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

合集下载

如何认识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

如何认识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

如何认识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
1 从蛋白质制剂中检测出少量的污染蛋白质是 很困难的。因为污染蛋白质的量可能低于很多 测定方法的检测下限。制剂中往往含有大量的 辅料。
2 当用一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纯度时,可能有两 种或更多的蛋白质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这种类 似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本来是混合物的样品也被 认为是均一物质的错误结论。
HPLC法应根据不同的纯化工艺选择不同的方法。 一般尽量采用与SDS- PAGE法原理不同的反相柱或其 他离子交换柱进行分析,而不主张用分子筛分析。在 质量标准中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性质的分析柱。如有 些产品不适合用反相柱,要说明原因。
1.3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 分辨率高,但价格昂贵,重现性差,尚未作为 常规检定。
与产品相关的杂质包括:
突变物、错误裂解的产品、二硫化物异构体、 二聚体和多聚体;化学修饰的形态:脱去酰氨 基的或氧化的形态、其他降解产物等。
4.1宿主细胞蛋白含量
概念: 宿主细胞蛋白质一般简称宿主蛋白,是指生产过
程中来自宿主或培养基的残留肽等杂质。基因工程 药物中的宿主蛋白含量,可用 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测定。
3 只用一种方法作为纯度试验的标准是很不 可靠的,必须选择多种测定纯度的方法。
最好的纯度标准是建立多种分析方法,从 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疏水性等不同的角度 来证明了蛋白质样品的均一性。
4 纯度最终取决于所用方法的类型和分辨力, 低分辨率方法检测合格的样品改用高分辨力方 法时就有可能证明它是不纯的。
3.3等电点测定 可以表征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纯度 均一的重组蛋白质只有一个等电点,有时因加工 修饰等影响可出现多个等电点,但应有一定的范 围。所以等电点测定是控制重组产品生产工艺稳 定性的重要指标。

如何认识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

如何认识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

06
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技术发 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01
高效分离技术
随着蛋白质类药物的不断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效分
离技术将成为未来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的重要发展趋势。
02
多维检测技术
多维检测技术能够同时获得蛋白质类药物的多个信息,如分子量、等电
点、序列等,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蛋白质类药物的纯度。
疫苗研发
蛋白质类药物在疫苗研发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如新冠病毒疫苗中的重组蛋 白疫苗。
蛋白质类药物纯度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证药物安全性
高纯度的蛋白质类药物可 以减少杂质和污染物对患 者的危害,提高药物的安 全性。
保证药物有效性
高纯度的蛋白质类药物可 以保证药物的纯度和生物 活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有 效性。
病毒安全性
对于以病毒为载体的蛋白质类药 物,需对其携带的病毒进行安全 性检测。
不同蛋白质类药物的纯度检测指标差异
治疗性抗体药物
主要关注杂质如聚集体、宿主细 胞蛋白、残留DNA和RNA等。
重组蛋白药物
需关注杂质如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 蛋白、聚集蛋白、宿主细胞蛋白、 残留DNA和RNA等。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
便于质量控制
高纯度的蛋白质类药物便 于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 于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02
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总结词
高效、快速、准确
详细描述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类药物纯度检测方法,具有高效、快速和准 确的特点。该方法利用不同蛋白质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的差异 进行分离,并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

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

蛋白质类药物的制备方法简介
蛋白质类药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培养 技术、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等。
其中,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是关键步骤,涉及多种分离纯化 方法,如沉淀法、色谱法、电泳法等。
02
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沉淀法
盐析法
通过加入适量的盐,使蛋白质在水中 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常用的盐有硫 酸铵、氯化钠等。
智能化分离纯化系统
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于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作。
绿色环保技术
发展环保型的分离纯化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实 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要保持缓冲液的pH值 稳定,以维持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活性。
注意操作安全
低温操作
对于使用的一些危险试剂,如强酸、强碱 、易燃易爆物等,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 程。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尽量在低温环境下进 行,以减少蛋白质的降解和失活。
04
分离纯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 测
蛋白质含量测定
凯氏滴定法
分离纯化
根据分离需求选择适当的分离纯化方 法,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层 析等。
洗脱与收集
在分离纯化过程中,对目标蛋白质进 行洗脱和收集,确保纯度和回收率。
蛋白质复性
对于变性的蛋白质,需要进行复性处 理,以恢复其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
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
防止样品污染
保持pH值稳定
确保使用的所有试剂和仪器清洁无菌,避 免交叉污染。
通过滴定法测定蛋白质中的氮含 量,再根据特定的换算因子计算 蛋白质含量。
双缩脲法
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硫酸 铜等试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比 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重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

