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精修订

合集下载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下册第7篇 桃花源记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下册第7篇 桃花源记

第16篇 桃花源记
(3)名词用作动词 ①处处志.之 本义:标记、符号 句中意思: 做记号 ②未果. 本义:果实 句中意思: 实现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本义:惊异,诧异 句中意思: 对……感到惊异
第16篇 桃花源记
5.重点实词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落英: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3)才.通人
才: 仅仅、只
(4)土地平旷.
旷: 空阔
(5)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第16篇 桃花源记
(7)阡.陌.交通 (8)悉.如外人
阡陌: 田间小路 悉: 全,都
(9)黄.发.垂.髫.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
遂迷,不复得路。
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第16篇 桃花源记 原文呈现
译文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
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
第16篇 桃花源记
(3)为 武陵人捕鱼为. 业 动词,作为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动词,对、向
(4)乃 见渔人,乃. 大惊 副词,于是,就 乃. 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5)遂与.外人间隔 连词,和
第16篇 桃花源记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翻译:南阳人刘子骥, 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22篇课内重点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22篇课内重点文言文课后习题及答案

二、朗读第 3、4 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这两段是拟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悲一喜)。
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 “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 岳潜形”,写阴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 阴森恐怖。 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 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草木的繁茂;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 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
陈与义《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附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思想感情:诗人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忧国忧民之情融于一体。抒发了诗人躲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 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报国无门的悲凉落寞之情。
《三峡》课后习题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 同景象。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 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作者写景,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十篇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十篇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十篇班级姓名第1篇论语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__ 今义:确数“三”(2)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古义:__________ 今义:泛指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原意为: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学而时.习之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原意为:太阳,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4.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__________(2)从:①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④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3)思: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②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5.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学:__________ 习:__________(2)不亦.说乎亦:__________(3)有朋自..远方来朋:__________ 自:__________(4)不亦乐.乎乐:__________(5)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 省:__________ 身:__________(7)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_____(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10)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11)不逾矩..逾:_________ 矩:_____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14)贤.哉,回也贤:__________(15)一箪.食箪:__________(16)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18)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枕:__________(19)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_____(2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__________ 善:__________(21)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22)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 斯:__________(23)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 (24)三军可夺.帅也夺:__________(25)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 (26)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27)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6.(1)而. __________(2)之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3)不亦说乎. __________(4)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6)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7)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8)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 __________二、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则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视交友为乐事。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七年级上册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 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
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
:“待君久不至,已去。” 您很久(您)都不到,已经离原文呈现
译文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 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我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和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友人惭. 本义:惭愧
句中意思: 感到惭愧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5.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 行. (2)期日. 中. (3)太丘舍. 去 (4)下车引. 之
期行: 相约同行 日中: 正午时分
舍: 舍弃 引: 拉,牵拉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6.重点虚词
(1)陈太丘与. 友期行 (2)去后乃. 至 (3)相委而. 去 (4)下车引之.
第1篇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2)门外戏. (3)相委. 而去
古义:____离__开____ 今义:__往__、__到_____ 古义:_玩__耍_____ 今义:__戏__剧__,_杂__技__ 古义:_舍__弃_____ 今义:_把__事__情__交__给__别__人__去__办__,_委__托___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下册第10篇 《庄子》二则

2023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之课内文言文逐篇梳理-八年级下册第10篇 《庄子》二则

(2)为 化而为. 鸟 其名为. 鹏
变为 叫作,称为
第19篇 《庄子》二则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本义:方位名词,与“下”相对 句中意思: 往上飞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志怪.者也 本义:奇怪 句中意思: 怪异的事物
第19篇 《庄子》二则
5.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记载
(4)水.击.三千里
水击: 击水,拍打水面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第19篇 《庄子》二则
(6)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离开
(7)其正.色.邪
正色: 真正的颜色
(8)亦若是.则已.矣
是: 这样
已: 罢了
第19篇 《庄子》二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2)夫子固. 拙于用大矣
树: 种,种植 固:实在
(3)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将: 率领军队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同是一个不让手龟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地,有人却只 用来漂洗丝棉,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第19篇 《庄子》二则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 越人,裂地而封之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 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 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⑦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训练(4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训练(46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训练(46页)①以统编版教材为准,按照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顺序依次编写。

