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6 3 . c o m

l 3 4・
第 2期
鲁健骥 : 对外汉语 教学史研究 中值得关 注的几个 问题
汇 聚成 了一 条颇 具声 势 的长 流 。在 回顾这 近 三十 年 的研 究 历 程 的时 候 , 我 们 感觉 我们 已经 打下 了
比较 坚 实 的基础 , 我们 对 学科 史研 究 的前 景 , 充 满 信心 。 最 近几 年 , 本 人一 直尽 力 跟踪 对外 汉语 教 学史 研究 的状 况 , 感 到现在 已经有 条件 对这一 领域 的
第三 、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分 期 。
第 四、 关 于对 外汉语 教 学界 有代 表性 的人 物 和学 术 成果 的人 史 问题 。 最后 , 我愿 意 就我们 还 有 哪些工 作 可 以做 给大家 提供 一些 线 索 。 第 一个 问题 , 牵 涉 到对 “ 对外 汉语 教 学 ” 的界 定 , 这 当然 跟对 外 汉语 教 学史 的研 究直 接 相关 , 但 广 义地 说 , 又不 完全 是学 科 史研究 的问题 。 我 们说 的“ 对外 汉语 教 学 ” , 一般 的解 释是 “ 对 外 国人 的汉 语教 学 ” , 但从 学科 史 的研 究来 说 , 不
较晚 , 至今不 足 三 十 年 。原 因 是 ,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被 作 为 一 个 学科 得 到 确 立 的 时 间不 长 。如 果 从
1 9 7 8年 的语 言规 划会 开始算 起 , 也 不过 四十 几年 。 对 外汉语 教 学史 的研究 , 经历 了一个 从零 散到 系统 、 规 模 从小 到 大 、 从个 别 人 的关 注 到有 组 织 有 规划 的研究 的过 程 。三十几 年来 , 对外 汉语 教学 史研 究 取得 了长 足 的进 展 , 取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作者:何欣潼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31期作者简介:何欣潼(199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摘要:笔者着眼于建国以来,主要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关于汉字教学的代表性论文,总结出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脉络,指出理论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希望有助于推动对外汉字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对外汉字;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144-02对外汉字教学,即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指对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1]在对外汉语研究中,有时也简称“汉字教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时期,已有学者注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

由于受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汉字教学未得以充分重视,研究成果少,空白点多。

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关于“词本位”还是“字本位”的大讨论刺激了对外汉字教学的专门研究,可以说,对外汉字的研究至此才真正起步。

九十年代初期以前(1993年以前),研究者们已认识到汉字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应结合汉字自身规律和特殊性,内容大多以宏观表述为主,较为笼统。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1994年以后),学术界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盛况空前,汉字本体、汉字教学法、教材编排、汉字习得等方面的论述层出不穷,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趋于微观化、专门化、具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发展。

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核心期刊论文分析,对外汉字教学主要涉及三大方面:(1)从教学者角度看,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汉字教学研究;(2)从学习者角度看,包括对汉字认知的调查研究和对汉字偏误的分析,即汉字习得研究;(3)教材编写研究。

一、汉字教学研究汉字和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一部分。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以《中国概况》为个案分析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 为例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然而,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接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次演 示以《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为例,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文化类教 材,探讨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三、教材的优缺点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作为一本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具有一定的优 点。首先,教材的内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习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文化。其次,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情境模拟等形式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教材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材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有时过于强调中 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学习者难以理解。其次,教材在呈现文化内容时有时 过于强调文化的展示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最后,教材的难度较高,对于初 学者来说可能较为吃力。
一、文化内容的选取
《中国概况汉语文化双向教程》是一本以介绍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为主要内 容的教材,其文化内容的选取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教材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 会习俗等,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然而,在选取文化内容时,教材有时过于强调中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 学习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例如,教材在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可能会涉及到 一些具有特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对于中国 学习者来说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于非中国学习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在选 取文化内容时,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接受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 的内容。

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

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发展史研究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在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背景、历史、现状和展望四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发展史及其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

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作为传递文化知识、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发展史,有助于深入了解教材的演化过程和规律,为未来的教材编写提供借鉴。

早期的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主要是在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推广使用的。

这些教材以教授汉字和词汇为主,穿插一些文化背景介绍。

此时,教材的内容偏重于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剪纸等。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专家学者开始投入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一阶段,教材的内容逐渐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不仅包括传统文化,还增加了当代文化、社会现象等内容。

进入21世纪,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

教材在内容、形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加强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介绍。

同时,教材开始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员,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难度。

