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汉藏翻译中的直译方法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翻译是语言交流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常被用于跨语言、跨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我国,藏汉翻译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
随着藏汉两族之间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的愈加频繁,翻译工作逐渐成为两族之间的桥梁。
但是,由于藏汉两族之间语言文化的不同,藏汉翻译中常常存在很多表达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双方的交流效果,更会导致一系列文化误解和沟通障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一、语义失真语义失真是藏汉翻译中常见的表达问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失真。
例如,“暴雨”在汉语中有特定的含义,但在藏语中却可能描述为“大雨”,如果将其简单地翻译为“暴雨”可能会造成误解。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亲身了解被翻译的语言和文化,并且针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
二、口语化和书面化的转换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进行转换时,往往会出现表达问题。
在藏语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
翻译人员在将口语翻译为书面语或将书面语翻译为口语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例如,在口语中“藏獒”可能被称为“藏大獒”,但在书面语中则应该称为“藏獒”。
这种表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
三、文化差异在藏汉翻译中,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常见的表达问题。
由于藏汉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例如,在藏语中,“白”的颜色代表吉祥和纯洁,而在汉语文化中,“白”的象征意义可能又是不同的。
翻译人员在处理这类表达问题时,必须了解被翻译的语言文化中的特定含义,避免出现误解和歧义。
四、语气和情感的表达语气和情感的表达在藏汉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表达问题。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语气和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汉语中,“一定可以”可能表达一种强烈的肯定感,但在藏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有些过于积极。
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藏汉翻译时,必须保持精确和准确的语气和情感的表达,避免影响双方的交流效果。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藏语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它是从梵文、巴利文和回鹘文等多种语言发展而来。
从原始意义上讲,藏汉语言并无根本区别,只不过是由于某些词语、句子在用法和含义上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那些在翻译过程中已经不太适合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句子,可以采用古今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古今不同之处,通过反复斟酌、推敲,保留某些可行性高的或更能表达原文意思的部分,舍弃另外一些古汉语用词或生僻、难懂的部分。
总之,对原文要忠实于原意,遵循“信、达、雅”的准则。
藏汉翻译一直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虽然早已有了现代科技的帮助,但藏汉翻译毕竟有着自己的特点,必须针对这些特点灵活运用,否则就会导致理解错误,甚至给藏语文献的保存带来麻烦。
因为藏文在书写方式上与汉字有着很大差异,对于没有学过藏语文的人来说,很难想象怎样才能把它们的差别充分表达出来。
不过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多接触藏语文,了解其基本常识,如标点符号、数字及量词等。
其次,熟悉一些常用术语,如格言、谚语、传说等。
最后,还应该关注藏语中的方言俗语,对于一些典故,也应弄清来龙去脉。
第二、有条件时,最好请教藏族同胞或请专家来校对藏文。
尽管很多大藏经都是依靠专家或学者进行勘订,但他们大都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因此,很容易将译文与原文结合起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三、对于无法正确理解原文含义的翻译,一定要查阅藏文原文。
若是全译本,则应尽量参照藏文原本;若是节译本,则要先做简单的“拟补”。
若是意译本,则要按原文意思进行翻译。
另外从语言学方面来说,应该加强对比研究。
一般而言,同一语言在不同时期、地区、国家里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对藏文进行翻译时,应该时刻关注时代、地域的发展,切忌机械地照搬汉语的字面意思。
从音韵学角度来看,在翻译时应该多加注意。
虽然音韵学相当复杂,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多,但只要理解了基本原理,翻译时可以轻松自如,顺畅无阻。
此外,在翻译时,尤其是一些藏文与汉文不相近的文言句子时,更要注意平仄、对仗等各种问题。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翻译是一门复杂而艰难的艺术,藏汉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因此在实践中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浅谈藏汉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首先,藏汉翻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语言差异。
藏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藏语中的动词形式比汉语更为复杂,名词的格变化也较多。
这种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藏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藏汉两种文化背景迥然不同,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例如,藏语中有很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汉语中对这些概念的表达可能完全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转换。
另外,翻译技巧也是藏汉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在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同时,译者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翻译技巧来确保翻译的质量。
例如,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意思用与之相近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目标语言。
此外,译者还可以运用调整语序、增减修饰成分等手段,使译文更加通顺和自然。
同时,译者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修辞效果,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此外,翻译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藏汉两种语言的书写方式不同,藏语是从左到右书写,而汉语是从上到下书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书写习惯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
