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历史名词解释的要求与方法

历史名词解释的要求与方法

历史名词解释的要求与方法近些年来,历史考题愈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人也不会凭空编造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题目。

而所谓的超纲题,其实并非新题,早已在课本上出现过,只是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进而给出答案。

因此,在历史复习过程中,对课本中出现过的名词解释等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十分必要。

在回答历史名词解释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按照知识点梳理出解释名词的关键词语,进行整合。

对于历史中出现的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我们应该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

2、列表法能够对历史事件与现象进行简明扼要地列举与分析,这也是很多同学经常采用的方法。

表格虽然直观,但却不好驾驭,因此应多加练习。

3、图片展示法就是将一些不容易说清楚的名词放到具体的图片中去加以展示,帮助大家理解。

2、列表法能够对历史事件与现象进行简明扼要地列举与分析,这也是很多同学经常采用的方法。

表格虽然直观,但却不好驾驭,因此应多加练习。

3、图片展示法就是将一些不容易说清楚的名词放到具体的图片中去加以展示,帮助大家理解。

4、分类法能把有些名词归纳成为一定的类别,使之一目了然。

5、比较法从历史角度对现代科学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便于读者区分。

6、推理法推导与证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方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以确定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历史。

7、多项选择法主要是针对那些概念性强的历史名词,可以把这些词条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排列,从而找到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4、分类法能把有些名词归纳成为一定的类别,使之一目了然。

5、比较法从历史角度对现代科学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便于读者区分。

6、推理法推导与证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方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以确定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历史。

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

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

历史名词解释怎么背要背诵历史名词的定义,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1. 梳理历史背景:了解该名词所属的历史时期、国家或事件等背景信息。

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名词的涵义和作用。

2. 理解名词含义:仔细阅读名词的定义,并尽量把握住其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

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或术语来解释名词。

3. 写下解释: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写下对该名词的解释。

将重点概念、关键词和相关关系体现在解释中。

可以尝试使用记忆中的过程或独特的叙述形式等帮助记忆。

4. 复述和演练:复述所写的解释,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可以通过口头复述、写下来的方式或者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来巩固记忆。

5. 反复训练:反复进行背诵和练习,直至能够熟练地回忆和解释这些历史名词。

可以使用记忆卡片、制作思维导图、进行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帮助加深记忆。

以下是一个示例,来演示如何背诵一个历史名词:名词:法兰西革命历史背景:法兰西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是一场由农民、城市贫民和中产阶级联合起来的革命运动。

它对法国、欧洲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含义:法兰西革命指的是法国1789年至1799年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

它主要是以废除君主制、推翻封建特权、建立自由民主的目标而发生的。

法兰西革命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1789年至1792年的立宪君主制阶段、1792年至1794年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阶段、以及1795年至1799年的执政府阶段。

解释:法兰西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

该革命分为立宪君主制阶段、第一共和国阶段和执政府阶段。

立宪君主制阶段主要实施宪政改革,废除特权,确立民主的原则。

第一共和国阶段实行临时政府,但随后发生了恐怖统治,导致大量人员死亡。

执政府阶段则通过拿破仑的崛起结束了革命时期。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将历史名词的定义进行整理和记忆,并且通过不断的复习和练习来巩固记忆,以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和解释这些历史名词。

历史名词解释技巧与方法

历史名词解释技巧与方法

历史名词解释技巧与方法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充满了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就是理解和记忆大量的历史名词。

然而,通过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历史名词。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名词解释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历史。

一、概念辨析法概念辨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历史名词解释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澄清不同历史名词之间的区别。

例如,要理解两个相似的历史概念,我们可以比较它们在历史时期、地理范围和意义上的差异。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每个历史名词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作用。

二、词源分析法词源分析法是另一种解释历史名词的技巧。

历史名词往往受到其词源的影响,通过了解词源的意义和起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时,我们可以查找其词源,并了解相关的词根、前缀或后缀,以便推断该名词的含义。

三、背景知识法背景知识法是理解历史名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学习历史名词时,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背景知识可以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名词。

因此,在学习新的历史名词之前,我们应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参考书籍来了解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

四、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在学习历史名词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1. 关联记忆法:将历史名词与我们已经熟悉的事物或概念进行关联,以便更好地记忆。

例如,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与音乐或电影中的场景相关联,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加深对历史名词的记忆。

2. 制作记忆卡片:将历史名词写在一张卡片的一面,将定义或解释写在另一面。

然后,反复阅读和回忆这些卡片,直到我们能够熟练地回答定义或解释。

3. 制作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相关的历史名词与其定义、例子和相关概念联系起来。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名词之间的关系。

五、学以致用在学习历史名词时,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习中的名词解释技巧

历史学习中的名词解释技巧

历史学习中的名词解释技巧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名词解释的技巧至关重要。

就像一位精通语言的导师,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上的重要概念和事件。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些技巧,以便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游刃有余地理解各种复杂的名词。

首先,理解名词的语境非常关键。

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像是一位讲述自己故事的人物,它有其生存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行为和影响力。

例如,如果我们要理解“工业革命”,就必须探索其诞生于18世纪末英国的环境、技术变革的推动力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远影响。

通过将名词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

其次,比较和对比不同名词之间的异同也是一种高效的技巧。

这就好比我们在分析两位历史人物时所做的对比。

例如,比较“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虽然两者都发生在18世纪末,但其背景、原因和结果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名词所代表的独特历史事件和进程。

