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一遗传细胞学基础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
例如:
蚕豆配子中染色体(n=6)的核苷酸对为 200亿,长度6000mm。
通常原核生物细胞里只有一个染色体,且DNA含量远低于真核生物。
大肠杆菌(E.coli)只有一个环状染色体,其DNA分子含核苷酸对为300万,长度1.1mm。
豌豆配子中染色体(n=7)的核苷酸对为 300亿,长度10500mm
细胞膜(plasma membrane)亦称质膜 在细胞壁内、细胞质外的薄膜 多种功能: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射调控、细胞识别等。
01
细胞质(cytoplasm)
02
在质膜之内核之外呈胶体溶液的原生质。
03
内含多种物质(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细胞。
04
主要细胞器有:
05
线粒体:动力工厂和遗传物质载体
二、真核细胞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植物细胞结构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动物细胞结构
●动物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植物细胞的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四部分组成 (一)、细胞壁(cell wall)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在细胞最外层 ●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等构成“坚硬” 结构 ●起保护和支架作用 ●壁上有使相邻两个细胞相通的“胞间连丝”结构 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独特的结构,使得植物遗传的研究与动物遗传研究有了比较大的差异(更困难),尤其是在进入分子水平或者说是在进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时,这一点尤其突出。
大小 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植物: 长约0.20-50微米、宽约微米。
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一般比双子叶植物要大些。 单子叶植物中如,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 > 水稻。但双子叶植物中的牡丹属和鬼臼属也具有较大的染色体。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课件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课件

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编码特定的蛋 白质或调控基因表达。
2 特点
基因具有遗传连续性、遗传可变性和表达调 控的特点。
核苷酸
核苷酸是DNA和RNA的组成单元,包括磷 酸、糖和碱基。
DNA的复制和修复
1 复制
DNA复制是细胞分裂前必须进行的过程,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2 修复
DNA修复机制帮助维持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减少突变的发生。
RNA的功能和类型
1 功能
2 类型
RNA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起重要作用, 帮助合成蛋白质。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PPT课件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是一个详细介绍细胞学和遗传学基本概念的演示文 稿。通过这个课件,我们将一起探索细胞结构、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等 重要主题。
细胞与遗传的基本概念
1 细胞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展现着多样的结构 和功能。
2 遗传
遗传是信息在代际间传递的过程,决定了生 物的遗传特征。
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小体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组成单位,参与基因的调控和表达。
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结构
1
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
2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
型,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方式。
3
格里菲斯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发现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 重要性。
常见的RNA类型包括信使RNA、核糖体RNA和 转运RNA。
蛋白质的合成和遗传密码
核糖体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根 据遗传密码将mRNA翻译成蛋白 质。
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元,根 据遗传密码的指导,通过RNA的 翻译合成蛋白质。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
36
后期 I(anaphase I, AI)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使得同源染色体末端脱开,一对 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每极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 条(共有n条染色体),使得子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从2n减半到n。 ●此过程并不进行着丝粒分裂,没 有发生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 体都仍然具有两个染色单体,并 且由着丝粒相连。
(3)可能存在少量的RNA
20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贝克等(Bak AL, 1977):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1. 核小体+连接丝 2. 螺线体(solenoid) 3. 超螺线体
(super-solenoid) 4. 染色体
21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 位是核小体、连接丝(linker) 。每 个基本单位约180-200个核苷酸 对(碱基对, bp-base pair)。 ●核小体(nucleosome), 又称纽体 (-body)(约11nm)。 ●组蛋白:H2A、H2B、H3、H4四 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的八聚体,直 径约10nm。 ● DNA链:DNA双螺旋链盘绕于 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约合 146bp. ●连接丝是长50~60bp的DNA, 与组蛋白H1结合。
22
23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24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与宽度的变化
第一级 DNA 第二级 核小体 第三级 螺线体 第四级 超螺线体
宽度增加 长度压缩
核小体
5倍
7倍
螺线体
3倍
6倍
超螺线体
13倍
40倍
染色体
2.5-5倍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三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掌握染色体一般结构与超微结构;2、理解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区别与遗传学意义;3、掌握高等动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4、了解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主要内容:染色体与细胞分裂,染色体周史,染色体与基因之间的平行现象。

重难点: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周史。

学时分配:4授课内容:第一节细胞与染色体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细胞质高尔基体中心粒内质网白色体质体有色体核膜叶绿体细胞核核液:核内不能染色或染色很浅的基质,含RNA,蛋白质、酶等。

