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国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三国 是怎么结束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的三国是怎么结束的
导语: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
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
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
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马懿后期,权倾朝野,这种方式,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国,结束。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
父亲司马防最大的成就,不是官拜京兆尹,洛阳市长,而是培养的八个儿子,都很出色,号称司马八达,后来成就最大的,当然是司马懿,此后这种优良的基因,延续到,他的儿子、孙子,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诸葛亮,确实差了一大截。
当然,这个家族,老祖宗并没有留下,天命所归,司马家族,会做皇帝,这种预言,一开始,司马懿进入仕途,只是希望有个好的起点,于是,曹操的第一次征召,拒绝了,颍川族长,也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推荐,才进入的曹操幕府。
当时,在曹操手下,谋士能人众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要出头,很难,直到公元217年,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两年后,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
整个曹丕时代,司马懿都在攒资历,官位从尚书、督军、尚书右仆射,到抚军大将军、假节、录尚书事,最后,曹丕去世,司马懿被任命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战争之世,话语权是要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这,司马懿肯定得感谢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要不是诸葛亮疯狂的北伐,司马懿也不会被推。
中职第5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职业中专历史课件职业高中历史PPT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技工学校历史幻灯片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保证供应
C.安抚流民,组织生产 D.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2.为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打败袁绍 C.三顾茅庐 D.实行屯田
3.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 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据此可 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短暂统一
司马灭蜀
263年,司马昭攻蜀;266年司马炎建西晋; 280年,晋武帝攻灭孙吴,实现统一
西晋统一 昙花一现?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
(2)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民族族。 (3)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答案:
• (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 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 人民为奴婢。
• (3)①西晋统治集团内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 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三、偏安与混战
东晋偏安
4世纪后期,前秦(氐族人建立) 统一北方,与东晋展开淝水之战 结果前秦败,但东晋统治者满足 于偏安江南,随着内外部矛盾积 累,军政大权落入大将刘裕之手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后的形势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哪个朝代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大约从公元184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这三个国家相互对峙,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东汉朝廷的衰落和统治危机,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各种矛盾和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崛起和兴起,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的开启。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正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英雄业绩,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智慧才能、忠义情怀等。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政治斗争、军事对抗,也有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不仅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风云,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对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人物,感受到那个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情。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描写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历史故事的一部经典小说,它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也展现了一批英雄人物的风采和形象。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启示。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所展现的人性和情感,却是永恒的主题,对今天的人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PPT

拓展分析改革的影响
为以后北方
统一及隋唐
盛世的出现
打下基础。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
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
削弱了军事力量。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
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
独立性、主体性;失去
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
了军事力量。
用辩证和发
展的视角
评价孝文帝
改革
改革中的复
一
统
三国两晋南北朝
回归
变态
胡汉杂糅
胡汉分治
政治推动力
制度认同
经济内驱力
地域认同
士族政治
民族向心力
华夏认同
隋唐
回
归
大
一
统
(隋唐)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课后小练
1.(2018·湖南·高考模拟) 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
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
沃,鱼盐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二: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中外历史纲要》P32史料阅读
