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 的翻译颁行(上)

合集下载

《蒙古家谱》罗密编篡博清额校甄达真简译注

《蒙古家谱》罗密编篡博清额校甄达真简译注

《蒙古家谱》罗密编篡博清额校甄达真简译注按:《蒙古家谱》,又曰《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清罗密编纂,博清额修订,二人并作有序文。

《家谱》只就《黄金史纲》与《元史》各帝纪删繁摘要而成,无大更改。

今所见抄本数种,而内蒙古图书馆庋藏者最详尽,盖即博氏之重纂清抄本,故正文两卷及类次《元朝秘史》、《辍耕录》注、《元史》而排比为各世系图与蒙古子姓分派图之外,举凡博氏之上世碑文、诰词,谱牒等无不一一抄录在册。

罗密字慎夫,喀喇沁部人,达延可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八世孙,父曰达赉,官二等侍卫。

博清额(原稿校对者)官二等侍卫,广州都统、散秩大臣,封成侯,明安三世孙。

而明安又达延汗第九子格勒·博罗特之重孙,本乌鲁特部长。

入清,隶满洲正黄旗。

书中硃笔校字,疑出自诸博氏之手迹。

《家谱》蒙文手抄本现所见者,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馆藏一部,另有波恩大学海西希教授于1957年在威斯巴登出版之一部,附有海氏为本书所作之导论及鲍登为《蒙古世系谱》所写之引言与两谱对照索引。

《家谱》人名地名,似皆袭用清人一般写法,间或出现与史籍所记相左者,为保持原貌起见,未加改动。

——朱风、贾敬颜蒙古博尔济吉忒氏族谱序*罗密溯我博尔济吉忒氏之始,自西域额纳特克国(即天竺国)嘛哈萨嘛谛汗,递传数千年,至沙尔巴汗子库谆三搭里图,乃去其国,东迁图伯特国,都焉。

再八传博尔忒齐诺,又去其国,北行至浙忒之地,择水草而居。

又二十四.传至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统各部落而臣之,建国号曰蒙古。

再传至世祖呼必赖汗(忽必烈),抚有中国,混一区宇。

传之十世,至顺帝拖欢忒睦尔汗,弃中国出塞,(此话言过其实,应改为逃离大都),乃居蒙古故地。

子孙延及,至林丹呼图克图汗(林丹汗),国纪倾颓,所部之众皆分崩离析;未有宁宇。

恭逢我太高祖皇帝龙飞东国,蒙古宗支济农、诺音(颜)辈,相率归诚,仰叨(说)高厚之恩,抚恤优渥,愿居塞外者,或封王,或封贝勒,各率所属,以藩卫北边;其愿为内臣者,则赐以公、侯、伯世职,或尚公主,或婚郡君,延及子孙,世叨荣宠。

清朝对蒙古的儒学教育政策by赵云田

清朝对蒙古的儒学教育政策by赵云田

不过,清朝八旗蒙古科举考试自顺治八年(1651)实施后,从顺治十四年到康熙十五年间,由于名额有限,加之时举时停,所以,在康熙朝,八旗蒙古的举人、进士比较少,直到雍正朝以后不再有停考现象,人数才逐渐增多。据有人统计,有清一代,八旗蒙古族文科举人约有65名、文科进士约有170名,反映了清代八旗蒙古所受儒学教育的程度[5]。
在京师设立的初等学校一般称为官学和义学,主要有:蒙古义学,存在于康熙三十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691—1758)间,八旗蒙古中每佐领设1所,学生是10岁以上的八旗蒙古子弟;礼部义学,存在于雍正二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24—1758)间,学生是八旗蒙古中的贫寒子弟;甲喇学,亦称蒙古清文学,或蒙古清文义学,八旗蒙古每甲喇(参领)设1所,学生是八旗蒙古子弟;八旗教场官学,共8所,设于演武练兵的教场附近,学生是八旗蒙古子弟;八旗左右翼世职官学,共4所,学生是有世职身份的八旗蒙古勋贵子弟。
清朝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地区的儒学教育情况,目前只见到一些笼统的记载,例如,有人这样写道:“蒙人不重教育,男妇老幼皆委身于游牧,虽各旗王公府中设有学校,然肄业者为王公、官吏之子弟,亦惟求识字能书,为将来服官之地而已。王公、官吏子弟而外,僧徒间有就读者,平民子弟不与也。其有志求学者,须就读富家,或由其父兄、亲友传授。学师辗转相聘,一学师可教数十人。初学,读《察汉脱鲁格》(汉名《十五头》,拼音法也),继习蒙文《三字经》、《名贤集》、《四书》等,程度至高,读至《安士林格》(即《圣谕广训》)而止,盖皆奉《安士林格》为圭臬也。所读书籍,或自归化城土默特文庙中购之,或由戚友处借抄。”[7]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清朝外藩蒙古和内属蒙古教育中,所用教材多为儒家经典,因而儒学教育在蒙古的整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然,对广大牧民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教育,当然也谈不上儒学教育。

