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三编 第一章 构词法的发展

词。 • 第二,音变构词也趋于停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基本不再使用。 (2)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其破读音渐渐废弃不用。 (3)中古以后通过音变构词创造的新词数量很少。
第三编 汉语词汇史
构词法的发展
第一章
汇报人姓名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构词
法
一、转化构词
• 转化构词是指在不改变读音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来构成新词。 • 在滋生词 与原始词分化以后,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往往会为其中一个词造一个新字。 • 通常所说的 “古 今字”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 • 下面按是否改变词性分别举例。
展
一、近代附加构词法的发展
• 近代以后,附加构词法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原有词缀的用法有所发展;
• (1)后缀 “儿”的发展。近代以后,后缀 “儿”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可以出现在量 词、动词和形容词后。
• (2)后缀 “子”和 “头”的发展。近代以后,后缀 “子”和 “头”的使用范围也 扩大了, 可以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三、重叠构词
(二)部分重叠构词
部分重叠构词是指通过重复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来构成新词,构成的新词即联绵词。部 分重叠构词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三种。 (3)双声兼叠韵: 蔽芾、绵蛮、辗转、间关、缱绻、燕婉、睍睆、契阔 (均为形容词)
四、附加构词 附加构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新词,构成的新词即派生词。上古 汉语中派生词的数量不多,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
【思考题】
字词学教案:构词法

历史
构词法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 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语言学家 的探索到现代语言学的深入研究 。
发展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构词法 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构词方式不 断涌现,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思路。
02
常见构词法
派生法
总结词
通过在词根上添加前缀法之一,通过添加前缀或后缀来改变词的意义 或词性。例如,“unhappy”通过添加前缀“un-”表示“不高兴”, “happiness”通过添加后缀“-ness”表示名词“幸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文章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从而增强对文章 的整体理解。
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掌握构词法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使学习者能够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
04
构词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结构
构词法能够揭示词汇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组成要素 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理解词汇的引申义
除了基本含义外,单词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引申义。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 些引申义。
推测生词词义
利用构词法推测生词含义
当遇到不认识的生词时,可以通过分析 其组成部分来推测其大致含义。
VS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构词法推测生词含义,可以更好地理 解文章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构词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根、前缀、后缀等组成 部分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加深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01
构词法提供了一种记忆词汇的方 法,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词汇的构 成来记忆更多的词汇。
02
学习构词法可以帮助学生推断出 新词的意义,从而扩大词汇量, 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动词的发展上古汉语动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宾语等成分,没有时体区别,动作发生时间由副词、时间词、语气词和上下文来表示。
到了中古,其动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时体范畴的产生。
动词的完成、持续、过去或经历都产生了一定的表达形式。
一、“了”“已”“却”的发展“了”、“已”、“却”都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一)“了”字“了”字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現。
《說文》:“了,尥也(尥 li ào行胫相交也),從子無臂,象形。
”這是了戾的“了”(“了戾”是缭绕的意思),和今天的“了”毫無關系。
魏晉以後,“了”字產生一種新的意義,就是“明了、懂得”(朱駿聲認為是“憭”的假借)。
郭璞《爾雅序》:“其所易了,闕而不論。
”這種意義的“了”字也和表示完成的“了”毫无關係。
《廣雅·釋詁》說:“了、已,訖也。
”即终了、了结。
表示完成貌的“了”是动词终了、了结的“了”发展而来的。
(1)动词。
了结的“了”在東漢時代已經出現了,常作谓语。
例如:①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
