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2013食品化学答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2013食品化学答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食品化学2013食品化学答案

2简述糖类化合物常见的结构单元组成,列举3例加以说明。

四碳糖五炭糖六碳糖

四碳糖:如D-苏糖五碳糖:D-木糖六碳糖:D-葡萄糖

3淀粉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

直链淀粉是D-葡萄糖基以a-1,4-糖苷键连接的线性大分子,聚合度一般为250-300,直链淀粉并不是完全伸直的线性分子,而是由分子内羟基间的氢键作用使整个链分子卷曲成以每6个葡萄糖残基为一个螺旋节距的螺旋结构。

支链淀粉D-葡萄糖基以a-1,4-糖苷键a-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中具有分支,即每个直链淀粉分子由一条主链和若干条连接在主链上的侧链组成,聚合度一般在6000以上。

图例。。。。不太好找,书上有,照着画画吧。

5 简述多糖的种类、功能性质与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石振兴)

多糖是糖单元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长链聚合物,根据多糖的糖基单位组成可将多糖分为均一聚糖和杂多糖,前者由相同的糖基单位组成,如纤维素、直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等,后者由两种不同的单糖单位组成,如瓜尔豆胶,和刺槐豆胶等。根据多糖的糖链结构分为直链多糖和支链多糖。按组成成分分为纯多糖、蛋白聚糖和脂多糖。按来源分:植物、微生物多糖。

多糖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关系

多糖的结构如有关多糖结构中的分子量、聚合度(DP值)、单糖组成、侧链的类型、侧链数目(DS 值)、侧链的分布,都可影响其功能性质。

① 多糖的水化(溶解)性质 DP值高~水化缓慢,DP值低~水化迅速;DS值高~取代更

均匀,水化迅速,DS值低~取代较不均匀,水化缓慢;单糖组成中含有电荷的较易水化。

黄原胶(羧基+多分支)、瓜儿豆胶(多分支)、羧甲基纤维素钠(羧基+分支)--溶于冷水;

② 多糖的粘度影响多糖的粘度的因素:

DP值、形状及在溶剂中的构象有关。DP值高~较高粘度、DP值低~低粘度;相同DP值下,DS 值高~粘度低、DS值低~粘度高;带有电荷的多糖分子~链伸展度提高~粘度增大。

③多糖的胶凝性质

凝胶(Gel):是一种同时表现出固体力学性质和液体流变学性质(粘弹性)的含水网络结构体系。

凝胶机理:高分子间以微晶区实现交联(琼脂凝胶);高分子间的共价或离子交联(低甲氧基果胶凝胶);高分子链间缠绕(粒子性凝胶,如淀粉凝胶)

④多糖形成凝胶的方式:

A、高温液化,低温形成凝胶(如琼脂、结冷胶、卡拉胶)

B、高温形成凝胶(如热凝胶-curdlan、甲基纤维素)

影响凝胶性质的因素:

多糖性质、溶液浓度、温度、pH值、胶凝时间以及共存离子、其它多糖胶等有关。

6. 简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组成,以图例表示。(石振兴)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肽键,酰胺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包括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数目,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以及多肽链内或链间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

7. 简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维系其稳定的化学键组成,以图例表示。(石振兴)

蛋白质空间结构(构象):指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及肽链的走向。

1、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键:由肽键维持。

2、维持蛋白质二三四结构的作用力、二级结构由不同基团之间的氢键维持、三四级结构由氢键、静电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维持。

(1)氢键羧基上的氧与亚氨基上的氢原子所形成;

(2)疏水键氨基酸非极性侧链形成;

(3)盐键带正负电荷的侧链通过静电引力形成。

(4)范德华力中性分子或原子间的作用力。

8. 简述食品中常见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是指: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的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水合性质,结构性质,表面性质,感官性质。

9. 简述食品风味产生途径及其控制方法。

(一)产生途径

1.生物合成:指在食品体系中以氨基酸、脂肪酸、单糖等化合物为前体通过生物代谢合成的风味物质。

2.酶的直接作用:单一酶与前提物质直接作用而生成香味物质。

3.酶的间接作用: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想香味前体,形成香气成分。

4.加热分解:烹调、焙烤、油炸香味形成,主要的反应美拉德、焦糖化等。

5.微生物作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经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

