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共36页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三编 第一章 构词法的发展

词。 • 第二,音变构词也趋于停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基本不再使用。 (2)一些上古通过音变构词构成的词,中古以后其破读音渐渐废弃不用。 (3)中古以后通过音变构词创造的新词数量很少。
第三编 汉语词汇史
构词法的发展
第一章
汇报人姓名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构词
法
一、转化构词
• 转化构词是指在不改变读音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词的意义或词性来构成新词。 • 在滋生词 与原始词分化以后,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往往会为其中一个词造一个新字。 • 通常所说的 “古 今字”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种情况。 • 下面按是否改变词性分别举例。
展
一、近代附加构词法的发展
• 近代以后,附加构词法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原有词缀的用法有所发展;
• (1)后缀 “儿”的发展。近代以后,后缀 “儿”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可以出现在量 词、动词和形容词后。
• (2)后缀 “子”和 “头”的发展。近代以后,后缀 “子”和 “头”的使用范围也 扩大了, 可以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三、重叠构词
(二)部分重叠构词
部分重叠构词是指通过重复一个音节的声母或韵母来构成新词,构成的新词即联绵词。部 分重叠构词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三种。 (3)双声兼叠韵: 蔽芾、绵蛮、辗转、间关、缱绻、燕婉、睍睆、契阔 (均为形容词)
四、附加构词 附加构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新词,构成的新词即派生词。上古 汉语中派生词的数量不多,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
【思考题】
汉语词汇史_

乐器名称有“鼓、磬、庸、龠”等。
7、等级管制名称
商代是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两大
阶级,属于奴隶主阶级的名称有“王、君、
尹、后、公、侯、伯、子、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属于奴隶阶级的名称有“臣、宰、众、
仆、奴、妾、婢、臧、奚”等
8、有关祭祀迷信的名称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除每事必卜外,
每年还要举行多种祭祀。所祀对象有先
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
马、牛、牢”等
5、武器、生产工具名称
武器:兵、戈、弓、弜(bì)、弦、矢、
箙、医、干、殳、刀、斧、戉
生产工具:斤、耒、耜、臿、柄
农田:田、畴、畺
6、有关物质生活方面的名称
包括服饰、饮食、宫室、器用几个方
面。
服饰是和纺织技术分不开的,我国先
民大约7000年前开始掌握纺织技术,商
词较少,虚词更少;兼类现象较多。
(一)名词
已确定的甲骨文中,有名词约800个。
名词的意义包括天象、地理、时间、方位、
动植物名称、物质生活、武器和生产工具、
管制等级、祭祀迷信、人体、亲属称谓等
方面。
1、有关天象、地理的名称
有“日、月、星、火、云、雷、雨、霝、
霋、雪、霾、(雾)、虹、蜺、凤、晕、
晦、啟”等
①树木名称有:木、林、森、竹、柳、
栗、桑、枚
②农作物名称有:禾、麦、来、黍、秫、
稻、穆、粟
4、动物名称
甲骨刻辞里动物名称很多,兽类有“虎、
兕、象、狼、鹿、麀、麛、麋、(麟)、廌、
彘、猴、兔、狐、狈”等。
虫类名称有“虫(huǐ)、它(蛇)、䖵(kūn)、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语的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 现象,却远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
三、专门用语
是指被固定了的专门指称某种事物和意义的词组。 古代:尚书 御史 枢密院 宣抚使 可汗 道台 现代:南京晓庄学院 新街口百货商场 南京大学 简缩
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
后沾沾自喜。你批评我爱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
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
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都是从历代汉语词汇中逐渐发展和丰富的, 下面是一些例子:
A惯用语: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以动宾关系的三字格为主 要结构形式和音节形式,如:开小差,穿小鞋,开绿灯,抓小辫等. 也有非三音节的:钻牛角尖,捅马蜂窝,唱对台戏.
出于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 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
返回本章目录
同源词-2
1.声近:这组词的读音必须相通。
声母
双声--声纽相同。 对转--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
叠韵--属同一韵部。
韵母 对转--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尾有对应关系。
2.义通:这组词的意义相同、相近、相关。
3.古证: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
新词产生的途径
C、有的是出于避讳
箸→筷子
新词产生的途径
D、有的是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变化 E、还有的是由于社会心理的影响
新词产生的途径
5、词义演变产生新词
新词产生的途径
6、词组成词 如:门户,道路、国家、久远、夜市、本钱、得罪,如意、日食。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
《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节词到复音节词的道路前进的。
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
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节词大量增加。
现在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言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上古汉语的语言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音相比较,也显得复杂些。
有些字在上古是不同音的,到中古变为同音了(虞:愚;谋:矛;京:驚)。
从第八世纪起,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倍。
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又比第八世纪的实际语言简化了一倍以上。
单音词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势必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
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
汉语的词的复音化正是语言简化的逻辑结果。
今天闽粤各方言的语音比较复杂,复音词也就少得多,可以作为明确的例证。
另一因素是外语的吸收。
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自然也是复音词。
上古外来语言如“琵琶”、“葡萄”、“苜蓿”、“薏苡”、“荔支”,中古外来语如“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如“鸦片”等,现代外来语如“沙发”、“逻辑”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甚至原来是单音词,译出以后也可以变为双音词,例如“伏特”,“吉普”,“坦克”等。
如果是意译,就更非复音不可。
汉语新词的产生,其重要手段之一,本来就是靠仂语的凝固化。
至于吸收外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
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
例如“火车”、“电话”、“发动机”、“火车头”,至少有两个音节。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概况: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
从史料看来,秦汉以后,汉语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五四”以后,同于受西洋文化节的影响,双音节词大大增加。
凡三音节以上的词,都可以认为是词组,如发动机、社会主义。
所以说,汉语词复音化的道路,就是双音化的道路。
从先秦的史料看来,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
1、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大夫”等,已经老早由词组变了单词。
第三章词汇的发展

