主。 向民主。当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这个 阶段,它就有了民主化的希望。 阶段,它就有了民主化的希望。
亨廷顿引证1989年世界银行划为高收 亨廷顿引证1989年世界银行划为高收 1989 入的24个国家(人均收入6 010~2I, 24个国家 入的24个国家(人均收入6,010~2I, 330美元),其中除了 美元),其中除了3 330美元),其中除了3个石油输出国 不是民主制度。 不是民主制度。其余的高收入国家中 除新加坡外,都是民主国家。 除新加坡外,都是民主国家。 在另一端, 在另一端,世界银行列为贫穷的 42个国家 人均收入130 450美元 个国家( 130~ 美元) 42个国家(人均收入130~450美元) 只有两个国家(印度、斯里兰卡) 中,只有两个国家(印度、斯里兰卡) 有过像样的民主经历。 有过像样的民主经历。 在其余53个中等收入国家( 53个中等收入国家 在其余53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 520~ 810美元 美元) 23个民主 入520~5,810美元)中,有23个民主 国家,25个非民主国家 个非民主国家, 国家,25个非民主国家,5个正在向民 主制度转变。 主制度转变。
2.3民主化浪潮

2.3 民主化浪潮萨缪尔·亨廷顿的民主化浪潮理论:民主化浪潮:一波民主化浪潮是指一组国家由非民主政权向民主政权的转变,这种转型通常发生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并且在同一时期内,向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向相反方向回归的国家数量。
近代历史上的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一波民主化浪潮、第一波回潮第一波民主化浪潮:出现于1828—1926年,有将近30个国家确立民主制度;第一波回潮(1922—1942)中,有许多国家又转回权威主义国家,但是有一些国家的民主制度巩固下来了,最主要的是:美国(当今自由民主的主要典型);英国(当今代议制民主的代表);美国的民主化美国的民主化进程1. 合众国最初并未构想成为民主政体,间接选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大众对于政治治理的影响受到限制;最初宪法中的“人民”概念也只是指拥有财产的白人男性;2. 19世纪30年代,财产资格限制取消;3. 1919年,妇女得到选举权;4. 1965年,黑人得到选举权;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1. 宪法在政府各个机构之间设计了十分精巧复杂的权力制衡机制;2. 宪法包含民主的种子,但是依法执政的理念却在民治之前;3. 美国民主中,自由理念由于民主理念;英国的民主化英国的民主化进程英国民主制度的特点1. 英国优先强调民主制中的代议制因素——美国强调有限政府因素;2. 英国将权力放置于单一的执政党身上——美国力图分散政府权力;3. 英国的制度体现熊皮特的“民主即位政党竞争”观点;第二波民主化浪潮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出现于1943—1962年,战后,在前法西斯国家的废墟上,稳定的民主化国家建立起来,例如:德国、奥地利、日本、意大利;第二波民主化浪潮的特点:1. 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外来强加的特点,但其本身由于经济复兴等因素,这些民主政体还是在国内确立了牢固的根基;2. 第二波民主化国家不同于第一波民主化国家,自由的传统受到进一步的弱化,而政党的力量却更加强大;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出现于1974—1991年,这一波民主化浪潮极为多样化;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多样化因素:1. 70年代,南欧右翼独裁政权的终结:希腊、西班牙、葡萄牙;2. 80年代,拉美国家的军人政府退出历史舞台;3. 9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瓦解;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特点:1. 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景观,对至今仍在执政的权威主义政府构成压力;2. 第三波浪潮中,只有南欧诸国因受益于欧盟及自身的经济发展,民主才真正得到巩固,其他的政府均未得到巩固,民主仍受到很大的挑战;。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读书报告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读书报告作者:梁书慧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5期摘要: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政治民主化浪潮》一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70年代后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和特征,预测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走向。
亨廷顿在书中以“西方文化论”为理论基础,带有文化偏见,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重新审视民主转型理论。
关键词:民主;民主化;民主转型;民主巩固1写作背景本书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大约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由于当时作者所关心的那些问题还在发生,因此这本书更多的是初步的评估和解释,只有等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告一段落的时候才可以对这一现象做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解释。
