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审美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价值观以及文化交流。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即是探索不同人群在审美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审美共同体问题,并分析其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各个审美共同体的特点1. 地域性审美共同体地域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因为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群体。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自然与和谐的审美观念,而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雄浑与豪迈。

这种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域性审美共同体之间的互补和交流。

2. 年龄性审美共同体年龄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的群体。

年轻人倾向于追求新潮、前卫与个性化的审美,而年长者则更偏爱传统、稳重与内涵的审美。

这种差异体现了年龄性审美共同体对不同时代审美潮流的反映和塑造。

3. 文化性审美共同体文化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群体。

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在文化性审美共同体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美和和谐之美,而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

二、审美共同体的形成1. 个体经验与教育的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与个体的经验和教育有密切关系。

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等因素,会影响到个体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共同体。

2. 媒体与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于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告、电影、音乐、时尚等媒体形式不断地引导和塑造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而影响到审美共同体的形成。

例如,流行音乐的崛起和传播,使得年轻人审美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与个性化。

三、审美共同体的影响1. 对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塑造审美共同体对个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参与审美共同体过程中,不仅收获美的体验和享受,更形成了对美的追求和珍视。

《2024年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范文

《2024年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范文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篇一一、引言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其审美价值,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揭示徽文化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徽文化,发源于古代徽州地区,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饮食习俗、艺术形式、民间传说等方面。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1. 建筑符号: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徽派建筑,如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典型建筑,通过镜头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2. 服饰符号: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穿着徽州特色的服饰,如旗袍、马褂等,展现徽州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3. 艺术符号:徽剧、徽州剪纸、徽州木雕等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呈现徽文化的艺术魅力。

4. 民俗符号:影视作品通过描绘徽州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展现徽州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审美价值1. 地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徽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呈现地域性审美特色,使观众对徽州地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历史性审美: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感受历史性审美价值。

3. 情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展现徽州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之美,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4. 艺术性审美: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

五、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影响1. 传承与发展:影视作品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徽文化,进一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2. 文化交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将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2024年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范文

《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成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其中,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绽放光彩。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动画艺术的审美性,从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心理反应及社会文化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融合了传统动画与现代科技,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二维手绘到三维立体,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动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其特点包括:1.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实现高度逼真的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2. 表现力丰富:通过色彩、光影、动作等元素,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3. 跨文化交流:动画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球观众共享的艺术形式。

三、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审美:动画作品通过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和丰富的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其视觉审美不仅体现在画面本身,还体现在画面的组合与构图中。

2. 情感共鸣:动画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作品美学的思考。

3. 创新表达:动画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或是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

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反应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受众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娱乐性吸引:动画作品以轻松、有趣的风格吸引观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2. 情感投射: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与角色共同经历喜怒哀乐。

3. 文化认同:动画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五、动画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研究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研究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研究导言古代文人不仅致力于触摸传统文化的雅致,也对庶民生活和俗朴文艺有着独特的兴趣。

他们的审美趣味既追求高雅,又包容世俗。

这种雅俗共赏的态度源于文人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美感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趣味,并举例说明他们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展现这种趣味。

审美趣味与人性的体察文人世界的自由与安逸古代文人身居世外桃园般的自由和安逸的环境中,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兴趣。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体察人性的各个层面。

这样的观察和体察使得文人在审美趣味上更加敏锐、独特。

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赞美和诗意。

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平凡和世俗,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日常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独特的审美眼光古代文人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能够欣赏和品味那些在世俗眼光中被忽略的美。

他们能够将平凡的物品和景色置于高雅的艺术背景之下,从而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美。

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古代文人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他们既尊重古典文化,又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古代诗词和书画的传承,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

这种雅俗共赏的态度,使得他们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致,又有现代的情调。

与庶民生活的交融古代文人与庶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居住在庶民的社区中,并且参与到俗世间的生活和文艺活动中。

