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史

第三部分汉语语法史第一章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第一节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
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
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
如:王入。
(《丙》32.5)方亦侵我西鄙田。
(《菁》2.29.3)壬戌卜,今日王省。
(《合》32954)2.动词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
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
如:贞:我不其受年?(《粹》868)王勿渔,其狩。
(《佚存》656)3.形容词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
如: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甲》3639)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吉。
(《佚》347)4.数词、量词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
如: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
(《通》486)隻(获)兔七,隹卅。
(《续》3.18.1)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
如:易(赐)贝二朋。
(《南坊》3.81)车二丙。
(《佚存》下915)5.代词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情态副词:又、亦、乃,等。
汉语语法研究概况课件

•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 定俗成謂之實名。”
• 一些学者在给经书作注时,注意一些词的用法。 • 《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 • 《春秋∙庄公十年》:三月,宋人迁宿。
二、草创期
• 二、草创期(1898~1936)
• 马建忠(1845~1900)1875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摹 仿拉丁语系著《马氏文通》,出版于1898年。这是 中国语法学创立的标志。
• 此后,中国语法著作风起云涌。有五种类型: • 1、验证派。以英语作蓝本,用汉语进行论证。代表:
严复《英文汉语》用汉语解释英语语法。 • 2、摹仿派。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完全仿照《马氏文
• 2、出版新著作:如陈望道《文法简论》(197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现 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 3、开始研究外国新理论,如转换生产语法,生成语义 学。
• 4、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 中国古代的语法研究颇具特色,系统的语法研究虽然迟 迟未至,虚词的研究却十分发达。主要原因有二:
三、革新时期
• 三、革新时期(1936~1949)
• 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标志汉语研 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陈望道发起关于文法的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出现了三部专著。
•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0)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5年成,1948年上海开明
•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 • 吕叔湘《语法学习》(1951) •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第一讲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把汉语语法研究划分为若干时期,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进程。
确定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必须考虑三个因素:1、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革新;2、社会变革的影响;3、语法研究本身呈现的特点。
基于此,分为:一、语法研究的酝酿、萌芽期(公元前475年---1898年)二、语法研究的引进、初创期(1898---1936)三、语法研究的探索、革新期(1936---1949)四、语法研究的发展、繁荣期(1949---1976)五、语法研究的深入、开拓期(1949---今)一、语法研究的酝酿、萌芽期(公元前475年---1898年)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4)对话集《克拉底洛斯》:来源问题,并把词分为名词和动词两大类。
希腊第一本语法书---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罗马---以希腊语的研究作参考,编写了拉丁语语法。
印度---梵语。
巴尼尼:梵语语法,“所有语言中最完备的语法”。
中国---先秦荀子《荀子正名篇》秦汉“传注”《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说文解字》《方言》《广雅》《切韵》《千字文》《词源》等清代传统语文学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儒的研究已经从个别词义的诠释发展到进行综合性论述,尤其在“虚字”研究方面贡献最大。
1、早期朦胧的语法观念荀子《正名篇》《公羊传•何修解诂》2、中期对语法现象的初步归纳《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南宋陈骙的《文则》3、后期对虚字的专门研究在元代以前有关语法的论述都是零零星星散见于各种书记之中,主要有:一、经书注释,二、训诂专著,三、字典,四、音韵学专书,五、诗话词话文典,六、笔记、杂志等。
像陈骙《文则》那样比较集中阐述语法修辞的书是很罕见的。
到了元代,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研究虚字用法的专著:卢以纬《语祝》。
清代对虚字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
从元至清,此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虚字专著是(元)卢以纬《语祝》、(清)袁仁林《虚字说》、(清)刘淇《助字辨略》、以及(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