当前,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的数量和种类繁多,内容涉及中国文化、历史、社会、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形式上,教材包括图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然而,也存在以下问题:虽然教材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但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有些教材过于简化文化内容,导致无法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而有些教材则过于复杂,给学员的学习带来困难。

目前的教材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方面,对于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介绍还不够全面。

这使得学员难以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

尽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教材已经有所区别,但仍然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部分教材并未充分考虑到学员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导致学员的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未来的对外汉语文化课教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文化背景,做到难易适中、内容全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一、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与内涵学科的名称与定位,是关系到学科性质与方向的重要问题。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认为,“教育”比“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对外汉语教学学”是无法成立的,只能称之为“对外汉语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应当定位于语言教学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

李开《汉语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但是,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有必要用“对外汉语教育(学)”来代替“对外汉语教学”,或以“对外汉语教育(学)”的身份归入“语言教育学”并最终归入教育学,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从一开始得不到绝大多数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也与提出“语言教育”概念的初始目的不完全一致;“教育”和“教学”所指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本质区别,这些概念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同时并存,可谓合则兼美。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维持目前学科的名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理论建设中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设置了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成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之下的研究方向。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所处的三级学科地位,刘珣《谈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研究》(《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认为“应用语言学”不能清楚地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教育和教学的性质,反而片面强调了本学科的应用性,忽视了学科的理论性,无法表明本学科作为综合学科的性质特征和愈来愈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趋向。

李泉《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定位》(《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0)》,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则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所应用到的学科的拓宽,也就是应用语言学(狭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学科的拓展,把对外汉语教学看作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仅上下位关系顺理,而且与国内外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相符。

60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之研究_上_施正宇

60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之研究_上_施正宇

* ① ② ③ ④ ⑤
[ C] . 2 0 0 9.

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 0 1 0: 9 8~1 1 1. — — 以《 、 《 徐茗 . 近十年我国对外汉字教学文献分析 — 世界汉语教学 》 语言教 学 与 研 究 》 和《 语言文字应用》 为中心 ⑦ ] ( ) , , ( ) 的考察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 0 1 0 6. ] ( ) 冯丽萍 . 汉字认知规律研究综述 [ 世界汉语教学 , J . 1 9 9 8, 3 . ⑧
2 0 1 5年1月 第1 3 卷第 1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 J a n . 2 0 1 5 V o l . 1 3N o . 1
上) 6 0 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之研究 (

施正宇 , 吕文杰 , 范佳燕 , 房磊
( )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对当代中国6 0 世纪 5 0 年代初期为上 限 , 0年 来 对 外 汉 字 教 学 的 发 展 历 程, 本研究以 2 包括课堂实践 、 理论研讨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等逐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梳理与分析 , 以期做出客观的 评 价 。 本研究将分两个部分展开论述 。 作为这项研究的第一个部分 , 本文以 1 9 9 9 年为研究的下限 。 [ 关键词 ] 历史分期 ; 语文关系 ; 汉字习得 ; 汉字文化 汉字教学 ; ( ) 中图分类号 : 1 9 5 文献标识码 : 6 7 2-1 3 0 6 2 0 1 5 0 1-0 0 1 2-1 1 H A 文章编号 : 1
学出版社 , 2 0 1 1: 2 5 1~2 6 0.
等: 上) 0 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之研究 ( 第 1 期 施正宇 , 6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笔记》一、引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文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对外汉语教育也因此变得愈发重要。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对外汉语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作者系统地探讨了对外汉语教育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也能够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方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作者对对外汉语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

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汉语教育服务。

四、对外汉语教育的教材与评估在对外汉语教育的实践中,教材和评估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对外汉语教育的教材设计原则和评估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探讨,这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教材选择和评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于对外汉语教育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丰富和改进教学方法,细化和提高教材设计,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教育服务。

总结起来,对外汉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谦虚、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这一过程,为中文的国际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文对《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的观点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对于对外汉语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首先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然后分析当前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还会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未来展望也将被提及。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重要性、挑战、未来展望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述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指就中国语言和文化向非汉语国家或地区的人员进行教学的学科,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和研究,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促进汉语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理解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涉及到教学方法、教材开发、评估体系等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汉语文化的传播。

2. 正文2.1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先驱者是严复先生,他以《天演论》一书在19世纪末引进西方哲学思想,为后来的语言教学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近代汉语教学开始在国内外展开,尤其受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动,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材不断创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总第28期)谈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鲁健骥一本文要讲一个我们还知之甚少,但很重要又很诱人的题目,这就是,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发掘与研究。

说其重要,是因为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经过很长时期的积累、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才成熟,成为一门科学。

比如,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百年,但是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没有前面两千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语言学也不会突然出现。

