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在中国通行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并不能全面解释词义的演变。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对词义的演变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看法。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并对词及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标签:词义位古今演变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词汇是语言中发展最为快速,最为活跃的部分。
20世纪30至60年代,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将保罗关于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和其他”的四种类型,定为“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
实际上,词义演变远比这“三分说”复杂。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将词义的演变概括为义位的易位,义位的产生与消亡,义位的丰化与简化。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9月第1版)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以窥词及词义的演变。
一、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没有丝毫变化的词是不存在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词基本不变”是指在所指相同的情况下,古今用词基本不变。
例如,在古汉语中“岸”有三个义位:河岸;崖;高。
到现代汉语中,“岸”的“高大”义独立出来,即表“河岸”的“岸”与表“高大”的“岸”成了两个词①。
但在“河岸”这一所指上,古今用的是同一个词——“岸”。
“词义基本不变”是指词的核心义位不变,其他义位或有变化。
义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同一词位而言,其义位往往既有丰化又有简化。
如“天”,无论在古代汉语②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核心义位都是“天空”;其在古汉语中的一个义位“在人额头刺字涂墨的刑罚”,随着古代残酷刑罚的废除,也成了历史义位。
这是义位的简化。
但“天”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义位“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是古汉语中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义位的丰化。
据我们统计,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词共有78个,占全部词的39%。
如天、星星、风、平原、今年、春天、除夕、月、午后、光、矿、动物等。
尽管这些词在词义上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成分。
古汉复习整理(荆贵生版)

绪论从广义上讲,在现代汉语之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前为古代汉语,五四运动后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时期,隋唐宋为中古时期,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以上四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属于仿古作品);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
第一单元第一节语文工具书:专为读者考查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9353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分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本书共收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47035字),按照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首(214部首)。
按照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3年出版修订版。
收字三千七百多个,另外酌收了两千多个双音词。
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经籍籑诂》清人阮元等编纂,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出版了影印本。
古代汉语专题

古代汉语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
”这句话中,“蚤”和“早”的关系是A、异体字B、古今字C、繁简字D、通假字答案:D2.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且表示比喻的是A、船载以入B、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C、范雎到秦,王庭迎D、(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答案:D3.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乡: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答案:D4.在“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中的“官府”与“葡匐”分别是A、合成词、连绵词B、合成词、单纯词C、词组、单纯词D、单音词连用、词组答案:C5.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是A、贡财败贞B、锦锯钙锥C、摩孥拿拜D、昩景昶昙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谓语前置的是A、大哉,尧之为君!B、子邪,言伐莒者?C、吾谁欺?欺天乎?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7.下列句子,有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句子是A、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B、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以拙人。