这种交融使得古代文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庶民的审美趣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普通人生活的赞美和体察,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

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展现诗歌中的雅俗共赏古代文人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他们通过咏史抒怀、写山写水等形式,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诗歌中,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自然美、人情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百态的体察,使得读者既能领略到高雅的艺术境界,又能与他们共鸣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在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中,较为集中体现在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方面。

在国内的研究中,最早对审美文化进行定义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朗。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是文化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明特有的产物,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审美文化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由此可以看出,叶朗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是对社会文化大体系的深入和引申。

周宪在其著作《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当下的消费文化背景中,是一种依托消费文化的审美形态。

姚文放《浅谈当代舞蹈的审美表现》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定义做了明确的界定,他的观点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当代商品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一种以都市大众为对象,以大众媒体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商业色彩特征。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学者关于审美文化定义观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归结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总结而言,审美文化是当地商品社会的产物,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大范围内,审美文化涵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审美文化不仅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也对当下的舞蹈作品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基金项 目:0 8 2 0 年度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戈 研究项 目( 8 WX 0 ) 0 0D J9

58 ・
人生 、 市井红尘 , 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局 限于学 院空 间, 孤高 自赏的境遇 , 使美学研究得 以更好地走 向现
实人生, 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 在中国,0 2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实践曾发生过重大变化 ,审美 ”逐渐从纯粹超 “ 然、 高高在上的“ 象牙塔” 一步步走 向生活 、 日用 , 与商
报出版社,00年版 ) 20 和陈炎教授主编的《 当代 中国审
化研究蓬勃发展 , 占尽风光 。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
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 , 将
审美与文化、 理论与应用、 玄思与生活连通为一体。审 美文化研究 已然成为 当代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
热点问题 , 处处呈现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对审美
De . 0 9 c2 0
当代 审美文化研究 的 回顾 与反思
李 肖霞, 志钧 何
( 鲁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烟 台 242 ) 605
摘 要 :0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的我 国审美文化研究 既有别 于抽象 的美学玄思 , 0 也有别 于具体 的物质 文化实践, 实质 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 化的一种选 择。它切 合 了新的 时代语境 , 极大地冲 击 了 统的美学理念 , 传 改变 了 统美学 传
人们对 审美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随着社
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积累不断深化 的过程 。2 世纪 8 0 0 年代以来 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 由于切合 了新的时代
席勒的审美观可谓一脉相承。难怪乎赫伯特 ・ 斯宾塞

中国美学30年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中国美学30年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重 要 的学 术 史 意 义 。 首 先 , 9 8至 2 0 17 0 8年 “ O年 美 学 ” 中 国 美 学 3 在
传 到 日本 的 。 因 为 有 资 料 表 明 , 文 所 提 及 的 曾 出 前 现 ‘ 美 ’ 词 的 《 华 词 典 》 罗 存 德 编 ) 很 早 就 曾 审 一 英 ( , 传 到 日本 并 对 日本 创 译 新 名 词 产 生 过 影 响 。 1 7 89 年 , 被 日人 改 题 为 《 华 和 译 字 典 》 刻 发 行 , 它 英 翻 后 来 又 在 日本 出 现 了 几 次 增 订 本 , 布 相 当 广 泛 。 流
年 前 。我 们 以研 究 生课 堂 、 型 研 讨 会 、 群 交流 等 多种 方 式 , 续 讨 论 该 领 域 的 问题 。 其 收 获 之 小 QQ 持


