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

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1.1色彩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

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

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

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1.2 外形从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中国传统服装形式以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为主。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为中国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
一、色彩比较
• 中国传统服 饰以黄为尊, 青、红、黑 为正色
在西方,最流行 的色彩是“白色” 和“紫色”,白 色代表纯洁、正 直,紫色象征高 贵。
二、图案比较
中式服装喜 好运用图案表示 吉祥的祝愿。龙、 凤、牡丹常出现 在中国传统服饰 之上。
西欧服装则 较流行“藤草” 图案和轻淡柔 和的庭院“花 草”花样。
披挂式服装
贯头式服装
中西经典服饰欣赏
燕尾服 Tuxedo
欧洲正统的男士礼服,脱 胎于中世纪欧洲的宫廷礼服。
牛仔 cowboy
牛仔裤 jeans
牛仔裤,一 种用靛蓝色粗 斜纹布裁制的 直裆裤,最早 出现在美国矿 工和牛仔们的 欢迎,在当代 仍然十分流行。
C ~
旗装是满族妇女 的民族服饰。旗装 大多采用平直的线 条,衣身宽松,两 边开叉,胸腰围度 与衣裙的尺寸比例 较为接近;在袖口 领口有大量盘滚装 饰。
三、材料工艺的比较
西方服装材料以“毛呢” 为主
中式服装材料以 “丝绸”为主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 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 衣片上面,裁制时注 意工艺装饰,侧重对 服装的点缀
西式服装 裁制时讲究立 体塑型,侧重 服装的整体造 型。
中国服装的制作是静态的
中式服装的 裁制都是平放在 案板上进行的, 衣片的衣缝均以 直线为主。这种 静态制作服装的 形成,和中式服 装平面型结构有 关,和我国的民 族性格喜静不喜 动有关。
与此相对,西方服饰则不同。西方的衣 服非常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 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 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 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
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 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西服饰文化方面,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着手。

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代、汉代。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之久,其特点是宽袖、大襟、长衫、长裙等。

而西方的服饰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西装、裙装、裤装等。

其次,中西服饰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服装在两种文化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服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身体、展示个性和表达社会地位。

古代的朝服和官服就是为了显示权贵的身份和地位而设计的。

然而,在西方社会,服装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时尚的追求。

服装不仅仅是保护身体的工具,更是用来展现个人品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最后,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还反映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

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服饰设计和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服饰设计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称美,追求端庄、典雅和内敛的风格。

色彩上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而西方的服饰设计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表达。

色彩上更为多样,可以使用各种鲜艳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以突出个人的时尚品味。

总结起来,中西服饰文化在服装的历史渊源、功能和象征意义、设计和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服饰的不同认知和追求,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服饰差异很重要,这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修订稿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修订稿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1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

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

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

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 因为形成的地理、历史、⽂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服饰审美⽂化在服装功能意识、着装观念、着装⽅式、变迁过程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下⾯是店铺给⼤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章内容。

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 中国服饰审美⽂化是指以黄河⽂明为基础,在⼀个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形成,随着⽂明的进步和朝代的更替⽽⾼度发展的服饰⽂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西⽅服饰⽂化是指以地中海⽂明为基础,跨越亚、⾮、欧三⼤洲,受多种⽂明相互混合的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化的移动⽽形成的欧洲____⽂化圈中的服饰⽂化,表现出复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服饰功能意识的差异 对于服装的功能,中西⽅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开始中国⼈就给服饰打上了“阶级等差,尊卑有序”的烙印,直接成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属”的⼯具。

从帝王后妃,达官贵⼈,以⾄黎民百姓,⾐冠服饰都有严格的区别,⽬的在于顺应“礼仪”的“差序分别”。

中国⼈不仅仅把穿⾐局限于保暖和装饰的功能,更加关注的是“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

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的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的⾏为,来“治国安邦”。