核仁:主要成分是蛋白质、RNA和DNA,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

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

根据着色程度的不同,常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

又分为异染色质: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

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如人类女性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另一个在胚胎发生的第16-18天发生收缩,失去遗传活性,变成惰性的兼性异染色质,在间期核中形成光镜下可见的X染色质,又称巴氏小体,后来发现无论细胞中有多少X染色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保留常染色质状态,其余X染色体均失活变成巴氏小体,并在该个体整个生命中,永远如此,但在生殖细胞中又可变成不收缩,在受精时,仍起着正常X染色体的作用。

二、染色体是哈佛迈特在研究紫鸭趾草花粉母细胞时(1848)发现并加以描绘的。

1888年瓦尔德尔将它命名为染色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凝集成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结束进入间期时,染色体又逐渐松散回复成染色质。

由此可见,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 和八核胚囊。成熟的八核胚囊即雌配子体,其中3个为反足细胞、2个 极核、2个助细胞和1个卵细胞。
雌配子体: 即成熟胚囊
1个卵细胞(n) 2个极核(n) 2个助细胞(n) 3个反足细胞(n)
雄配子体: 即,成熟的花粉粒
2个精细胞(n) 1个营养核(n)
11/152
高等植物 雌雄配子 形成
二、植物的授粉与受精
即雄配子体,包括2个精核和1个营养核
• 2. 雌配子体的形成
• 在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胚囊母细胞(或大 孢子母细胞)。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呈直线排列的4分孢子, 其中近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自然解体,而远离珠孔端的1个大孢子继续 发育,经过连续的3次有丝分裂,依此形成二核胚囊、四核胚囊
图2-12高等动物雌雄配子形成的过程
(二)、植物性细胞的形成
• 1. 雄配子体的形成

在幼小的雄蕊花药内,首先分化出孢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后分化为
花粉母细胞(或小孢子母细胞)。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小孢
子。每一个小孢子发生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二核花粉粒,包括营养核
和生殖核。随后生殖核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成熟的三核花粉粒,
• 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为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和有性生殖 (sexual reproduction)和无融合生殖。 • 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 而产生后代,又称为营养体生殖。如利 用根、茎、芽、枝条等进行的繁殖。 • 有性生殖——通过亲本产生的雌雄配 子结合成合子,再进一步分裂、分化、 发育而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二) 果实直感
• 种皮或者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 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例如,棉花纤维是由 种皮细胞延伸的。在一些杂交试验中,当代棉籽的发育常 因父本花粉的影响,而使纤维长度、纤维着生密度表现出 一定的果实直感现象。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原核细胞:染色体→DNA/RNA细胞核→染色质:DNA2、真核细胞叶绿体:DNA细胞器线粒体:DNA核糖体:40% propro合成场所60% RNA二、染色质/染色体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质/染色体上染色质:在细胞尚未进行分裂的核中,可看到许多用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纤细网状物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出现的用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结构,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异染色质(区):染色很深的区段常染色质(区):染色很浅的区段,转录活跃(核酸的紧缩程度及含量不同,异染色质的复制时间总是迟于常染色质)异固缩现象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的形态表现形式(臂比):中间着丝点染色体(等臂):V近中着丝点染色体:L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近似棒状端着丝点染色体:棒状颗粒状染色体:颗粒状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对各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分类、编号,研究一个细胞的整套染色体1、染色体分子结构(1)原核生物染色体: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的染色体要简单得多,其染色体通常只有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2)真核生物染色体2、染色质的基本结构DNA: 30%(重量)染色质RNA: 少量组蛋白:1H1、2H2A、2H2B、2H3和2H4 (重量相当于DNA)非组蛋白:少量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2H2A、2H2B、2H3、2H4 --- 八聚体连接丝:串联两个核小体1H1:结合于连接丝与核小体的接合部位3、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染色体→染色单体—1DNA+pro —染色质线是单线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线到底是怎样卷缩成为一定形态结构的染色体?现在认为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卷缩:核小体→螺旋管→超螺旋管→染色体卷缩机理不清楚4、染色体数目就一物种,其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表1-3 (P15) :熟记主要生物的染色体数A染色体:正常染色体B染色体:额外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三、细胞的分裂与细胞周期间期:G1, S, G21、细胞周期分裂期M:核分裂、胞质分裂第一类基因主要控制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蛋白质或酶合成细胞周期基因控制第二类基因直接控制细胞进入各个时期(控制点-失控-肿瘤)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直接)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时期的主要特点,特别是DNA量的变化染色体计数时期,举例说明有丝分裂遗传学意义:形成的二子细胞与母细胞的遗传组成、染色体数量与质量完全相同,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多核细胞:核分裂、质不分裂特殊有多倍染色体:染色体分裂,核不分裂(核内有丝分裂)丝分裂多线染色体:染色线连续复制,染色体不分裂3、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成熟分裂)主要特点:1)前期I 联会2)两次分裂:第一次减数,第二次等数减数分裂遗传学意义:1)精子(n) +卵细胞(n)= 2n,保证染色体数目恒定性、物种相对稳定性2)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后期I 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创造变异、生物进化四、配子的形成和受精无性生殖(繁殖),1、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繁殖)2、雌雄配子的形成重点说明高等动植物雌雄配子形成性母细胞与配子数目的关系,雌雄配子体及性细胞3、植物授粉与受精自花授粉:同一花朵或同株异花授粉方式异花授粉:不同植株间受精:雄配子+雌配子→合子精核(n)+卵细胞(n) →胚(2n) 双受精精核(n)+2极核(n) →胚乳(3n)4、直感现象花粉直感(胚乳直感):3n胚乳果实直感:种皮、果皮(由母体发育而来)5、无融合生殖营养的无融合生殖单倍配子体:孤雌生殖,孤雄生殖无融合结子二倍配子体不定胚单性结实:子房不经受精发育成果实(无籽果实)作用:创造单倍体、固定杂种优势五、生活周期生活周期: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世代交替:有性世代/无性世代,配子体世代/孢子体世代低等植物(红色面包霉),注意单倍体世代与二倍体世代高等植物(种子植物)高等动物(果蝇)。