温锁林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法学名著推荐书目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语法答问》, 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邢福义:《邢福义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 化,所以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多功能的状 态。因此,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 应关系是复杂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主、宾语 名词
谓语 动词
定语 形容词
状语 副词
这样,很自然地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 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 动词+名词: 广播新闻(动宾) 广播事业(修饰); 广播赵忠祥(主谓)。 动词+动词: 研究讨论(并列); 打算回家(动宾) 挖掘出来(动补); 研究结束(主谓) 访问回来(连动); 讽刺说(状中) 养殖研究(定中)。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文法》 (对白话文的分析),看到了马建忠“词本位 ”语法体系的毛病,创建了“句本位”的语法 体系,首次把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谓、宾、定 、状、补六大成分,建立了“中心词分析法” 。这在普及语法知识,使语法教学条理化等方 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黎先生模仿纳斯菲 尔德《英语语法》的语法体系,将汉语比附于 英语,非为汉语的真正特点。该书的引论中说 :“思想底规律,并不因民族而区分,句子底 ‘逻辑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可以看 出,从马建忠到黎锦熙,他们都认为不同民族 的思维方式相同,语言特点也必然一致。因此 ,都以西洋语法理论为基础,以模仿印欧语法 为开端,构建汉语语法的模式。
4 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 商务印书馆 5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 语言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 言大学出版社。 6 马庆株:《动词与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

语法是学习语言的“拐杖”,踏着“前人足迹”过河——《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将要告一段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继先前《现代汉语》和目前《语言学概论》学习之后的一门专门针对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专业选修课。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大都不注重对汉语语法的学习,表现的过于“轻视”、淡化。
所以语法大多成为我们的一大盲点。
这门选修课的开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学习语法的机会和平台。
其实,语法学是语言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还是学习语言的拐杖,特别是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生。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它的规律。
语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规律的总结和研究。
我们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中,才不会闹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笑话和错误。
本课程目前共学习了五章。
第一章汉语语法简史。
汉语语法学的建立,通常以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
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起步晚的四个原因以及汉语语法学自1898年建立到现在的四个阶段;重点介绍了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成长发展的历史,并指出汉语语法研究一百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第二章绪论。
绪论一章分为七个方面来说:关于语言,分别从语言的功用、语言的本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认识语言,从而全面的理解语言的定义;关于汉语,明确汉语的重要性和汉语存在的历史,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的特点;语法到底是指什么?给我们指出了语法真正的科学说法;语法和语音、语义,指出了语法和语义分别对语法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语法单位,简单的介绍了语法的四种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及其意义与作用;三组概念关系,简述了语法学中适用于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三组关系(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简单与复杂);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分析指出句法结构中的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三章语素研究。
介绍归纳了语素名称演变的简况;重点从音节、意义和功能三方面介绍了语素的分类、确定语素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需分清的三种界限;简单的介绍了词根和词缀;最后讨论了有关语素研究的若干问题。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一)1949年之前的50年1.前30年语法体系的创建(1)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出版。
该书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
“仿葛郎玛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该书模仿拉丁语法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词本位)。
