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网络分析理论在经济犯罪中的应用
检察院办理经济犯罪工作总结

检察院办理经济犯罪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犯罪也越来越多见。
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单位加强了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单位的经济犯罪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于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预防工作,我们采取了“预防、惩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开展工作:1.加强预警机制,防范经济犯罪。
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精准打击机制,及时、迅速地发现经济犯罪线索,确保经济犯罪不会获得可乘之机。
2.严格立案标准,确保立案准确性和有效性。
我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立案标准,根据实际情况严格甄别案件,确保案件信息准确有力,避免虚假立案。
3.加强调查取证工作,确保证据充分、确凿。
我们对于经济犯罪案件,会进行详尽的调查取证工作,确保证据充分、数据准确,保障办案质量。
4.严格办案程序,确保公正审理。
我们从严要求办案程序,进行公正、公平的审理,确保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成效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效:1. 加强警示教育,防范经济犯罪,有效遏制了经济犯罪的高发势头,并且已将预防经济犯罪纳入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掌握了大量经济犯罪案件,取缔和打击了大量违法犯罪平台,推进了网络空间的清明。
我们通过严格立案标准、调查取证工作和监督管理等措施,成功打击了一批经济犯罪犯罪团伙,遏制了犯罪的蔓延势头,有效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3. 提升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办案质量。
我们通过大力推动办案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时掌握了案情信息,提高了办案效率,确保案件质量和时间效益。
在取缔黑恶势力、打击经济犯罪等方面,我单位已经成为当地的领头羊。
4.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做好司法保障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检察院的职能作用,对于一些涉嫌经济犯罪犯罪分子进行逐案分析和研判,并采取相关的司法措施保障办案质量,并且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深入调查取证,制定了全面的打击措施,为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奠定了基础。
经济犯罪的现状及对经侦工作改革的思考

经济犯罪的现状及对经侦工作改革的思考【摘要】经济犯罪在当前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经侦工作在打击经济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的经济犯罪类型繁多,案件数量增加,侦破困难与挑战较大。
必须进行经侦工作改革,提高技术装备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
加强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推进经侦工作改革是当务之急。
只有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才能有效遏制经济犯罪的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犯罪、经侦工作、改革、案件数量、侦破困难、挑战、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打击力度、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稳定。
1. 引言1.1 经济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经济犯罪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扭曲市场经济秩序。
各种欺诈、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行为会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损害正当经营者的利益,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
经济犯罪会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利益。
诈骗、侵占公共财产、洗钱等行为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经济犯罪也会破坏社会治安稳定。
各种非法集资、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会引发社会恐慌,损害公众利益,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这不仅影响社会秩序,还影响人们的生活安宁。
经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1.2 经侦工作在经济犯罪打击中的重要性在经济犯罪打击中,经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犯罪是一种广泛存在且猖獗的犯罪行为,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经侦工作作为对经济犯罪进行侦查和打击的主要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经侦工作在经济犯罪打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犯罪的犯罪手段复杂多样,犯罪分子往往隐秘行事,需要经侦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侦查工作。
经侦工作的及时准确将有助于查清案件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经侦工作的新思考

84New thinking on economic investig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 big data"HAO Tengfei(Dezh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 De zhou253000,China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起到前所未有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实施的经济犯罪活动大幅度攀升,经济犯罪日益成为主流犯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本文从网络经济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经侦工作等进行调研分析,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打击、防范网络经济犯罪实践,提升经侦打击效能。