6.通过增香形成:加入一些本身具有香味的物质或者能产生香味的物质。

(二)调控方法

1.酶的控制作用:在食品中加入香酶,提高食品的香气;加入特定的去臭酶,去掉不良气味的风味成分。

2.微生物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工艺条件,选择和纯化菌种来控制香气的产生。

3.香气成分的稳定和隐藏作用:

A稳定:形成包含物(在食品表面形成一种水分子能通过而香气成分不能的半透性薄膜)、物理吸附作用(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与食品成分结合)。

B对异物进行掩蔽作用(用其他强烈气味来掩盖某种气味)、变调作用(使某种气味与其他气味混合后性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4.香味成分的增强:加入香精;加入香味增强剂,提高和改善嗅细胞的敏感性。

10 简述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食品及食品加工中的作用与地位

糖类

(1)美拉德反应: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褐色素的过程。几乎所有的食品中均含有羰基和氨基,所以羰氨反应引起食品颜色加深是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主要作用。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主要有:①香气和色泽的产生,美拉德反应能产生人们所需要或不需要的香气和色泽。例如亮氨酸与葡萄糖在高温下反应,能够产生令人愉悦的面包香。而在板栗、鱿鱼等食品生产储藏过程中和制糖生产中,就需要抑制美拉德反应以减少褐变的发生②营养价值的降低,美拉德反应发生后,氨基酸与糖结合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损失,蛋白质与糖结合,结合产物不易被酶利用,营养成分不被消化③抗氧化性的产生,美拉德反应中产生的褐变色素对油脂类自动氧化表现出抗氧化性,这主要是由于褐变反应中生成醛、酮等还原性中间产物④有毒物质的产生。

(2)焦糖化反应: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形成褐色物质的反应为焦糖化反应。产物包括焦糖(caramel)和聚合产生的黑色素即焦糖色素,作为着色剂在食品中应用。生产焦糖色素的原料一般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或蜜糖,高温或弱碱性条件可以提高焦糖化反应速度,催化剂可以加速此反应,并可生产具有不同类型的焦糖色素。用于烘焙食品,糖浆,调味品,啤酒,可乐饮料等食品工业中。

(3)抗坏血酸褐变:主要发生在水果(如柑桔汁)加工中,造成抗坏血酸损失、出

现不良风味

蛋白质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是指除营养价值外的那些对食品需宜特性有利的蛋白质的物化性质如蛋白质的胶凝、溶解、乳化。粘度等,根据蛋白质所能发挥作用的特点,将其功能性质分为四类:

(1)水合性质:取决于蛋白质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附于保留,湿润性、膨胀性、黏合、分散性和溶解性等。

(2)结构性质(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如沉淀、胶凝作用、组织化和面团的形成等。

(3)表面性质;涉及蛋白质在极性不同的两相之间所产生的作用如蛋白质的起泡和乳化性质。

(4)感官性质:如色泽、风味结合、咀嚼性爽滑感等

脂肪

脂类氧化是指脂类在氧、热、光催化剂、酶、微生物等作用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综合表现。食品中脂类氧化会产生两种不利的影响,一是脂类氧化后会产生的酷败味,使人们食欲降低。二是脂类氧化会产生一些有损人体健康的物质。比如,脂类氧化后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及其分解产物对蛋白质、细胞膜等有影响,进而关系到细胞的功能。另外,过氧化脂质几乎可以与食品中的任何成分反应,降低品质氢过氧化物几乎与人体内所有分子或细胞反应,破坏DNA和细胞结构脂质在常温或高温下氧化均产生有害物质,严重的影响食品的加工品质。酸败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特别是VE)、一些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和某些含硫氨基酸),酸败产物与其它物质结合妨碍蛋白质的消化、刺激肠黏膜影响对养分的吸收。酸败产物可能有毒害作用,在食品加工中可能引入,如:某些产物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抑制酶系统、影响整个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进而影响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乃至机体的免疫机能。