(仲长统《昌言·损益》)②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榖,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三国志.蜀志.杨仪传)但从汉代开始,这个意思的“了”,常用在别的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具备了虚化的条件。
如:①晨起早扫,食了..洗涤。
(王褒《童约》)②凡秋收了...,先耕乔麦地。
(《齐民要太·杂说》)③半啼封裹了.,知欲寄谁将?(孟浩然闺情诗)下面是唐代俗文学里的一些例子,“了”字已虚化了。
如:①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寒山《诗三百三首》之八十五)②今已偿了.,不得久住。
(董永行孝)③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不过直到唐代,“了”的虚化过程并未最后完成,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字是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的。
例如:①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
(曹鄴《去不返詩》)②朝来洞口圍棊了...,賭得青龍直幾錢,(曹唐小遊仙詩之十五)③他時書劍酬恩了...。
构词法详细讲解

造词法和构词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造词法和构词法的区别;• 2.认识造词法的基本原理,熟悉造词法的种类和词的结构类型;• 3.能够熟练地对词进行造词法分析和构词法分析;• 4.了解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造词法的类型、构词法的类型难点:✿ 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区别✿ 造词法辨析和构词法辨析✿ 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 一、关于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造词法✿ 三、构词法✿ 四、构形法一、关于构词法与造词法❁ 构词是指词的内部结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存在(创造出来)的词。
构词法指的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语素组合成词的方式和方法。
❁ 造词就是指创造新词,它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
造词法就是创造新词的方法。
❁ 构词法,是指构词的法则,也即词的构成方式,是从静态的角度,对现有词内部语素间的结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的结果。
❁ 造词法,指的是创造新词的方法,是从动态的角度,对词的来源的一种发生学研究。
有些词,如果不了解其造词方法,对于其构词法的分析也会造成偏误,如: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或分配。
造词法:比喻式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
构词法:偏正式二、造词法构词法 造词法 银币偏正式 说明法 银耳 偏正式 修辞法(比喻式)(一)什么是造词法造词就是创造新词,也就是给事物现象命名。
造词法就是创造新词的方法。
造词法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什么语言材料造词,用来造词的语言材料主要是语素,也可以是音节。
骄阳、阳光 (骄、阳、光:语素) 玻璃(玻、璃:音节)二是用什么方法造词。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方法,对汉语造词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 孙常叙《汉语词汇》(1956.12)❂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1981)❂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1983.7)❂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11)❂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4)孙常叙《汉语词汇》(1956.12)1.语音造词方法——象声造词2.语义造词方法——变义造词(引申变义、转化变义)和比拟造词雪花、汗珠造词法:修辞法(比喻式) 构词法:补充式3.结构造词方法(1)词汇——结构造词方法a.非词根结构造词(词组结构造词、短句构造词)b.词根结构造词(分化造词、附注造词、重叠造词)(2)形态——结构造词方法a.音变造词b.附缀造词任学良《汉语造词法》(1981)建立的汉语造词法体系1.词法学造词法:附加式、重叠式、音变式、转类式2.句法学造词法:主谓式、谓宾式、补充式、并列式、主从式、其他格式3.修辞学造词法:比喻式、借代式、夸张式、敬称式、谦称式、婉言式、对比式、仿词式4.语音学造词法:取声命名式、取声表情式、单纯拟声式、双声式、叠韵式、合音式、音译式5.综合式造词法:词法内部综合式、句法内部综合式、词法—句法综合式、语音—句法综合式、修辞—句法综合式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1983.7)现代汉语的构词方法,有四大类型:1.形态构词(词根前附加前缀、词根后附加后缀)2.语音构词(拟声格、双声、叠韵格、叠音格3.语义构词4.句法构词(修饰格、支配格、并列格、因果格、注释格、说明格)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11)✿词汇材料式:结合法、叠连法、改造法、转化法✿语音材料式:拟声法、表情法、联绵法、音译法✿混合材料式:半表音法、半表意法、半音译法、音译糅合意译法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4)1.音义任意结合法2.摹声法3.音变法4.说明法5.比拟法6.引申法7.双音法8.简缩法(二)造词法的类型1.音义任意法2.摹声法3.音变法4.说明法5.修辞法6.引申法7.双音法8.简缩法1. 音义任意法用某种声音形式任意为某种事物命名的方法。
《构词法的发展》PPT课件

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趋向
► 一、词由音节构成,趋向复音化 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中古以后, 汉语词汇趋向于复音化,新词的构成主要 是借助于词素合成的句法手段。
► 二、词义引申变化,日趋复杂灵活 词义的引申和变化,是汉语词汇丰富发展的 一个重要方面。
颠覆我国家。(左传成公十三年)
上古汉语复音词词类的发展趋势表
复音 词个 数
名词
墨子
1324 805 60.8
屈原 赋
994
438 44.1
孟子
591 401 67.9
左传
1252 959 76.4
国语
1265 847 67.0
国语 战国 策
1048 2688
865 1999 82.5 24.4
荀子
► 三、不断吸收古词方词,按汉语 特点吸收外来词。
词汇复音化定义