材料三:对南方开发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
更迭与民族交融
浙江省余姚中学 宋文犇
魏晋南
北朝
衰运
变态
分裂
割据
材料: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
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此长时期之分裂,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1.曹胜袁败原因:(1)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
(理解性记忆)2.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1.战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2. 曹操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3.影响: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大修水利266魏220年洛阳曹丕废汉献帝称帝汉221年成都刘备(称帝)在丞相诸葛亮治理下,263改善民族关系吴222年建业孙权(称王)造船业发达280 *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保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2. 建立时间:266年3. 都城:洛阳4.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6. 西晋灭亡(短命)的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②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历史趣闻西晋灭吴是哪一年?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晋灭吴是哪一年?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导语:西晋灭吴是哪一年?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一统天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惟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
吴国最后西晋灭吴是哪一年?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一统天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惟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
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孙权的孙子。
他不但不懂得治国治军的策略,还专横残暴,惟我独尊。
他曾经下令迁都武昌,可武昌物产不多,要从扬州那里运粮运物,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后来只好又迂回了建业(今南京)。
他贪图享乐,乱杀大臣,弄得军民、君臣关系十分紧张。
这样,吴国被晋朝灭亡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便着手准备灭掉吴国。
晋泰始五年(269),晋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
他操练士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经常与晋武帝商量盘算灭吴的大计,羊祜为晋灭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晋咸宁四年(278)羊祜病逝,司马炎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继续羊祜未竟的大业。
279年,杜预和王濬上表晋武帝请求发兵征讨吴国,朝廷中张华等主战派也努力排除贾充、荀勖等人异议,奉劝晋武帝发兵,司马炎同意了请求,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主持伐吴大计,掌管漕运粮饷,同时,下诏伐吴。
晋咸宁六年(280)三月,晋龙骧将军王濬自武昌直取建业,吴军望旗而降,王濬兵甲满江,旌旗遮天,威势甚盛。
三月十五日,率领八万士兵,百里船队进入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北郊)。
吴帝孙皓向王濬投降。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乱世:春秋战国三国鼎立五胡乱华...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乱世:春秋战国三国鼎立五胡乱华...所谓乱世是指无中央政权或者是中央政权式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导致军阀混战。
它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持续时间长;2.对后世影响大。
因此有些朝代的更迭战争并不属于乱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乱世是春秋战国、三国鼎立、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和近代民国军阀割据。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
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
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
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2-2023学年高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北方的民族融合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 都 采 用 了 中 原 模 式 的 国 号 、 年 号 , 学 习 汉 族 的 典
章制度。 ➢③ 原 有 民 族 布 局 被 打 乱 , 各 族 之 间 频 繁 接 触 , 差 异
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对北方的统一与失败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
东晋
317年
宋 齐梁 陈朝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南朝
目录
一、崩溃——政权更迭 二、发展——区域开发 三、融合——民族交融
壹
崩溃——政权更迭
一、崩溃——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①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 方的基础
②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 皇帝,此后各路诸侯拥兵自立, 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官吏选拔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 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 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 的依据。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 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 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③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崩溃——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 蜀魏
汉
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三国,是怎么结束的
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
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马懿后期,权倾朝野,这种方式,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国,结束。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
父亲司马防最大的成就,不是官拜京兆尹,洛阳市长,而是培养的八个儿子,都很出色,号称司马八达,后来成就最大的,当然是司马懿,此后这种优良的基因,延续到,他的儿子、孙子,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诸葛亮,确实差了一大截。