11.简述GB2760和Codex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GB2760: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

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

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有意加入到食品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处理、包装、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功能

作用,其本身或者其副产品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影响食品的特性,其本身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传

统的食品成分的物质,无论其是否具有营养价值。食品添加剂不包括污染物和为了保持或增加食品的营

养价值而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12.论述中红外干燥的原理与应用。

原理:

(1)红外光谱区的波长范围一般为0.75-1000μm。波长2.5-25μm(波数4000-400cm-1)为中红外线。

中红外干燥是利用辐射传热干燥的一种方法。由于中红外光区的吸收带,是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

离子的基频吸收带,当中红外光的发射频率与被干燥物料中分子运动的固有频率(也即中红外光的发射

波长和被干燥物料的吸收波长)相匹配时,引起物料中的分子强烈振动,产生热效应。由于这种热效应

直接产生于物体的内部,所以能快速有效地对物质加热。并且水在中红外的波长区吸收辐射产生的热能最高,所以可以利用中红外进行食品干燥。

(2)同时,由于物料内存在水分梯度而引起水分移动,总是由水分较多的内部向水分含量较小的外部进行湿扩散。所以,物料内部水分的湿扩散与热扩散方向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加速了水分内扩散的过程,也即加速了干燥的进程。

应用:

1、促进食品的成熟:国外食品专家已成功地试验出,利用红外线使水产制品蛋白质易于成胶,促进面筋形成,达到成熟;鸡蛋用红外线照射受热均匀,热度一致,风味胜过水煮。在茶叶生产中,用红外线照射可以使茶叶的温度达到30~40℃凋萎,从而可以增加茶叶的香味,保持良好的品质。

2、用于防腐杀菌:红外线用于照射食品可以起到防腐杀菌的作用。红外线照射刚采集的高水分的新鲜柑桔、桔子、苹果等,能降低其水分含量,减少储存过程中因水分过大而造成的腐烂现象。采用红外线辐射加热,还能杀死细菌和微生物,可以用于各种袋装食品的灭菌处理,因为这些食品,不能使用传统的高温消毒的方法,因此红外的杀菌技术已广泛的用于奶制品、豆制品等食品的加工业和保鲜技术当中。

3、脱水干燥处理:食品应用红外线脱水干燥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方式均匀、传热效应高等优点。这种原理和微波炉的原理是一样的,现今也出现了光波炉这种烹调技术。

4、检验食品的营养:利用中红外线分析食品营养成分,是中红外在食品工业中的又一新应用。美国科学家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麦类制品的面粉及烘烤食品原料的蛋白质、微量元素、脂肪及含水量等。应用这项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食品质量常规检验程序的自动化。

5、中波红外掺假技术的应用。物质在中红外光谱区具有一定的吸收特性,像中红外技术已用于测定啤酒和酒精饮料中乙醇含量、原料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黄油中的脂肪和水分、牛奶的分析测定、某些食品的掺假检测、食用油脂特性的研究等等,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13简述胭脂红和胭脂虫红的区别与联系。(蔺艳君)

区别:胭脂红是合成着色剂;胭脂虫红是天然着色剂,主要成分为胭脂红酸,寄生在仙人掌类植物上的雌性胭脂虫是提取胭脂虫红色素的原料;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不同,如在膨化食品中,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是0.05 mg/Kg,胭脂虫红的最大使用量是0.1 mg/Kg;应用范围不同:如胭脂虫红可用于熟肉制品、方便米面制品等的着色而胭脂红不可,胭脂红可用于可食用动物肠衣类等的着色,而胭脂虫红不可。

联系:物理状态相同:胭脂红是红色至深红色颗粒或粉末,胭脂虫红是红色菱形晶

体或红棕色粉末;都易溶于水,不容于乙醇和油脂;耐热、耐光、耐酸性强;都对氧化作用敏感,即耐还原性差;都可应用于风味发酵乳、干酪、果酱、冷冻饮品、配制酒、膨化食品等产品的着色处理;