便 是 完成 了一 部 百 万 言 的《 国 美 学 三 十 年—— 17 中 98至 20 年 中 国 美 学研 究 概 观 》 出版 后 受到 08 ,
清美学 在 中国的最初传 播 打开 了新 的思路 。第二 ,
与 美 学 学 科 有 关 的 术 语 、 识 和 观 念 最 早 引 入 中 知
国 , 该学科 诞 生 于 西方 后 百 年左 右 的 1 在 9世 纪 六
七十 年 代 , 已经 开 始 了。通 常 认 为 , 学 ( s 就 美 Ae
第 2 卷第 1 7 期
VoI2 No 1 . 7, .
滨 州 学 院 学报
Jri B t
2 1 年 2月 01
Fe .,01 b 2 l
【 美学研 究】
中 国美学 3 O年研 究
[ 主持人的话( 杨存昌) : ]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 关注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美学研 究这一课题 , 开始于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文化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文化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科研热词 造型 纹饰 黔江 风格 题材形态 青海 陶器 道教 逻辑 送去与拿来 转型 身份 语用功能 话语权力 话语实践 诗歌 西方美学 蓬巴杜夫人 董仲舒 荒诞 艺术化人生 良渚文化 美感类型 美化 童庆炳 窗花雕刻 社会诗学 社会-历史差异性 礼乐文学 礼乐 石磉礅雕刻 生成原因 生存美学的文论 生命精神 甘谷脊兽 理论背景 理论特色 理论内涵 玉器 浸润 洛可可风格 汶川地震 汉语系统 民间诗学 民间叙事 民俗 易经 族群美术 族群 新干大洋洲 文艺语体词 文学观念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文化资本 文化认同 文化背景 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 教化 描绘 指称 拉斯普京 感性学 怡情 张氏庭院 工艺风格 工艺 山水诗 审美泛化 审美文化 审美意识形态论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心理 审美价值 审美 宗教器物 宋代 孔子 媒介复制 女娲补天 天水木雕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墨子 堰塞湖 唐代 品牌艺术 品牌美学 品牌本质论 品牌文化 品牌媒介 和的普遍性 含章之美 原始人类 原型 创新 兰斯顿·休斯 俄罗斯文学 伦理思维 伦理 价值悖论 人民阵线美学 人化 中国语境 中国美学 中国漆器文学审美特征论" 109 "文化"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 美 文 化 的 研 究 呈 现 出 四 散 延 伸 的 趋 向 。 就 其 延
在 坚 持 了 这 善 美

