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__设问句__反问句 转述句

疑问句__设问句__反问句 转述句
疑问句__设问句__反问句 转述句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

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

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一.判断下列问句是哪种问句,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疑问句②反问句③设问句

1、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

2、小立又在悄悄地为集体做什么好事呢?( )

3、老师傅问:“一件手艺,有的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鲁班回答。( )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5、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原来是岛上没有昆虫,西瓜开了花没授成粉。( )

6、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告诉你吧,我接到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 )

7、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毕业生呢?( )

8、我们怎么能不遵守交通规则呢?( )

9、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是我们劳动群众。( )

10、这地方离家有多远?( )

11、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

12、咱们班得了第一,难道你不高兴吗?( )

1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能光着脚在路上跑呢?( )

14、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 )

15、您对我们的情谊,我们怎能忘记?( )

16、你给小仑打电话了吗?( )

17、今天阴天了,会不会下雨呢?( )

18、科技人才从哪里来?来自敢于攀登高峰的年轻一代。( )

转述句

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标点符号的改变: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转述句改直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再加上句号。人称的变化角度换成了说明后,人称也会变化。

人称的变化

角度换成了说明后,人称代词也变化。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要改为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如:

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改:张童说,她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如:小红说:“你做的很好。” 改:小红说,我做的很好。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第三人称

“ 他” 或“ 她”和为第一人称“ 我”互改,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

改为第三人称。如: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4.在把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

如: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批改这些文件。”

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批改那些文件。

如:他说:“我没做什么,我不能凭着爸爸的名义享受这些照顾。”

改:他说,他没做什么,他不能凭着他爸爸的名义享受那些照顾。

例子

1.妈妈对小明说:“放学后,我来接

你。”

2. 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怎么写。”

3.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4. 李楠小声告诉我:“我家在少年宫附近。”

5. 小姑娘说:“我要去北京,我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6. 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7. 罗蒙诺索夫摇摇头对爸爸说:“我也要一本书!”

8. 雷锋对大嫂说:“我送你一程吧!”

9. 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10.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11. 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2. 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13.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4. 他惊讶地说:“原来是你!”

15. 妈妈对我说:“你今天晚上不能看电视。”

16. 爸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17. 一个同学对我说:“借我一只笔。”

18. 外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19. 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20. 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

21.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22. 王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23.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24. 大孩子说:“爸爸,你看那树多高。”

25. 爸爸说:“我星期天去旅游。”

26. 外公说:“这是向天椒,特别辣。”27. 我说:“我这个老班长下岗了。”

28. 爸爸感冒了,他说:“明天我要去医院看病。”

29. 他说:“我明天去电影院看电影。”

30. 房东太太说:“我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我高兴得不得了……但我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答案

1.妈妈对小明说,放学后,她来接小明。

2. 老师对我说,他教我怎么写。

3. 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4. 李楠小声告诉我,他家在少年宫附近。

5. 小姑娘说,她要去北京,她要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6. 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王芳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7. 罗蒙诺索夫摇摇头对爸爸说,他也要一本书!

8. 雷锋对大嫂说,他送她一程吧!

9. 小鸟对青蛙说,朋友,不信请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

10.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11. 老师说,我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12. 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13.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14. 他惊讶地说,原来是他!

15. 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晚上不能看电视。

16. 爸爸说,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先吃饭,他有事。

17. 一个同学对我说,借他一只笔。

18. 外婆问我在干什么。

19. 老师解释说,梦里飞行,说明我们是在长身体呀。

20. 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他道,还是个党员吗?