14简述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在食物中,如粮食、蔬菜、肉类和鱼类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俗称工业用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除了工业用途外,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食品生产中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中起实际作用的是亚硝酸盐而不是硝酸盐。

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

(1)发色作用机理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首先被还原成亚硝酸, 生成的HNO2性质不稳定, 在常温下分解形成一氧化氮,它与血红素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 亚硝基高铁肌红蛋白和亚硝基肌色原,使腌肉制品的颜色更加鲜艳诱人,并且对加热和氧化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这三种色素的中心铁离子的第六配位体都是NO。

(2)抑菌作用机理

亚硝酸盐是良好的抑菌剂, 它在pH4.5~6.0的范围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理在于NO2-与蛋白质生成一种复合物, 从而阻止丙酮酸降解生成ATP, 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 而且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形成HNO2后, 分解产生NO2, 再继续分解成NO- 和O2, 氧可抑制深层肉中严格厌氧的肉毒梭菌的繁殖, 从而防止肉毒梭菌产生肉毒毒素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起到了抑菌防腐的作用。

(3)改善风味和质构机理

亚硝酸盐与食盐作用改变了肌红细胞的渗透压,增加盐分的渗透作用, 促进肉制品成熟风味的形成,可以使肉制品具有弹性, 口感良好, 消除原料肉的异味, 提高产品品质。

15 BHA、BHT与PG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丁基羟基茴香醚

作化妆品的抗氧化剂亦可作饲料的抗氧剂

BHA作为脂溶性抗氧化剂,适宜油脂食品和富脂食品。由于其热稳定性好,因此可以在油煎或焙烤条件下使用。另外BHA对动物性脂肪的抗氧化作用较强,而对不饱和植物脂肪的抗氧化作用较差。BHA 可稳定生牛肉的色素和抑制酯类化合物的氧化。BHA与三聚磷酸钠和抗坏血酸结合使用可延缓冷冻猪排

腐败变质。

BHA可稍延长喷雾干燥的全脂奶粉的货架期、提高奶酪的保质期。

BHA能稳定辣椒和辣椒粉的颜色,防止核桃、花生等食物的氧化。

BHA加入焙烤用油和盐中,可以保持焙烤食品和咸味花生的香味。延长焙烤食品的货架期。BHA 可与其他脂溶性抗氧化剂混合使用,其效果更好。

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配合使用可保护鲤鱼、鸡肉、猪排和冷冻熏猪肉片。

BHA或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酯和柠檬酸的混合物加入到用于制作糖果的黄油中,可抑制糖果氧化。

BHT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耐热性和稳定性好,遇金属离子不着色,无BHA特异臭味,在我国主要作为抗氧化剂使用。

1、抗氧剂BHT,能抑制或延缓塑料或橡胶的氧化降解而延长使用寿命。

2、抗氧剂BHT能防止润滑油、燃料油的酸值或粘度的上升。

3 抗氧剂BHT作为食品添加剂能延迟食物的酸败

4 6、抗氧剂BHT也是化妆品、医药等的稳定剂。

PG没食子酸丙酯

抗氧化性能优于前两者,在食品焙烤或油炸中迅速挥发,可用在罐头、方便面和干鱼制品中。

对热比较稳定, 没食子酸丙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制剂中,是一种优良的油脂抗氧化剂,用于化妆品和用作防紫外线照射的抑制剂等

PG难溶于水,微溶于棉子油、花生油、猪脂。没食子酸丙酯比较稳定,遇铜、铁等金属离子发生呈色反应,变为紫色或暗绿色,有吸湿性,对光不稳定,发生分解,耐高温性差

16、简述腌制处理与肉制品保水性的关系。(路媛媛)

腌制是食盐、糖等腌制料处理食品原料,使其渗入食品组织内,以提高其渗透压,降低其水分活度,并有选择性地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从而防止食品的腐败,改善食品食用品质的加工方法。肉的保水性即持水性、系水性:是指肉类在加工过程中对本身水分及外添加水分的保持能力。