遗传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四、 低等生物(微生物)的生活周期
分生孢子
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
第五节 无融合生殖(自学)
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的形成
一个果蝇染色体是一个DNA分子
纺锤丝与染色体的连结
核小体 连接丝
连接
染色质线
螺旋化
螺线体
再螺旋化
超螺线体
螺旋加折叠
染色体
DNA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假说)
串珠模型假说—— 核小体形成染色体示意图
(引自Klug and Cummings, 2002)
中期染色体扫描电镜图
3、 染色单体:
着丝粒(着丝点),染色单体模式图
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染色单体组成:
后期又染色很浅或不染色的区段。 间期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 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 一般不编码蛋白质, 只对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起作用。
二者化学性质相同,结构上相互连续,只是核酸的紧缩程度及含量上的不同。
二、 从染色质形成染色体
1、 染色体:
獐耳细辛中期染色体 (2n=14)
2、 染色体形态形成——四级结构模型假说 (R. D. Kornberg, 1974; J. T. Finch, 1976)
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6、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
女性
男性
正常人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正常人的核型 (实例)

(二)数目特点
1、 2、 3、
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普通小麦 2n=42 n=21,(如图1-13b)
4、B染色体 玉米的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
5、原核生物染色体特点
•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结构简单的一条双链DNA分子或单链 RNA分子;

遗传细胞学课程复习自测题

遗传细胞学课程复习自测题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细胞分裂期出现的结构,因其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故称染色体。

2.同源染色体:一个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其中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每对染色体。

3.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成对平列靠拢的现象称为联会。

4.姊妹染色单体:染色体经过复制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体。

5.二价体:联会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6.交换: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互换片段的现象。

7.交叉:由于交换的发生,形成二价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排斥分开,但发生交换的部位仍连接在一起。

8.双受精:植物受精方式之一。

指一个精核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种子的胚,另一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成种子胚乳。

二、填空题1.从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是(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和(染色体)。

2.减数分裂前期Ⅰ可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浓缩期)。

3.某二倍体生物2n=4,则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共有(4)种组合形式。

4.植物种子的(胚)和(胚乳)是双受精的产物,而(种皮)属于母体组织。

5.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中期)和减数分裂的(终变期)是鉴定植物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机。

6.着丝粒可将染色体分为(长臂)和(短臂)。

7.减数分裂过程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出来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姊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两两成对平列靠拢的现象称为(联会)。