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网络经济犯罪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unprecedented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brought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The economic crim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Internet platform have risen greatly, economic crimes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crime increasingly,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how to use big data to carry out economic investigation, so as to point out the practice of attacking and preventing cyber economic crimes more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vestigation.Keywords: Internet; big data; cyber economic crime郝腾飞(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德州253000,中国)“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经侦工作的新思考 作者简介:郝腾飞(1985— ),男,山东德州人,山东省德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侦大队四级警长,研究方向:涉众型经济犯罪数据学。
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中的作用

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中的作用在打击经济犯罪中,民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社会的守护者,通过勇敢无畏的行动,维护了经济秩序和社会公正。
本文将就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中的作用展开详细论述。
一、调查研究与情报收集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中,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与情报收集。
他们会深入了解犯罪活动的背后,探索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以及关联人员的信息。
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情报,民警能够摸清犯罪分子的底细,为后续的打击行动提供准确的目标和依据。
二、协助侦破经济犯罪案件民警在侦破经济犯罪案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与其他执法机关紧密合作,共同搜集证据、分析案情,追踪犯罪嫌疑人的行踪,并协助进行抓捕行动。
民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侦破案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保护事实的真相。
三、设立专案组打击犯罪团伙为了打击经济犯罪,民警们经常会组成专案组。
专案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刑侦部门,他们的不同专长和经验互补,形成了一个紧密协作、高效执行的团队。
专案组的成立可以加强信息共享、案情协商和统一指挥,提高犯罪打击的效率和精确度。
四、开展预防与宣传工作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的同时,也积极开展预防与宣传工作。
他们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和媒体曝光等方式,增强社会公众对经济犯罪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民警还会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防范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经济犯罪的发生。
五、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犯罪愈演愈烈,民警需要与国际警务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执法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开展国际合作。
他们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案件交流和协作调查等方式,追踪涉及跨国犯罪的嫌疑人,协助其他国家侦破案件。
这种国际合作可以提高民警对国际犯罪网络的了解,增强打击力度,减少跨国犯罪活动对社会的危害。
综上所述,民警在打击经济犯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情报收集、侦破案件、设立专案组、开展预防与宣传工作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保护了经济秩序,维护了社会公正。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原则与管理体制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原则与管理体制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制度、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国有财产、侵害他人财产、非法获取国家和个人财富等行为的总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犯罪也呈现出猖獗化、复杂化的趋势,因此,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原则和管理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根本原则,侦查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侦查。
在经济犯罪案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有些不同类型的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法律规定不同,因此,在侦查经济犯罪案件时,必须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特点,精准地掌握处理方式。
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侦查人员必须以依法服从、合法行动为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开展侦查工作,不得违法操作或超越法定职权,确保侦查工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3.客观公正原则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侦查人员必须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不偏不倚地开展侦查工作,维护案件的客观真实性。
同时,应客观地评价证据的价值和权重,不因个人情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带有主观性。
4.操作监督原则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侦查人员必须以操作监督为原则,有关领导和机关对案件侦查应进行全面监督。
在侦查中,必须要有书面的、审批的记录,涉及到重大案件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确保案件侦查的公平、公正、公开。
1.立法针对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包括对经济犯罪的认定、定罪、处罚和预防等各个方面的细化、完善,以便侦查人员有条不紊地侦查案件,确保案件的公正、公平、公开。
2.组织机构侦查经济犯罪案件需要专业化、高效化的团队,在组织机构上建立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和专业的侦查人员队伍。
同时,要加强对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犯罪形势和新型犯罪手法。