就像文中亨廷顿所说“本书横跨理论和历史两个领域,不是一本理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史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基本上是一部解释性的专著。
”2民主和民主化民主和民主化的定义是这本书的逻辑起点,古希腊开始至今,对民主定义的探索从未停止。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他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直到最近100来年,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
在《第三波》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是宣传民主的伟大旗手,亨廷顿预言道“时间属于民主一边”欲谈民主化,必先谈何为民主,亨廷顿首先引用了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对民主的定义,即选举是民主的本质,竞争和参与是评判民主两个标准。
选举是民主的全部吗?学者们各抒己见,亨廷顿认为民主的方法是为作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通过竞争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就是选举。
选举等于民主吗?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危地马拉,是由选举产生政府,实际上军人执政政权,政府成为军队的代言人和傀儡。
亨廷顿对选举和民主的关系产生了质疑,所以亨廷顿在书中介绍了拉里·戴蒙德对民主的看法,戴蒙德在其刊登在《民主杂志》中的一篇观点鲜明的文章中详细说明了自由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分野。
浅谈第三次民主化浪潮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及特征第三波民主化探因考察在民主化第三波中步入民主殿堂的国家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变迁模式大致概括为5类:轮回型模式(Cyclical Pattern)、二次尝试型模式(Second-Try Pattern)、干扰型民主模式(Interrupted Democratic Pattern)、非殖民化型(Decolonization Pattern)和直接过渡型(Direct Transition)。
在这五类模式中,除第五类“直接过渡型”国家,前四类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过民主传统或民主经验,也都可以说是在比较了民主与威权后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而促使第五类国家发生转变的如下诸多因素,也可以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几乎同时发生在70~80年代,而不是在其他时间。
在第三波中,由于无法解决本国的问题,如经济危机、权力体制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军事行动的失败等,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受到挑战而濒临瓦解;二战结束后2、30年的经济增长为中产阶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学分析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和巩固民主的中坚力量;宗教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解放神学成为生活在威权统治下的人的信息网;在二战后民主得到重建并巩固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价值观;而在一个通讯发达、沟通便捷的时代,一国的自身的民主行动本身亦可成为另一国的民主化契机,在另一国引发一系列迅即而猛烈的民主化连锁反应,波兰人用了10年时间才争取到了民主,匈牙利人花了10个月,东德花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而罗马尼亚只花了10个小时。
但是,即便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已存在,且民主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如果没有政治精英的认同、参与和推动,民主化进程也很难真正启动,“只有政治领袖愿意冒民主的风险时,民主才可能出现”。
第三波民主化的过程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1)威权政权的垮台、2)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3)民主政权的巩固,实现这三步飞跃并不容易;有些国家仅仅向推翻威权政权的征途迈出第一步便宣告失败,有些国家在成功推翻一个专制政府后又拥抱了另一个专制政府,有些国家则不停地在民主与威权间摇摆不定。
论“第三波”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论“第三波”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作者:陈胤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3期摘要民主化浪潮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来说,既是重大挑战又是历史机遇。
本文从民主主体、民主制度和民主化目的三个方面入手,对亨廷顿《第三波》一书进行探析。
借鉴“第三波”中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益的经验,试图寻求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第三波” 民主政治民主化作者简介:陈胤岩,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8.273亨廷顿在《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一书中,详细论述了20世纪后期的众多国家,走向民主化的主要原因、过程、特征、巩固和未来展望等问题,还为民主派提出了五大准则。