重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

重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摘要:90年代以来基因重组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基因工程产品的分离纯化的成本约占其全部成本的60%~80%,因此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沉淀、液液萃取、层析等常用分离重组蛋白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旨在为开展蛋白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组蛋白质;分离;纯化;沉淀;液液萃取;层析;包涵体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基因工程产品,而作为基因工程技术的下游工程中的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据有人统计,基因工程产品的分离纯化成本约占到其全部成本的60%~80%[1]。

由此可见产品的分离纯化是获得目的产物的关键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它标志着生物产业的高低。

纯化重组蛋白质和普通蛋白质的不同就在于要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因为表达系统决定了细胞培养过程中产物的性质以及可能产生的杂蛋白,而纯化重组蛋白质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蛋白质,通常对一种重组蛋白质的纯化会采用多个系统[2]。

但是重组蛋白有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如细胞外的分泌表达;细胞内可溶性表达以及包涵体形式的存在,因此对于重组蛋白的纯化要依据其表达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纯化工艺。

与传统方式相似,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也是利用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即以分子的大小、形状、溶解度、等电点、亲疏水性以及与其它分子的亲和性等性质建立起来的。

目前主要的纯化方法有浓缩沉淀法,层析和电泳技术。

重组蛋白质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持一定的浓度和生物活性形式,以及防止被降解。

因此从生物体中有效分离纯化重组蛋白质一直是个难题。

90 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和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研制和开发,将原有的纯化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并介绍近10 年来重组蛋白分离纯化中的新进展和一些新出现的技术。

1 沉淀分离技术1.1 盐析法其原理是蛋白质在高浓度盐溶液中,随着盐浓度的逐渐增加,由于蛋白质水化膜被破坏、溶解度下降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生物制药中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备技术生产药品。

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制药中,利用蛋白质表达技术制备蛋白质药物已经成为制备生物制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蛋白质表达和纯化中,重要的问题是选择适合的表达载体和表达宿主细胞,以及优化表达条件,提高表达能力和质量。

此外,表达的蛋白质需要纯化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步骤,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

蛋白质表达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导入到表达宿主细胞内,通过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表达出目标蛋白质。

根据表达载体的不同,蛋白质表达技术可分为细胞自主表达和外源表达两类。

细胞自主表达是指目标蛋白质能够在宿主细胞自身的代谢和生理过程中产生和积累。

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真核细胞,例如酵母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

此外,还有一些原核细胞能够自主表达复杂蛋白质,如高等厌氧菌和嗜热菌等。

外源表达是指将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的表达载体中,通过改变细胞代谢和生理状态,促进目标蛋白质的表达。

目前,外源表达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外源表达常用的表达宿主细胞包括细菌、真菌、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等。

在选择表达载体和表达宿主细胞时,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如表达载体的复制数目、启动子、选择标记、信号序列、表达宿主细胞的生长速度、生理状态、代谢途径等。

蛋白质纯化技术蛋白质纯化是指将从表达宿主细胞中获得的蛋白质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和检测等步骤,去除不必要的成分和杂质,提高目标蛋白质的纯度和活性。

在纯化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蛋白质的生化性质和物理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和检测手段,例如亲和层析、逆向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电泳等。

亲和层析是利用亲和基团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现目标蛋白质的纯化。

通常,亲和基团可与目标蛋白质的某种生化或物理性质相互作用,例如其特异抗原性、活性或生物学功能等。

例如,利用亲和层析纯化抗体、酶或膜受体等蛋白质时,通常采用大量的亲和基团,如包括Ni2 +、酵母己糖、自旋素、脂肪酸酰化酶亲和基团等。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打印版)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打印版)

生物技术制药试题1. 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药物制造的技术。

2.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是指细胞在生命过程中,把储存在DNA顺序中遗传信息经过转录和翻译,转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和酶都是同相应的结构基因编码的。

3.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通常将质粒不稳定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不稳定性,也就是质粒由于碱基突变、缺失、插入等引起的遗传信息变化;另一类是分离不稳定性,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不能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使部分子代细胞不带质粒(即P-细胞)。

在连续和分批培养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此两类现象发生。

一般情况下具有质粒的细胞(即P+细胞)需要合成较多的DNA、RNA和蛋白质,因此其比生长速率低于P-细胞,从而P-细胞一旦形成能较快速地生长繁殖并占据培养物中的大多数。