《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共19页word资料

《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共19页word资料

《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相传为宋代王应麟编撰的《三字经》继《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蒙学读物之后,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朗朗上口的韵语形式,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成为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幼学启蒙教材。

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均出版了多种《三字经》校刊本、注解本以及现代汉语翻译本①,有关中国教育史、幼儿教育史的论著中也都提到《三字经》,但均未涉及《三字经》的满、蒙文本及各种仿制本;至于《三字经》传人国外的情况大都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例如,《三字经辑刊》一书虽提及《三字经》曾传入日本,但仅说了一句“很早就传人东邻日本”,而对传人的具体情况及影响等问题,则未展开论述。

本文主要利用笔者出国访学期间收集到的若干重要资料,特别是通过在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查获的几种比较珍贵的文本,就《三字经》满、蒙文本和各种仿制本作一初步的整理考察,以期揭示《三字经》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交流以及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三字经》满、蒙文本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通过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对民众思想、文化及教育的管理和控制。

早在顺治九年(1652),顺治帝就将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圣谕六言”颁行八旗及各省,作为清政府的文教方针和指导思想加以推行。

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以此为蓝本形成“圣谕十六条”,分别从宗族、农桑、学校、法律、租税、保甲等方面加以条理化、系统化。

在此基础上,雍正帝于1724年正式颁布《圣谕广训》,对清代文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教授读写基础知识和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字经》,便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清代的学塾及民间广为使用和流传。

另一方面,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使满、蒙等少数民族尽快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顺利融入汉民族的主流文化,已成为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七年级上册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资料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 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 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 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 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 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胡床
椅子
方凳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凉·乐伎[jì]与百戏壁画
“西凉乐”起自前秦之末的凉州,魏太 武帝拓跋焘439年平定凉州,将此乐舞艺人带 回平城,曾被用于嘉宾大礼。北齐也予以吸 收运用,后成了西域各族与中原汉族乐舞融 会贯通的新型乐舞,一直盛行至隋唐。
答: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史海拾贝
第四学习主题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
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
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
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
公元494年,孝文帝为更好地吸收汉族先进 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

蒙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及蒙汉合璧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蒙文中国古代文学史及蒙汉合璧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 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 ,几乎完全 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 合璧》选用了孟子的 《 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庄子的 《 逍遥游》 。在请子散文中, 《 庄子》散文的文学性最强,想象奇特,文笔夸张,成就颇 高。第三阶段是苟子和韩非子的散文,在先秦文学 中已发
展到议论文 的最高 阶段 ,其篇 幅 由短 到长 , 格 简朴而 开 风
是已有显著发 展 ,形成 了对 话式 的论 辩 文 ;后者 是 由对话
源远 流长 ,硕果累累 ,成就卓著 。 蒙文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下文简称壁》 )是根据 《 中国古典文学教 学大纲》 ,以适应民族高等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及 民 族高 等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史》对每个朝代政 治经济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分析了如何作用于文学的发
展等。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 19 年再版的由游国恩等主 92 编的 《 中国文学史》为基础,参考其它各种版本 ,并吸纳 了近年来发表的文学史方面的重要成果。《 合璧》选择了上 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及其代
表作品 。同时注 意收 录 了思想 性强 、艺 术水 平颇 高 的不 同
维普资讯
赤 峰 学 院 学报 ( 文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汉 Ju a f h e ̄ C lg Se d or l C i n n o F oee(o.S l l
第2 7卷
No .3
第 3期
V o.7 12
蒙 文 中国 古 代 文 学 史 及 蒙 汉 合 璧 中 国古 典 文 学概 述
秦代 的嵌制 思 想和 焚书坑 儒 、刑法 统 治 ,限制 了文学 的发展 。除李 斯 的 《 逐客 书》 和 《 谏 吕氏春秋 》外谈 不 上 好文章可言 。 《 璧》选 用 了 《 合 吕氏春秋》 的 《 私》 ( 去 节 选)一文 , 该文有一 定的时代意 义。 西汉时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充分发展。汉代文学成就主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与清末满蒙地区语文教育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与清末满蒙地区语文教育