虽其中很多内容备受争议,但“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下简称“第三波”)这一说法已得到普遍认可。
一、探析“第三波”(一)民主主体民主,字面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而在制度层面,民主是公民与国家结成契约关系,让渡部分权力交给国家统一行使,而国家则代表公民利益和诉求。
因此,民主的主体应该是公民。
但亨廷顿在《第三波》中所描述的主体,明显是少数政治精英。
政治精英们虽标榜着民主自由,实际上却又把公民排挤在了民主之外。
从亨廷顿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民主的标准就可以看出,其只强调了形式上的民主,而忽视了民主的主体本应是公民。
在政治精英心目中,公民没有理性、没有思想,仅是竞选的工具和争夺权力的手段之一。
而实际上,这些政治精英却是在暗地里相互勾结、妥协、分赃的利益集团。
所以,在所谓的民主化改革之后,当权者依然是当权者,只是在权力体系中加入了新的“民主新贵”。
公民不仅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反而可能要忍受转型期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紊乱。
(二)民主制度不可置否,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是非常成功的,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但这并不能代表西方民主制度就是普世的和唯一的。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第三次浪潮》中, 托夫勒把人类的文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仅仅就未来探讨未来,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批判目的。
他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上,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浪潮进行对比。
他所描述的未来社会,是一个以非群体化为特征,生产领域和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相互影响的社会。
他认为,第二次浪潮的法则是标准化、专业化、集权化、同步化、好大狂等。
工业文明对应的是传播领域的群体化,政治领域的集权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以及思想领域的直线型时空观、两性分离等。
而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成为“产销者”,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能源领域向可再生的生物能源转变,传播领域出现了非群体化倾向,政治领域跨国公司将取代民族国家成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家庭将成为电子式的家庭……此外,教育、社会观念、组织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次浪潮首先打破了工业文明的“标准化”法则,这对工业社会显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没有了统一的标准,社会不可避免要走向分化。
人们对各式各样标准的选择,决定了传播领域的非群体化、政治领域民族政府的失效、各样的社会组织和社团不断兴起。
本书认为,尽管可能今后数十年充满动荡,但最终,一个健全合乎需要的未来是可能实现的。
现在的困惑在于,在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在两次浪潮交替的期间,并没能有一个浪潮的优势高于另一个的情况出现,所以是人们很难分辨,不知如何选择,造成政治生活的紊乱,反映在人身上是个性的崩溃。
但是,当我们明确新浪潮必定出现,代替旧文明时,我们就可以找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这时,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谁能为新文明的兴起作出规划,以取代旧的工业社会。
因为世界上许多严重问题,都不能在旧的制度结构中解决了。
第二次浪潮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形成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最有扩张性的社会制度。
二次浪潮的确定社会结构: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大公司。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大全5篇]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f9b7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f.png)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大全5篇]第一篇: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读书笔记拿到这本《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看到作者是亨廷顿,心中肃然起敬,其代表《文明的冲突》更是如雷贯耳,可谓是皇皇巨著。
抱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来静静阅读此书。
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
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年到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文中亨廷顿首先指出民主化的条件是:经济发展及非西方文化对民主的接受程度。