张清常《胡同与水井》“我国北方一些城市特有 的‘胡同‘这个词始见于元代,可能借自蒙古语 的水井。” 还有学者认为“胡同”合音为“巷”。朱骏声《 说文解字通训定声•丰部》“今京师呼巷为胡同, 胡同合音为巷也。”
12/1/2019
(二)满语借词 满族前身是女真族,早就和北方汉族人民交往密 切,已有一些词借入汉语 例:阿马 也作“阿玛”女真语ama音译。 父亲。 元 关汉卿《调风月》一折“这书房存得阿马,会 得宾客。”到现在满族人民还是沿用的这个称呼。
“爸”“妈”很可能是一个来源。(p575) 从语音上推测演变的合理性。
12/1/2019
“儿”在先秦只是“孩子”的意思,到了汉 代,“儿”字就兼有“儿子”的意义。 “祖”:凡是祖父的一辈和自祖父以上的皆 称“祖”,不限于一代。
12/1/2019
“伯”“叔”在上古只用于排行。“伯”是老大, “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伯”“叔”有时也可以只指长幼,并且通用于 男女。在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 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叔”。到了 中古时代,才能单用“伯”“叔”来代表父辈。
12/1/2019
第五十六节 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
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特点:1.尽量利 用意译;2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12/1/2019
(一)尽量利用意译 摹借:把外语中的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用同
样的构成方式搬到自己的语言里来。 例:铁路 英语“railway”
12/1/2019
(二)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现代汉语中的意译的词语,大多数不是汉人自己 创译的,而是采用日本人的原译。换句话说,现 代汉语吸收西洋词语是通过日本语来吸收的。中 国人介绍西洋文化在日本人之后,因此有可能通 过日本语来吸收西洋文化。(第一种是利用古代 汉语原有的词语,给予新的涵义;第二种是利用 两个汉字构成双音词,这些双音词按照汉语原义 是讲得通的。)
《构词法的发展》课件