3.技术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如网络侦查、大数据分析、生物识别等,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经济犯罪侦查。
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创新策略

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创新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经济犯罪侦查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使得侦查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犯罪形势和手段时,传统的侦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传统的经济犯罪侦查手段往往受限于数据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难以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线索和犯罪嫌疑人。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侦查人员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提炼出关键信息,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和模式,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升侦查效率和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1.2 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经济犯罪侦查中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数据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经济犯罪侦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警方快速获取海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线索,从而加快犯罪案件的侦破速度。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警方建立全面的嫌疑人档案和网络关系图谱,有助于深入分析犯罪团伙的成员结构和作案模式,为打击经济犯罪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和手段。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即时监控和实时分析,提高了警方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突发犯罪事件。
大数据技术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升犯罪侦查效率和精准打击犯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3 问题意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带来了重大威胁。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在经济犯罪侦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亟需加以解决。
经济犯罪手段变化多样,犯罪主体隐蔽性强,传统的侦查手段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创新策略

论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创新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创新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策略,提高侦查效率和侦破水平,成为了当前公安机关和执法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创新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侦查的现状和问题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产生的数据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这也给经济犯罪侦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 传统侦查手段面临瓶颈相对于传统的侦查手段,大数据技术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处理速度快等特点,为经济犯罪侦查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证据。
现有的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和应用还比较薄弱,侦查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应对复杂的经济犯罪活动等。
3. 经济犯罪活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犯罪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网络诈骗、洗钱、金融诈骗、虚假广告等新型经济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的经济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创新的侦查策略,提高犯罪侦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创新策略公安机关和执法部门应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平台和系统,实现不同数据源的集成和共享。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经济活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经济犯罪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侦查工作。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经济犯罪侦查模型,提高侦查的精准度和效率。
通过社交网络分析和关联挖掘技术,揭示经济犯罪分子之间的关系网和活动轨迹,有助于深入侦查和打击经济犯罪。
2. 强化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在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犯罪往往跨地域、跨行业,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
犯罪学的一般理论与中 国犯罪趋势研究──以犯罪饱和理论为切入点

犯罪学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犯罪趋势研究──以犯罪饱和理论为切入点犯罪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原因和对策的学科,对于理解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犯罪学理论中,犯罪饱和理论为我们分析中国犯罪趋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犯罪饱和理论认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犯罪的数量和发生率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上限,类似于溶液中的饱和状态。