经济发展因素对民主化的影响:一是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度的城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它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民在规模和重要性上下降,以及中产阶级和城市工人阶级的发展。
二是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可供在各个团体中分配。
三是经济增长造就了更为复杂的经济体系。
四是国家对经济控制的放松导致独立的权力中心产生和成长。
五是经济的增长最终会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促进民主的实现。
非西方文化对民主的接受程度因素对民主化的影响: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扎根于社会多元主义、阶级制度、市民社会、对法制的信念、亲历代议制度的经验、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的分离以及对个人主义的坚持。
文中提出选举是民主的本质,即被统治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
从这一本质中产生了民主制度的其他特征只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新闻自由只有反对派候选人和政党能够批评现任的统治者而不害怕受到报复才有可能进行自由、公平和竞争性的选举。
接下来亨廷顿以广阔的视角,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从现代民主制度发源的欧美,到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横跨两个世纪,整个世界,来阐述民主化的产生和巩固的前因后果。
文中提出判断一个政权是否民主的标准是最有影响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选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即民主的两个维度竞争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1234008 翟雨佳公共事业管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及特征
第三波民主化探因
考察在民主化第三波中步入民主殿堂的国家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变迁模式大致概括为5类:轮回型模式(Cyclical Pattern)、二次尝试型模式(Second-Try Pattern)、干扰型民主模式(Interrupted Democratic Pattern)、非殖民化型(Decolonization Pattern)和直接过渡型(Direct Transition)。
在这五类模式中,除第五类“直接过渡型”国家,前四类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过民主传统或民主经验,也都可以说是在比较了民主与威权后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而促使第五类国家发生转变的如下诸多因素,也可以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几乎同时发生在70~80年代,而不是在其他时间。
在第三波中,由于无法解决本国的问题,如经济危机、权力体制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军事行动的失败等,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受到挑战而濒临瓦解;二战结束后2、30年的经济增长为中产阶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学分析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和巩固民主的中坚力量;宗教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解放神学成为生活在威权统治下的人的信息网;在二战后民主得到重建并巩固的西方发达
国家,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价值观;而在一个通讯发达、沟通便捷的时代,一国的自身的民主行动本身亦可成为另一国的民主化契机,在另一国引发一系列迅即而猛烈的民主化连锁反应,波兰人用了10年时间才争取到了民主,匈牙利人花了10个月,东德花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而罗马尼亚只花了10个小时。
但是,即便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已存在,且民主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如果没有政治精英的认同、参与和推动,民主化进程也很难真正启动,“只有政治领袖愿意冒民主的风险时,民主才可能出现”。
第三波民主化的过程
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1)威权政权的垮台、2)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3)民主政权的巩固,实现这三步飞跃并不容易;有些国家仅仅向推翻威权政权的征途迈出第一步便宣告失败,有些国家在成功推翻一个专制政府后又拥抱了另一个专制政府,有些国家则不停地在民主与威权间摇摆不定。
在第一阶段,即威权政权的垮台中,威权政府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反对派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之间、以及威权政府与民主反对派之间的互动和力量对比程度,决定了该国民主化第一阶段的方式是变革、置换,还是移转。
-变革-
政府内:改革派>保守派;
反对派内:温和派>激进派;
政治力量:政府>民主反对派;
变革过程中,威权政府体制内的改革派主导整个民主化进程,并逐渐将整个威权集团带离权力核心,反对派在变革主要进程中主要从体制外施加变革压力,且反对派内部的温和派占多数,有较强的意愿与政府改革派妥协合作,共同走向民主。
