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电谈起 知识讲解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一)电是什么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活动:(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 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2、结论: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摩擦起电现象吗?(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一样吗?它们所带电荷间有何作用规律?实验探究:按照课本P3图11-4(a)(b)(c)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入下表:分析论证:两个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摩擦带电的过程是相同的,它们所带的电荷是(选填“相同”或“不同”),靠近时互相(选填“排斥”或“吸引”)。
从闪电谈起+精品教案

板书:13.1从闪电谈起
一、摩擦起电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ppt6】
板书: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ppt7-8】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不一样。
教学方案
课题
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ppt24】布置作业。
观看/实验
记录
记录
记录
思考、讨论、回答
观察、讨论、总结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听讲、记录
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创设情境,
引入带电体的概念、性质,摩擦起电的定义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引导学生知道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排斥
13.1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1.带电体:带电的物体。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摩擦起电本质:电子的转移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闪电的知识点

闪电的知识点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强烈电荷释放所形成的强大电流。
它具有很高的温度和能量,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和强烈的光亮。
闪电是大气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关于闪电的知识点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可以从闪电的形成机制入手。
闪电产生的过程是由于云内外分布的正负电荷之间发生的电荷分离,形成了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空气中的原子和分子会发生电离和电子释放,形成了导电通道。
这个导电通道就是闪电的“闪点”,当电荷沿着闪点迅速流动时,就形成了闪电的闪烁。
闪电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地闪、云云闪、云空闪等。
其中,云地闪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闪电。
云地闪是从云中向地面释放的电流,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和强烈的光亮,给人们带来很大的视听刺激。
而云云闪则是云与云之间的电荷释放,形成了一道道闪电链,这种闪电常常在暴雨天气中出现。
云空闪则是从云中向空中释放的电流,形成了一道道闪电弧,常常出现在雷暴云的顶部。
闪电具有很高的温度和能量,可以达到几千度甚至几万度,远远高于太阳表面的温度。
因此,闪电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电源之一。
它不仅可以点燃物体,引发火灾,还可以对电子设备和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防止闪电对人类和设施造成伤害,人们开发出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等防护设施,用于引导和吸收闪电的能量,保护周围的建筑物和设备。
闪电还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现象,它可以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当闪电出现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暴雨,这是因为闪电释放的能量会导致空气的剧烈运动,进而引发雷雨等天气现象。
因此,通过观察闪电的形态和频率,可以预测出即将到来的天气情况,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闪电还与一些自然奇观相关联。
例如,火山喷发时,由于火山灰和云层之间的碰撞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电荷分离,形成闪电现象。
这种火山闪电常常伴随着火山口的喷发和巨大的火山灰云,给人们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
另外,闪电还可以在极地地区和高山地带形成美丽的极光,这是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荷释放所形成的。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认识闪电的特点和危害。
3、学习预防闪电伤害的方法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闪电形成的物理原理。
(2)掌握预防闪电伤害的实用知识。
2、难点(1)探究闪电放电过程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变化。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当我们在夏日的夜晚,或是在雷雨交加的时刻,常常能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道道耀眼的闪电。
那瞬间的光芒,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充满了神秘。
那么,闪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和危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知识讲解1、闪电的形成原因闪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电荷分布密切相关。
通常,云层上部会积累正电荷,云层下部则积累负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强大的电场会使云层中的空气被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此时,正负电荷通过这个通道迅速中和,就产生了闪电。
2、闪电的过程闪电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回击三个阶段。
先导放电是一个试探性的过程,电流较小。
主放电则是电荷迅速中和的阶段,电流巨大,释放出强烈的光芒和能量。
回击是主放电完成后,通道中的电流反向流动,产生较弱的放电现象。
3、闪电的特点(1)能量巨大:一次闪电所释放的能量可以达到数十亿焦耳,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在短时间内的发电量。
(2)温度极高:闪电通道中的温度可以瞬间升高到几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3)速度极快:闪电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
4、闪电的危害(1)引发火灾:闪电击中树木、建筑物等容易引发火灾。
(2)破坏电力设施:强大的电流可能会损坏输电线路、变压器等电力设备。
(3)危及生命安全:直接击中人体可能导致伤亡。
(三)预防闪电伤害1、室内预防(1)关闭门窗,远离窗户和阳台。
(2)避免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
(3)不要接触与室外相连的金属管道。
2、室外预防(1)迅速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避免在大树、电线杆、高塔下避雨。
(3)不要在空旷的地方停留,不要使用金属物品。
【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1 从闪电谈起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一、新课引入实验1: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
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3)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从闪电谈起—初三物理课件ppt