对外汉语教学也如此。

对外汉语教学形成学科,那是很晚近的事。

但是这不等于此前没有对外汉语教学。

事实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已经存在了一两千年了,它也是在不断地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长期的积淀,它才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趋于成熟,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

今天社会上仍然有许多人不承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甚至一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也没有建立起学科意识。

他们认为我们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是故弄玄虚,是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

这种观点,恐怕就是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所致。

问题是,我们自己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还是一片混沌,缺乏研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我们可以看看现有的各种学科,哪一个没有自己的历史?有史有论,是一个学科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近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论”的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史”的方面,显得十分不足。

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很零散的记述。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地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主要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使别人认可,而是为了弄清楚对外汉语教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这中间有哪些有规律的东西,有哪些经验教训,有什么可以继承的遗产。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现在,无论中外,一说起外语教学,一说起外语教学法,都是西方的,好像东方——中国就没有外语教学,就没有外语教学法。

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历史,从来不包括东方的,当然也不会讲到中国的。

我手头有两本外国人写的外语教学史。

一本是加拿大人写的《语言教学2500年》,一本是美国人写的《外语教学简史》。

两本书都是从古希腊罗马写起,却没有一个字是写东方的。

这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作者是不了解东方。

一些正直的学者很为此而遗憾(如英国社会语言学家H udson)。

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作者对东方,对中国抱有偏见。

可我们自己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也缺乏研究,所以说起外语教学法来,也都是把外国人的东西拿来。

那么,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呢?就是从很零散的材料看,并非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也是填补西方人写的外语教学史的空白,说得更重一些,可以打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乃至对东方在外语教学上的偏见。

我们应该有这个志气。

二上文讲过,我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的了解还很少,掌握的资料还很零散。

有的同志曾经对这些资料进行过一定的梳理,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成为体系,研究方面还没有起步。

我在这里提出一些思路,期望引起同仁的兴趣和重视。

11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汉代开始,一直没有中断。

发展的路子似乎有两条:一是学校教育,一是宗教的传播。

外国人到我国来学习汉语汉文,汉代就已经开始。

付克先生(1986)在《中国外语教育史》中讲到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时专为功臣樊氏、郭氏、阴氏、马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为“四姓小侯学”。

由于这所学校聘请的教师水平有时甚至超过当时的太学,名声很大,传到国外,引起外国人的羡慕,“亦遣子入学”。

至于唐代,外国留学生就更多了。

据记载,唐代的外国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国子监的国学馆(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书馆、律馆、算馆),既学语言,又学文学及其他专业,学制是6—9年。

唐代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以后各朝。

比如元代的蒙古国子学,是专为蒙古人和色目人办的。

色目人包括很广,其中很多应该说是外国人。

再如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开始在北京国子监设俄罗斯学馆,接受四名俄国留学生,学习中文。

经过雍正,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俄罗斯学馆一直有学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俄国著名的汉学家。

除了中央政府之外,一些外国人聚居的地方也为外国人办学。

如唐代宣宗大中年间四川节度使韦皋就在成都办州学专收外国人子弟,“授以教育”。

南宋时广州、泉南办有番学,而且其他学校也向外国人开放。

那里甚至也有高丽学生学习。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跟宗教的传播有很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后来的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都对对外汉语教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是先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

不管是到中国来宣传佛教的印度等国的僧人,还是来中国学习佛法的朝鲜、日本僧人,都要首先学习汉语。

对各国僧人的汉语教学,与政府办学教外国人汉语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我们知道,自汉以来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佛经的翻译,而参加译经的有不少是外国的高僧。

他们在参加译经之前都要学习汉语,这是可以想见的。

如果我们翻看一下《高僧传》,就可以发现许多外国高僧的小传中,多有“不久即通华言”“渐习华言”“又精汉文”“精汉文及梵文”等语。

马祖毅先生在所著《中国翻译简史》中介绍外国在华译经的僧人时也提到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形。

如东晋时的鸠摩罗什(公元350—409),印度人。

前秦皇帝苻坚派吕光去接他来华讲法,不料中途朝廷生变,苻坚被杀。

吕光就把他劫持到凉州。

吕光称王后鄙弃佛教。

鸠摩罗什传教不成,但却学会了汉语。

他在凉州居留了十五六年,才被迎到长安去译经。

还有一位昙无谶,是西域人。

匈奴酋长沮渠蒙逊请他译经。

他因不懂汉语,没有立即答应。

他学了三年汉语,才开始译经。

如果说那时关于这些外国僧人学习汉语的记载还太简单的话,那么,到了唐代,就要具体得多了。

唐代关于朝鲜、日本僧人来华学法的记载是很多的。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当时把来华学法的外国僧人安排到长安的名刹西明寺学习。

