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胶质瘤

合集下载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颅脑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脑膜瘤
总结词
脑膜瘤MR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脑膜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多变,T1加权像上可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 像上可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可出现明显强化,边界清 晰。
垂体瘤
总结词
垂体瘤MRI表现为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垂体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与胶质瘤相似,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 同样可出现强化,有助于与周围正常组织的鉴别。
增强扫描表现
2
增强扫描时,脑炎病灶可出现明显强化,提示炎症反应活跃

脑膜强化
脑炎患者常伴有脑膜强化,即脑膜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高信 号。
脑膜炎
脑膜增厚
脑膜炎患者的MRI扫描可见脑膜增厚,呈线样或结节样强化。
脑池、脑沟变窄
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脑膜增厚,可引起脑池、脑沟变窄,影响脑脊液循环。
颅内压增高
脑膜炎患者常伴有颅内压增高,MRI表现为脑实质受压、脑室变窄或消失。
硬膜外血肿
MRI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镜形异常信号,T1WI呈 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血肿内常有脂肪和蛋白质成分,因此MRI信号不均匀,可 出现分层现象。
04 颅内感染
脑炎
1 3
脑实质异常信号
脑炎患者MRI扫描时,可见脑实质内出现片状或斑片状异常 信号,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听神经鞘瘤
总结词
听神经鞘瘤MRI表现为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可强化。
详细描述
听神经鞘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与胶质瘤和垂体瘤相似,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肿瘤组织出现强化,有助于与其他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脑胶质瘤5年存活率仅5%[1]。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发病率为(2~3)/10万[2]。

脑胶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颅压增高所致的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症状,以及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西医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及降低颅压、营养支持等综合疗法。

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期。

李秀荣教授从医近30年,在脑胶质瘤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诊治脑胶质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古代并无“胶质瘤”这一病名,与其有关的描述散见于“真头痛”、“头痛”、“头风”、“癫痫”、“偏枯”等疾病,历代医籍均有记载。

关于本病的临床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其“头项囱顶脑户中痛,目如脱”;《灵枢·厥病篇》言“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中藏经》载:“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些论述均表明了本病症状严重且预后不理想。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张景岳强调“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0.03.0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3028);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014GSF119038);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7-40,2019-0107,2019-0094)。

[通信作者]张立娟,E -mail :zhlj -。

李秀荣教授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王康锋1,张立娟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①脑病科,②临床教育管理处,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50%,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西医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常不耐受。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其中,IRANO标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统一的规范。

IRANO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和评估1.临床表现和病史:脑胶质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癫痫、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等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等。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头颅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如组织活检、立体定向穿刺等,以获取肿瘤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治疗1.手术切除: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

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2.放疗和化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脑胶质瘤,可考虑进行放疗和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具体的放疗和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抗原,通过抑制其功能或增加其敏感性来杀死肿瘤细胞。

具体的靶向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进行选择。

三、随访和复查1.定期随访:脑胶质瘤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随访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2.定期复查:脑胶质瘤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复查的方法应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脑胶质瘤的护理

脑胶质瘤的护理

患者接受了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03
护理经验
术后护理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情况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
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病例二:药物治疗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女性,62岁,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 就诊,经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胶质瘤。
入。
日常照料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需求,如穿 衣、洗漱、进食等,确保其生活品 质。
环境调整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 环境,减少外界刺激,促进休息和 康复。
康复理
康复训练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
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
定期评估
02
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康复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药物治疗
患者接受了化疗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反 应,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护理经验
对于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症状。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鼓励其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病例三:放射治疗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
患者王某,男性,38岁,因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就诊,经过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脑胶 质瘤。
03 脑胶质瘤的护理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
认知干预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供安 全感,使其愿意接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脑胶质瘤的相关知 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减少恐 惧和误解。
情绪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支 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

脑胶质瘤能治好吗?

脑胶质瘤能治好吗?

脑胶质瘤能治好吗?
大脑神经胶质瘤能治好吗?神经胶质瘤是一种异质性脑肿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和临床特性。

其中,低级神经胶质瘤(LGG)占成人神经胶质瘤的15%以上,儿童神经胶质瘤的25%。

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原则是更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切除肿瘤尽可能,尽管这很难达到,因为肿瘤和正常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高级别的胶质瘤是常见的实体颅脑肿瘤,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50%以上。

HGG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加,并且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更大。

尽管最近在了解HGG的基本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影像学,手术和放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并且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有前途的药物和靶向药物,但总体预后仍然很差,只有少数例外。

当前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的三种方式——外科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已用于治疗癌症数十年。

其中外科手术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因为其能从根本
上解除肿瘤的占位效应、改善预后,而放化疗则作为辅助手段,多用于在术前减小肿瘤容积或在术后消除残余肿瘤,对于胶质瘤患者来说,手术全切可以为其争取到更佳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亦然。

用于治疗脑部胶质瘤的靶向药物仍在研发和临床阶段,此处不作赘述。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颅脑肿瘤的一大部分。

它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其病理特征复杂多样,而且易于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混淆。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理诊断标准对于确诊胶质瘤、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有了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深入了解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胶质瘤的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严重依赖于病理诊断结果。