音变构词是通过改变词的语音形式来构成新词。根 据所改变的语音成分的不同,音变构词可以分为变 调构词、变纽构词、变韵构词等。
(一)变调构词
变调构词是指通过改变声调来构成新词。
1、动词—名词 处:居住——处所 《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
以宫室。” 《史记》:“迁徙往来无常处。”
第九章 构词法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构词法
• 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是单音节词占绝对优 势。因此,上古汉语构造新词主要是通过改变 词的意义或语音形式来实现的。
• 上古的构词法有:别义构词,音变构词,重叠 构词,附加构词,复合构词。
• 其中,别义构词和音变构词是单音构词法,重 叠构词、附加构词和复合构词是复音构词法。 上古汉语以单音构词法为主,复音构词法为辅。
的用法有所发展;第二,产生了一些新的词缀。 (1)后缀“儿”的发展。可以出现在量词、动词和
形容词后。 留些儿与我见见儿也是人心。(《金瓶梅》) (2)后缀“子”和“头”的发展。可以用来表示抽
象的概念。 做个样子,方可使以下士大夫行之。(《朱子语
类》) 我好意请你,你倒起这样歹念头。(乔吉《两世姻
二、中古附加构词法的发展
上古的词缀到中古以后大多不再使用,只有形容词 后缀“然”仍然是一个能产的后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新的词缀形成新的构词。 (1)前缀“阿”“老”。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此是天上老鸭鸣,人间老鸦无此声。(顾况《乌夜啼》)
三、重叠构词
重叠构词是指通过重复一个音节的全部或部分成分 来构成新词。重叠构词又可分为完全重叠构词和部 分重叠构词。
构词法课件课件

的)
的)
的)
golden(金色的) wooden(木制的) woolen (毛纺的)
第15页,此课件共41页哦
后缀法——副词后缀
3. 构成副词的常用后缀有:-ly, -ward, -wise等。例如:
后缀
例子
-ly -ward
terribly(可怕 地)
eastward(向 东方地)
regularly(定期 地)
(2) 动词的ing 构成
心不在焉的
头发灰白的
English-speaking
peace-loving
第21页,此课件共41页哦
3.转换法——综述
三、转换法(conversion)
在词形不变的情况下,把一个单词由一种词性转换成另一
种词性,而没有加任何词缀,这种构词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
法种类很多,但数量最多的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和由动词转化
后缀 -ise/ize -en -(i)fy
例子
realize(实 modernize(使 summarize (总结)
现)
现代化)
widen(加 strengthen(加 darken (使变暗)
宽)
强)
verify(证 modify(修饰) beautify (美化) 实)
第17页,此课件共41页哦
的)
-less
fearless(无 useless(无用的) helpless (无助
畏的)
的)
第13页,此课件共41页哦
后缀法——形容词后缀
后缀
例子
-ish selfish(自私的)childish(幼稚的) bookish (书呆子气 的)
-ive collective(集 decisive(决定性 native (本国的)
第一章 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⑵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地域或方位。如: 东风 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内子 卿大夫的嫡妻。《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赵姬) 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云汉 天河。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 天。” ⑶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时间。如: 晨风 鹞鹰一类的猛禽。 《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 郁彼北林。”毛传:“晨风,鹯也。” 后生 后辈,后一代。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 来者之不如今也。” 朝阳 山的东面。《 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 朝阳。” 《诗·大雅·卷阿》:“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⑸结构特点 重言词可以带词尾,也可以放在别的形容词后 面。 侃侃如 和乐或刚直的样子。《论语·乡党》: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郁郁乎 文采盛美的样子。《论语·八佾》: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芳菲菲 香气浓盛的样子。《楚辞·离骚》: “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杳冥冥 昏暗不明的样子。《楚辞·九歌·山 鬼》:“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
⒉⒈⒈双声叠韵的单纯复音词
这类词两个音节之间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兼叠韵 的关系
⑴双声
觱发 帮母双声。寒风凛冽。《诗·豳风·七月》:“一之 日觱发。”毛传:“觱发,风寒也。” 踟蹰 定母双声。走来走去,徘徊。 《诗·邶风·静女》: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靡曼 明母双声。华丽、柔美。《吕氏春秋·本色》: “靡曼皓齿。”高诱注:“靡曼,细理弱肌美色也。”
本义的探求本义的探求上方臼置其下薜尘籀文的尘由三个鹿和两个土构成土插在三个鹿之中象群鹿奔跑扬起尘土本义的探求解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义的结合不存在物象关系沙沙子在水底水少沙见是语义的结合不存在物象关系本义的探求部件意合标志着它们直接和语言结合意化必同时有音形声相益成为可能同义词的定义两个词的义项偶然发生了相同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语境中可以互相置换使用我们称他们在某义项方面互为同义词同义词举例一的同义词在整体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