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女性形象解读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朱碧荣201314703004[摘要]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描写了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人盖茨比的人生奋斗历程,同时作品也反映出在物质丰富和精神喧嚣的年代,在父权文化的压制下女性的生存空间依然狭窄,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在很多妇女恪守传统的同时新女性不断涌现它展现了一幅轻浮放浪、玩世不恭的女性群像。
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并得出女性的自私、空虚、金钱至上等悲剧性格的根源在于物质至上主义的制度及作者的男权主义、厌女症和对新女性出现的恐惧。
有助于女性反思自己的生存现状,追求经济和思想的独立,这也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父权文化; 女权运动; 新女性; 独立《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最优秀的100 部小说中排名第二,而小说的作者也被誉为桂冠诗人的称号在小说中,作者以主人公盖茨比的人生奋斗历程为线索,描写了其爱情梦和财富梦的破灭,反映了美国梦的虚幻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人们的精神迷失和道德崩溃是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在小说中作者还塑造了很多自私虚荣追求物质享乐的寄生虫样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也以悲剧收场,同时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新女性乔丹·贝克,在作品中,乔丹与其他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来说明父权文化下传统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在这种压制下,新女性正逐渐崛起从女性主义解读这部小说将有助于妇女反抗父权文化的压迫,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父权文化下女性的悲惨命运父权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很长的历史,《圣经》可以说是这种两性关系失衡的根源众所周知,在《圣经》中夏娃是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制成,这为男女关系的失衡奠定了基础。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
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
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
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周琳琳【摘要】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刻画了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和梅特尔·威尔逊.出身于上层社会的黛西是父权制社会的传统女性代表,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乔丹是战后逐步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象,而急欲从社会底层脱身的梅特尔则是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牺牲品.菲茨杰拉德从男性立场出发,把她们丑化为金钱和物欲的化身.这一方面源于菲茨杰拉德自身的婚恋经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深受男权文化影响的他在新女性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焦虑恐慌和不知所措.【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3【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形象;消费文化【作者】周琳琳【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出身社会底层的盖茨比追逐“美国梦”并幻灭的过程。
文本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男性形象盖茨比,还刻画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以往很多研究者受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男性主义立场影响,认为文本中的三位主要女性——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和梅特尔·威尔逊沉醉于爵士时代纸醉金迷的生活,是金钱和物欲的化身。
但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研读作品,会发现这三位女性具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意义:黛西是父权制社会的传统女性代表,乔丹是战后逐步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象,梅特尔则是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牺牲品。
黛西是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名门闺秀。
少女时期的黛西家,拥有漂亮豪华的住宅,令盖茨比惊奇不已,她“在路易斯维尔的姑娘中风头最足,尽人皆知......”[1](P65)也令乔丹暗自倾慕。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作者:付洁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步美国的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该小说是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生活,在小说中蕴含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
文中通过女性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真实的解读。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命运;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轻浮放荡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展示出美国自一战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出现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升文章的阅读空间。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处理方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当时写作的创新。
一、爵士时代背景下女性观、现代女性的出现爵士时代是经济大萧条以前约十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济危机也没有全面的爆发,但是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清教徒道德已经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这个时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性得到更加宽松的释放,从战争的高压中出现,并不断的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得社会整体的风气中腐败享乐的思想滋生,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地迷失了自我的本性,终日沉浸在享乐的氛围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逐步的丧失了自我,人的本性也逐渐的改变,自私、贪婪的行为开始滋生,并对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出现腐化,散发出一种腐朽的气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道德底线松动。
爵士时代社会主要的思想是男权思想,当时的战争刚刚结束,男权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趋势,这种思想从美国建立之初就盛行的,《圣经》中就有记载,上帝在创造人类的过程中首先创造的是亚当,然后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可见在西方传统的思想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女性必须附属于男性,命运也依靠男性来掌控,自己对命运存在深深的无力感,《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描述的时期这样的思想依然充斥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极其低下,这在其小说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来,文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对男性极强的依赖,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男人的注意力,以此获得名利、地位和金钱,男权社会的标准内化到女性的意识形态之中,使得女性在社会上长期受到压迫,因此女性出现堕落和腐化的思想与当时的男权社会存在较大的关系。
个人的追求与时代的束缚——《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角色的命运解读

2552019年30期总第470期ENGLISH ON CAMPUS个人的追求与时代的束缚——《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角色的命运解读文/申 爽下,这些女性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
男性已经占据了社会上的很多重要角色,女性与男性很难公平地竞争。
当女性试图通过某些不够体面的方式与男性一决高下时,却又遭到了道德的批判。
在故事中,另一重要女性角色梅特尔出身低微,她是“乔治·B·威尔逊”车行老板的妻子。
梅特尔“苗条而又俗气,披着一头又硬又密的红头发”。
她爱慕虚荣,贪图富贵,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在结婚时所穿得好礼服是借来的时候“号啕大哭了一个下午”。
然而,当她看到汤姆“穿着一套礼服,一双漆皮鞋”时,就决定了做他的情妇。
梅特尔没有像乔丹一样独立的能力,却把自己向社会阶梯顶端攀爬的希望寄托在男人们的身上。
她爱慕虚荣却又没有自知之明,她毫无道德之心却满不在乎。
当梅特尔的丈夫发现了她婚外情时,他囚禁了她——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惩罚,也是道德上的惩罚。
当梅特尔冲向情夫汤姆的车子,试图最后一次向自己低下的生活彻底决绝的时候,她被黛西碾死在车轮下。
梅特尔的结局是必然的——当她无法独立在这个世界,又无法将自己所有的意志通过男人所实现时,她必将成为这个社会的弃儿。
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黛西无法像乔丹一样自力更生,也没有梅特尔那种对于男人的绝对的依附,但是她拥有高贵的出身,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怀揣一些男尊女卑的社会法则。
她不愿意放弃自己富足的生活,因而嫁给了汤姆。
她也不甘心于自己毫无爱情的婚姻,因此与盖茨比旧情复燃。
她似乎是这个社会的矛盾体:已被男权社会的种种观念驯化,却又渴望挣脱这个牢笼;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却又无法抛下金钱与高贵的社会地位;她明白应该遵守道德忠于婚姻,却又希望能够在这个男人的社会拥有些许安慰——拥有盖茨比对她的热情。
然而,黛西毕竟出身于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的贵族家庭,金钱与地位对她的诱惑远远大于她对独立的需求,她很快从摇摆不定的态度中回归了她的本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韩晓倩/安徽理工大学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在书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来自上流社会的黛西,出生于中产阶级的乔丹和社会底层的梅特尔。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这三位女性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美国社会 女性形象 上流社会 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说的背景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作者塑造了生活在“迷惘一代”的男女众生相,本文将从小说中女性的形象和语言等方面出发,分析作者笔下代表三个不同阶级的女性角色的形象特征。
一、黛西的形象分析黛西作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富庶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而后遇到的丈夫汤姆也同样来自于富人家庭,作者在一开始给读者展现的黛西形象是穿着白色裙子躺在巨大的沙发上,而后在乔丹对黛西的回忆中“她一身白色的衣服,有一辆白色的双座敞篷小跑车”。