当然,这个家族,老祖宗并没有留下,天命所归,司马家族,会做皇帝,这种预言,一开始,司马懿进入仕途,只是希望有个好的起点,于是,曹操的第一次征召,拒绝了,颍川族长,也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推荐,才进入的曹操幕府。
当时,在曹操手下,谋士能人众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要出头,很难,直到公元217年,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两年后,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
整个曹丕时代,司马懿都在攒资历,官位从尚书、督军、尚书右仆射,到抚军大将军、假节、录尚书事,最后,曹丕去世,司马懿被任命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战争之世,话语权是要用枪杆子打
出来的,这,司马懿肯定得感谢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要不是诸葛亮疯狂的北伐,司马懿也不会被推向前台,掌控军队。
司马懿第一次独立领军,对抗诸葛亮,是在公元231年,此时,司马懿已经是大将军、大都督,他的顶头上司,大将军、大司马曹真,刚去世。
对司马懿的历史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历史崔的“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帝国的最高权力,肯定掌握在皇帝手里,全国兵马也必须是曹氏的,司马懿的大将军似乎已经到头了,真正使司马懿,有不臣之心的,是某个大事件的发生,史称:高平陵之变。
这一切的根源,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将帝位传给了小孩子,7岁的曹芳,主少国疑,往往是权臣出头的最好机会。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司马懿进入仕途的时候,是在曹操时期,曹老大死了,后来曹丕也死了,曹睿都死了,司马懿依然活着,这才是司马能篡位的最大保证。
当然,魏明帝曹睿,也是有准备的,他给儿子留的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叫曹爽,大司马曹真的儿子,一开始的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曹爽手里。
高平陵之变的起因,是曹丕时期颁布的,九品中正制,具体内容,啪啦啪啦一大堆,核心就一点,权力应该集中在,世家大族手里。
大族的权力膨胀了,意味着皇权相应的被消弱。
为了应付这样的局面,曹爽主动出击:第一步,剥夺司马懿的一切实权,给了个太傅的虚衔,这一招很多人,都用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
孝公为了给商鞅变法铺路,封首席大臣甘龙,为太师。
第二步,大量任用曹氏子弟以及寒门士子:曹氏子弟曹羲、曹训、曹彦,先后被封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曹氏兄弟完全控制京师禁军;封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掌管军队生杀大权;封丁谧、何晏、邓飏为尚书,何晏负责官员的人事任免;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在京城外围,再拉起一道防卫线。
第三步,对外战争,只要拥有实际的军功,曹爽的改革,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平心而论,曹爽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草包,史官们,拿的也是国家的工资,不把曹爽,写的白痴,怎么体现,司马家族夺权的正义性。
曹爽得势后,每一步棋,走的都很合理,只可惜,无论蜀汉还是东吴,都有天险挡着,打不进去。
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曹爽,显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威胁,往往来自内部,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扫墓,终于把深藏在京城内的,暗流,推向了高潮。
所有豪门世家,开始联合起来,司马懿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趁京城空虚,发动政变,结果曹爽被杀,夷三族,皇族权力被架空,司马家族成了最大的赢家,掌管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懿的这次政变,很经典,因为司马家族只是控制了京城,大部分军权,依然集中在曹爽手里,而且他还有皇帝曹芳在手,只是所有一切都晚了,小子曹爽,终究还是失败了。
此后,司马懿开始了大规模的肃清运动,目的当然是,剿灭曹爽的老部下,这些都是不安定因素,典型的有:车骑
将军王凌、征西将军夏侯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毌丘俭、文钦。
司马懿在平定王凌叛乱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此后司马师接位。
司马师也是年少成名,是司马懿的长子,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他当上大将军后,既要面对蜀汉、东吴的进攻,还要肃清可能的叛乱。
不过有一点庆幸的是,蜀汉由于诸葛亮连年的北伐,国家被掏空了,经历了两代领导:蒋琬、费祎,都是在休养生息,没钱发动战争,姜维整天带着一万来人,只能在少数民族那,捣鼓捣鼓。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剿灭,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后,暴毙,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继位。
为什么司马家族,没有经历主少国疑,司马师的继承者,不是他儿子,而是他二弟呢?因为,司马师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女儿,要放在现代,为了个儿子,罚款都给交哭了,最后,实在没办法,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权力也都给了司马昭。
这个过继的次子,叫司马攸,因为涉及到继承人问题,最后被杀。
当时魏国毕竟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而且司马家族的统治,平稳过渡,魏国的实力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布功蜀灭吴战略,同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开城投降。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儿子司马炎继位,也就是那个会稽太守王朗,孙女王元姬的孩子,29岁。
司马炎继位时,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国内叛乱,父辈们,镇压的差不多了,同
年,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司马炎建立晋国。
建国后,司马炎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发展经济,消化蜀国,出现了三国时期,少有的太平盛世,江湖人称:太康之治。
而此时的,东吴,在孙权死后,陷入无休止的夺位大战,公元279年,大都督贾充率领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第二年,孙皓开城投降,51年历史的孙吴灭亡。
故事,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切都很美好,那么为什么后来,就变味了呢?当司马炎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家族的族长,希望给后代留下整个帝国的时候,反思曹魏被司马家取代的经过,曹爽被杀,曹氏家族连个反抗的人都没有。
于是司马炎采取措施,分封司马家族的其他成员:“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皇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几为燕王,皇从伯父望为义阳王,皇从叔父辅为渤海王,晃为下邳王,瑰为太原王,圭为高阳王,衡为常山王,子文为沛王,泰为陇西王,权为彭城王,绥为范阳王,遂为济南王,逊为谯王,睦为中山王,凌为北海王,斌为陈王,皇从父兄洪为河间王,皇从父弟楙为东平王。
”--引自《晋书·帝纪第三》这些人,都是有兵权的,镇守地方,目的当然是希望,共同辅助中央。
这一幕多么熟悉,一千多年后,朱元璋也干过,结果燕王朱棣,从诸侯王中,脱颖而出,取代明太祖钦定的皇太孙朱允炆,此后削藩,
才结束了这场内乱,但是在司马炎死后,爆发的八王之乱,没有等来属于他们的朱棣。
在内乱,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外族开始入侵,随后,五胡乱华。
-------------完---------------谢谢转载、分享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