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于其他脏器造成损伤的表现。
2讨论继发性血色病主要由严重的慢性贫血长期大量输血以后,体内铁贮积过多所致,也有少数病例由多年摄入大量药物性铁或饮食中的铁所致,相当多的患者嗜酒,某些酒中铁含量较高,酒精又能刺激铁的吸收,长期纵酒者肝损害也能增加铁的吸收。
继发性肝血色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及性腺萎缩等,主要由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脏器和组织所致。
本例患者尚未出现肝硬化表现,亦无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睾丸大小正常,性生活正常,考虑为肝血色病早期。
但是第二次肝活检发现肝纤维化程度较第一次严重,查体肝掌阳性,有向肝硬化发展的趋势。
继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神经系统较少见,其临床特点为感觉性神经性耳聋、小脑共济失调、锥体束症、痴呆、脊髓病和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目前报道的有关继发性肝血色病的病例大多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于酒精性损伤的较少[4]。
本例患者经2次肝活检证实为继发于酒精性损伤所致的继发性肝血色病,排除遗传性因素。
【参考文献】[1]陈瑞官.脾脏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12(6):446-446.[2]夏程,郎森阳.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1例报道[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6):329-381.[3]韩玉坤,徐长江,辛学玲,等.继发性肝血色素沉积症一例[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6):625-625.[4]梁丽,赵景民,周光德,等.血色素沉积症20例临床病理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75-79.(2012-08-09收稿2012-10-05修回)(责任编辑王永怡本文编辑唐洁)胆汁淤积性肝病继发皮肤瘙痒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宋雪艾,魏智民,宋梅,浦仕彪,孙永强,张宁,任岳波,张悦[摘要]瘙痒常见于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胆疾病,也可伴发于几乎所有其他种类肝病。
既往研究的胆汁淤积所致瘙痒的潜在致痒源有胆盐、组胺、孕酮代谢产物、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和溶血磷脂酸。
胆汁淤积性肝病护理课件

皮肤瘙痒
关注患者皮肤状况,提供 舒适护理,减轻瘙痒症状 。
营养失调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制定 合理饮食计划,改善营养 状况。
制定护理计划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 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营
养摄入。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肝功能等指标,及时
发现病情变化。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 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病情观察与记录
总结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相关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详细描述
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定期测量黄疸指数。留意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以及 乏力、腹胀、腹泻等全身症状。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腹痛、肝脾肿大等体征变化。如有 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和自我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随访方式
可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以便与患者保持联 系,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患者自我管理与监测
病情监测
01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自我管理
02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情绪状态。
知识普及
03
向患者普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胆汁淤积性肝病护理 课件
REPORTING
• 胆汁淤积性肝病概述 • 护理评估与诊断 • 日常护理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心理护理与支持 • 出院指导与随访
目录
PART 01
胆汁淤积性肝病概述
REPORTING
熊去氧胆酸胶囊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熊去氧胆酸胶囊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胆汁淤积性肝病(CSDH)是一种以胆汁淤积和慢性肝脏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很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在CSDH的治疗中,熊去氧胆酸胶囊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本文将探讨熊去氧胆酸胶囊在治疗CSDH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
一、熊去氧胆酸胶囊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熊去氧胆酸是一种存在于熊胆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CSDH的治疗中,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肝脏功能等方式发挥作用。
1. 调节免疫系统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能够调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病毒感染、减少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2. 抑制炎症反应熊去氧胆酸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炎症导致的肝损伤。
熊去氧胆酸还能够减少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减缓炎症进程,保护肝脏功能。
3. 改善肝脏功能熊去氧胆酸胶囊还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能够改善肝脏功能,减少肝功能损伤,从而对CSDH具有治疗作用。
二、熊去氧胆酸胶囊在治疗CSDH中的免疫调节作用1. 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的分泌功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应答,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和炎症因子,有效减轻CSDH患者的肝脏炎症。