所以,中国服装⽂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彩。

西⽅服装的等级观念并不严格,除了极其特殊的仪式活动之外,等级差别主要通过⾯料的⾼档与做⼯的精细来表现。

许多贵妇⼈收买宫廷⾥的服装⼯匠,了解王后在将要出席的社交场合穿什么样的⾐服,也如此打扮借以炫耀⾃⼰的地位和⾝份,王后并不介意。

这种宽容就使款式、图案、⾊彩等服装审美因素没有强烈的权⼒专属⾊彩。

古罗马⼈也曾⼗分重视⾐服对于⾝份的表⽰,封建时代也曾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很少像中国⼈那样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们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着装观念的差异 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穿⾐始终保持着⼀种东⽅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化在⼀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包”的⽂化,既不能“现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西服饰对比

从文化角度上看中西服饰对比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服饰的差异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土广大,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服装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

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

西方服装的造型观念带给服饰形态以变异性、丰富性、复杂性与创新性,许多着装样式根据时代的脉搏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的变化呈现出周期逐渐缩短、频率逐渐加快的特点。

在服装款式造型的法则上,西方服装的造型意识,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设计师对纯粹的形状、色彩、质感等形式因素有特殊的创造灵感,常采取自由、拟动、与习惯的冲突、与和谐的对立等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摘要】服饰是人类历经千年万年所流传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集遮掩、实用、美观为一体。

而中西方的服饰的差异则是生活习惯、审美、文化观念差别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外形、色彩、图案等方面讲述中西方服饰之下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服饰中西方色彩图案审美传统
1.中西方服饰特点及对比
1.1.外形
中国人素来在穿衣方面比较保守与矜持,不喜欢大胆而奔放的打扮样式,所以服饰一般以遮与包为主,在传统服饰中尤其体现。

而遮羞,也被认为是服饰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之蔽后。

”所以,中国服饰通常情况下,都是将人包裹起来,很少有大片露出身体的结构及样式;而西方服饰则比较奔放,在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时候,西方服饰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强调和突出人体的线条美,如紧身胸衣、臀垫等等。

在洛可可时期,为体现纤弱动人的腰肢,女子要从未成熟少女开始,日夜束身。

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画作和影视剧中的西方男女所着服饰都比较大胆,并且身材也更加突出明显。

中国着装注重整体的端庄,传统文化对于奇装异服都比较排斥。

如《左传》中有一节描述了一个人穿着一身偏衣,则被人称作“尤奇无常”,是“疯子也不愿意穿的服装”,故中国传统服饰都是比较正统的,很少有奇异打扮的出现;而西方很多时候都将穿着奇特作为一个人的个性,有的服饰是由不同布料东拼西凑剪辑而成。

1.2.色彩
中国传统中将青、赤、白、黑、黄定义为正色,而将这几种颜色所混合调制出的颜色成为间色。

而正色则是比较正统,间色就比较偏。

“恶紫之夺朱也”中,“朱”为正色,“紫”为间色。

黄色则是作为帝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明黄色只能是皇帝穿着在身,其他王亲贵族、官员及寻常百姓只能穿着深黄或者带朱色的杏黄。

赤,象征着太阳、火、血,也象征着喜庆,所以也是吉祥的颜色。

而黑白,则是代表丧事。

自古就有红白事一说,白色和黑色都是不吉的颜色。

西方则恰恰相反,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至高无上的纯洁,也是高贵的象征。

我们所看到的贵族女子穿着服饰,都以白色为主。

而黑色在英国文化中也象征着高贵,黑天鹅绒和黑缎在贵族女性之中也十分受欢迎,黑西装则是优雅尊贵的一大代表。

1.3.图案
在中国文化中,龙凤是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有名的图腾,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庄重且威严。

龙袍只有皇帝才有权力穿着,凤冠一般也只有王、后才有权力戴。

而中国服饰对于图案也是相对比较注重,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些刺绣图案,包括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几何式样等,都为服饰增添美感,更显精致。

而福禄寿喜、鹤鹿同春等则又为服装增加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西方服饰上的图案则不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如洛可可时期注重自然,图案就以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再用茎蔓把花卉联系起来,显得格外动感流畅,看起来又唯美;文艺复兴时期纹饰图案和立体装饰极尽奢华与富丽,花卉图样相较于洛可可时期,更加华丽,且由于对异教世界及其神话传说的重新认知,用上了雄狮及飞鹰的图案。