4. 补料分批培养: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

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

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

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

5. 人-鼠嵌合抗体:嵌合抗体( chimeric atibody )是最早制备成功的基因工程抗体。

它是由鼠源性抗体的 V 区基因与人抗体的 C 区基因拼接为嵌合基因,然后插入载体,转染骨髓瘤组织表达的抗体分子。

因其减少了鼠源成分,从而降低了鼠源性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疗效。

6. 悬浮培养: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分子,其担负着细胞结构与功能、物质转运、信号传递等重要生理功能。

由于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种类众多、含量差异较大,为了深入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结构特性,必须对蛋白质进行精确分离和纯化。

本文将介绍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分离是指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得到不同种类的纯化蛋白质的过程。

在蛋白质分离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纯化,能够更好地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

(一)凝胶电泳凝胶电泳是当前最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之一。

它基于蛋白质的电荷、大小、形状和亲疏水性等性质,利用电场将蛋白质分子沿着凝胶移动,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凝胶电泳具有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易行、样品消耗量小以及可视化等优点。

(二)液相色谱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是一种通过化学亲和性、分子大小、极性与非极性等属性分离物质的分离技术。

常用的液相色谱有透析液相色谱、醚基、硅烷基、反相、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类型。

其中反相色谱在蛋白质分离中尤为重要,它基于不同蛋白质在疏水性基质表面的分配系数不同,以蛋白质的亲水性为基础进行分离。

二、蛋白质纯化技术蛋白质纯化是指在获得蛋白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纯化技术去除其中的杂质,得到纯度高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的纯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非特异性纯化和特异性纯化。

(一)非特异性纯化非特异性纯化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对样品进行分步纯化,将目标分子与混杂物质逐步分离开来的方法。

常用的非特异性纯化技术有盐析、凝胶过滤和透析等。

其中,盐析技术是常用的一种非特异性纯化技术,它利用富集目标蛋白质对盐的结合能力高于混杂蛋白质的特性,将混杂蛋白质和目标蛋白质分离。

(二)特异性纯化特异性纯化是指通过蛋白质与配体、抗体等生物学活性团之间的特异作用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常用的特异性纯化技术包括亲和层析、免疫亲和层析等。

其中,亲和层析是一种重要的特异性纯化技术,它通过识别目标蛋白质与固定于固相材料上的亲和基团之间的特异性互作来分离纯化蛋白质。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生物技术制药》考查课试题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生物技术制药》考查课试题

中国医科大学2015年1月考试《生物技术制药》考查课试题答案转载请注明来自百度:百度文库-吴德高的专业作品
可以在百度搜索这个名称就能找到我的文库
一、论述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悬浮培养
答:培养细胞的生长不依赖支持物的表面,可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生长。

2. 双功能抗体
答:它是非天然抗体,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3. 连续培养
答: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培养至一定菌体浓度后,进行不间断的培养。