21.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让老汉先走。

22. 王强对老师说,是他不对,请老师批评他。

23.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

24. 大孩子说,爸爸,看那树多高。

25. 爸爸说他星期天去旅游。

26. 外公说这是向天椒,特别辣。

27. 我说,我这个老班长下岗了。

28. 爸爸感冒了,他说明天要去医院看病。

29. 他说明天去电影院看电影。

30. 房东太太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来。

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25842备课讲稿

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1、你认为明天会下雨吗?() 2、难道我不能高声赞扬白杨树吗?()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5、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6、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7、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8、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9、不知道同学们到齐了没有?应该都到齐了。() 10、浪费食物难道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二、请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般的歌声。(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他的书吗?(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难道有一个人不关心这件事吗?(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 直述句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转述句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 1.标点:去掉冒号双引号,改冒号为逗号。 2.双引号中的“我”改为“他” 如:张红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红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3.双引号中的“你” 看句子中的“你”指谁→能明确就改为相应人名、人称→不能明确就改为“我” 如:叶一茜对周笔畅说:“《笔记》那歌你唱得真好,能教教我吗” 改:叶一茜对周笔畅说,《笔记》那歌周笔畅唱得真好,能教教她吗 如:叶一茜对我说:“《笔记》那歌你唱得真好,能教教我吗” 改: 如: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4.双引号中的“他” 看句子中的“他”指谁→能明确就改为相应人名、人称→不能明确就改为“我”如:我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的一夜工作。他是多么的劳苦,多么的简朴!” 改:他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新中国的总理。他看到了周总理的一夜工作。周总理是多么的劳苦,多么的简朴! 如:父亲说:“我早已不管他了。” 改:父亲说,他早已不管我了。 5.双引号中有“这”改为“那” 如:周总理对何其芳说:“我今天要批这些文件。” 改:周总理对何其芳说,他今天要批那些文件。 6.双引号中有“来”改为“去” 如:妈妈对我说:“我来给你烧饭。” 改:妈妈对我说,她去给我烧饭。 例子: 如: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如: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改: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我自己做饭吃。 如: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改: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他冤枉了小红。 练习: ●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王老师说:"我要尽自己的力量,让你们健康成长。 ●“你先回去吧,”老师说:“我还要批改这些作业。”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的区别.(优选)

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的区别 一、疑问句:我问你答是疑问;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所以,在记叙文中某方的疑问句与另一方的回答句是紧紧相连的,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1、这是谁家的狗? 2、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3、你读过书么? 二、设问句:自问自答是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叫做设问句。它们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例句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6、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7、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8、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三、反问句:不需回答是反问;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它们都运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了某种确定的意思。反问句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也是作者自问自答,把答案蕴藏在问句之中,答案就是问句意思的反面。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 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 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 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要浪费时间吗?—— 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反问句 设问句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9.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10.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1.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2.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3.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14.你如果上课不认真,作业会做吗?——强调上课不认真你不会做作业。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目的: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直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教案

《直述句改转述句》教学设计 于都县车溪乡丰产小学段德华 设计理念: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 适用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理解直述句和转述句的概念。 2.掌握几种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基本方法。 3.能独立、正确地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教学重难点: 掌握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基本方法。 微课制作工具: PPT、优芽互动电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1、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微课堂。本课讲解的内容是,如何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那,什么是直述句?什么是转述句呢?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短片。 2、情境小短片,动画演示: 教室里,莉莉将作业本放在了讲台上,希望语文课代表转告给老师。 莉莉说:“我的作业本放在讲台上。”从而引出直述句。 随后,老师来到教室询问莉莉的作业本在哪里,语文课代表将莉莉的话转达给了老师:莉莉说,她的作业本放在讲台上了。这个句子就是转 述句。 3、课件出示: 莉莉说:“我的作业本放在讲台上。(师:这是莉莉直接说的话,就是直述句。) 莉莉说,她的作业本放在讲台上了。(师:这是语文课代表将莉莉的话转述给老师,这就是转述句) 二、探究体验,掌握方法 1、学习直述句和转述句的概念。 妈妈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金鱼。” 妈妈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金鱼。 师:哪个是直述句,哪个是转述句呢?相信聪明的你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2、自主寻找修改方法。

过渡:那么直述句如何变成转述句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下两个句子,看看能否寻找到答案。 妈妈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金鱼。”(直述句) 妈妈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金鱼。(转述句) 出示例2.直述句中有第一人称的改法。 课件出示: 晓光自豪地说:“班级黑板报是我们画的。” 晓光自豪地说,班级黑板报是他们画的。 师:怎么改呢?首先是标点符号的变化,再去掉双引号,然后是将“我们”改为“他们”。 3、学习引语中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改法 过渡: 根据前面的两个例子,直述句当中的人称“我”应该改为“他”,那么直述句当中的“你”应该怎么改呢? 课件出示: 爸爸对李明说:“我买了一本书给你。”(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师:我们该怎么改呢?(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爸爸对李明说,他买了一本书给李明。 师:李明是谁呢?是听爸爸讲话的人,简称听话的人,也就是说直述句当中的“你”要改成听话的人。 4、归纳小结 过渡:根据前面所学,我们来总结下直述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课件出示: 1、改标点:把直述句中的:改为,去掉“” 2.改人称:把直述句中的我、我们(咱们)改为他(她)、他们,把你、你们改为听话的人。 我、我们(咱们)——他(她)、他们 你、你们——听话的人 5、课件出示:牛刀小试 师:你们学会了?我们来试一试。

