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

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

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

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

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

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

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

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

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

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

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

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钱穆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辟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首先,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梳理,使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这些思想的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他的介绍中,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其次,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最后,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他的介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美德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思想精深、见解独到的著作,它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对中国思想史发展深入探索的著作,作者谢祥瑞以纵贯古今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力图展示一个鲜活而多元的中国思想国度。

本书以严密的历史考据为依据,清晰地勾画了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是我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书对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思想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中,对先秦儒、道、墨等思想流派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中揭示出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在讲述汉代儒学发展的过程中,作者谢祥瑞特别强调了儒学的复兴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唐代佛教的盛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宋代程朱理学的创立和发扬。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在末尾的几章中讨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思想转型。

通过介绍震惊世界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衰落和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与接受,思想的多元化和批判性也逐渐增强。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新思潮、四二现象和“文革”等有关当代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指出了这些事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教训。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还在于提供了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新视角。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需要通过当代文化的重新阐释,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

例如,本书中讨论的文化自觉、文化整体性等概念,强调了文化的超越性和复合性,阐释了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思想。

此外,对于“儒道合一”、“性命分理”等理论的深入分析,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认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之,《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经典著作。

作者鲜明的思想独立性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读完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入了解,还可以从中发现与当代中国发展相关的思想话题,增加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刻认识。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葛兆光》篇一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只不过这旅程可不像旅游观光那么轻松惬意,倒像是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时而被扎得“龇牙咧嘴”,但又欲罢不能。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直犯嘀咕,思想史?那得多枯燥啊,估计就像老学究在那儿絮絮叨叨地念着天书。

可没想到,葛兆光先生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思想世界。

我记得书中讲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大舞台。

儒家就像一个端庄的长者,穿着长袍马褂,一本正经地跟你说什么“仁、义、礼、智、信”,就像家里那爱唠叨的长辈,老是告诉你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做好。

道家呢,则像是个洒脱的隐士,穿着破布衣裳,住在深山老林里,嘴里念叨着“道可道,非常道”,感觉就像那种很酷的街头艺术家,行事全凭心情,对世俗的东西不屑一顾。

墨家就像是一群热血青年,高喊着“兼爱”“非攻”,就像现在那些充满正义感的志愿者,到处奔走,想要拯救世界。

这时候我就在想,哎呀,要是这些学派的人都在一个群里,那不得天天吵翻天啊?但是呢,越往后读,我就越觉得有点“懵圈”了。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下子就像被皇帝老儿捧成了超级明星。

这时候的儒家就像是被包装过度的网红,虽然还是那个儒家,但总感觉有点变味了。

我就有点搞不懂了,这到底是儒家的幸运呢,还是悲哀呢?也许都有吧。

它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能广泛传播,可又失去了那种百家争鸣时的活力。

再到后来,佛教传入中国。

这就像一场外来文化的“入侵”,刚开始的时候,本土文化就像被吓了一跳,觉得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可是慢慢地,佛教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和本土的思想文化融合起来。

这就好比一个外来的小孩,在新的家庭里逐渐适应,还和家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2000字》

《中国思想史》学习有感以前听到中国思想史的名字,大概率会一直以为思想史就是精英思想史,会一直对这些伟人产生既膜拜又自卑的情绪。

看到金观涛的思路,才发现自己也是思想的搬运工、实践者。

我们周身环绕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里,不要气馁、不要焦虑,我们有的做的已经很好了。

再比如金观涛对王充、董仲舒的不同态度,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有些事情不是一定有一个明晰的界定的。

所以以后看待问题不要那么极端,不是非黑即白的,要试着接纳不同的想法,海纳百川以前我对中庸这个词是没什么好印象的,我一直以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它提倡我们保持平庸。

但通过思想史的学习我才真的理解了中庸思想真正的涵义。

中庸是融合兼并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引进道佛的思想为己所用,在融合和兼并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这种思想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中间状态。

作为一名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我们其实在与人合作甚至是欣赏他人作品时可以试着去寻找兼容的角度和方法,在遇到冲突时可以尝试用温和的态度解决问题,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我们作为一个后来人回头来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思想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周期的规律不断起伏的,有高峰,也有低谷。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信:“盛极而衰”,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中国自古以来传递给我们的态度就是要戒骄戒躁,保持谦逊,学会低头。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也告诉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时保持警惕,持续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这样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滑期都能情绪稳定,持续向前。

1.连续性的眼光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变化,是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学习思想史要用“连续”眼光,站在更高的时间尺度上,去观察“人”的故事。

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理解,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做法,都是有“来龙去脉”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观点碰撞,理解当时人的困境和抉择,将帮助我们去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去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近期拜读了钱穆先生所作的关于中国思想的著作《中国思想史》,本书起自春秋中晚期,止于民国时期孙中山思想,共分四十四章,读后我理解了中国思想的演化历程。

此书虽篇幅微小,却描述精华,简洁明白,经常是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思想家的思索脉络,涵括了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