2.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熊去氧胆酸胶囊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表达,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在CSDH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调节免疫平衡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减少自身免疫反应,促进免疫耐受,对CSDH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三、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临床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胶囊在治疗CSDH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在免疫调节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作用。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一、本文概述《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旨在汇集全球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为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类以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为特征的肝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本文将重点关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早期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要点、治疗策略选择以及长期随访管理等方面,以期提高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还将强调多学科协作在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胆汁淤积性肝病研究的深入发展。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期提高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为肝病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理过程,其病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
了解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大类。
肝内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这些疾病可以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肝外病因则主要包括胆道梗阻、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这些疾病可以直接影响胆道系统的通畅性,引发胆汁淤积。
发病机制方面,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涉及胆汁分泌不足、胆汁排泄受阻和肝细胞损伤等几个方面。
胆汁分泌不足可能是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胆汁酸合成减少或分泌障碍。
胆汁排泄受阻则可能是由于胆道系统梗阻或胆道运动功能失调,使得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
肝细胞损伤则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坏死或凋亡,使得肝细胞无法维持正常的胆汁分泌和排泄功能。
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DOI:10.13822/ki.hxsj.2021007745化学试剂,2021,43(1),34〜40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刘洪涛",杨玉鹏",任炳楠"(河北省人民医院a.药学部,b.口腔科,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胆汁形成、分泌、排泄异常,从而引起肝脏发生病变。
目前,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为熊去氧胆酸(UDCA),但近一半的患者对UDCA应答不充分或不耐受。
这部分患者仅有奥贝胆酸(OCA)可用。
随着近几年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急需新型有效的治疗药物。
临床研究表明,FXR激动剂、PPAR-a/y激动剂和ASBT抑制剂能够有效改善胆汁淤积,有望成为新型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治疗药物。
针对以上靶点,对近几年较有前景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此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酸;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图分类号: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3283(2021)01-0034-07Progress in Clinical Research on Drug Therapy for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LIU Hong-tao*a,YANG Yu-peng h,REN Bing-nan a(a.Department of Pharmacy,b.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ebei General Hospital,Shijiazhuang050051,China),Huaxue Shiji,2021,43(1),34〜40Abstract: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refers to the abnormal formation,secretion and excretion of bile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resulting in liver lesions.Currently,ursodeoxycholic acid(UDCA)is the main drug used to treat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but nearly half of patients have inadequate or intolerant response to UDCA.Only aubercholic acid(OCA)was available in these patients. 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XR agonists,PPAR-a/y agonists and ASBT inhibitor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holestasis and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as therapeutic agents for the new type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Aiming at the above targets,this work reviews the promising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in recent yea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is kind of drugs.Key words: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bile acid;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由于遗传缺陷、机械性障碍、免疫系统调节异常、毒素作用等原因导致胆汁形成、分泌、排泄异常,引起肝脏发生病变⑴。
中医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机制研究进展