②统编教材中文言文自读篇目以“*”标识。

第1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知识盘点】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同 ,意思是:(2)仓鹰击于殿上同 ,意思是: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天下缟素..原意为:白色丧服,在句中的意思为:3.一词多义(1)怒:怀怒.未发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4.其他重点实词(1)唐雎不辱.使命辱:(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3)大王加惠..加:惠:(4)故不错意..也错意:(5)请广.于君广:(6)岂直..五百里哉岂直:(7)秦王怫然..怒怫然:(8)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9)亦免冠徒跣.跣:(10)以头抢.地尔抢:(11)休.祲降于天休:祲:(12)若士必.怒必:(13)挺.剑而起挺:(14)秦王色挠..色挠:(15)长跪而谢.之曰谢:(16)寡人谕.矣谕:5.文言虚词(1)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2)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仓鹰击于.殿上(3)而: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而.君逆寡人者与臣而.将四矣(4)安陵君其.许寡人(5)虽.然,受地于先王(6)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聂政之.刺韩傀也长跪而谢之.曰(7)且.秦灭韩亡魏6.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精炼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9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教版初中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精炼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9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人教版初中

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苏(《孟子》)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21课;◎语文八上第22课;◎苏教九下第19课。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 同“_____ ”,意思为:_____ ____ 2. 古今异义(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_____ ____ 今义:士兵(2)所以..动心忍性古义:_____ 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3)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_____ ____ 今义:进入(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_____ ____ 今义:出去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2)动词的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原意为:选拔、任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劳.其筋骨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②饿.其体肤原意为:饥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③空乏.其身原意为:缺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④所以动.心忍.性原意为:震撼,惊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原意为:坚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 ____4. 一词多义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 ____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 ____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_____ ____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_____ ____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_____ ____5. 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_____ ____(2)百里奚举于市.市:_____ ___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_____ ____任:_____ ____是:_____ ____(4)必先苦.其心志苦:_____ ____(5)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 ____乱:_____ ____(6)曾益.其所不能.益:_____ ____能:_____ ____(7)人恒.过恒:_____ ____(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 ____(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_____ ____喻:_____ ____(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_____ ____(11)然后知生..也知:_____ ____..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_____ ____患:_____ ____安:_____ ____乐:_____ ____6. 文言虚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 ___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 _________ ____(4)所以.动心忍性_____ _________ ____(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 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2.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3.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课标要求】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由是感激....④遂许先帝以驱驰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剖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1题,答案为:①亲自,自身;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感动,感激;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第2题答案为: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3题。

答案为: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划线句子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4题: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5题为:夙夜忧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第6题答案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第7题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实践训练】1、《陈涉世家》2、《唐雎不辱使命》3、《隆中对》 4《出师表》 5、《公输》6、孟子二章 7《鱼我所欲也》 8、《曹刿论战》 9、《邹忌讽齐王纳谏》10《愚公移山》文言文发闾左适戍渔阳为天下唱将军身被坚执锐卜者知其指意3、理解性默写起义的直接原因:。

起义的根本原因: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起义的导火线是。

5、重点语句翻译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二、课文内容理解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5.陈胜认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二、唐雎不辱使命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韩傀()色挠()休祲()缟素()徒跣()庸夫()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故不错意也天下缟素弗敢易秦王怫然怒以头抢地耳寡人谕矣轻寡人与秦王不说3.填空。

⑴本文选自体史书,编者为(朝代)的。

文章赞扬了唐雎的精神。

⑵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文题的意思是。

4.秦王对唐雎的劝告是什么反应?5.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是什么反应怎样进行了反击这体现了唐雎的什么特点6.简要评述秦王、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三.隆中对1.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2)先主器之()(3)此人可就见()(4)宜枉驾顾之()(5)凡三往()(6)欲信大义于天下()(7)不可胜数()(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出师表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南阳 D.谘.(询问)臣以当世之事2.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恢弘志士之.气醉翁之.意不在酒 B.欲报之于.陛下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帝不以.臣卑鄙属于作文一以.记之 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同予者.何人3.简答。

①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得禄的句子是:②文中被千古传颂的一个对偶句是: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5.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来后个成语是:(二)出师表1.解释加点的词。

①平明之理.()②论其刑.赏()③以遗.陛下()④贞.良死节()2.解释下面的短语。

①作奸犯科②悉以咨之③优劣得所④性行淑均3.翻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列出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四字短语。

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的建议;②第二段作者作出了;③第三段作者作出了;④第四段提出了的建议6.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在下边横线上说明理由。

五、公输(一)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禽滑厘( ) 短褐( ) 犀兕( ) 麋鹿( ) 楩楠 ( )2、把下面的反问句翻译成现代文。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3)胡不见我于王?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