物理
课堂检测
1.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 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返回
物理
2.(2018广州)如图所示,金属球使小芳带电,则小芳( D ) A.得到电子 B.失去电子 C.得到原子核 D.相互排斥的头发带上同种电荷
返回
物理
3.雨季乌云滚滚常有雷电发生,这是因为( C ) A.乌云滚动摩擦生热 B.乌云释放出积蓄的太阳能 C.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团发生放电现象 D.带有相同电荷的云团发生放电现象
返回
物理 4.(2018枣庄)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人触摸“静电 球”时,头发丝便会一根根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景 象,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头发丝带 同种 (选填“同种”或 “异种”)电荷而互相 排斥 的结果.
返回
物理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 带电体上 【答案】C
返回
物理
12.雨季乌云滚滚常有雷电发生,这是因为( C ) A.乌云滚动摩擦生热 B.乌云释放出积蓄的太阳能 C.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团发生放电现象 D.带有相同电荷的云团发生放电现象
返回
物理 13.(2018济宁)打扫房间时,小易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 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擦过的镜面因 摩擦 而带了电, 带电体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14.(2018泰安)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吸引乙物 体,乙物体排斥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甲物体带
负 电.
返回
物理 15.(2018攀枝花)如图所示,将吸管放在铁支架上,吸管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闪电谈起(最强杰斯)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2.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作用;
3.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保护。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②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金属指针)。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1.静电现象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分离、静电植绒、静电纺纱、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2.静电现象的危害与防护:
①印刷厂中的静电处理不慎会引起火灾;应保持适当的空气的湿度。
②运输汽油的油罐车会因汽油与罐体的摩擦而产生静电,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火花放电,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为此需要在油罐车下面拖一条铁链,使其接地,随时释放摩擦产生的静电荷,以防止电荷的积累和放电。
③带电物体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如雷电是一种发生在大气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会造成很大
的破坏,甚至发生人、畜的死伤事故;为了避免被雷电直接袭击,可以在建筑物的顶端安装避雷针。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如果丙带正电,则甲带___________,
乙带___________,丁带___________。
【变式1】如图所示,有四个带等量电荷的小球a、b、c、d,已知d带正电荷,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
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a、b、c均带正电
【变式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A.甲一定带负电 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 D.甲可能不带电
类型二、验电器
2.A、B、C三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A带正电,B带二倍于A的负电,C不带电。
先使B、C两金属球接触,分开后使A、B两金属球接触再分开,则三个验电器所带电荷情况分别是()
A.B、C带负电,A带正电
B.A、C不带电,B带负电
C.A、B不带电,C带负电
D.A带正电,B不带电,C带负电
举一反三:
【变式】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已经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小,这说明验电器原来()
A.带负电 B.带正电C.不带电 D.不能确定
3.一个学生直接用手拿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铜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A.金属箔片会张开,且带上正电荷 B.金属箔片会张开,且带上负电荷
C.金属箔片会张开,但不知会带上何种电荷
D.金属箔片不会张开,且不带电
类型三、摩擦起电
4. 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
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举一反三:
【变式】摩擦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你的猜想。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电脑显示屏表面比它下面的电脑桌表面有更多的灰尖是因为()
A.显示屏是用具有吸附灰尘能力软强的材料制成的
B.房间里灰尘的自然堆积
C.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温度较高
D.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带电,容易吸附灰尘
2. 有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则该轻小物体()
A.一定带正电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一定带负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4. 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所带的电量相等,将它们的金属球接触,两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都不发生变化()
A.两验电器一定都带正电B.两验电器一定都带负电
C.两验电器都带同种电荷D.两验电器带异种电荷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固体与固体之间相互摩擦才会摩擦起电
B.把甲物体和乙物体摩擦,结果甲带负电乙带正电,由此可以判定它们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一定是甲的强
C.分别用丝线吊起两个小球,互相帮助靠近时互吸引,则它们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用细线吊起的塑料小球,小球被推开,则小球一定带负电
6. 绸子与玻璃棒相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绸子带负电,由此可知绸子与玻璃棒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
A.玻璃棒大些
B.绸子大些
C.一样大
D.无法判定
7.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D.摩擦创造了电荷
8.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A.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B.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C.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D.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二、填空题
9.物体有吸引的______________性质,就说该物体带了电。
10.自然界只存在______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______电,与另一个带负电的物体将相互______。
11.验电器是根据电荷相互的原理制成的。
12.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电跟核外总共带的电荷数量相等,整个原子是的,对外不显电性。
13. 丝绸与玻璃棒相摩擦后,玻璃棒带(正/负)电,将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会相互〔排斥/吸引)。
14.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毛料衣服上刷动时,可以将灰尘及微小脏物吸入刷内,这是因为。
三、简答题
15.三只轻质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相互吸引,则三只球的带电情况?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