C、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D、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人。
答案:A8.下列各句中,有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D、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答案:D9.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射之,豕人立而啼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踵门而告文公答案:A10.在“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和“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中,“睡觉” 与“消息”分别是A、合成词、合成词B、词组、词组C、合成词、词组D、词组、合成词答案:B1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D、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2)要注意其细微性 水 古:河流;水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 渡头。”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好 古:女子貌美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史记·滑稽列传》:“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3)要注意其复杂性
虫
本义:蛇
古时曾泛指一切动物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 食物煮成的汤。如“菜汤、羊汤、肉汤” 等。
10 树:本义种植、栽植。《管子·权修》“一 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由种植、栽植 引申为栽植的对象——“树木”。
二、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一)词义褒贬的变化 1、由褒义变爲贬义
(四)盗、窃 “窃”是指“盗窃”,偷东西。如“ 窃货日益”(《荀子·修身》)。“盗”相当于今天的 “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 奴隶或农民的称呼。如“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 ”(《旧唐书·黄巢传》)。“窃”除指“偷”以外, 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 ·孙膑列传》)。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①臭:如《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 象兰草一样芳香)。” 如《礼记·大学》:“如恶恶 臭。”
②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 “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 无以铸兵。’故以铸钟。”今义“金”专指黄金。
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 部》:“宫,室也。”
现代:昆虫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 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文学院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古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发展史的新篇章——读钱宗武先生《今文(尚书)词汇研究》

充分 占有 资料 , 仔 细分 析 资 料 , 博观约取 , 择 善 貌 。选择 各个 时代 具 有典 型 语 料 价值 的专 书 作 为 文 ,
从 而 克 服 了一 般 学 人 囿 于所 见 的 意 、 必、 固 语 料样 本进 行 详 细 的词 汇 描 写 , 进 而 演 绎 规 律 和 而从 , 特点 , 就可 以构拟 各 个 时代 的词 汇史 ; 有 了各 个 时 之弊①。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6—1 5 . [ 作者 简介] 朱宏胜( 1 9 6 8 一) , 男, 安徽 岳西人 , 黄 山学院文 学院副教授 , 博 士, 研 究方向 : 先秦文 学。
总第 1 3 3 期
朱宏 胜 : 古汉语词 汇学和汉语词汇发展史 的新篇章
・ 4 3・
打下 了一 个 坚 实 的基 础 , 其 不 少 突破 性 的 研 究 与 武先 生 以今文 《 尚书 》 为研 究上 古 代汉 语 词 汇史 无
发现填补了以今文《 尚书》 词汇为核心的古汉语词 可 替代 的弥 足 珍 贵 的语 料 , 不 仅 为古 汉 语 词 汇 学
汇 和汉语 词 汇 发 展 史 研 究 的许 多 空 白, 开 辟 了汉 和汉 语词 汇 发 展 史 研 究 找 到 了 一个 最 佳 切 入 点 , 取 舍裁断 , 精准解 剖, 在 纷 繁 语词 汇学研 究 的新领 地 , “ 谱 写 了古汉 语 词 汇学 和 更 是凭其 识 断 能 力 ,
《 尚书》 学研究资料包括 《 尚书》 文献 资料 和
兀 兀穷 年 、 目不窥 园 , 采铜 于 山 、 排 比谨 严 , 知 源 明 《 尚书》 学研究 的理论参考资料。钱先生进行《 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0/13
(4)吸收外来词