►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 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 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日渐 上升,最终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一 演变现象通常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汉语复音化的原因
►一、语音的简化
► 两种对立观点: ► “语音简化说”——汉语同音词太多,易生
2160 1106 52.5
商君 书
487
387 79.5
韩非 子
2038
973 47.7
睡虎 地秦 墓竹 简 930
676 72.7
先秦 双音 词研 究 615
386 62.8
动词 326 248 97 154 272 112 496 491 66 714 182 139 24.6 25.0 16.4 12.3 21.5 107 18.5 22.2 13.6 35.0 19.7 22.6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两类。
大概情况如下:一、结构助词的发展上古汉语结构助词“之”(《马氏文通》叫介字,杨树达《词诠》叫连词)。
中古产生了“底”和“地”。
二、语气助词的发展金文中语气词“哉”出现了4次,《尚书》里用了112次,“矣、焉、乎”偶尔出现。
春秋以后语气词大大发展起来不,如“也、矣、已、耳、尔、焉、乎、与(欤)、邪、哉、夫、兮、猗”等。
语气词可表达判断、肯定、已然、限制、提示、感叹、疑问等多种语气。
到中古时,上古的许多句首、句末助词逐渐不用了。
但产生了新的语气助词,形成了新的助词系统。
(一)结构助词“的”、“地”字的歷史上古结构助词,“之”字因古汉语所述甚详,此处略讲。
中古新的结构助词,“的(底)”字产生于唐代;“地”产生于六朝。
(1)“的”字“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見於唐宋人的語錄、話本等。
表领属或修饰关系。
例如: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②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河南程氏遺書)③真实底.事作麽生?(《傳燈錄》)④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
(宋張鎡《南湖詩餘》)大家一向都認為“底”字是從“之”字變來的,但它們的語法作用有不同之處。
“之”字必須放在名詞的前面;“底”字的後面可以没有名詞,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构成成名词性“底”(“的”)字短语,这种“底”不能换用“之”。
例如:①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陽谢師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宋王铚默記)②曰:“有幾人病?”師曰:“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傳燈錄》卷十四)③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换了不好底.。
(《朱子語類》)(2)“地”字六朝时,詞尾“地”字已产生。
“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的形容詞和定語,“地”用於連緜詞。
例如:①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方正》)此一節,子思吃紧為人處,活泼潑地.。
构词法学习教育课件

构词法学习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构词法》。
本节课主要讲述构词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词法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构词法的基本概念,理解构词法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构词法进行词汇创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构词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难点:构词法的创新运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构词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构词法的基本概念,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构词法的原理。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运用构词法的实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练习巩固:学生根据构词法的要求,现场创作新的词汇,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构词法:1. 基本概念2. 运用技巧3. 创新实践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构词法,创作五个新的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2. 请从课本中选取一个词汇,运用构词法进行创新,并运用到一句话中。
答案:如:课本词汇:太阳。
创新词汇:阳光(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起去公园散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构词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词法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构词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下一节课将对构词法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构词法》。
构词法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方式构建新词的方法。
《汉语史》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教案

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介+宾”位于动词前,构成处置式。
它有三种形式:“以”字、“将”字式和“把”字式。
王力说:“在上古时期和中古的上半期—即七世纪以前,汉语里还没有处置式的存在。
在现代汉语里用处置式的地方,在唐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动宾结构。
”(一)汉语“以”字处置式在商代金文中就产生了。
补例:①女乃敢以.乃师讼。
(《 匜》)(以:把)②乃师或以.女告。
(《匜》)典籍中的例子,如:①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万章上》)②故以.桓母之丧告天诸候。
(《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和“把”在唐代以前都是纯粹的动词。
例如:①无将.(赶)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②阙党童子将.命(传话)。