此外,译者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如藏语中的语气助词和词尾变化等,以避免翻译错误。
综上所述,藏汉翻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翻译技巧等方面都需要译者充分考虑和应对。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译者才能在藏汉翻译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藏汉翻译技巧研究报告

藏汉翻译技巧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藏汉翻译技巧一、引言藏汉翻译是将藏语文本转化为汉语文本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报告旨在探讨一些常用的藏汉翻译技巧,以帮助翻译人员在处理藏语文本时提高翻译质量。
二、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对于准确翻译藏语文本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上下文,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准确传达信息。
此外,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上下文背景也是提高翻译的关键。
三、等效表达在藏汉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寻找汉语的等效表达,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有时候,直译可能无法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动态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最合适的翻译效果。
四、文化转换藏汉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传统。
充分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可以帮助翻译人员选择更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翻译结果更易于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平衡准确性与流畅性翻译的目标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但同时也需要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在藏汉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权衡准确性和流畅性,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平衡点。
译文不应只是死板地堆砌单词和短语,而应具备自然流畅的汉语表达。
六、词语选择词语选择是翻译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进行藏汉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仔细选择适当的词语,以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
对于涉及特定领域的文本,翻译人员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七、参考文献和工具在进行藏汉翻译时,翻译人员可以借助各种参考文献和工具,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这些参考文献和工具可以提供词汇、短语、句型等方面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为翻译人员提供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八、结论本报告主要探讨了一些常用的藏汉翻译技巧,包括上下文理解、等效表达、文化转换、平衡准确性与流畅性、词语选择以及参考文献和工具的使用。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质量,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文化读者的习惯和要求。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涉及词汇、句式和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并探讨了词汇表达和句式结构的翻译难点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
结合挑战与解决方法,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加深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理解,为未来的翻译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表达问题、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挑战与解决方法、思考、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藏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结构,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进行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面对词汇表达、句式结构、文化背景等诸多挑战。
深入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对于促进藏文经典作品在汉语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为提升藏文经典作品的翻译质量和深化藏汉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通过对藏文和汉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探讨藏汉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旨在拓展翻译研究领域,促进汉藏文化的互补与交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挑战与困难。
通过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词汇表达的翻译问题、句式结构的翻译挑战、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策略的探讨,旨在深入剖析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本文还希望能够总结出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进行思考,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藏汉语言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推动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期在藏汉语言文学翻译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2. 正文2.1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的特点藏汉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差异,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挑战。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

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主要包括词汇翻译问题、语法结构转换困难、文化差异影响等方面。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种种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意译、形似翻译等。
尽管有这些努力,依然存在着诸多表达上的问题。
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寻找更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学作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藏汉语言文学翻译、表达问题、词汇翻译、语法结构、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存在的问题、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汉藏语族包含众多语言,如汉语、藏语、藏语等,其翻译涉及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