(2)1924年,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该书继承了《马氏文通》的一些观点,借鉴了J·C·Nasfield的《英语语法,主要从意义出发、以句子为中心来分析语法,分析词性时主张按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属于哪一类,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创立了“句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
2.中国文法革新运动(1)海派:以方光焘和陈望道为代表,发起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
批评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主张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2)京派:出版了三部努力摆脱西洋语法的羁绊,着力探讨汉语特有语法规律的著作。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卷《词句论》(1942),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下卷《表达论》(1944)以语义为纲描写句法,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1944)首先提出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句式。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汉语词可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类,虚词可进一步细分,而实词不能再分。
(二)1949年之后的60年1.前30年(1)前20年语法著作以普及为主,以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为研究目的。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把语法分析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部规范性语法书。
②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和《汉语的构词法》(1957)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连写问题而作的。
③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按词的分布特征给词分类,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引起了词类、主宾语等问题的大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词义 词所承载的所有内容(信息)。 1、特点 (1)客观性 (2)概括性 (3)模糊性 (4)民族社会性
2、词义的演变 (1)扩大 河;同志;果实 (2)缩小 虫;国家; (3)转移 兵;走;闻;爱人;
3、词义的类型 (1)概念义 又称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意义,也是词典解释中 最重视的意义。
基本义不等于词的本义(词源) 注:“兵”的意义
转义 (1)引申义 由基本义或本义推演发展出来的意义。 深: 基本义:指从上到下的垂直距离大。 引申义: 从到里的水平距离大; 深奥; 感情厚,交情密切; 浓; 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很、十分;
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并逐渐 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 帽子:原指戴在头上防雨、遮太阳或装饰品的
3 多义词 具有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 “好”: 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友爱、和睦; 痊愈; 使人舒服、惬意; 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 赞许、同意; 多或久; 程度深;……
词语的多义性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
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
基本义:一个词在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 最常见、最基本的意义。 (常用义 中心义)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3、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词根重叠而构成的合成词。 妈妈 爸爸 哥哥 妹妹 星星 注意: 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的区分 妈妈 姥姥 星星 猩猩
三 词和短语的区分
主要是复合式合成词和短语的区分。 方法:插入法(扩展法) 1、能否扩展; 白菜 白布;新娘 新房; 2、扩展后保持结构一致; 白雪 电车; 3、不能改变意义; 雪白:雪很白/像雪一样白
(2)偏正式 花盆 象牙 唐诗 笔谈 函授 偷听 雪白 笔直 葱绿 飞快 火热 冰凉
(3)补充式 缩小 说明 提高 推广 刷新 降低 书本 车辆 花朵 船只 灯盏 房间
(4)动宾式 伤心 拉手 理发 表态 投资 鼓掌 出席 倒霉 失望 美容 留神 无限
(5)主谓式 心疼 海啸 心虚 事变 耳鸣 霜降
高名凯: “无词类说”
第三节 借用到吸收
一 借用与逐步适应 1 美国描写语言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布龙菲尔德 2 1948 赵元任 《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
注重构词法、造句法中组合关系; 并列 动宾 主谓
主语、宾语不在同一语法层次; “动+宾”,“主+动”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动宾结构的关涉性理解
能否组合成词; 组合的位置是否灵活;
(1) 自由语素 人,山,水
(2)半自由语素 基;语
(3)不自由语素 老+();阿+()
()+家;()+子
注意:1 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的理解 2 语素分类的交叉性,如词缀语素(前缀、后缀) 3 语素分类之间的一致性
三 语素的运用
构词; 网人
释词; 1 赏析 人次 手机 情商 备份 2 黑客 盗版 忘记 白菜 可乐
叠音词
潺潺 翩翩 猩猩 匆匆 巍巍 拟声词:
丁冬 轰隆 扑通 哗啦 叽里咕噜
音译外来词
咖啡 扑克 坦克 沙发 拷贝
合成词
概念: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语。 类型: 1、复合式 (1)联合式 A 语言 土地 询问 收获 购买 美丽 刚才 B 眉目 领袖 开关 骨肉 笔墨 方圆 C 国家 质量 窗户 任务 妻子 忘记
一 流派争鸣
从描写语言研究转入全方位研究:语音 语法 语义 语用 从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从形式描写转向对语言解释; 与其他学科交叉;
二 新研究方法