当社会中的诱发犯罪因素达到一定程度时,犯罪就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犯罪无法减少或控制,而是强调了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带来了诸多影响犯罪趋势的因素。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一部分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例如,经济犯罪如诈骗、贪污等案件数量有所增加。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这也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从文化角度来看,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
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如暴力、色情等内容,对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结构的调整也是影响犯罪趋势的重要因素。
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一些人在面临生存困境时容易选择犯罪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政府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了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对犯罪分子起到了有效的威慑作用。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不断健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社区警务、完善监控设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犯罪的机会。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于预防犯罪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展望未来,中国的犯罪趋势仍将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犯罪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例如,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应对犯罪趋势的变化时,我们应当继续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网络分析理论在经济犯罪中的应用作者:刘赫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8期摘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犯罪行为伴随信息网络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面临这种有组织化的传销犯罪行为,犯罪网络分析理论在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之上对犯罪组织内部进行分析,划分为星型结构、链状结构及网状结构。
通过对传销组织内部的人员关系进行网络化构建,可以发现现阶段传销组织的行为具有隐蔽性、虚拟性及传播快的特点。
传销行为可分为传统货物传销、投资理财及电子商务的传销行为。
关键词:传销;犯罪网络;判决分析;经济犯罪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8)08-0032-05一、引言传销犯罪活动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犯罪类型。
早在20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活跃,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模式在我国开始出现,传销犯罪便是经济开放所带来的副产品。
我国实施了《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文件对非法传销的行为进行行政法的调整,同时在《刑法修正案(七)》中增加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对传销活动进行刑法上的规制。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犯罪活动注入新的动力,犯罪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演变。
”①传销犯罪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下线的发展,而互联网由于具有高度的便捷性,使得现阶段的传销犯罪活动都与之相关联。
这种结合,又使得犯罪活动显现了新的犯罪行为特点和行为模式,并随着众多大学生陷入传销的新闻爆出,众多传销犯罪活动也随之浮出水面。
本文将犯罪网络分析理论引入传销活动的犯罪学研究,以传销组织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犯罪网络分析理论,以剖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行为特点和行为类型。
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主体特征及其分析我国刑法仅对于在传销活动中起领导、组织地位的行为人进行了规制。
基于此,对于传销活动的犯罪学研究,应当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为研究的起始点,对此从整体情况和人员概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下:(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整体概况及其分析1.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数量分布情况人是犯罪得以实施的主体,往往一个犯罪所造成的影响是与犯罪参与人数成正比例关系的。
特别是,在传销犯罪中,有组织的传销活动往往依靠众多的组织者、领导者才得以发展。
通过对样本中涉及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构成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1。
从表1不难发现,有17个传销组织中的组织、领导者在1—4人的区间,占所有案例样本的58%;有7个传销组织中的组织、领导者在5—8人的区间,占24%;有3个传销组织中的组织、领导者在9—12人的区间,占10%;只有1个传销组织中的组织、领导者在12人以上的区间,占3%。
这种传销组织的组织、领导人数越多,往往传销组织结构越为庞大、复杂,可见组织、领导人数与该传销组织的社会危害性呈正相关。
整体而言,湖北地区的传销组织,大部分的构成是由4人以下组织、领导传销者构成,这类传销组织一般处于发展旺盛阶段,具有强烈的生命力,虽然造成的影响力较小、易于打击,但是由于数量较多,公安等国家机关难以有效进行治理。
而对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在9人以上的组织,这类组织社会危害性程度较大,由于组织体系庞杂、发展成熟,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打击。
基于此,在湖北地区传销犯罪活动的治理中,应当加强对组织、领导人数少的传销组织进行打击,做到打早、打小,才能避免大规模传销组织的出现。
2.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中公司制运营的数量情况公司制作为有效经营团队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中活跃的组成部分。
对于有组织的传销犯罪活动而言,公司制度的运营情况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助力。
特别是,有些传销组织因具有公司法人的合法外衣而更具隐蔽性。
这种公司制度运营的传销组织更难发现和打击,同时这种公司运营的传销组织因具有高效的管理模式,也使得这类传销组织发展得更为迅速。
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湖北地区中传销组织采用公司制运营方式的情况如下:有22个传销组织采用传统的传销模式进行发展,占74%;有7个传销组织借用公司的合法外衣进行发展,占26%。
这个数据说明,湖北地区的传销组织的运行依旧以传统模式(非公司制)为主,但公司制发展的传销组织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值得警惕和注意。