Gl o b a l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Ma r c h 2 0 1 4, V o 1 . 7 ,N o . 3
2 3 3
・
综 述 ・
a n i s m s , t h e i f r s t o n e i s m a j o r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o t h e r s a r e s e c o n d a r y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X U E B o — y u .T h e i f r s t 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N a n j i n g
中 医药 治 疗 肝 内胆 汁 淤 积 的机 制 研 究 进 展
方 晶 薛博 瑜
【 摘 要 】 肝 内胆 汁淤积是 临床 常见 病 、 多发病 , 其形 成机 制十 分复杂 , 主要 包括氧化应激 、 肝细胞 结构异 常等多个方 面。其 中, 肝胆细 胞膜
P r o g r e s s o n t h e me c ha n i s ms o f t r e a t i n g i n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e s t a s i s wi t h TCM t h e r a p y F ANG J i n g,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肝移植后胆汁淤积(早期和晚期)
Liver Transpl 2003;9:1005-101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小胆管的破坏
总胆管 Duodenum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胆管闭塞 性纤维化
Common bile duct Duodenum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sis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胆汁淤积定义
原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 临床: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 实验室:胆红素、ALP、GGT升高,ALT和AST
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血清转氨酶、胆固醇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 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和MRCP) 肝活检病理检查 内窥镜(ERCP) 腹腔镜检查 剖腹探查 其他:铜兰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等检查
胆汁分泌的解剖学基础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胆管细胞 Hering管
细胆管
区域胆管 右肝管
间隔胆管
叶间小胆管
节段胆管
左肝管
总肝管
胆囊
人体胆汁分泌
450 ml / 天
胆汁 肝细胞
150 ml / 天
胆管
胆 汁 的 主 要 成 分
胆 汁 的 主 要 成 分
胆汁酸代谢
结构分为
游离胆汁酸: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 结合胆汁酸:甘氨胆酸和甘氨鹅脱氧胆酸
胆汁淤积症治疗

胆汁淤积症治疗摘要】胆汁分泌是肝脏的重要功能,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胆汁分泌和排泄发生障碍,形成胆汁淤积。
引起胆汁淤积的疾病很多,它涉及参与胆汁排泄的微器到小胆管一胆管胆汁的分泌,以及流人十二指肠有障碍的疾病与功能障碍。
临床上常表现为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血清ALT和AST升高提示有肝细胞损伤,慢性胆汁淤积常有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胆汁淤积严重而持续,则最终将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胆汁淤积可发生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钙吸收障碍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原发疾病的治疗是治疗胆汁淤积的根本,改善胆汁淤积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对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胆汁淤积治疗营养一、治疗1.祛除病因由于胆汁淤积是由不同病因所致,因此一旦发现就应努力寻找导致胆汁淤积的潜在病因,对于基本病因明确的胆汁淤积,如有可能均应根治或控制基础疾病。
只有这样才有望治愈胆汁淤积或阻止其进一步发展。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策略在于保护细胞,以防止有害的胆汁成分对肝胆系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促进防御性运转蛋白的表达和功能,以利于解毒和促进胆汁的排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熊去氧胆酸对一些胆汁淤积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主要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也可用于妊娠期胆汁淤积、静脉高能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囊性纤维化等疾病;皮质激素短期应用于药物性胆汁淤积有一定的作用;多烯磷酯酰胆碱(易善复)和S-腺苷蛋氨酸对部分胆汁淤积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对细胞有保护作用;有些中药制剂,如柴胡、白芍、茵陈、郁金、生大黄、黑山栀、垂盆草、丹参等对部分胆汁淤积患者的确有利胆退黄的作用。
3.肝移植肝移植是进展型PBC的首选疗法。
凡血清胆红素超过144 μmol/L,有失代偿性肝病证据,如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剂或套扎治疗无效,顽固性腹水或肝性脑病患者,应考虑予以肝移植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治疗
停止使用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 戒酒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感染所致者抗病毒治疗 细菌感染者抗菌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介入治
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如肝移植等
基础治疗
SO42-
141~165mmol/L ≈1
2.7~6.7mmol/L ≈1
77~117mmol/L ≈1
12~55mmol/L ≈1
2.5~6.4mmol/L ≈1
1.5~3mmol/L
≈1
4~5mmol/L
PO43有机阳离子
胆汁酸 胆红素
1~2mmol/L
3~45mmol/L
>1
1~2mmol/L
注意补充脂肪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补充足够的热量 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 S-腺苷蛋氨酸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中药
熊去氧胆酸(UDCA)
一种亲水、非细胞毒性胆汁酸 它是熊胆汁成分之一 化学结构为3α,7β-二羟-5β-胆烷酸 分子式为C24H4O4,分子量为392.6 正常情况下,UDCA在人体胆汁中的含量非常
5
10
15
20
时间 [年]
Corpechot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5;128:300
UDCA 能刺激 PSC 患者的胆汁分泌
15
Biliary Secretion
10
(µmol/kg/h)
Endogenous Bile Acids
p < 0.05