第三,将名词与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其理解的深度。

就像一个展示实验的教授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解释抽象的历史名词。

例如,通过研究“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全球战略平衡的紧张局势以及各方的政治策略。

此外,要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名词的解释和理解。

就像一个智慧的学习伙伴一样,历史教科书、学术论文、多媒体资料以及专家讲解都是我们理解名词的宝贵资源。

例如,通过阅读专家的研究论文或观看历史专题纪录片,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深度理解历史名词所包含的复杂内涵和历史背景。

最后,要注重名词解释的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

就像一位解析语法的学者一样,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清晰而连贯的解释框架,以确保我们对历史名词的理解不仅全面而且深入。

例如,从名词的定义开始,逐步展开其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和影响,最终达到对其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总而言之,掌握好名词解释的技巧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也是提升学术能力和认知深度的重要途径。

考研经验历史学答题技巧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历史学答题技巧经验分享

考研经验历史学答题技巧经验分享一、选择题题型1.特点: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

2.要求: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3.能力:概括、分析、评价。

4.关键:认真审题→ 紧张情况下容易看错题(例:不正确的是被看成正确的是等)。

5.技巧:明确题目结构,搞清时空范围、基本题型,推敲备选项,明确理论观点,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1.分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历史专用名词。

2.要求:掌握相关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内容、影响。

3.能力:识记、概括、分析、评价。

4.关键:第一句概括题眼→重点。

5.技巧:表述准确、文字简练、无需旁征博引。

三、史料分析类题型1.特点:文献与事实有密切联系,具有一定代表性,问题与史料联系比较密切。

2.能力: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达。

3.技巧:认真阅读、理解史料;针对问题,归纳概括。

四、论述类题型(一)叙述类题型1.要求:把时间或任务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

2.基本形式:“试论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

内容、作用和影响。

”3.技巧: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字力求简练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二)分析类题型1.特点:运用史实说明一定道理。

2.要求:依据题意,通过史实进行分析,说清楚道理,得出结论。

3.基本形式:“简述某个历史事件,分析它的特点、性质、作用、影响或成功、失败等”或者“以某个或某几个历史事件为例,说明某个道理”。

4.技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对历史事件有较深刻的理解。

(三)比较类题型1.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

2.分类:(1)类比: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

(2)对比:指出不同现象的区别。

3.解题步骤:(1)弄清楚比较的范围;(2)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3)逐项分开比较;(4)注意深层次内容的比较;(5)注意比较的目的,要明确写出结论;(6)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要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做出高度概括结论。

历史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历史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考研历史名词解释——高分技巧目录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二、次重点:名词解释的范围三、真题分析:最易忽视的一项四、三段论:可能的高分技巧五、字数:六分钟的限制六、问题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对名词解释这一题型的认识。

统考试题中,名词解释共八题,题十分,共八十分,占到总分的四分之一强,低于简答题的五分之二。

从分值上看,似乎名词解释没有简答题重要。

然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名词解释是贯穿于整个试题之中的。

其一,二十个单选题,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07年1题,考的就是“稷下学宫”。

其二,在史料题中,一种考察的方式是对材料中出现的名词进行解释,如07年29(1)要求解释材料中出现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传胪”。

其三,简答题(包括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有些是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名词解释是核心题型这一论断了,但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答案,我已在新手入门贴中指出:考研历史考的是史实!而考史实的最好题型就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名词解释,而不是论述题。

名词解释成为核心题型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它可难可易。

一般而言,名词解释的题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试题中出现较为偏的名词解释,则考场上会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写或写的不着边际,其结果是白白失去了十分。

因此,名词解释也是最有区分度的题型。

二、次重点:考研历史名词解释的范围前文已经指出,虽然简答题所占分值高于名词解释,但试题的核心题型是名词解释,而不是简答题。

那么,在引入“次重点”一词之前,我们先明确简答题的考试范围。

对比历年的简答题于考试大纲,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部分简答题是考纲上的三级标题。

因此,可以把简答题的考试范围称之为“重点”。

与简答题不同的是,名词解释的范围是“次重点”。

那么,何谓“次重点”?1、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史实;2、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或对重大史实产生过一定影响;3、具有相对性,即“次重点”是相对重点而言。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有哪些答题技巧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有哪些答题技巧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有哪些答题技巧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有哪些答题技巧们在准备考研历史学的名词解释复习时,需要掌握好一些答题技巧,才能更好提高效率。

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答题方法,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历史学名词解释答题技巧1.答题公式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2.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总、分、总。

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

例如:A.推恩令(07年):"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青苗法(10年):①王安石新法之一。

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

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

概括句: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

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

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

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

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部分: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

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做题方法

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做题方法

1、名词解释题。

具体看来,历史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需要把各类的要求都教给学生,即教给学生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

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

如“简述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要求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如本题,要求答出:“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方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转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

孝文帝进行了改革:颁布和实行均田令,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迁都洛阳;要鲜卑贵族用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族通婚,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末年,北部边镇各族军民和河北各族人民先后起义。

起义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战斗情谊,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这种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叙述题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

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

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例如:试述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背景:1、西汉处于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一、答题公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二、表现形式
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总、分、总。

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

例如:
A.推恩令:"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B.青苗法:①王安石新法之一。

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

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

概括句: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

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

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

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

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部分: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

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

该部分要尽量简洁地多写些要点,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因为名词解释按点给分的特点十分突出。

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部分,如战争的原因。

结尾句:这部分较为简单。

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