建立准确、可靠的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的目的旨在系统总结当前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最新进展,以及对比不同标准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介绍胶质瘤的定义、分类、病理特征以及最新的病理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和争议。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客观的胶质瘤病理诊断依据,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本文还将讨论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胶质瘤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 正文2.1 胶质瘤的定义一般来说,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胶质瘤通常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它们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四分之一。

胶质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

胶质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失控。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负责提供支持和营养,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胶质瘤健康教育

胶质瘤健康教育

胶质瘤健康教育
一、概述
胶质瘤(glioma) 是指源自神经上皮的肿瘤统称为脑胶质瘤,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二、治疗原则
1.降低颅内压。

2.手术治疗。

3.放射治疗。

4.化疗治疗。

5.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等。

三、疾病指导
1.帮助患者树立恢复期的信心,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多进食高蛋白食物,保证良好的营养。

2.按时服药,切忌自行停药,尤其是抗癫痫药物,定时门诊随访,了解病情的转归。

3.去颅骨骨瓣患者,术后要注意局部防护,外出要戴帽,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出院后半年可来院做骨瓣修补术。

头部愈合良好后即可做头部清洗,一般在术后4周左右。

4.低级别胶质瘤每半年复查头颅增强核磁共振,高级别胶质瘤需3月复查头颅增强核磁共振,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5.如患者术后出现偏瘫、失语等并发症,建议尽早做相关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青年护士在职培训指南》
拟定:许**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 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2.MRI 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常见有中度或重度;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四周水肿在T1WI 上为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成年人多见;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 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 1 cm 且突破鞍隔;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 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影像学表现1.X 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CT 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 mm 以下,高于8 mm 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3.MRI:1垂体微腺瘤:T1WI 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 垂体柄偏斜与 CT 所见相同;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 WIllis环;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 %,占鞍上肿瘤的 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 %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 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注射 Gd—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肿瘤的8%- 10%,占后颅窝肿瘤的 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好发于中年人;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肿瘤多为类圆形;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 信号;多有囊变,囊变区在 T1WI 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 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 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 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鉴别诊断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 20-40 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鉴别诊断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转移瘤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转移途径以血行转移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等;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瘤高、等、低、混杂密度均有;60%-70%的病例为多发,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但 4 mm 以下小结节常无水肿;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壁较厚,不规则;2.MRI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肿瘤四周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注射Gd—DTPA 后,肿瘤有明显强化;转移瘤强化形态多种多样,如结节状、环形、花环状,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有出血的转移瘤,提示来自黑色素瘤、绒癌、和肺癌等;鉴别诊断多发性病灶需与多发脑脓肿及淋巴瘤、多中央性胶质瘤、多发性结核瘤鉴别单发大的转移瘤需与星形细胞胶质瘤及脑梗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颅内压增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 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 神经功能缺失。
头痛大多由于颅内压增高所致,肿瘤增长颅内压逐渐增高,压迫、牵扯颅内疼痛敏感结 构如血管、硬膜和某些颅神经而产生头痛。大多为跳痛、胀痛,部位多在额颞部或枕部,一 侧大脑半球浅在的肿瘤,头痛可主要在患侧、头痛开始为间歇性,多发生于清晨、随着肿瘤 的发展,头痛逐渐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 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 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通常壁结节较大,在 1 cm 以上。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 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小脑星形细胞
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 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 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陬常见的一类肿瘤(占 40%),占颅内肿瘤
的 17%。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 星形细胞瘤分为 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 Ⅱ级是一种良恶 交界性肿瘤。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 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 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 胞瘤。“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 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 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 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瘸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
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在 T1WI 为略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 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 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 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 瘤多有增强,其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 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 为低信号, T2WI 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 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其囊 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高信号,囊变区 T1WI 信号更低。注射 Gd—DTPA 后,肿 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
有些肿瘤特别是位于额叶者可逐渐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淡漠、言语及活动减少,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事物不关心,不知整洁等。
局部症状则依肿瘤所在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进行性加重。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生长较 快,对脑组织浸润破坏,周围脑水肿亦显著,局部症状较明显,发展亦快。在脑室内肿瘤或 位于静区的肿瘤早期可无局部症状。而在脑干等重要功能部位的肿瘤早期即出现局部症状, 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某些发展较慢的肿瘤,由于代偿作用,亦常至晚期 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病变后期出现。
神经胶质瘤的病程依其病理类型和所在部位长短不一,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多为数周 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多较短,较良性的肿瘤或位于所谓 静区的肿瘤病史多较长。肿瘤如有出血或囊肿形成、症状发展进程可加快,有的甚至可类似 脑血管病的发展过程。
(1)幕上 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 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
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呈花环状强 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 多。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增
瘤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 池闭塞。
呕吐系由于延髓呕吐中枢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所致,可先无恶心,是喷射性。在儿童可由 于颅缝离头痛不显著,且因后颅窝肿瘤多见,故呕吐较突出。
颅内压增高可产生视乳头水肿,且久致视神经继发萎缩,视力下降。肿瘤压迫视神经者 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亦致视力下降。外展神经易受压挤牵扯,常致麻痹,产生复视。
一部分肿瘤病人有癫痫症状,并可为早期症状。癫痫始于成年后者一般为症状性,大多 为脑瘤所致。药物不易控制或发作性质有改变者,都应考虑有脑瘤存在。肿瘤邻近皮层者易 发生癫痫,深在者则少见。局限性癫痫有定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