概 念 。 之 后 , 着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导 致 社 会 问 题 加 随
剧 , 拉考 尔 、 文 塔 尔 、 尔迪 厄 、 格 尔 顿 等 现 克 洛 布 伊 当代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家 又 在 否 定 的 意 义 上 使
用 了这一概 念 。
伸 的 整 体 脉 络 而 言 主 要 柯 |' 办 : 向 范 同 的 拓 横
展 , 向 历 史 的 『溯 以 及 纵 口 I 其 一 . 向 范 m 的 拓 展 横 ,比 较 的研 究 。 J ’
在 我 国 ,审 美 文 化 ” 念 是 在 2 “ 概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由 西 方 引 进 的 , 后 便 引 发 了 国 内学 者 的 深 入 讨 其
第 l 期
杨存 昌, 兆彬 , 永森 , 刘 于 等
中 国美 学 3 年 研 究 0
6 1
E ] 存 昌. 国美 学 十年 —— 1 7 至 2 0 年 中 国美学 研究 慨 观[ . 2杨 中 98 08 M] 济南 : 南出版 社 , 1 济 2 0 0
[] 3刘彦 顺 , 房赞 赞. 叶 朗 的美育 思想 []阜 阳 师范学 院学 报 . 0 ,5 : 一 . 论 J. 2 6()l 4 0
3 0年审 美文化研 究
吴云 松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 1) 50 4
回顾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美学研 究 的基 本状 况 ,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热 潮 格 外 引 人 注 目 。就 这 一 研 究 的参与 者之 多 及 争 论 程 度之 激 烈 来 看 , 以 说 , 可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是 继 “ 践 美 学 ” 后 的 又 一 全 国 性 的 实 之
入 了一股 鲜 活气息 , 助 于审 美 文化研 究避 免传统 有
美学 那种 纯理 性思 辨 的局 限 , 且 也在 与美 育和其 而 他 学 科 的渗 透 融 合 过 程 中 扩 大 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视 阈 和 影 响 力 。 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领 域 也 存 在 着 一
了诸 如 审 美 文 化 的 当 代 性 、 美 文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 审
E常 生 活 审 美 化 等 热 点 问 题 的 探 讨 。 l 目前 , 于 审 美 文 化 的 定 义 , 内 学 术 界 的 代 关 国
表性 观点主 要 有 : 美 文 化是 文 化 的一 个 子 系 统 ; 审 审 美 文 化 是 具 有 审 美 属 性 的 文 化 ; 美 文 化 即 当代 审 文 化 ; 美 文 化 就 是 大 众 文 化 ; 美 文 化 是 人 类 文 审 审
业 、 学 、 术 学 联 手 的 方 式 , 一 步 扩 展 到 广 播 电 文 艺 进 视艺 术学 、 影学 、 音 学 、 电 播 动 学 、 告 学 , 这 些 广 向 领域 渗透 、 叉 与融通 。 交 这 种 开 拓 性 的 发 展 不 仅 为 审 美 文 化 的 研 究 注
以发 现 , 过 2 经 0余 年 的 发 展 , 国 的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我
大致 经 历 了N d 阶段 。 ' - -
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视 野 , 且 l经 成 为 审 美 文 化 研 而 已
究 的重 要 内 容 。 其 次 ,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外 部 情 况 就
看 , 视 跨 学 科 研 究 , 审 美 文 化 视 阈 下 整 合 多 学 重 在 科 专 业 的 研 究 优 势 与 研 究 成 果 也 是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拓 展 的 表 现 。 如 在 有 些 大 学 , 美 文 化 研 究 采 取 了 审 与 哲 学 、 学 、 治 经 济 学 、 播 学 、 闻 学 、 化 产 法 政 传 新 文
第 一个 阶段主要 是 移植西 方审 美文化 概 念 , 分 析 审 美 文 化 概 念 的 内涵 及 其 适 用 性 , 中 最 重 要 的 其
成 果 是 对 审 美 文 化 的 概 念 内 涵 、 生 原 因 、 征 及 产 特 其 研 究 的 核 心 问 题 进 行 了 热 烈 的 讨 论 , 由 此 引 发 并
案 分 析 逐 渐 增 多 、 论 思 辨 逐 渐 减 少 的倾 向 。 日 f 理 生 活 中 某 一 类 或 某 一 个 圳 的 审 荚 现 象 小 仪 被 纳 人
到 高 潮 , 度 成 为 美 学 界 普 遍 关 注 、 美 学 转 型 至 一 对
关 重要 的学 术问题 。
系 统 梳 理 我 国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可
论 。经 过 9 年 代 的 发 展 , 国 的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达 O 我
当代 审 荚 文 化 研 究 的 横 拓
j 从 内 外 ‘ 以
方 面 进 行 考 察 。 首 允 , 学 科 研 究 的 内 部 情 况 术 就 看 , 年 来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现 H 近 々题 研 究 和 个
美 学研 究热潮 。
为 , 美 文 化 的 定 义应 有 广 、 义之 分 : 义 的 审 美 审 狭 广 文 化 指 古 今 中 外 一 切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文 化 ; 义 的 狭 审 美 文 化 特 指 当 代 语 境 l 荚 学 转 型 的产 物 。 l { 1 第 二 个 阶段 主 要 侧 重 于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实 际
应用 和研 究范 围的全 面拓 展 。
“ 美文化 ” 早是 由席勒《 育 书 简 》 出 , 审 最 美 提 他
随着 现实生 活 中审美现 象 的不断 变化 。 着研 随 究 过 程 中 新 视 角 的 不 断 现 和 新 法 的 不 断 运 用 . 以 及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自身 发 展 的 客 观 曼 求 , 得 当代 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