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各种问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研究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翻译难题,更是为了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传统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完全表达原著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因此急需寻求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汉藏语言文学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不断探讨、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汉藏语言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流。
1.2 研究意义藏汉语言文学翻译涉及到词汇、语法、文化等多个方面,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对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有助于增进对藏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推动藏文学作品在汉语世界的传播与交流。
探讨翻译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确保翻译成果忠实地传达原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研究藏汉语言文学翻译中的表达问题,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拓展跨文化交流的领域,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论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

论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电视新闻是一种重要的多媒体传播方式,其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技巧。
汉藏翻译指的是汉语和藏语之间的翻译工作,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性,汉藏翻译在电视新闻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
一、汉藏翻译的特点1. 语言差异汉语和藏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进行汉藏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性,才能准确传达新闻信息。
2. 文化差异汉藏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宗教、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3. 专业性要求电视新闻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进行汉藏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新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准确地传达给藏语听众。
1. 准确把握新闻原意在进行汉藏翻译时,翻译人员首先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原文意思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把握了新闻原意,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工作。
2. 语言流畅汉藏翻译需要做到语言流畅,保持句子的通顺和连贯性。
翻译人员需要避免生硬的直译,注意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藏语的表达习惯。
3. 保持原文风格在进行汉藏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尽量保持新闻原文的风格和特点,避免过度加工或改变原文意思。
在遇到一些专业术语或特定表达时,翻译人员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确保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4. 引入本土化元素汉藏翻译中,翻译人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本土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藏语听众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增加译文的接受度和亲和力。
5. 保持客观中立汉藏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做到客观中立,不加入个人观点和情感色彩,准确传达新闻内容。
要避免使用具有政治、宗教或地域歧视意味的词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汉藏翻译在电视新闻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翻译人员需要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准确把握新闻原意,做到语言流畅、保持原文风格、引入本土化元素,保持客观中立。
浅析藏汉翻译文化视角中的词组译法

浅析藏汉翻译文化视角中的词组译法作者:贡保才让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摘要:自从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有交往以来,翻译就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
一个词与词的搭配组合,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更换。
汉语和藏语中只有一个意义的某一个词,字面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在句子中,汉语相搭配的,译成藏语就不一定能搭配,因此翻译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词的搭配是确切表达愿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翻译;文化;语言;词一、翻译综述从字义层面上来说,“翻译”两字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按《辞海》的解释,“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指做翻译工作的和人。
在日常口语中,“翻译”作名词时,不仅仅可以指人,还可以指物——指翻译作品或译语,如“这篇翻译不错”。
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翻译的词性,而是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交际翻译的属性问题。
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翻译是:“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许钧在《翻译论》一书中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由此可见,翻译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活动之一。
看待翻译,单一的某种理论或观点是不够的,也不应偏听一家之言,翻译的外延十分宽泛,包括着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及语言变体间的翻译和语言与其他交际符号的转换。
二、文化的概念当今世界,文化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但对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人们似乎还没有达成一致,因为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定义竟达到两百多种。