四、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新时代大学生极具个性化,所接收的外部信息过多而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精神内核尚不牢固。

同时,大学生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年龄段,善于思考和感受,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充满着探索欲和求知欲。

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这一阶段的特点,合理运用融媒体,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将知识秩序性地传达给大学生主体。

这里的秩序性指的是大学生能够把知识等信息层层消化,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养分来吸收,这样秩序性的转达并非填鸭式的教和学,而是潜移默化的教和育。

教育者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起到引导、传授、疏通等作用。

在大学生了解并接受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引导,时刻关注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可以利用融媒体的优势,通过播放小视频、线上沟通等方式拉近距离。

只有当他们真正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方式,后续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课堂上,要提升教学技巧,善于传授枯燥乏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进行潜移默化的处理。

在生活中,要善于疏导学生的心理,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在线聊天工具建立心理咨询群,促进线上问答和主题讨论,为大学生提供即时和便捷的咨询和交流服务。

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知识传递的方式,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合理运用融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教学与评价相结合。

通过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获得自我认知、心理调适以及心理发展等重要技能,这些技能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然而,以往传统的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在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和教育效果上缺乏实效性,学生难以主动在一张试卷上全面表达想法。

因此,类似SCL-90等心理健康相关问卷的施测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精确评估学生在教学周期内的心理健康状况、情感变化和情感调控水平,还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作为教学经验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学方法。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的差异展开全文“满洲、蒙古、汉军俱隶八旗。

每旗自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逮领催、闲散之人,体统则尊卑相承,形势则臂指相使。

”旗人隶属于八旗,他们“隐然以一旗为一省,一参领为一府,一佐领为一县矣”。

清政府以八旗组织为界构筑起“旗民分治”的社会控制与管理方式,旗人与民人保持着居则分城,官则分缺,业则例有分限,刑则固有等差的社会界限。

在八旗内部,满洲统治者在满、汉关系问题上持有的暧昧态度与调整措施,很难使旗人之外的广大“民人”分清八旗内各部分人的身份。

加之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以是否具有旗籍为依据,故八旗内部的各种身份差异就更容易被“旗人-民人”这一对立社会范畴所掩盖。

通过梳理八旗汉军与满洲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差异,我们发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不过是“首崇满洲”这一满洲本位政策使然。

一汉军是八旗中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清朝入关前,汉军完成了八旗建制。

如后人指出的,“我国龙兴河漠,基王业于辽阳,其时部落之故人为满洲,汉人先附者为汉军。

汉军云者,以别于汉人未附者也”。

汉军在汉人归附的基础上组建起来,在清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旗人身份。

但在八旗组织中,八旗满洲始终是清朝统治者依恃的核心力量。

“前清开国时,汉军旗与满洲八旗界限甚严,饮食坐卧俱不得同在一处,出军,则备充前敌,驻扎,则别为一营,官级只能就汉军中升擢,不能与满蒙八旗相掺”。

国初规定:“满洲、蒙古壮丁,每二名披甲一副。

汉军壮丁,每五名披甲一副。

”不仅汉军旗人披甲的机会少于满、蒙兵丁,而且在八旗编制方面,前锋营、健锐营、内外火器营等重要部门,都由满洲、蒙古组成,而无汉军名额;较为次要的藤牌营、(长)枪营都由汉军组成,而无满洲、蒙古。

清朝兴起及入关初期,满洲统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 “汉人有所顾忌而不敢尽忠于朝廷,满人又有所凭藉而无以取信于天下矣”。

而汉军旗人以其特殊的身份在满洲和汉人集团之间保持了某种利害上的平衡。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文化教育的发展赵云田清朝建立以后,到光绪年间,二百多年来,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明代旧有儒学的地方,逐渐兴复;新设的郡县,也都有了书院、义学、社学;奉天宁古塔、伯都讷、三姓、阿勒楚喀、拉林、珲春、乌拉、额穆赫索,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地,还有八旗官学,专教旗丁。

不过,清政府只在奉天设立学政,兼管吉林岁科各试,黑龙江生童就近附试。

清末新政开始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东北地区有了学堂,光绪三十一年,设立了学务处。

不久,清政府决定停止科举,裁撤学政,广立学堂,设提学使管理学务,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很大变化。