4. 单克隆抗体
答:是将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所产生的抗体。

5. 生物药物
答:指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原理和方法方法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6. 固定化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引 EQ
溶液中,运动粒子与溶液之间存在阻力F阻:
F阻 6rV 当F引=F阻时:EQ 6rV
V EQ
6r
V EQ
6r
● 粒子泳动速度V与场强E、粒子电量Q成正比;
● V与粒子半径r、溶液粘度η成反比; ● V与粒子形状有关。
非球形分子(如线状DNA)在电泳过程中受 到更大的阻力。
电泳过程示意图
• 蛋白质-SDS复合物的电荷密度趋于一致。 • 不同蛋白质-SDS复合物形状相似(长椭球状)。 • 电泳过程中,迁移率仅取决于蛋白质-SDS复合
物的大小,即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而
与蛋白质原来所带电荷量无关。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 当蛋白质分子量为17,000~165,000时,复合物电泳迁移率与蛋白质分子量的对数呈 线性关系:lgMW=lgK-bm
阳离子 pH<pI
O HH+
NH
+ 3
Pr COO-
兼性离子
pH=pI
O HH+
NH 2 Pr COO-
阴离子
pH>pI
利用蛋白质两性电离的性质,可通过电 泳、离子交换层析、等电聚焦等技术分离蛋 白质。
②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分子粒径为1~100nm, 属亲水胶体在水中能形成稳定胶体溶液。蛋白质 分子表面的水化膜和表面电荷是稳定亲水溶胶的 两个重要因素。
(沉淀)
(疏水胶体)
蛋白质的非变性沉淀
● 沉淀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和性质都不发生变化,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形成溶液。
● 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如:等电点 沉淀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 去除变性因素后,恢复原有空间构象和生物活 性。
核糖核酸酶可逆变性
天然状态, 有催化活性
尿素或 2-巯基乙醇
③ 蛋白质的沉淀
• 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与它的分子量大小、 所
带的电荷和水化作用有关。 • 改变溶液的条件,将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质 • 在适当的条件下,蛋白质能够从溶液中沉淀出 来蛋白质沉淀——
蛋白质的肽链相互聚集,从溶液中析出。
蛋白质胶体颗粒的沉淀
+
+
+
+
+ ++
---
-
-
- --
(疏水胶体)
2)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盐析 电泳 透析 层析 分子筛 超速离心
① 盐析(Salting out)
定 义: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Pr的稳定因素并 使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现象。
原 理:破坏Pr两个稳定因素:水化膜和电荷层。 中性盐:(NH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SO4;Na2SO4;NaCl等。
优 点:Pr不变性,常用。
CH2=CH
N, N’-甲 叉 双丙烯酰胺
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主要特点
凝胶由上、下两层凝胶组成
上层——大孔径浓缩胶,浓度2~3%;
下层——小孔径分离胶,浓度5~15%; 缓冲液中主要阴离子——Gly-, Cl-; 凝胶pH不同
电极缓冲液——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 浓缩胶——pH6.8的Tris-HCl缓冲液; 分离胶——pH8.9 的Tris-HCl缓冲液; 三种物理效应——样品浓缩效应,凝胶分子筛效应, 电荷效应。
MW —— 蛋白质分子量; m —— 相对迁移率; K —— 常数; b —— 斜率 。
② 电泳(electrophoresis)
定义: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向着所带电荷相 反方向泳动的现象叫电泳。
原理:
● Pr分子在溶液中可带净负电荷或净正电荷,可在电场中移动。
● 不同Pr分子携带电荷量不同,分子大小也
不同,可彼此分离。
不同,故在电场中泳动速度
电场中,带净电荷Q的粒子所受电荷引力:
溶解性
决定离子交换种类
选择不同孔径的介质 与疏水、反相介质
决定亲和配基 决定分离体系及蛋
① 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蛋白质分子中存在游离氨基和羧基,具有两 性解离性质。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pH时,蛋白质分子解离 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 液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NH
+ 3
Pr
COOH
SDS的作用原理
• 阴离子SDS能与蛋白质结合。 • 当SDS总量为蛋白量的3~10倍、且SDS单位浓度大于1mol./L时,两者的结合是定
量的,每克蛋白质约结合1.4克SDS。 • 蛋白质分子结合SDS后,所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原有电荷量,从而消除了不
同种类蛋白质间电荷负荷的差异。
SDS的作用原理
A.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机械强度好,有弹性,透明,
化学性质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小,吸附和
电渗作用小,是很好的电泳支持介质。
丙烯酰胺——单体 N,N’-甲叉双丙烯酰胺——交联剂
四.生物药物的制备 3.蛋白质类药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生产过程
上游构建 (基因工程)
发酵生产 (发酵工程)
纯化制备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 来源:微生物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 分离和纯化过程都必须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1)蛋白质的基本特性
产物特性
作用
等电点 及条件
相对分子量
疏水性 结合的程度
生物特异性
催化合成
CH2=CH C=O NH2
丙烯酰胺
CH2-CH (CH2¯ CH)n CH2-CH ( CH2-CH)m
C=O
C=O
C=O
NH2
NH
NH2
CH2
NH
CH2-CH ( CH2-CH)n
C=O CH2-CH ( CH2-CH)m
C=O
C=O
NH2
NH2
CH2-CH CH2-CH
聚丙烯酰胺
CH2=CH C=O NH CH2 NH C=O
——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Tris-HCl pH=6.8 T=3%
Tris-Gly pH=8.3
Tris-HCl pH=8.9 T=7.5%
Tris-Gly pH=8.3
板状电泳
B.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
当电泳体系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时,电泳 迁移率的大小只取决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可直接 由电泳迁移率计算蛋白质分子量。
去除 变性因素
非折叠状态, 无活性, 二硫键被还原
天然状态, 二硫键恢复, 而且正确配对
蛋白质的变性沉淀
•在强烈沉淀条件下,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蛋白质分子结构和性质均被破坏,沉淀不能重新 溶解于水。 •由于沉淀过程发生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变 化,所以是变性沉淀。 •加热沉淀、强酸碱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生物 碱沉淀等都属于不可逆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