而黛西除了吸引人的外表外,她还拥有着迷人的嗓音和优雅的举止。
小说中有多处对黛西嗓音的描写,如“但是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的特殊的激情,使一切爱慕过她的男人难以忘怀”。
黛西声音有种不自觉让人继续聆听的魔力,即使是微小平凡的事,从黛西口中说出来,便让人无法抗拒。
但黛西真的如她外表所展示的那样纯洁善良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她天使般外表下藏着的是自私冷酷,虚伪拜金的灵魂。
她可以在盖茨比离开后迅速嫁给了汤姆,因为汤姆能满足她的虚荣心。
重逢盖茨比后,吸引黛西的不再是盖茨比的爱,而是盖茨比的财富与地位。
如果说黛西的拜金贪婪让人察觉到她的不完美,那么黛西的虚伪便让人觉得天使面庞下的黛西拥有着魔鬼的心肠。
她可以在撞死人后,冷静的与汤姆商量嫁祸给盖茨比,甚至在盖茨比被杀后,与汤姆一声不吭的离开,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没参加。
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

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一、本文概述《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篇旨在探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文章。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探讨她们如何在社会和文化枷锁中挣扎,以及她们如何努力追求自我身份和独立。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女性形象,本文将揭示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以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重新审视和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并非仅作为情节的附属品存在,而是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角色。
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摆脱传统社会枷锁、追求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黛西·费是小说中的核心女性形象,她的美丽、魅力和神秘气质吸引了盖茨比的全部注意。
然而,黛西并非一个单纯的角色,她象征着盖茨比心中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上层社会生活的渴望。
黛西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供男性欣赏和追求的对象。
然而,黛西并没有完全屈从于这种刻板印象,她在与盖茨比的关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使得她的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
除了黛西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如盖茨比的表妹尼克尔和盖茨比的母亲。
这些女性形象虽然不像黛西那样引人注目,但她们在小说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尼克尔作为盖茨比的表妹和故事的叙述者,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盖茨比和黛西关系的独特视角。
而盖茨比的母亲则通过她对儿子的期望和关爱,揭示了母性在男性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观念和性别角色的限制,但她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追求。
读书心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形象分析

读书心得——《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形象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是1925出版的一部中篇小说,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
小说主要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故事讲述了银行小职员尼克从自己的故乡来到纽约,与主人公盖茨比成了邻居。
他对盖茨比以及盖茨比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非常好奇。
通过接触,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出生在一个原本贫穷的家庭,那会盖茨比爱上了富贵出生的黛西,这是战事爆发,导致两人分手。
后来,盖茨比退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丰厚的财富并跻身富豪行列。
归来后的盖茨比,想要重新追回自己的旧爱,为了引起心上人黛西的注意,他挥金如土,整天忙于家庭聚会,尽管来参加聚会的人都不认识他。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打动,帮助盖茨比重新联络上了黛西,但是此时的黛西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单纯的小姑娘,此时的黛西已入凡尘,她变得冷漠、拜金。
现在的黛西与盖茨比的重新走到一起只不过对生活的厌倦,想寻求一点刺激而已。
后来,黛西在开车时不小心撞死了丈夫汤姆的情人茉特尔·威尔逊,对爱执着的盖茨比为救心上人,自己顶替了黛西,承担了事故责任,但是黛西的丈夫汤姆却借此唆使威尔逊杀死了盖茨比,对此黛西也没有一丝反对,冷漠无情的黛西也并没有因为盖茨比的去世伤心,相反她却与丈夫高兴地踏上了去欧洲游玩的旅程,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没有参加。
盖茨比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荒唐悲剧可怜的一生。
最后,睹了一切的尼克,也离开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的纽约,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小说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小说的文笔和意境脱离了俗套。
此外,小说中象征手法的使用,不仅暗示了人物的本性,反映了时代特征,还深化和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义。
最为突出的就是色彩以及与特定色彩相关的器物和自然事物所形成的象征意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2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斯嘉丽3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4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5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6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7 英汉谚语特征对比分析8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9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10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题思想分析11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12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4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5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6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17 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原因18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9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20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2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22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23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24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25 On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n Beloved26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27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28 改变,选择与责任——论电影《猜火车》中的青少年成长29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30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31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32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33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34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35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36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37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3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39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40 《傲慢与偏见》书名误译分析41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42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相异的原因探索43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44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45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冲破种族主义桎梏追求自由的精神46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47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48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49 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50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51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52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5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54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55 旅游广告资料翻译探讨56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57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58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59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60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61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62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63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64 剖析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65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66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67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68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6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70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7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3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74 通过《生活大爆炸》分析美国情景喜剧中的文化75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76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77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7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79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80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81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82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83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84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8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86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87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88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89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90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91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92 希拉里退选演讲积极话语分析93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94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95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9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97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98 Rationalism in The Mysterious Stranger99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00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101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02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03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04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105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10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107 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108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109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110 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夕阳》为例11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112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13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14 解析《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性格与命运的关系115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16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117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18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19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20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121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122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123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124 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5 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12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127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128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9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30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131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132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1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4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135 一小时的自由,永恒的女权主义--评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136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13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38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39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140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41 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142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43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44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145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146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147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148 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影响149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150 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151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3 论乔治·奥威尔《》中的极权政治15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155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与培养的研究156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57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158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59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160 谈网络英语缩略语的构词特点及用法161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162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163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64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65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166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167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168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69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170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71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172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73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74 A Study of Narrative V oice in Jodi Picoult’s My Sister’s Keeper175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76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177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78 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179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180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81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82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183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184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185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186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187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88 浅谈圣经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189 优秀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词汇互动教学的运用分析190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 191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192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193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194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195 热情的侦探福尔摩斯和他的影响196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97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198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199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200 从功利主义角度分析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中露易莎和汤姆的教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