(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人员概况及其分析1.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性别情况在犯罪学研究的领域内,“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性別是犯罪的一种主要、持续性的相关因素。
”③传销犯罪活动中的组织、领导者,一般具有能言善辩、不安现状、煽动群众的性格。
根据统计数据,湖北地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性别中,男性的组织、领导者占有绝对比例,占83%,在样本中涉及98人;而女性的组织、领导者仅占17%,在样本中涉及20人。
男性成为了组织、领导传销犯罪活动的主力军。
在各个领域,组织、领导者一般都是男性居多数。
2.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职业情况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犯罪学紧张理论④,当一个人所希望获得的经济地位或目标,在其现有的合法手段内达不到时,往往就会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活动。
因而,对于犯罪者的职业研究也是可以分析出其走向犯罪道路的可能性的。
经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根据表2所示,无业者有80人,占样本人数的68%;务农者有17人,占14%;公司职员有11人,占样本人数的10%;个体有6人,占样本人数的5%;职业不详有4人,占样本人数的3%。
由此,可以总结出组织、领导传销者在职业方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正常收入较低,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人员。
当这些人员想要追求高收益,就极易走上传销的道路。
特别是从无业者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中占有最大比例可以看出,无业群体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当鼓励、刺激无业人员进行就业,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就业比例,来规避一部分无业者转向犯罪的道路。
3.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开始接触传销的年份分布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实施,是以开始接触传销为前提的。
越是接触传销这一犯罪活动越早,就越可能发现通过传销谋取暴利的方式,进而在传销组织中走向组织、领导者地位。
由此,通过对被告人开始接触传销年份的分析,可以对传销组织的发展到案发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经统计,详情的结果如下:由表3可以看出至2016—2017年判决时为止,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最早接触传销是从2015年开始的。
2007—2011年有5个案件,占样本案件数的17%;2012年有10个案件,占样本案件数的34%;2013年有7案件,占样本案件数的24%;2014年有5个案件,占样本案件数的17%;2015年有2个案件,占样本案件数的8%。
通过对年份的观察,从开始接触传销到成为传销活动的组织、领导者,绝大多数人都是有4年以上的接触。
这也说明了,接触传销活动越早,对于发展传销组织的经验掌握更加丰富,也更容易成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
至于2015年才开始接触,至案发时成为组织、领导者的两个案例,是由于通过网络平台,以公司制进行运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有影响的传销组织者,这也从而吸引了公安机关的注意,进而导致案发的。
现阶段的传销犯罪活动,借助网络平台、公司制等方式,导致成为组织、领导者的时间大大降低,基于此,未来传销犯罪可能较以往更加活跃。
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犯罪网络分析犯罪活动是对社会规范的违法,是发生和根植于社会之中的。
“从产生原因、发生过程及危害等方面来看,犯罪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犯罪行为的根本属性。
”④因而,犯罪学研究往往会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
犯罪网络分析理论是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具体而言,在网络中的节点代表犯罪分子;节点之间的距离代表了犯罪分子之间的联系;各节点的位置关系则体现在犯罪中的地位。
基于此,借用犯罪网络分析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犯罪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团伙、结构类型,进而针对不同的网络关系采取差异化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的人员关系在犯罪网络理论中,犯罪分子之间会构成不同的网络结构。
一般而言,“犯罪网络的典型拓扑结构有星型结构、链式结构和网状结构三种结构。
”⑤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星型结构是由一核心向四周辐散的放射性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星型结构中,在结构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便是星型网络的核心。
这种模式因犯罪核心人物如众星拱月般,故网络内的其他犯罪人员只与在核心位置的人员发生联系与关系,而其他犯罪人员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很少发生关联。
若网络中的人物之间要发生关联,则必须通过核心人物。
故而,这种星型结构的犯罪网络组织结构层次不复杂,结构清晰,运转方式较为灵活。
针对这种犯罪组织的打击,对处在核心位置的任务进行打击,便可高效地摧毁整个犯罪网络。
链式结构可以由图1清晰显示,是属于由若干星型结构组成的,每个星型结构的核心人物结合成为了新的犯罪网络。
这种链式犯罪网络的运行是需要依靠各个星型结构核心人物的相互管理和配合。
在这种犯罪网络结构下,出现了多个核心。
因而,组织网络内部不存在具有绝对领导力和绝对权威的核心人物。
这种多核心人物起到了沟通、协调、联系各个小组织的作用,从而维系整体犯罪網络的平衡发展。
网络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结构下不存在明显的中心链接点,但犯罪网络中的各个成员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平等。
所有犯罪网络内部的成员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其他人产生联系。
这种犯罪网络组织结构,内部比较松散,由于不存在绝对权威,故而各个犯罪成员彼此独立,但正是这种相互独立,若干人极易随时组成星型结构的犯罪网络。
星型结构是一个紧密型网络,链式与网状结构属于分散型网络。
对于紧密型网络,打击其核心人物就可摧毁整个犯罪网络,而分散型网络则比较难以摧毁与打击。
在传销犯罪活动中,每个案件中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之间的人员关系按照犯罪网络分析理论的研究范式,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者之间关系的结构中,链式结构占55%,星型结构占35%,网状结构占10%。
具体到样本中,可以发现:链式结构的案件有查理梁案、黄怡发案、蒋某案、冉秋案、孙佳案、王健案、温某案、吴某丙案、奚吉东案、夏某某案、袁某案、陆海峰案、汪勇军案、王某案、赵勇案以及朱永洪案。
这些案件都出现了不止一个传销犯罪的核心,都呈现出多核心的链式结构,这种具备链式结构的传销组织均为体系庞杂、涉案人数众多的大型传销组织。
对于这种链式结构的构成体系,由于多核心的存在,加大了打击和治理犯罪活动的难度。
往往这类传销组织,一旦不彻底清除,很容易再次萌芽和发展。
星型结构的案件有陈某甲案、方少纳案、刘某案、谭中君案、肖某甲案、辛某甲案、张敏案、何炳泉案、江宇案及刘某峰案。
这些案件的特点是有一个犯罪核心人物,依照犯罪的核心人物向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