(《论语·宪问》)③禹亲把.(拿着)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墨子·非攻下》)④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
(李白诗)⑤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
(李频诗)(“把镜看”,看的是“两鬓”。
)(二)唐代“将”、“把”开始虚化为介词,成为处置式:⑥醉把.茱萸子细看。
(杜甫诗)(1)先是“将”字式的产生。
①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杜甫《寄李十二白》)②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
(杜甫《泛江送魏十八》)(2)中晚唐以后,“把”字句处置式更加普遍起来。
①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宫把卷..看。
(“把卷看”,看的是“卷”。
为处置式。
)②莫把杭州刺史.....欺。
(白居易诗)③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
(皮日休诗)处置式与表工具的区别:在处置式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不能再有宾语;表工具的词组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因为动词前面的谓语形式只起着状语的作用。
但在表工具语和表处置语中,用“将”还是用“把”是不论的。
如“那个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第三十二回),“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
(《水浒》第二十二回)(三)但直到清代,工具语和处置语中的介词才有了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节词到复音节词的道路前进的。
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
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节词大量增加。
现在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言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上古汉语的语言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音相比较,也显得复杂些。
有些字在上古是不同音的,到中古变为同音了(虞:愚;谋:矛;京:驚)。
从第八世纪起,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倍。
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又比第八世纪的实际语言简化了一倍以上。
单音词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势必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
汉语的词的复音化正是语言简化的逻辑结果。
今天闽粤各方言的语音比较复杂,复音词也就少得多,可以作为明确的例证。
另一因素是外语的吸收。
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自然也是复音词。
上古外来语言如“琵琶”、“葡萄”、“苜蓿”、“薏苡”、“荔支”,中古外来语如“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如“鸦片”等,现代外来语如“沙发”、“逻辑”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甚至原来是单音词,译出以后也可以变为双音词,例如“伏特”,“吉普”,“坦克”等。
如果是意译,就更非复音不可。
汉语新词的产生,其重要手段之一,本来就是靠仂语的凝固化。
至于吸收外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
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
例如“火车”、“电话”、“发动机”、“火车头”,至少有两个音节。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概况: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
从史料看来,秦汉以后,汉语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五四”以后,同于受西洋文化节的影响,双音节词大大增加。
凡三音节以上的词,都可以认为是词组,如发动机、社会主义。
所以说,汉语词复音化的道路,就是双音化的道路。
从先秦的史料看来,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
1、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大夫”等,已经老早由词组变了单词。
例如:①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书经·立政)②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经·乾卦)③百辟卿士,媚於天子..。
(诗经·大雅·假乐)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⑤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诗经·小雅北山)2、形容词。
例如:①商纣暴虐..,鼎迁於周。
(左传·宣公三年)②燕燕于飞,差池..其习。
(诗·邶风·燕燕)③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邶风·击鼓)3、动词。
例如:①为命,裨谌草创..之,东里..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世叔讨论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②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扰乱..我国家。
(左..我同盟,倾覆传·成公十三年)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
汉语由单音词过度到双音节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已经非常丰富了。
现在我们之从三篇变文里举出一些变音次来看,就会觉得它们是出乎意外的多,而且多数一直传到现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例如:思量悲哀欢喜疲劳踊跃恭敬容许供给赞扬惊惶抛弃忍受寻求慈悲疲倦指挥报答非常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的优势。
但是,复音词比单音词多得多,那是毫无疑问的。
(二)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并列结構(1)并列名詞變為雙音詞:①諸侯不仁,不保社稷..。