每一时期各只提及主要的几家,每一家各只提及主要的几点,由此呈现出一个明晰的思想史线索,前后承继,生动、壮丽。

本书尤其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几次思想转变的表述,最为精彩,读过之后,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介绍中国思想史不行多得的佳作,读后大受裨益。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思想乃就人生内外之普遍共同局部之真理而推扩融通及宇宙界自然界。

这与西方的思想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思想或导源于宗教,或依傍于科学;中国思想而不能形成宗教。

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这本书主见我们应当从中国思想的本身立场来熟悉中国思想的内容,他反对有人所认为的中国思想无条理,无系统,无组织,无变化,无进展。

而是认为中国思想可以对中国今日的思想有所启发,而且对于世界思想的进展也有所奉献。

钱穆先生于书中写到:思想史上有高潮,有停滞与酝酿,中国思想史上有三次转变。

第一为春秋战国平民思想之崛起,先秦诸子为其高潮,两汉为其停滞与酝酿;其次为佛学传入,至隋唐到达高潮,五代与北宋初期为酝酿;第三为宋明理学,高潮直至晚明诸遗老。

此观点在学术界可谓定论,然每期之分别、流派,各期间之传承与变化,却鲜有人道得清晰明白。

此书于此却能说的清晰明白,使人好像醍醐灌顶,清明透彻。

钱穆先生于先秦诸子之异同说的非常明白,孔子之后,杨墨反孔,孟子归孔。

孟子思想之奉献在其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然可为尧舜与是尧舜却有分别。

钱先生说道:人人皆可为尧舜,非人人是尧舜,孟子道性善,是就其趋势而言,其内自有一番人文演进在其中,人要想成尧舜,却需人之努力有为才可为尧舜。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第一篇:《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台湾人,著于上世纪70年代末。

恰逢文革结束,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残的残,大多心灰意冷,不愿再著书立说。

文革造成了文化的严重脱节和思想的禁锢,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和文人的灾难,更是今后文化的一种悲哀和无奈;而那边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端,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诚如作者所说,写一部思想史,无论是对知识和意志,还是对体能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

起跑后,我们无法知道何时到达终点,心里些许仍存有半途而废的恐惧,但作者坚持下来了,前后20多年,千辛万苦,终成巨著。

抛开书的内容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一次令人生畏的征程。

在大学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真是好事,每读一次,心灵便会多接受一次洗礼,人生的思考便会更深一层。

纵观《中国思想史》,我最欣赏的时代还是先秦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思想的束缚很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创立自己的学派,虽有相互攻击之意,但整体呈并存之态,特殊的历史背景,兼容了所有的思想。

那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可惜太久远了,远得来那一捆捆写满人生哲理与治国大略的竹简早已被蛀虫噬空,只剩下一群墨守前言的“学者”,在政治的舞台上断章取义,思想成了他们的统治工具。

辉煌之后何时再辉煌?我知道不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车轮碾过,只留下两行印记。

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孔子绝对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自汉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孔子被冠以圣人的名号。

我们敬他、拜他、学他,用他的思想定位人生,用他的礼仪约束人生,用他的言行激励人生。

他举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旗,指引中国——这个天朝圣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步步前行,他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图腾,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近代中国在遭遇到耻辱之后,却将他推向万恶的深渊:有了他,我们没有民主;有了他,我们没有科学。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1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这本书是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近代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还关注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思想史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篇2《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中国思想史》是由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著,这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本书以思想为线索,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各个思想流派,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深入分析:在《中国思想史》中,陈寅恪通过对各个思想流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和政治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历史在无情的轮回,我们又在重演谁的谁?
《中国思想史》,作者:韦政通,台湾人,著于上世纪70年代末。

恰逢文革结束,我们这边的知识分子,死的死、残的残,大多心灰意冷,不愿再著书立说。

文革造成了文化的严重脱节和思想的禁锢,这不仅是当时社会和文人的灾难,更是今后文化的一种悲哀和无奈;而那边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到极致,一步步走向辉煌的顶端,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诚如作者所说,写一部思想史,无论是对知识和意志,还是对体能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

起跑后,我们无法知道何时到达终点,心里些许仍存有半途而废的恐惧,但作者坚持下来了,前后20多年,千辛万苦,终成巨著。

抛开书的内容和思想,它本身就是一次令人生畏的征程。

在大学能读一读这样的书,真是好事,每读一次,心灵便会多接受一次洗礼,人生的思考便会更深一层。

纵观《中国思想史》,我最欣赏的时代还是先秦的诸子百家,那个时候思想的束缚很少,大家畅所欲言,纷纷创立自己的学派,虽有相互攻击之意,但整体呈并存之态,特殊的历史背景,兼容了所有的思想。

那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可惜太久远了,远得来那一捆捆写满人生哲理与治国大略的竹简早已被蛀虫噬空,只剩下一群墨守前言的“学者”,在政治的舞台上断章取义,思想成了他们的统治工具。

辉煌之后何时再辉煌?我知道不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史的必然,车轮碾过,只留下两行印记。

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孔子绝对是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自汉以来,儒学一直是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孔子被冠以圣人的名号。