徐世昌总督东三省后,按清政府有关规定,改学务处为学务公所,健全建置,并以“无学不足以成人,无人不能以立国”1[1]为宗旨,推广教育会、劝学会,多设劝学员,宣传上学的好处。

他还遴选视学员,严定视察章程,加强督察,对私塾进行改良。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

据统计,奉天学堂在光绪三十三年以前,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2100余所;吉林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有4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80余所;黑龙江学堂在光绪三十二年有30余所,光绪三十四年增至150余所。

1[2]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也有所开展。

锡良就任东三省总督后,在各种学堂的建设上又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推动了东北文教事业的发展。

那么,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呢?下面,从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立图书馆和报刊等方面,做简要概述。

首先是设立教育行政机构。

一是提学使和学务公所。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奉天将军赵尔巽开始设立学务处,同年十一月,学政李家驹分设教务、书记、庶务、编辑、调查、会计、收掌、游学八科,学务日渐推广。

不久,科举废除,学政裁撤,各省设提学使司,有提学使1人,掌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征考艺文师范。

署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6科,科长、科员分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今天子锐意筹蒙,诏蒙边将军、督抚大臣建设学堂,又特设贵胄法政陆军学堂于京师,定蒙人与汉 人一律升学之制,举内外蒙旗,胥使沾溉,教育可谓普及矣。然蒙文苦无课本,检校旧译官书则惟《圣谕 广训》,私家则惟《三字经批注》《吏治辑要》,已不尽当于规定之学科;余则《三合便览》《蒙文汇[书]》
①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第三十一册,卷九( 叶 3a) “学务·奉天省·教育行政篇”附录《奏陈筹办奉省学务情形 摺》。又见载同氏《退耕堂政书》卷七十,叶 15。据 1920 年奉天省长的咨文,蒙文学堂停办、改组第四中学以后,所有蒙 旗子弟愿入中学肄业者,则由蒙旗送省长公署转交第四中学考验合格,由教育补助费项下特给官费,以示优待。见内蒙 古教育志编委会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209 页。省立第四高级中 学校在辽源县治东北隅,见《奉天通志》卷一五二,叶 11b。
清末新政中,废科举、兴学堂是一项重要举措。外藩地区兴立学堂时,确定适用的课本的首要问题。 宣统年间,东三省蒙务局翻译的《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直到 1912 年末完成编译,期间陆续石印分 发奉天省城蒙文学堂和哲里木盟十个札萨克旗,作为新式( 西式) 小学堂通用蒙古文教材。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的满蒙文书名分别为:
④ 《荣德序》,《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第一册卷首。 ⑤ 锡良:《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序》,《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第一册卷首。
·36·
《蒙文晰义》字书而已。蒙古自元世祖时敕帕思巴刱造蒙文义例,为用亦狭。满文虽导源蒙文,时当国 家右文稽古,凡汉文经史巨帙靡不译述,自是后满文引伸益备,而蒙文流传浸失。今学科物理名词尽在 汉文,非通习汉文无以致用,非先由蒙语进于蒙文,难期言文合一,然蒙文与汉文之联合,又非取径满文, 末由明其义意,此又蒙旗独有之困难。余往岁巡抚黑龙江,疏陈西北全局以物色译材、多译蒙文教科书 为汲汲,正为此也。