(孟子·離宴上)..,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②鄭人怒君之疆場..。
(《左傳·成公十三年》)③帥我蟊賊..。
(《左傳·成公十三年》)..,以來荡摇我邊疆④虔劉我邊陲..。
(《左傳·成公十三年》)⑤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學而)⑥哀公同弟子..孰為好學。
(論語·雍也)⑦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同上,子路)(皮肤、手足、骨节、音乐、图画、树木、道理、宾客、声音、亲戚、耻辱、牺牲等等。
说明:多为同义连用形成。
)(2)形容词并列。
例如:①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②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论语·尧曰)③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孟子·万章下)④吾党之小子狂简..。
(论语·公冶长)(又如:暴虐、故旧、荒芜、充实、空虚、穷乏等等。
说明:也多为同义连用形成。
)(3)动词并列。
例如:①文公,绥靖..诸侯。
(左传·成公十三年)②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③疾病..。
(孟子·滕文公上)..相扶持④然后知生之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上)(又如:征伐、生活、沐浴、流行、尝试、讴歌、离散、颠覆、稼穑等。
多为同义连用,个别为反义并列。
)上古汉语同义词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1)方言词的大量运用并进入普通词汇。
如:①虎—於莬..。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莬。
”②火—燬。
陆德明《释文》:“或曰楚人名燥,齐人曰燬,吴人曰(火尾hui)。
”(2)古今词的并存。
古词在口语里被别的词所代替,口语词进入书面语后,新词和古词组成同义词。
如:①甲(古语)—铠(今语)②涕(古语)—涙(泪)(今语)(3)同源词并存。
如:①愁—慅、骚三字同源同义。
“愁”上古幽部床母,“慅、骚”幽部心母。
《释文》:“慅(cǎo),忧也。
”《国语·楚语上》“迩者骚离”韦昭注:“骚,愁也。
”②民—氓、甿、萌四字同源同义。
上古“民”真部明母,“氓、甿、萌”阳部明母。
双声旁转。
都指百姓、农民。
(4)词义引申的交叉。
如:①道—说,“说”的本义是谈说、讲述,“道”的引申义有“说话、讲述”之意。
②辟—戾,“戾”本义是“弯曲”,二字引申义均有“罪行、罪恶”义。
(5)语音的分合变化。
如①猋—扶摇,旋风、暴风。
②椎—终葵,捶击、槌。
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卦)(修饰关系变为词。
)②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大雅·大明)(修饰关系变为词。
)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论语·述而)(修饰关系变为词。
)(另如“大人、小人、丈夫、诸侯、上帝、寡人、中国、匹夫、”)④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诗·豳风·七月)(领属关系凝固为词)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领属关系凝固为词)(三)历代产生的联绵词:叠韵的。
如:①趣舍异路,未尝接殷勤..之余欢。
(《报任安书》)②日暮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世说新语·任诞》)双声的,如:③群公百僚莫不咨嗟..。
(蔡邕《陈太丘碑》)④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
(《世说新语·赏誉》)非双声叠韵的,例如:①与我勾当..家事。
(唐薛调无双传)(四)双音副词和连词新兴的双音副词和连词可以分为两种:(1)在原来副词或连词的基础上发展为双音词。
例如:①召汤而囚之夏昼,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②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同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
(班固《两都赋序》)③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事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岂可重以芟荑,加之翦裁?(萧统《文选序》)④虽然..异姓,结为兄弟。
(三国志通俗演义.祭天地桃园结义)(这种“虽然”只等于“虽”的意思)(2)由词组发展为双音词。
例如:①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赞引贾谊过秦论)②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遇,……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同上)③故其着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④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世说新语·文学)(又如“可以、如今、莫非、万一”等。
)(五) 简称发展为语词汉语由单音词占优势发展为由双音词占优势,这是自然的趋势。
有些双音词连用,可以采取习惯的简化说法,有些多音的专名也可以采取简称,这些简化说法和这些简称用久了,就变成了双音词。
令人不再感觉到或不大感觉到是简化说法和简称了。
这就使语言的发展得到了平衡。
例如:党委一一中圃共产党委员会地铁一一地下铁道投产一一投人生产保密一一保守机密鞍钢一一鞍山钢铁公司高校一一高等学校高速一高速度女排一一女子排球队女篮一一女子篮球队指战员一一指挥员和战斗员以上所举的例子。
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报刊上只是简称,不见全称,或罕见全称,如“指战员”、“党委”、“地铁”、“保密”、等。
这是完全词语化了。
第二类是常见简称,少见全称。
如“鞍钢”,“女排”、“统战”、“投产”等,这是准词语化,还没有完全词语化。
第三类是简称、全称的频率差不多,如“高速”、“知青”等。
但是第二类和第三类都有可能发展为第一类,像“投产”、“知青”就有这种倾向。
看来,简称的词语化,是不可抗拒的趋势。
但也不能滥用,例如有人把“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为“爱委会”,甚至有人把“人造革”简称为“造革”,象这样的简称,恐怕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汉语的构词法中,词头、词尾在汉语中不多,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词组的凝固化,如上古的“天子”,中古的“欢喜”等,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
对译外语的新词,也常常经过这条道路:词组→复合词→复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