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

20170108疑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练习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1、你认为明天会下雨吗?() 2、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4、难道我不能高声赞扬白杨树吗?() 5、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6、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7、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8、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9、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10、大家热爱自己的祖国吗?热爱。() 11、难道我会不知道?() 12、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13、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14、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15、我有这么笨吗?() 16、不知道同学们到齐了没有?应该都到齐了。() 17、浪费食物难道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18、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9、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20、那什么是一样的呢?()

二、请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般的歌声。(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他的书吗?(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难道有一个人不关心这件事吗?(改为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句是自问自答;反问句就是自己明白答案;疑问句是自己不知道答案,发出疑问 一、疑问句是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 三、反问句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疑问句__设问句__反问句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改转述句方法和例子

改转述句方法和例子 一、改变人称;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 二、把直接引语改写成间接引语。 1、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2、郑洁悄悄地告诉小勇说:“这件事是我和小刚一起做的。”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要改为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 如:姐姐说:“ 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应改为第一人称“ 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如:老班长说:“ 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4.再把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 如:周总理对何其芳说:“我今天要批这些文件.” 改:周总理对何其芳说,他今天要批那些文件. 直述句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转述句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 1.标点:去掉冒号双引号,改冒号为逗号 2.双引号中的“我”改为“他” 如:张红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红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3.双引号中的“你” 看句子中的“你”指谁→能明确就改为相应人名、人称→不能明确就改为“我” 如:叶一茜对周笔畅说:“《笔记》那歌你唱得真好,能教教我吗?” 改:叶一茜对周笔畅说,《笔记》那歌周笔畅唱得真好,能教教她吗? 如: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2转述句(改法、答案)

将下面的句子改为转述句。(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 改法: 一、该换人称,将对话中的人称代词(如“我”“我们”等)改成“他”或“他们”。 二、改动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三、将疑问、感叹等语气改为陈述语气。 四、适当地调整词语,使语句通顺。 五、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即: 1、"人称: 我、俺、咱——>他(她) 我们、咱们、俺们、咱俩——>他们(她们)你、您、他——>句子中具体指代的人 2、这里、这儿——>那里、那儿 来——>去 3、标点: “说、道、问”后的: “”——>,?!——>。 4、: “”内的称呼、人名省略 5、祈使句恰当使用加上“请”“让”等

1、妈妈高兴地对爸爸说: “咱们的儿子考试得了双百分!” 2、"大娘对警卫员说: “俺去西头。” 3、爸爸对儿子说: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 4、警卫员忙对村长说: “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来碾米。”4(1)、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4(2)、赵氏慌忙走近严监生说道: “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4(3)、老人叫住了我,说: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4(4)、李老师说: “小明,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找我。” 5、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我!” 6、李老师说: “同学们学不会,我不安心。” 7、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8、孩子们齐声说: “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品质,做一个有用的人。” 9、"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10、"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1、"闰土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12、"波农丁说: “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 13、"文娱委员说: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了,我一定努力让咱们班获得好成绩。” 14、"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15、"贝多芬说: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6、"凡卡对爷爷说: “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 17、"刘老师对小玲说: “暑假,我要到你家家访一次。” 18、"汪老师叮嘱同学们说: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 例:"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疑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让别人回答。反问句:只问不答,答题就在问话里。设问句:自问自答。 疑问就是不清楚的问题 设问就是知道答案,出一个问题 反问就是以别人的问题加上否定问回去 设问:例句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反问: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一用感叹号。 如:“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反问句的特点: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 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反问字,如:呢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直述句改转述句基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基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从它的形式上来看,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代词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就是去掉引号,冒号变成逗号。而代词的变化就是一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相应变化。 从转述的那个人或者向谁转述上来分析有大致2种情况 1、第二个人转述(转给第三个人) A对B说话,然后B转述给第三个人听 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2、第三个人转述(转给第四个人) A对B说话,然后C转述给第四个人听。 妈妈对爸爸说:“我明天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爸爸说,她明天要去开会。 军官对夜莺说“要是路带对了,就把这东西送给你。”改为:军官对夜莺说,要是路带对了,他就把那东西送给夜莺。 陈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方法: 一、改变人称;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 练习题: 一、把下列直接叙述改为转述句。 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 5、妈妈说:“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7、老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你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10、老师对王小宁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桑娜对渔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死得很惨." 12、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 转述句改直接叙述 一、把句子改成另一角度的说法。(把下列间接转述句改为直接叙述。) 1、周总理笑呵呵地说,他做得对,应该按制度办事。 2、有人问王戎,他为什么不上树摘李子吃啊? 3、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要出差,这几天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教学设计-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教学设计 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胡仕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是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定义。 2.了解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不同点。 3.通过句式练习,分清楚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区别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教学方法与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2.精选典型例句,让学生把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区分开来。 3.课前准备:PPT课件;练习巩固题;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区别,要弄清楚它们的区别,首先要弄清楚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都以问的形式作标志,它们的形式十分相像,但它们也有很大的区别。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来说的,而设问句、反问句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说的。 1.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 来回答。 例如: 1)你在干什么 2)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3)你吃饭了吗 由此可见: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 2.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 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 (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如: 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意思是这是伟大的奇观。)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意思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3)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如: 你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意思是你应该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自豪。) 由此可见: 反问句:一般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话之中。而且都带有较浓厚的感情色彩,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设问句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情感而有意提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后随即作答。 例如: 1)这道题真的这么难吗我看不是。 2)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3)这是伟大的奇观吗是的。 由此可见: 设问句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先提出问题,然后加以回答,即自问自答。这样可以引起读者兴趣,加深印象。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设问句是自问自答;反问句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话之中。