8.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不同,有丝分裂经过(1)次分裂,而完整的一次减数分裂要经过(2)次分裂。

三、选择题1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B)。

A中期ⅠB后期ⅠC中期ⅡD后期Ⅱ2.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D)。

A中期ⅠB后期ⅠC中期ⅡD后期Ⅱ3.DNA的半保留复制发生与(B)。

A.前期B. 间期C.后期D.末期4.被子植物的胚乳是由一个精核和(D)结合形成的。

A卵细胞B两个助细胞C三个反足细胞D两个极核细胞5.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体的交换和细胞学上观察到的交叉现象间的关系为(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质网是运输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和合成产物的通道。
(三)细胞核(胞核) 除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之外,各种生物的
细胞内都有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液、核 仁和染色质(染色体)组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聚集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 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核仁为圆形颗粒,是合成RNA和核内蛋白质的 场所,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染色质是尚未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内能被碱性 染料染色后呈纤维状物的物质。当细胞分裂时, 染色质逐渐变粗,成为染色体。
因此,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增殖过程 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具 有前细胞形态的构成单位;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 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
原核生物:(原核细胞)细菌、蓝藻(蓝细菌) 真核生物:(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 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 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 来自生物双亲。
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 染色体。
部分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三、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体及其他细胞器上的DNA是各种生物共同的遗 传物质,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所以相似,原因就在于亲 代通过繁殖,将一定分子结构的DNA传给了子代。
长臂
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 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次缢痕和随体
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 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通常在 染色体短臂上。
次缢痕末端带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 为随体。
(三)染色体的数目
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物种的特征,相对恒 定。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2n),而配子中染色 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n)。
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植物细胞结构模型
❖细胞核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染色体)。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功能 和数目
(一)染色质
染色质是尚未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内能被碱性 染料染色后呈纤维状物(无定型)的物质。当 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逐渐变粗,成为染色体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的区域,又称 为着丝点。
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 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也 称为主缢痕。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色体臂。
染色体模式图
染色单体
有丝分裂中期所观察到的 染色体是经过间期复制 短臂 过,均包含有两条成分、 结构和形态一致的染色 单体。
提问:染色体、DNA、基因有何不同?
模块二 细胞分裂及其遗传学意义
细胞分裂是生物繁殖的基础。生物的生长、发 育、繁殖都必须通过细胞分裂来完成。
高等生物的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两种类型。
一、有丝分裂
也叫体细胞分裂或等数分裂,高等生物个体 的各个部分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细胞而形成 的。
真核生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 部分组成
(一)细胞膜(质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 质和类脂构成。
功能:能够有选择地通过某些物质。
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由纤维素 和果胶质组成的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细胞质(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呈 胶体状态。里面有许多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细胞质中 包含着各种细胞器:线粒体、质体(植)、核糖体、内 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动)、溶酶体和液泡(植)。
其中,质体和液泡只有植物才具有,中心体只是动物细 胞才具有。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呼 吸作用和氧化作用的中心,是贮藏能量的场所。
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叶 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核糖体是极其微小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 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各物种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数目与形态特征。而且同一物 种内的各染色体间往往也能够通过其形态特征加以区分识 别。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一系列规律 性变化。
识别染色体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早 后期。这时染色体收缩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 排列、易于计数。
着丝粒 (点)和染色体臂
基础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的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植物的生活周期
模块一 细胞、染色体与遗传物质
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所有的生物体(除病毒和噬菌体)都是由细胞 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
根据细胞核(特别是染色体)分裂变化的特 征,有丝分裂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 末期四个时期。两次分裂之间的时期称为间期
q 细胞周期:从一个新产生的细胞到它分裂产生子细 胞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G1期 S期 G2期
M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间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染色体,但细胞 核高度活跃,遗传物质复制,DNA含量加倍、 组蛋白加倍,同时储备能量。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组成。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 形态的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是所有生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
染色体是核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成分,具有特定的形态结 构和自我复制能力,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控制生物 的遗传变异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NA是由很多个核苷酸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每 个DNA分子都有两条分子长链,每个分子链都是由数百 万至数千万个核苷酸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的。整个 DNA的立体结果好像一根双股弹簧(麻花),经多次螺 旋状的盘旋而成。即双螺旋结构。
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实际上就是DNA 分子长链上各个微小的区段。这些区段长度各不相同, 各有不同的分子结构,规定着不同性状的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