督抚立意翻译印发这部教科书的理由,锡良、程德全之序各有阐述。锡良于宣统元年(1909 年) 八 月序谓:“蒙古之不读汉文书者由来久矣,始则拘于禁令,继遂成为习惯,然自王贝勒贝子公以逮台壮, 精通蒙文者犹代不乏人,近则读书识字之人愈少,非特汉文茫然无所知,即蒙文意义亦多昧昧。其寄学 于喇嘛庙者,梵文而外他无所习,学务荒废已极,无怪各旗翻译之文半杂俚语译音,而义未达也。方今国 家累诏兴学,各蒙旗扎萨克亦颇有深明大义筹设学堂者,特教科无善本,专注汉文则蒙文几将绝绪,偏重 蒙文而汉译仍多扞格,况蒙文义例本简,全恃满文反复证明,则又非满蒙汉文字兼习,难期致用。蒙旗教 育之困难如此,然则今之筹蒙者将欲以拓殖实边,固我疆圉,可不于教育根本先求着手之力乎。”⑤
收稿日期:2013 - 07 - 13 作者简介: 李勤璞(1962 - ) 男,江苏赣榆人,教授,主要从事内陆亚洲和边疆人类学研究。 ① 徐世昌:《上监国摄政王条议》,收入同氏《退耕堂政书》( 刻本,甲寅[1914]八月嘉善曹炳章序) 卷三十四,叶 13b。参见朱启钤:《蒙务督办朱启钤酌拟本局办事纲要编制职掌薪项说略文》,宣统元年(1909 年) 二月二十一日,《东三 省政略》卷二,“蒙务下,筹蒙篇”,叶 21a。 ② 朱启钤:《叙言》,宣统元年(1909 年) 正月,收入《东三省蒙务公牍》卷首。
③ 取自锡良撰、荣德译:《谕哲里木盟十旗兴学劝业文》末尾( 叶 44a) 荣德的署名。 ④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奉天省·学校篇·纪专门实业”,叶 21a。 ⑤ 《奉天通志》卷一五一,叶 15。
·35·
终古榛荒矣。① 荣德到学堂任课时,发觉所用的教本仍为清朝旧有的三文合璧 ilan hacin i gisun kamcibuha hafan i dasan i
① 《荣德序》,《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第一册卷首。辽宁省图书馆线装书善本排架号 50079,大连图书馆藏本 0722 /7,俱石印本,两函十册。
② 前者是钤于大连图书馆藏本《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封皮的蓝色椭圆汉字印章,后者则见于公文《蒙文学堂接 收喇嘛台旧官房门窗户壁各项清册》,宣统三年(1911 年) 六月二十六日提学使卢靖呈文附件,钤盖汉文篆字印章“奉天 蒙文学堂钤记”。辽宁省档案馆藏档案 JC10 - 19510,第 000667 - 000686 页。本文引用该项奉天省长公署档案( JC10) 俱 系胶片。
o nikan ilan acangga sˇu i tacibure hacin i bithe 满洲 蒙古 汉 三 恰合的 文 之 教的 种类 之 书
蒙古文:manju mongγol kitad γurban nei cˇ etü udq - a yin surγaqu jüil ün bicˇ ig 满洲 蒙古 汉 三 适合的 文 之 教导 类别 的 书
清朝,各札萨克旗属于外藩,一向归理藩院管辖,外藩与内地之间禁绝交流,实行政治、经济、文化、 人口上的隔离。清末,哲里木盟十旗受盛京将军和后来的东三省总督管辖。“东三省将军所辖蒙旗为 哲里木盟全部……地处漠南,延袤千里,当边关之外,为吉江之后援,论形势又与三省为表里者也。”①
哲里木盟十旗中,科尔沁右翼中旗( 图什业图) ,科尔沁左翼中旗( 达尔罕) ,科尔沁右翼前旗( 扎萨 克图) ,科尔沁左翼前旗( 宾图) ,科尔沁左翼后旗( 博王) ,科尔沁右翼后旗( 色公) ,归奉天省;扎赉特 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后旗( 北郭尔罗斯) ,归黑龙江省;郭尔罗斯前旗( 南郭尔罗斯) ,归吉林省。 “嘉庆中,边禁弛,东三省治权渐伸入哲里木盟。彼时放荒设治,亦曰借地养民”② ,是为东三省管辖各蒙 旗的开始。清末蒙旗的兴革事项,全部归于东三省总督及其所属各省巡抚掌理。而在东三省总督( 驻 节奉天) 的时代,曾设立东三省蒙务局,作为筹办蒙古事务的专门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 春,置 东三省蒙务局,以规划东三省蒙旗兴革事项,扶植蒙旗,隐杜交涉,兴利实边为宗旨。东三省蒙务局首任 督办由朱启钤担任。宣统三年(1911 年) 裁撤,其事务归于省公署。清后期在蒙旗设县。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将东三省北部的一些蒙旗地方分划三省治理。