直述句改转述句基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基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是句型训练的一个难点。 直述句改转述句,从它的形式上来看,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代词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就是去掉引号,冒号变成逗号。而代词的变化就是一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相应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直述句改转述句有哪些类型? (一)从转述的那个人或者向谁转述上来分析有大致2种情况 1、第二个人转述(转给第三个人) A对B说话,然后B转述给第三个人听 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2、第三个人转述(转给第四个人) A对B说话,然后C转述给第四个人听。 妈妈对爸爸说:“我明天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爸爸说,她明天要去开会。军官对夜莺说“要是路带对了,就把这东西送给你。”改为:军官对夜莺说,要是路带对了,他就把那东西送给夜莺。 (二)从被转述的人(说话的那个人)来分析大致有3种情况 1、直述句提示语在前面。 妈妈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2、直述句提示语在中间或者在后面。 “工作太多了。”妈妈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说,工作太多了,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我明天还要去开会。”妈妈说。改为:妈妈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三)代词响应变化的分析 1、第二个人转述(转给第三个人)中的人称代词的变化。 A、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要去开会。 B、妈妈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改为:妈妈对我说,让我好好学习。 2、第三个人转述(转给第四个人)中人称代词的变化。 A、妈妈对爸爸说:“你去买点菜。”改为:妈妈对爸爸说,让爸爸去买点菜。 3、指示代词的变化(这,那) A、叔叔在信里对我说:“有时间我一定到你那儿玩。”改为叔叔在信里对我说,有时间他一定到我这儿玩。 B、他对我说:“这是我的铅笔。”改为:他对我说,那是他的铅笔。 4、没有代词的情况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改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5、趋向动词的情况(去,来) 妈妈对我说:“我来给你烧饭。”改为:妈妈对我说,她去给我烧饭。陈述句改

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区别

在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讲一个《狄更斯钓鱼》的故事: 英国著名大作家狄更斯,有次出于好奇,到一段不准钓鱼的江上去钓鱼,钓了没有多少时候就钓到十五条鱼。他高兴极了,见人就想把自己今天的高兴事说给别人听听,让别人也分享一下自己的快乐,不想,无意中向检查人员说出自己在那个地方钓鱼的事。于是,检查人员就一本正经地对狄更斯说: “是吗?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是严禁钓鱼的。”接着,这个人掏出罚款簿,要记下名字并罚款。 狄更斯先是一愣,但马上想出对付那个检查员的话。你猜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 “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狄更斯见陌生人有些惊讶,就说:“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职业。” 结果怎么样呢?那当然是罚不成款了。因为狄更斯已经明白地回答了那个检查人员:“我在那个地方钓鱼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罢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里的检查人员完全可以直接说出:“我是专门检查钓鱼的。”但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故意先提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这样问,并非真有疑问,而是自己设置问题自己回答。狄更斯的回答也是如此,先设问:“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同样是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自己回答:“我是作家狄更斯。”用作者的职业特点,否定了自己原来讲的话是真的。巧妙地“逃避”了一次罚款。语言大师确实不愧为语言大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认识设问和反问。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回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例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就是个设问,它先提出一个问题:“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以引起注意和思考,然后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以此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设问与一般的疑问是不同的,它的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作文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有的文章一开头就运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文章的内容。有的用在文中某一段话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蟋蟀的住宅》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写到:“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作者在这里用设问过渡,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了,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感情,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句的答案包含在问句当中,不需要解答。一般来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如:“不用心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表示“不能取得好成绩”。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的。如:“这样用功还不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是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应是肯定的,表示“能取得好成绩”。