目前人们比较喜欢接受的定义是著名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到了,文化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在我国古籍中,文化指的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和教化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论汉藏翻译中的直译方法
鉴于目前翻译界对直译这种重要的翻译方法提出种种非议,认为直译会造成词不达意,语言生硬无味,文笔不够流畅等诸多毛病,因而排斥和不提倡使用这种方法。
笔者以为,尽管这种现象存在,但翻译实践告诉我们,直译仍有他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和翻译一些特殊作品的时候,直译方法还是可取的。
为此,本文就汉藏翻译直译方法做以浅显探讨,以企这种翻译方法能被大家重视。
一、直译方法的主要优点
所谓直译,《声明学要领二卷》概括为:不打乱梵文语序采用的直接翻译方法。
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当时以佛经翻译为主而言的,但我们今天仍可明白地领会其意。
即按照原文的词语意义和词汇结构选用对应的词义译出其词语。
一般来说,直译法是在较低层次上较为简便的翻译方法,通常主要用于词语和新词术语的翻译。
翻译标准侧重于力求达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实现汉藏文化所载信息的对等传递或近似对等传递。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采用直译方法首先有利于圆满地保持原文风格。
译文紧紧按照原文的表达方式与语言文字特色,基本不走样地使原文中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区特色以及作者个人语言文字艺术特色等多方面的特色得到真实、完美的表达。
2.采用直译方法有利于创造和普及现代名词术语。
相对而言,采用直译方法,在译文中使用新词术语的比例较大,可以更好地按照语言学规律创造一些必要的现代名词术语,丰富译文所需的词汇,从而达到普及现代名词术语的效果。
3.采用直译方法有利于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风格。
通过直译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字规律。
由于民族不同,语言文字构成与使用方法也不同,格调色彩不同,风格情趣不同。
因此,在同样的用途上,语言风格也不同,在翻译中采用直译法注重原文语言文学风格,从中就可以学习引进其他民族的那些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使自己的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完美。
二、直译方法的基本用途
一般来说直译从词序到原文和译文的字词结构上很多时候都形成了一对一的对应形式。
因而,直译方法主要用于词翻译,尤其是用于新词术语。
例如:“地下铁道”“高等数学”、“感觉神经”、“宇宙飞船”、“冬虫夏草”、“阳光”、“民歌”、“汽车“等等类似的一些复合词和单词译成藏文时,从词序到内容采取几乎一对一的直译方法就比较妥当。
相对而言,论说文,记叙文和一些应用文的书面翻译多采用直译方法。
因为它
主要讲究真实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语言上要求通俗易懂,而不需要讲究文彩上的更多的修饰。
而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一些抒情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不宜于采用直译方法。
因为它只要基本不违原文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注重译文文学艺术上的修饰与表达技巧。
在讲究文彩这一点上,文学艺术作品如果过于采用直译方法,那就会造成使译文显得不伦不类,语言生硬呆板,失去文学艺术的感染力。
三、直译方法的使用效果
要想通过翻译来再现原文各种各样的特色,就要在翻译方法上尽量采用直译方法。
只要不是死译、硬译,在某些情况下直译同样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是显示风格的地方,例如藏文《米拉日巴传》中对米拉日巴姑妈的动作描写,译者就采用直译方法译道:鼻子里噗嗤一声,猛地从座垫上站了起来,又是打响榧,又是抖衣襟,又是顿脚,挥舞着袖子抽打我和母亲”这一直译手法既保持了原文描写得生动、形象的特色,也保持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一些特色,就是一位藏民族妇女穿着藏袍所做出的那些独特行为动作等等。
如果把这一行为动作的描写采用意译手法译成汉语中常用的“捶胸顿足,拍胸跺脚,拍桌打椅,拳打脚踢”之类来代替,就会失去描写一位藏族妇女独特行为动作的那些特殊风格。
还有人物性格描写上同样要用形象直译形象的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语言风格,例如:原文中写道:“他的心地非常善良,孩子般的轻信,性格柔和得象块黄油,随你怎么抹都行。
”这一段的译文一:
虽然两种译文都准确表达了原意,但是两者间效果上是有差异的:前者基本采用了直译方法,较好地保持了原文的特色,所表达出来的与原文一样生动,形象而有感染力。
然而,后者则采用了意译手法,去掉了一些原文中的形象词,结果使原文的形象性荡然无存,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原文的风格。
同样如此,藏语中的许多谚语也采用直译方法效果相当好。
例如:(藏文)原文是一则简短的藏族谚语,两句音节数相同,都是六个字,从内容到语言文学的使用都很有民族特色。
这一句曾有人采用直译方法译作:“虽然甘蔗香甜,还是糌粑经吃”。
原文文学简朴,语言流畅,译文也与原文一样,较圆满地保持了原文的特色,如果锦上添花的话,将这一句中的“甘蔗”一词译作“蔗糖”或“红糖”则更符合原文中(藏文)一词的本意。
因为藏区常见的是红糖,而很少有甘蔗。
这就是在翻译中对原文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加任何多余的修饰,仅仅按照原文的语言特色采用直译方法,从而达到保持原文风格的成功之处。
然而,有的译文则就做不到这一点例如:《仓央嘉措情歌》中的第一首:
曾有人把它译成:
心头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
轻轻走出最高峰。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损坏原文风貌和语言特色译作。
译文与原文相差那么大,从文字到语言原文的风味所剩无几,乍一看好像是一首新作。
如此望文生义,随意发挥,过分雕琢,画虎不成反类猫,严重损坏了原文独特的风貌,违背了“原文是朴素的不要译成华丽的”这一要求忠实原文风格的翻译原则,在译德上是极为不尊重原作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
这一译文把仓央嘉措情歌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具有清新的生活气息,亲切真实的语言文字风味和特色用以浓郁的脂粉气和华丽的词藻俗套形式所取代,使原文黯然失色。
这首情歌的译文很多,相比之下,王沂暖先生的译文是比较成功的,译文是这样的: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时时浮现在我心上。
这一译文就是紧紧抓住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方法。
主要特点是保持了原文的风格。
这一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类似的一些文学作品采用直译方法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萨迦格言》:
译作:
只要众人一条心,
弱者也能成大事,
据说蚂蚁结成群,
送掉了幼狮性命。
还有一些民间歌谣:
译作:
情人捎来的信,
字迹七扭八歪,
自己看了不懂,
让人看了害羞。
以上几首民间歌谣原文语言简炼,朴素流畅,只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毫无矫饰晦涩,但比喻贴切形象,构思精巧深刻,艺术手法相当高超。
译文呢,也是相当成功的,从内容到形式都紧紧按照原文的风格尽可能采用了直译方法,使原文的独特风味保持得完美无损。
综上所述,无论从什么角度讲,直译方法在汉藏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翻译中应按照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包括直译方法在内,而不应该偏废哪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掌握翻译方法,有利于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4月1日出版;
【2】拉都,《汉藏语法比较与翻译》,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