大多数政府改革派最初只是自由派,寄希望于在体制内进行局部的、适量的自由化改革来避免政权的全面民主化。
但民众自由度增加到一定阈值后便会遭遇威权瓶颈,如不启动民主进程将难有政治空间继续增加,这往往激起民众对民主的强烈诉求和威权政体的剧烈反动。
如果改革派的力量足以抵御、安抚保守派要求镇压动乱的进攻,或得到保守派的强力支持,民主变革便会继续,反之则导致自由化尝试失败,保守派上台。
同时,如果反对派中的温和派无法压制激进派的过激行为,就会给政府保守派以镇压口实,并威胁整个民主进程。
-置换-
政府内:保守派>改革派;
反对派内:温和派≈激进派
政治力量:民主反对派>政府;
置换过程是威权政府和民主反对派之间矛盾激化,彼此互不妥协,
而民主反对派力量强大,最终迫使威权倒台、推翻威权政府的过程。
政府内改革派势力微弱或几乎全无,保守派牢牢把握政权而不肯放手,并拒绝任何变革。
独裁政府的垮台常常依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形成的统一战线(而不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并尤其依赖知识层的领导和动员。
这一过程有可能历经数年而无果,反对派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牺牲,如果激进派主导,则置换过程可能发生较为激烈的对立;如果温和派更具号召力,置换过程更容易经历天鹅绒革命而避免流血。
当然,反对派内部的权力格局不仅仅取决于各派领袖的领导力,还常常受到政府态度的巨大影响:如果政府对反对派立场强硬,激进派的理论和策略往往更能左右置换进程,反之则民众更愿意接受温和的观点和斗争策略,置换也会更加平稳和顺利。
-移转-
政府内:改革派≈保守派;
反对派内:温和派>激进派;
政治力量:反对派<政府;
移转过程需要政府和反对派的联合行动。
政府内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通常能够达成一致,愿意就政权变更与反对派谈判,但态度常常较为被动,并时刻准备扑灭反对派抗议的火焰,但试探对方力量后逐渐放弃对抗姿态,而更愿意参与妥协;反对派在经过抗争尝试后也发现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推翻威权政府,因此愿意与政府沟通妥协的温和派数量会在反对派中占优,并能有效控制激进派的言行。
对政府和反
对派双方来说,彼此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或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尤为困难,也是最需要双方做出妥协让步的核心地带。
其次,双方就民主化进程达成妥协的意愿和能力也决定了移转过程是否成功,双方也需要随时平衡和压制内部的各种反对力量,保证谈判过程顺利进行。
政府改革派和温和反对派都将后院清理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谈判、妥协并制定和解和民主路线图。
第三波的共同特征:妥协、选举和低度暴力
妥协、参与和适度交易是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征,“谅解”在第三波中是一个核心过程,这需要政府内和反对派内持各种立场的派别之间、政府与反对派之间付出极大的勇气,对彼此做出巨大让步和保持充分克制,并就转型过程中的选举规则和程序达成默契,一同来推动该国的民主化进程。
很多时候,由于缺少妥协精神,和解进程会陷入僵局,要么导致政府内强硬势力上台,民主化进程终止甚至夭折,要么反对派通过暴力革命颠覆威权政权。
如果选举程序能够启动,民主反对派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把内部的激进分子和强硬分子留在和解进程中,同时对政府进行监督,保证选举过程充分透明、公开和开放。
政府在面对选举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一种政府会尽量尊重民主选举原则,因为这是他们保持权力合法性的最后稻草;另一种政府则会用尽各种欺诈、恐吓手段左右
民主选举,甚至威胁动用武力镇压选举结果,这就需要民主反对派时刻保持警惕和对政府敌对力量的钳制,避免选举流于形式而失去效力。
第三波国家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低烈度的暴力。
这种暴力往往首先来自政府,然后激起反对派极端主义分子的反击与报复,但大多都能维持在低烈度水平,不管是冲突范围还是伤亡率都比较小。
这种低度暴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果一个社会之前经历过较为严重的暴力冲突和对峙,那么在第三波中不管是政府还是反对派都会避免重蹈覆辙;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阶层的同质性也决定了使用暴力的意愿,发展水平和同质性越高的社会越会通过协商妥协达成一致;同样,如果政府改革派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控制保守派并单独推进民主进程,或者反对派能够保持克制、坚持非暴力抗争,也很难引发暴力。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受到约束和控制的暴力冲突都有效保障了第三波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平稳推进。
我自己的一点见解
实现民主化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推广民主价值、培养民主文化的同时,也不能过度美化民主,需让民众抛弃对民主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领袖和民众都应当明白,民主只是一种更加尊重人性、更加符合平等正义原则的决策理念和方式,它只能解决决策程序问题,如果我们认为民主可以解决经济衰退、民族冲突、社会贫困等所有社会问题,这根本就是给民主自身增添不必要的负担,让民主超负荷运转,最终
只能扼杀民主。
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归根到底需要政治精英和民众对民主价值观真心实意的认可和尊重,并在日常的政治实践中饯行民主,如果民主对大家只是工具而不是价值,就很难真正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民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