② 辽宁省图书馆见藏蒙文学堂编印的《满蒙汉三合吏治辑要》一册,系卷一,没有序言,三文皆毛笔手书石印,共计四十四 叶,纸捻装订(排架号 30244),叶二十六及叶三十以下,书口上部均有“蒙文学堂吏治辑要卷一”字样。
③ “馆章”指缮写报酬制度,由督抚锡良、程德全提出,即“写生缮写笔资应略仿《方略》各馆计字给费章程,按每百 字酌给笔资若干”。见督抚致蒙务局札饬,宣统元年(1909 年) 七月十一日,辽宁省档案馆藏档案 JC10 - 2807,第 001725 页以下。
锡良感叹蒙旗教育在于蒙文的复兴,而复兴蒙文又须借助满文来阐明字义,所以,编蒙文教科书,避 免不了以满文来阐明蒙文字义。同时外藩最须学汉文,达“文言之统一”,便于推行国政。故锡良又说:
今年四月,余奉命总制东省,力以兴学为蒙务之急。适蒙文学堂名誉监督、前蒙古荣协领德,虑满蒙 文字之将歇,冀存国粹,又以蒙旗智识闭塞,非习汉文不足以进开通,因取学部审定汉文初级教科书,译 成满蒙汉合璧文字,体例完备,既可举一反三,又免顾此失彼,津逮初学,无善于此。荣协领求政于余,余 既喜。是书先获我心,遂饬蒙务局付诸石印,分颁哲里木盟各蒙旗,以豫立内外蒙旗教育普及之基础。 并另缮清本恭呈御览,藉以纪迻译之劳,亦以慰其保存国粹之心云尔。
2014 年 1 期 ( 总第 58 期)
满语研究 MANCHU STUDIES
№1,2014 ( General№. 58)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的翻译颁行( 上)
李勤璞
( 浙江农林大学 文化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摘要:清末,荣德以蒋维乔、庄俞合编《最新初等小学文教科书》为原本,翻译《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
关于这部教科书的翻译颁行,辽宁省图书馆留有汉文和蒙古文案卷,为数颇多,一时难以全部抄录 研读。本文就这部教科书编译印行的缘起、经过、版本和意义稍作考究,旨在获得清朝末期外藩制度变 革,外藩的内地化、与内地一体化等方面的信息,从一个侧面观察蒙古文教育的发展。
二、《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翻译的动机
关于教科书的产生,辽宁省图书馆藏本第一册卷首三篇序言有所交代。编译者荣德在自序中说: 溯是编译述之缘起,始于丁未(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 秋,提学张公鹤龄拟扩充蒙文学校,因教授 乏人,访知德粗通满蒙文字,特邀到堂,为名誉监督,兼授蒙文。顾念德学识谫陋,本不敢当此重聘,惟以 桑梓时艰,义不容辞,乃勉应焉。及到堂后,见各班课程皆沿袭旧本,与现时各种科学及一切新名词百不 得一,将来学非所用,诚恐贻误非轻。乃取上海商务印书馆武进蒋君维乔、阳湖庄君俞所编部定两等国 文教科书翻译满蒙文字,藉资讲授。① 蒙文学校正式名称是“奉天官立蒙文学堂”②,专门招收外藩蒙旗王公及平民子弟入学修习的官立 学校,设在奉天省城。③《东三省政略》记载:“蒙文学堂亦赵将军( 赵尔巽) 所设。是时北京满蒙文高等 学堂尚未成立,奉省与蒙古接壤,故首先预备佐理蒙政人才之地也。”④1912 年,蒙文学堂改设为筹边学 堂,《奉天通志》称:奉天之蒙古官学为同治间将军都兴阿所创办,光绪三十二年,将军赵尔巽就其地改 办蒙文学堂,位于皇学旧址之南,是年闰四月开学,三十四年二月,提学使张鹤龄加以扩充招致蒙藩子弟 入堂肄业,更名蒙文高等学堂。其编制有正科、预科,正科四年毕业,预科三年毕业。并附设藏文科及别 科,皆三年毕业。民国元年三月,仿教育部改北京满蒙文学堂为筹边学堂之例,改为奉天省公立筹边学 堂,嗣经学务议绅会议议决,更将八旗满蒙文中学堂并入,遂分为南北二校,南校在省治小东门外小津桥 附近,北校在草仓旧址。民国三年,停办。”⑤1917 年所修《沈阳县志》文炳传说“光绪初,奉省初设蒙文 官学”,对照则知蒙文学堂开设于光绪元年(1875 年) ,或为八旗蒙古官学。至于张鹤龄任提学使之后的 变革,则有下述资料可补充说明。 蒙文学堂旧额止有一班。臣等因蒙旗事务日益繁多,而译才之绝,较之欧美语文,通达尤罕。臣等 于去年即通饬蒙古各旗,将王公台吉子弟选送来堂,肄习汉文汉语,兼授科学。首由宾图郡王选送其胞 弟二等台吉瑞春及学生五名入堂肄业。近据博德勒噶台亲王选台吉两名、学生四名,其札萨克图、土默 特均在陆续选送,不难渐开风气。其旧有校生亦多有汉文清通而蒙文渐次娴熟者,将来溯原藏梵,不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