转述句怎么改

转述句怎么改?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要改为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如:姐姐说:“ 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应改为第一人称“ 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如:老班长说:“ 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4.再把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 如:周总理对何其芳说:“我今天要批这些文件。” 改:周总理对何其芳说,他今天要批那些文件。 -------------------------------------------------------------------------------------------------------------------------------------------------------- 例子:

这其实是要看前面的说话对象。例如(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例(1)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我”。因此,此句应改为: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我自己做饭吃。而例(2)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小明”。因此,此句应改为: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他)冤枉了小红。 常见的几种问法:一、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二、改转述句三、用第三人称转述做法: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把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或者具体的人把冒号引号改为逗号,后引号去掉。 一帮小家伙被句型转换弄得晕头转向,特别是转述句,更是不知所云,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此,我大费一番周折,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小家伙们才摸着一些门道,露出天真无邪的笑脸。 转述句又称“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说成“将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修改时只需将说的话中的人称代词“我”、“你”进行变换,将冒号引号去掉即可。 归纳了一下,在现阶段,转述句不外乎这几种: 一、直接变“我”为“他(她)” 例如:妈妈对我说:“我要上班了。” 改:妈妈对我说,她要上班了。 改法很简单:“说”后用逗号,将冒号、引号去掉。括号中的“我”

反问句和设问句复习过程

反问句和设问句 反问句 反问句的意思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自问自答)。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7.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8.在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这篇文章中“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意思就是说同死人待在一起不行,感叹号表示极度强调。 9.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10.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迟到》(林海音) 1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12.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诲啊!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牢记吗?

反问句的特点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设问句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 设问句应与反问句分别开 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例: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反问句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

转述句修改方法

转述句修改方法: 1.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要改为第三人称“ 他” 或“ 她”。 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2.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如:姐姐说:“ 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3.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第三人称“ 他” 或“ 她”和为第一人称“ 我”互改,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如:老班长说:“ 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 改:老班长说,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 4.再把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 如: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看这些文件。” 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看那些文件。 例如(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句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我”。因此,此句应改为: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我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句中叙述中的“你”是指前面提示语中的“小明”。 因此,此句应改为: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冤枉了小红。 如何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设问句疑问句反问句

设问句 疑问句 反问句 疑问句、 设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都有问号 ,都以问的形式 作标志的 ,形式十分相象 ,所以 ,常常有一些同学甚至个别老师 把三者混为一谈 ,弄不清什么是疑问句 ,什么是设问句 ;也分不 清哪个是设问句 ,哪个是反问句。其实 ,三者虽然十分相似 ,但 它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来说的 而设问句和反问句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说的。三者有一定的交 、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 ,它是用 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 ,是有疑而问 ,当向别人询问一件事时 ,我 们就会用到疑问句。 如: 1.这是谁家的狗 ?(契何夫 《变色龙》 ) 2.还能告诉我一些题外的细节吗 ?(张新民《落棋有声》 ) 3.你 读过书么 ?(鲁迅《孔乙己》 ) 上边列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疑问 句,它们都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类型。一般说来 问句是有疑而问 ,提问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需要由别人来给 出回答。它通常是由一方发问 ,由另一方作答 ,所以 ,疑问句与 回答句是紧紧相连的 ,回答句紧跟在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 句 设问句是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来说的 , 它是作者在语言表达 过程中 ,为了取得吸引读者思考、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效果 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 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 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 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 的意思。)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叉。 ,疑

而有意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 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 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①我喜欢语文课。 我会喜欢语文课的。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 欢”的意思。②我不喜欢语文课。我不大喜欢语文课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