我们敬他、拜他、学他,用他的思想定位人生,用他的礼仪约束人生,用他的言行激励人生。

他举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旗,指引中国——这个天朝圣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步步前行,他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图腾,成了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近代中国在遭遇到耻辱之后,却将他推向万恶的深渊:有了他,我们没有民主;有了他,我们没有科学。

他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始作俑者!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思潮的开端,却以全面反对孔子这样极端的方式出现,不能不让人惊愕。

可能是强烈的自尊心和长期的耻辱感,汇集在一起,才促成了大家当时的偏执。

从敬畏、崇拜、偶像到憎恨、嘲讽、口水,我们把“孔子”两个字反反复复的写,写的来失去了他本身的精髓与意义。

我们灌注了太多激进的情感在他身上,任由他接不接受。

或许只有像孔子,也唯有孔子,才能配得上这些歌颂与磨难,我们对不起他,他太伟大了!
我们应该摒弃这些附加的历史观点,去找寻本身的孔子:自信、好学、不苟、怀德、胸襟坦荡、不惑不惧不忧、不怕贫穷、坚持理想、依义而行、成人之美、和而不同……这些才是值得我珍藏和学习的。

在育人方面,特别注重道德人格的培养,孔子相信:一个人必须先把内心的生活调理好,然后才对社会有贡献;一个人必须先把自己成为道德的生命,道德的存在,才足以消融旧观念,创造新文化。

孔子这样耐心且很有目的性的育人方法,应该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当今教育同样应该注重道德的培养,一个人的人格尚不健全,
他何以成才?孔子开创因材施教的先例,现在要每个老师做到这一点实在太困难,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少,我们就在那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下,死死轮回,在一片痛骂之后,却发现问题很难改变,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中国教育的问题太多,估计要等到人口减下去再说。

本书中说孔子先于老子,这与我初一的历史知识相悖。

我略感此书对道家有些地方的说明不够详细,但不妨碍我们的思考。

老子最大的思想特征:正言若反!诸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这种思想也成了道家的主流、玄学的主体。

老子追求自然,主张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自己的属性和规律,都遵循自然的法则,这可以得出老子退出社会、隐居避难的仕途态度。

这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完全不同,这两种思想深深的影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他们挑灯夜战、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在目睹官场的黑暗和碰壁之后,长袖一摆,高傲的走向山林,种田写诗,无拘无束。

这种融于自然的精神很是逍遥自在,但我总感觉有时他们还是略显清苦与寂寞,不知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当然,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老子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思想。

无为而治,没有争斗,大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宁,稳定进步,这也是我们现在力图构建的社会模板,我不得不为老子两千多年前的远见折服。

比起老子、孔子,我更欣赏庄子。

他的智慧,他的辩论才能,他对事物的细微观察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我虽然赞同儒家对理性的思考,人性的反思,人格的提升,人生的觉悟;但也时常被庄子的逍遥所吸引,幻想有一天,我也会静钓于濮水之上,锄豆于南山
之下。

一生一世一壶酒,留醉窗前送月走。

一个人,不寂寞,孤独的守着自己的理想,静静地思考自己的生命、享受生命。

轻轻的闭眼,呼吸、吐纳;慢慢的睁眼,微笑、转身!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被庄子在世俗中仍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而感动,为自己无法挣脱而苦恼。

庄子就像那一颗孤独的树,那一颗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是我们一种无法企及的妩媚。

时至今日,我还是很难真正读懂他的心境,是豁达、逍遥?还是寂寞的极限?罢了、算了,这些东西是强求不得的,或许有一天,我会突然觉悟,自己成了一棵树,守在月亮的脚下,瞑目!
汉以后,道教的兴起以及佛教的流入,都对儒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释、儒、道三者却整体的融合在一起,相互尊敬、相互促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与博大。

相比于道士,我更佩服那些执着的苦行僧,他们为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靠着自己的坚强与毅力,向着成佛、普度众生前进。

累了,依着树,闭目打坐;饿了,讨点残羹剩饭,一直往前走,风雨无阻。

穿过风,穿过雨,或许你的梦想会破灭,但带着你心中的理想前进,你永远不会独行。

这些人极富钻研精神,且治学严谨,口才过人,心存慈悲。

他们让佛学在中华大地上万丈光芒,历史也给了他们隆重的一笔。

我虽不懂佛,但看到那些苦苦求佛的人,一改从前认为他们只知吃斋、敲木鱼、数佛珠的苍白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身敝衣、执仗天涯的背影;一双坚毅的眼神!可能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我会去翻一翻那一本本艰深、晦涩的佛经,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页又是一页,一本又是一本,裹着自己
的人生回忆,一起消化、顿化、幻化。

这的确是两本好书,深读其中,赞叹、折服、惊讶、疑惑、感慨、遗憾、彷徨、憎恨、不解、唏嘘……每翻一页,思想就会激起一层波澜,应和着他们的思想一起起伏。

书合上了,却难以平静。

读完厚厚的两本,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旅程,有些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