传统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转换生成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观念认识:
《中国语文》 1989 第五期 编辑部“汉语研究四十年”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基本上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它是否符合汉语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语法中的许多 问题,大至汉语语法的特点,词和词组的划界,词类的区分, 单、复句的划界以及句型的归纳等,小至一个个常用词的具 体用法,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 创新。
一 评价
1 语法分析的优势 句子成分分析法 “两心相照,非心向心”
2 不足 不够严密,不够科学; 词类,合成谓语,句子层次分析欠缺;
二 修改
即《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产生的经过。 1 背景 (1)50年代中期以来,语法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汉
语语法研究和教学得到恢复和发展; 吕淑湘 胡裕树 黄伯荣 张志公 张静 (2)1981年2月—1982年3月 《中国语文》组织了析句 法的大讨论。
二 间接拿来:30年代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1 词在句中充当成分的地位不同 主语:首品 宾语:次品 定语:末品
2 句子分类: 叙述句; 描写句; 判断句; 递系式(兼语式); 连动式; 处置式;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
1 上卷:“词句论” 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2 下卷:“表达论” 开创了意义与形式结合的研究途径。
王力:“以西方语法作为模特儿来研究语法。”
(2)基本组成
字:词类 词:句子成分 次:格
(3)创 新: 非形态性;“中国文字无变也。” 中文有助字; 总结出无主语的句子; 注重虚词和语序研究;
第二节 模仿到借用
一 直接模仿 192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 2 根据意义分析语法; 3 用中心词分析句子;
单义词一般只有一个概念义;多义词至少有 两个概念义。
友谊:朋友间的交情。 花:7个意义都是概念义。
(2)附属义 感情色彩 高尚—卑鄙 厚道—刻薄 语体色彩 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记—铭记 住—居住 形象色彩 形态、动态、颜色和声音等形象感强的词语。 红豆 紫罗兰 鹅黄 墨绿 熊猫 凤尾竹 睡莲 绿油油 笑眯眯 胖乎乎
第一章 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一节 汉字研究到《马氏文通》
一 语法研究回顾 1 汉字研究:
音 音韵学 形 文字学 义 训诂学 称为:“语文学研究”
“小学研究”
2 1898 马建忠《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1)“模仿”“生搬硬套”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 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 所在。”“仿葛郎玛(grammer)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
2 编订了6册《汉语》初中课本,1956年全国推行。 3 1958年秋,停止分科,汉语知识融入语文单元知
识。6册《汉语》精简为一般读物《汉语知识》。 4 1956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得以保留。 5 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第二节 《暂拟系统》的词法
一 词法的主要框架
1 词和词的构成 词的概念理解。
2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汇.语法范畴”; 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类别;
二 词的界定、词的特点、词的主要用法
第三节 《暂拟系统》的句法
句法框架
1 词组的概念 2 句子的概念 3 句子成分 4 单句类型 (1)结构分类
(2)句子成分出现情况 (3)句类 5 复句:划分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第四节 对《暂拟系统》的评价和修改
二 词的分类
1、音节分类 单音词:人 山 水 绿 多音词(复音词): (1)叠音词 悄悄 常常 巍巍 妈妈 奶奶 (2)双声词 仿佛 忐忑 参差 弥漫 蒙昧 (3)叠韵词 殷勤 窈窕 从容 逍遥 玫瑰
2、构成语素分类
(1)单纯词: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单音节单纯词 多音节单纯词: 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A 双声 伶俐 仓促 吩咐 澎湃 踟躇 B 叠韵 苗条 朦胧 堂皇 烂漫 苍茫 C 非双声叠韵: 芙蓉 蝴蝶 鸳鸯 囫囵
区别单纯词和合成词;
明确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练习
试用替换法确定下列词语语素的构成情况。 秋千 模特 蜡烛 哆嗦 课程 口红 计算机 沙发床 玻璃钢 冰淇淋 叽里咕噜
✓ 课后作业: 分析现代汉语语素、词、字以及音节之间 所具有的对应关系。
网名 网站 网校 网址 网页 网吧 网虫 网友 网恋 网龄 网速 网坛
第三章 语言单位
一 语素的概念
第一节 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暂拟系统》城为词素。
(2)最小的;音和义的结合的理解。
A 语言符号的两层三级装置;
B 语言单位的切分;
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二 语素的确定
替 替换的原则 换 法 替换的类型
替换法
➢ 含义 对语言片段的各结构成分进行同类替换。
网络电话 网络经济 网络银行 网络营销 网络小说 网络音乐 网络大学 网络犯罪 网络文学
《现代汉语词典》“人” 字收录 135词。
学 学+(生 习 业 历…… ) 校 ( 高 夜 院 军 …… )+校
电 电+( 话 脑 视 工…… ) 灯 ( 吊 台 马 红…… )+灯
苹 苹+( ?) 果 ( 水 糖 干 芒…… )+ 果
(9)提倡“的”和“地”不加区分,都用“的”。 (10)强调短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短语的功能类型。 (11)说明短语扩展为复杂短语的情况。 (12)明确了短语和句子的关系 。 (13)双部句和单部句改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4)非主谓语句不再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 (15)复句不再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6)句子分析方法重视层次分析法。 (17)将“句群”作为一级语法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