3.意义的变化(P112)
外来词的意义范围比原词小。如伽蓝。 外来词意义范围比原词大。如和尚。 外来词增加了新义。如劫(极长一段时间-大 灾祸)
思考:胡琴、酒吧、面的等是外来词吗? 引进外来词哪种方式比较好?☆
2018/10/13
音译词
葡萄:
2018/10/13
意译词
世界:
相当于“宇宙”,包括四方上下,古今往来。《楞严经》: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烦恼:
佛家指身心为贪欲所困惑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智度论》: “烦恼者,能令心烦,使作恼,故名烦恼。”
一、基本词汇古今沿用,变化不明显
1.基本词汇的沿用:
基本词汇:全民性、稳定性、能产性 主要类别
(1)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的名称:风 云 雷 电 冰 霜 天 地 日 月 星 山 (2)关于方位、时令的名称:东 西 南 北 上 下 左 右 前 后 春 秋 (3)关于身体部位、器官的名称:人 手 口 耳 胃 胸 面 心 骨 肉 (4)关于亲属称谓的名称:父 母 兄 弟 妹 子 女 夫 妻 舅 姑
2018/10/13
古今沿用的复音词
天下 制度 葡萄 修饰 殷勤 劳苦 国家 人民 琵琶 扰乱 正直 贪婪 天文 规则 犹豫 讨论 荒芜 光阴 地理 号令 参差 恐惧 逍遥 君子 道德 法度 草创 经营 萧条 主张
2018/10/13
一、基本词汇古今沿用,变化不明显
2.基本词汇的缓慢变化
2018/10/13
音译词
南无:
也作“那膜”、“南摩”,梵语namas的音 译,意为“归命、恭敬、信从”。《洛阳伽蓝 记》:“(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三昧:
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为“正定”,指屏 除杂念,专注一境。佛家认为修行证得三昧, 就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因而引申为奥妙、精 髓。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 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变声造词:如大-太;黑-墨;三-驂 变韵造词:内-纳;冒-雾;民-氓 变调造词:衣-衣;好-好 兼有声韵调变化:恶-恶;解-解(懈)☆
2018/10/13
(3)复音化
原因:
外因:外来语的影响 内因:表义的精密化;语音系统的简化
途径:
语音——联绵词,叠音词(单音舒而叠,叠而 绵) 语法——复合词 语用——偏义复词等
2018/10/13
音译加意译词
尼姑:
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梵语称 bhiksuni(比丘尼), 省译为“尼”,加语素“姑”。
阎罗王:
梵语yamarāja,音译“阎摩罗”,意“鬼王”“地 狱王”。简化音译部分加语素王。
忏悔:
梵语ksama,音译为“忏摩”,省译为“忏”,意为 “自陈己过,悔罪祈福”。加语素“悔”构成复音词。
2018/10/13
(5)关于生产劳动(渔猎、畜牧、工农业等)的词汇: 田 马 牛 羊 虎 鱼 谷 稻 麦 铜 盐 铁 (6)关于物质文化(如建筑、衣服、家具等)的词汇: 笔 衣 房 屋 门 窗 家 堂 (7)关于行为动作的词汇: 行 走 进 退 出 往 来 笑 谈 吐 收 持 (8)关于事物性状、数目的词汇: 大 小 多 少 方 圆 轻 重 长 短 易 难 富 贫 三 六 九 十 百 千 万 寸 尺 匹 株 张 ☆
(1)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单音基本 词转为语素。如月-月亮。 (2)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行业语等可以相 互转变。如嘴;太阳、朕。 (3)词在沿用,词义具体内容发生了转化。 如布、灯、脚。
2018/10/13
二、大量新词产生,吸收了部分外来词
1.新词: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 的需要而新产生的词 。 2.产生原同源孳乳
3.依据:古书中的训诂
《说文》:“顶,颠也。”又:“颠,顶也。” 《说文》:“溢,器满也。”又:“盈,器满 也。”
4.区分
古今字与同源词 解 -懈 没 -殁
5.作用:帮助理解和掌握词汇系统
2018/10/13
(2)音变造词
音变造词:是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意义 有联系的新词的构词形式。 方式:
2018/10/13
(4)吸收外来词
1.外来词:通过语言接触或模仿所引进的另一种 语言中的某些词 。 2.类别:
A.音译词:如葡萄(大宛语),西瓜(女真语); 南无、三昧(梵语);歹(蒙语,tai);阿马(满 语,ama) B.音译加意译:如尼姑,阎罗王,忏悔等(佛教) *C.意译词:如世界,烦恼,导师,平等(佛教)
(1)同源孳乳
1.同源孳乳: 由同一根词派生出一组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密切关系的 一组词。如:疏-梳;比-篦;坫-店 2.同源词: 特点:常常以某一概念(根词义)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 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概念。 小犬为狗,小熊、小虎为豿,小马为驹,小羊为羔。 水缺为“決”,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 为“渴”。 2.判定 读音相同或相近:以先秦古音为依据 词义相同或相关 属同一个来源:有共同的语源义素。 ☆
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制度的变化:革命、发展、和谐 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大太
2018/10/13
二、大量新词产生,吸收了部分外来词
3.产生方式
(1)同源孳乳:同源词(参见) (2)音变造词: (参见) (3)复音化: (参见) (4)吸收外来词: (参见)☆
2018/10/13
也作“蒲桃”、“蒲陶”。大宛语bādaga的 音译。《史记· 大宛列传》:“大宛在匈奴西南, 在汉正西……有蒲陶酒,多善马。”
西瓜:
女真语xoko的音译,更早则来源于齐尔德语 的seko,sego。西瓜原产非洲,传入中国甚 早,也叫“寒瓜”“绿沉瓜”。《新五代史· 四 夷附录》:“(胡乔山)始食西瓜,云契丹破 回纥得此种,……大于中国东瓜而味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