Phospholipids
毒性物质
革兰氏阴性肠道菌血症,梅毒,李斯特菌, 弓形体
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 毒,B19细小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 呼吸道肠道病毒,肠病毒,HBV和HCV
药物,全肠外营养
新生儿和儿童胆汁淤积
代谢性疾病 胆管损害性疾病 无胆管损害性疾病
α1-抗胰蛋白酶贮积病,囊性纤维化
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脂肪酸氧化缺陷, 脂质贮积病,糖原贮积病,过氧化物酶体病
病史 年龄 性别 饮食和营养 职业与环境 家族史 用药史
输血及手术史 临床症状 发热与寒战 消化道症状 腹痛 皮肤瘙痒
诊断和鉴别诊断:体征
体格检查
- 黄疸:持续时间、深度 - 肝脏 - 胆囊肿大 - 脾肿大
灰色或白色粪便 尿液颜色 皮肤黄色瘤 淋巴结肿大 腹水 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男子乳房发育
Liver Transpl 2003;9:1005-101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小胆管的破坏
总胆管 Duodenum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胆管闭塞 性纤维化
Common bile duct Duodenum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和临床症状
低,约1%-3% 我国人民在2000年前就已用熊胆治疗胃肠道和
肝脏疾病
熊去氧胆酸(UDCA)
1936年Iwasaki首先描述了UDCA的结构, 接着合成并在日本与维生素作为保肝药上市
1981 年 , Leuschner 等 首 先 成 功 地 应 用 UDCA使胆石症伴慢性肝炎患者的胆结石得 以溶解
胆汁酸 病原微生物 药物 激素 PFIC, BRIC, ICP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细胞
囊性纤维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管
胆结石 肿瘤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成人胆汁淤积
阻塞性胆汁淤积
胆结石
恶性肿瘤
胰腺癌,胆管腺癌
总胆管狭窄
胆管病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移植后胆汁淤积的原因
感染 缺血再灌注损伤 供肝过小 药物性 同种移植物排异 肝内胆管狭窄 胆汁淤积性肝病复发 肝动脉血栓形成 HBV或HCV感染复发
肝移植后胆汁淤积(早期和晚期)
早期(移植后6个月内)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菌感染 移植肝过小 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CMV感染 药物
晚期(移植后6个月以上) 肝内胆管狭窄 慢性排斥反应 肝动脉血栓形成和狭窄 ABO血型不相容 原有肝病复发
15-30 mg
肝窦与白蛋白分离
体循环
尿 胆 元
小部分尿胆原 (约0~20%)
Z蛋白
Y蛋白
UDGT
微
粒肝
酯化胆红素
体细
内 多
胞
种
高
酶
尔 基
光面内质网
氏
体
小胆管
毛细胆管
正 常 胆 红 素 代 谢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胆汁的形成、代谢和转运
Zollner & Trauner.Clin Liver Dis 12 (2008) 1–26
胆管功能特异性缺陷
胆管缺失
休克/血流灌注不足 组织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自发性肝炎 肝损伤或肝硬化 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 病
胆汁酸生物合成缺陷,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 汁淤积(PFIC)1,2和3型 Alagille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缺失综 合征
Rotor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
升高提示有肝细胞损伤 胆道影像学:有助于提示有否胆道梗阻或未闭 组织学:汇管区内可观察到胆汁,肝细胞可见淤
胆,发生肝外梗阻时小叶内胆管和肝 组织内可见胆汁呈“胆汁湖”或“胆 汁 块”样分布
毛细胆管
毛细胆管
毛细胆管 Herring管和胆管细胞
肝血窦
正常胆道的解剖学
Reau NS & Jensen DM. Clin Liver Dis 2008;12:203
或耗竭 补充外源性SAMe对肝内胆汁淤积有防治作用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Bilirubin 40 (µmol/l)
30
20
10 0
Placebo (n=73)
UDCA (n=73)
1
2
Years
Poupon et al., N Engl J Med, 1991
UDCA 延缓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组织学的进展
组织学分期
2
1
安慰剂
(n=45)
UDCA
(n=39)
平均3.4年
超声检查
胆
胆管扩张
胆管不扩张
汁
淤
积
胰腺或壶腹 部肿瘤
结石
根据临床资料
的 诊
?胆管疾病
?肝内淤胆 断 步
骤
CT、MRCP、 ERCP、PTC
MRCP/ERCP
肝活检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治疗策略
病因治疗 基础治疗 药物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肝内胆汁淤积药物治疗的靶点
Bile Acids
Apoptosis Necrosis
UDCA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UDCA
Protection of Cholangiocytes
Paumgartner and Beuers, Clin Liver Disease 2004; 8:67.
UDCA能改善PBC患者的胆汁分泌
后来发现UDCA对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如 PBC和PSC有疗效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移植等有效
UDC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机制
UDCA
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
Stimulation of biliary secretion
Bile Acids
淀粉样变,转移性肿瘤
肝损伤或肝硬化
任何原因
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 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
新生儿和儿童胆汁淤积
阻塞性胆汁淤积
胆道闭锁
肝外胆道闭锁,“早期严重”胆道闭锁
总胆管阻塞
胆汁淤渣,胆结石
胆汁淤渣伴胆总管囊肿
浓缩的胆汁/粘液栓塞
非阻塞性胆汁淤积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sis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胆汁淤积定义
原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 临床: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 实验室:胆红素、ALP、GGT升高,ALT和AST
Obstruction of Bile Flow - inborn: PFIC 3, cystic fibrosis
- acquired: PBC, PSC
Paumgartner and Beuers, Hepatology 2002; 6:525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病变的部位
>1
脂类
胆固醇
2.5~8.0mmol/L
<1
磷脂酰胆碱
1.4~8.1mmol/L <1
蛋白质
<0.1g/L
<1
胆
肽类
汁
GSH
的 主
GSSG 谷氨酸 天冬氨酸
要
ATP
成
铜
分
锰
3~5mmol/L
>1
0~5mmol/L
>1
0.8~2.5mmol/L
>1
0.4~1.1mmol/L
>1
0.1~6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