1.4.材料
中国传统服饰采用的主要有丝、棉、麻等。

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十分多样,如绮、纨、缟素等,很多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关于丝织物的描写,如云罗、锦衣、轻纱等。

而这类丝织物基本是属于供贵族穿着的,一些贫者或普通人家则穿着“大布”,大布即麻纤维所制成,手感比较粗糙。

古代西方的服装面料主要是半毛织物和亚麻布。

由于东方文明的引进,中世纪西方已有了许多名贵的面料,除东方丝绸、锦缎之外,还有天鹅绒、高级毛料、北欧的珍贵裘皮等。

2.中西方服饰产生差异的原因
2.1.审美
上文已经讲到过中国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遮”,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是密切相关的。

就好比一个美女不应该是裸露地出现在人面前,而是应该比较含蓄又带有些许的朦胧感,“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最美的状态。

而一些轻纱所制成的服饰,则又给人一种飘逸的灵动之美,比如说“小龙女”这个人物,虽然是小说杜撰的角色,但是在看到书中描写的内容以及呈现在电视上的形象,白衣飘飘如同仙女一般。

同时,国人常以和谐为美,讲求服装整体的和谐程度,所以一些奇装异服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美”的形态。

西方传统的服饰则是倾向于对于人体线条的突出。

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

整个服装的设计都非常凸显女性化和其身材线条的特点。

他们不羞于露出自己的身材,并且认为这是美的一种象征和强调。

2.2.文化观念
儒家思想中对于穿衣的一个要求或者说一个观念就是“文质彬彬”,而道家的观念则是“披褐怀玉”。

两者都是对衣着持一种优雅庄重的态度。

中国向来注重礼教,衣着体现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和对看的人的尊重程度。

若是一个人露出肌肤便出门,则是会被称作是不雅甚至下贱之人。

这一点在古代女子身上尤为明显,封建社会女子缺乏自我维护尊严的权力,有段时间或一些地区,她们出门“必拥蔽其面”。

另外,中国讲究“天人合一”,致力于达到人和自然的融合,所以服饰都比较平面及飘逸,同时性别差异也不明显。

西方则是相反,他们的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突出人的个性。

西方人认为服饰是体现自我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也热衷于通过服饰表现自我,标榜自我。

尤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倡导个性解放,思想也更为开放,服装艺术也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西方人更多喜爱奇装异服,在现代也是如此,像Lady Gaga,奇特的装扮夺人眼球,也是突出自我,解放个性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2.3.中西方人自身条件的差异
东方人的身材和五官,相对于西方人都比较平面单薄,在这种外形不是够立体的情况之下,服装也跟着比较平面,以掩盖自身缺点;西方人五官和身材都比较立体饱满,穿着凸显身材的服饰会为美加分。

3.中西方相互影响演变的现代服装
3.1.有利影响结果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碰撞,吸收互相的优点,使服饰更添魅力。

中国的旗袍原本是直线裁剪,但是近几个世纪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受到了西方审美和裁剪技术的影响,旗袍的处理一改以往的裁剪方式,变得更为立体,也更加注重突出女性的线条美。

西方服饰也开始吸收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点,一些国外大牌的设计开始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东方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看点也是一大亮点。

而两者的融合而产生的许多现代服装,则是集飘逸与优雅,性感与大气为一体,这样的包容和和谐,也是文明
的一大进步。

3.2.不利影响结果
凡事有利则有弊,东西方服饰的碰撞和互相影响带来了新一派的美的同时,两种文化本身却在遭受着同样的文化灭绝。

在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穿汉服和传统服饰的了,旗袍更是只在橱窗中以非常高昂的价格展示着。

同样,一些英伦古典风的服饰在国外大街上也很少看到。

或许在几个世纪之后,这些传统的优雅的文化只能在书本影像资料或者博物馆中见到。

所以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文明,加入西方元素到我们生活中之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这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不可以流失的无价之宝。

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同样。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宋宏.西方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陈希希.中西方服饰文化
[4]张乃仁.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