他们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也要学习汉语、汉文化,包括书法、绘画等。

所以西明寺可算是专门给外国僧人办的学校。

基督教的传入,同样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

传教士们到达中国内地之前都曾刻苦地学习汉语。

像著名的罗明坚(M ichael R uggieri)、利玛窦(M ateo R icci)、汤若望(Jean A dam Schall von B ell)、马若瑟(Jo seph de P rem are)等人的传记里,都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

当时澳门是传教士到中国内地之前的集中点,在那里集中学习汉语。

上海、杭州、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也都曾经是外国传教士入京前学习汉语的地方。

21有对外汉语教学,就有对外汉语教师。

历史上对此到底有多少记载,我们现在没底。

我们可以沿着上面说的学校教育和宗教的传播两条线索去发掘。

在学校教育方面,前述“四姓小侯学”“俄罗斯学馆”都有关于教师的记载,只是多未见姓名(雍正年间俄罗斯学馆有一位助教叫陈宪祖)。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有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对外汉语教师是唐代的赵旋默。

《新唐书卷二二二日本传》说:“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公元713—741年)初,粟田复朝,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

献大幅布为贽。

悉赏物贸书以归。

”(转引自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

在宗教传播方面,我以为,那些教授外国僧人学法的中国僧人,那些与外国僧人合作译经的僧人,或者在基督教的传教中与传教士合作的中国人,许多应该同时也是那些外国僧人或传教士的汉语教师。

有的传教士也延请中文教师。

这样说,并非臆测。

如利玛窦在一些书信中都提到过他聘请中国教师的事:“罗明坚神父给我留下了二三人帮我学习中国话。

”(1583年2月13日)“视察员神父训令我在今年内,加功读中文,今年我便请了一位中国先生。

”(1593年12月10日)“今年摒挡一切,请一位中文先生,试作中国文章,结果颇称顺利。

每天听先生讲两课,又练习作一短文。

”(1594年)(以上转引自罗光《利玛窦传》)“徐光启是被人们所称之为汤若望的汉文教习的。

”“据我们所知,实际上,他(汤若望)编辑他的一切作品时,都曾利用了中国职业学者底襄助的。

”(以上转引自魏特著杨丙辰译《汤若望传》)这里提到的徐光启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他是我国明末的科学家。

他中举之后作过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东阁学士、文渊阁学士等职。

他与传教士有交往,他跟利玛窦合作著书译书。

不难想象,他同时也是利氏的汉语老师。

清康熙年间在华的马若瑟,是当时传教士中学中文最用力、水平较高的一个。

马若瑟写过一部《经传议论》,方豪著《中西交通史》说马若瑟“得力最大者,则为刘二至先生”,“二至为马氏之小学师。

”现在我们有许多对外汉语教师出国任教。

其实历史上出国任教的教师也是各朝都有。

而且出了不少著名人物。

当然,这些人中不都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有些人是在传播别的知识的同时教汉语的。

这里举几个例子。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其实也是一位对外汉语教师。

这不是牵强附会。

据《鉴真和尚东渡记》说,鉴真到了日本之后,当时的天皇下令以鉴真的读音作为汉字的标准音。

这就是说,鉴真在传播佛教的同时,又在教汉语,起码是在教语音。

像鉴真这样一边弘扬佛法一边传播汉语的僧人,还有佛教黄檗宗的中国高僧真圆、超然、隐元、大成等。

王立达编译的《汉语研究小史》说,当时(1620—1784)这些僧人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汉语研究集团。

还有一位在1681年移住江户的僧人心越,也教了许多日本僧人学习汉语,并形成了一个研究汉语的中心。

《汉语研究小史》还记载了明末清初的学者朱舜水(之瑜)1659年为逃避满清前往日本,应邀在日本讲学的事。

朱舜水在讲学的同时,也教他的日本学生汉语,而且他的许多学生汉语都说得很流利,可见他的教学成绩斐然。

再看西方。

自从传教士到了中国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兴起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风气,于是就通过教会从中国聘请汉语教师。

1688年时,英国牛津大学就有中国教师教汉语(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

18世纪初法国傅尔蒙(E1Fou r m on t)、毕纽(B ignon)、尼古拉・弗雷莱(N ico las F rerer)等一批著名学者曾跟当时在巴黎的一位中国修士学习中文。

这位修士姓黄,是福建兴化人(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

武柏索先生在介绍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在该校任教的两位中国教师。

一位姓王,另一位是湖北潜江人郭栋臣。

他们都编写了许多对外汉语教材,其中以郭栋臣在同治八年(1869)编的一套五册《华学进境》最为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