PH的变化影响肉制品的保水性。当PH在5.0左右时,保水性最低。保水性最低时的PH几乎与蛋白质的等电点一致。如果稍稍改变PH,就可以引起保水性的很大变化。糖极易氧化成酸,使肉的酸度增加,从而提高保水性。

食盐一定浓度的食盐具有增强肉的保水性的作用。食盐中的Na+和Cl-可以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使其立体结构发生松驰,因此保水性增强。

磷酸盐磷酸盐能增加肌肉蛋白质中的Mg2+、Ga2+ ,使蛋白质的羟基被解离出来,由于羟基间负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使蛋白质结构松弛,提高了肉的保水性。

17、简述食品冰温保藏的原理。(路媛媛)

冰温是处在冷却与冻结中间的温度带,是指零度至冻结点以上的未冻结温度区域。冰温的机理一般包括两个内容:(1)将食品的温度控制在病温范围内,使组织细胞处于活动的状态。(2)当食品的冰点较高时,可以向其中加入一些相应的无机物或有机物来降低食品的冰点,扩大其冰温带。

食品是一个生物活动状态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冷却处理后,生物组织会自动分泌出无机盐、可溶性蛋白质等以保持组织细胞的生存状态,此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体防御反应”。当冷却温度临近冻结点时,贮藏食品达到一种休眠状态,从而使食品在休眠状态下保存,这个时候细胞的新陈代谢率最小,所消耗的能量也最小,因此可以有效地贮藏食品。

20、假设从某一天然植物原料中提取一种未知多糖组分,设计出此多糖的分离、提取、纯化、鉴定及应用功能性质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并说明其中的技术原理。

1、提取:水提得到的粗多糖水溶液,加入95%乙醇,4℃度静置,多糖析出。减压抽滤,用95%乙醇洗至上清液无色,挥干醇。

2、除蛋白:一般选用sevage法萃取或离心。

3、检测:除蛋白前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280nm(蛋白质)和260nm(核酸)下的吸收值,对照验证除蛋白的效果。

4、离子交换纤维素进行初步分离。原理:根据极性和带电性质差异进行分级。

5、IR鉴定多糖中糖苷键的类型:将多糖与溴化钾烘干后,称取多糖2mg与100mg的溴化钾研磨,压片,置于红外图谱剖析仪中作红外分析。

(2)理化性质分析

1、淀粉糊温度测定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

2、淀粉糊黏度测定

淀粉粘度:淀粉样品糊化后的抗流动性.可用粘度计测得样品粘度。

3、淀粉糊的溶胀势

将淀粉配制成2%淀粉乳50 ml,在95℃下搅拌加热30min,以8 000r/min离心15min,将上层清液于水浴蒸干,烘干,称重得被溶解淀粉量,计算出可溶率。由离心管中膨胀淀粉重量计算颗粒膨胀势。

4、淀粉糊的透光率

配制1%淀粉乳,在沸水浴中搅拌30min,冷却至25℃,用水调整体积至原浓度,以蒸馏水做参比,用分光光度计在650nm波长下测定其透光率。

21、简述脂类化合物的分类,每类列举1-2例。(王湘和吴娆,曹伟伟)

答:包括简单脂质:油和脂肪。

复合脂质:糖脂,脂蛋白。

衍生脂质:蜡,维生素D,类胡萝卜素,类固醇等。

22、简述脂类氧化对食品品质的利与弊及其控制措施。(王湘和吴娆,曹伟伟)

答:脂类氧化是指脂类在氧、热、光催化剂、酶、微生物等作用下产生不愉快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化合物的过程。包括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三种。

弊:油脂氧化所产生的产物会对食用油脂的风味、色泽以及组织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以至于缩短货架期降低油脂的营养品质。同时,油脂的脂质过氧化产生多种自由基、氢过氧化物和有毒聚合物,还会对生物膜、酶、蛋白质造成破坏,甚至可以致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食品中脂类氧化都将降低必需脂肪酸的含量。

2食品中脂类氧化还可破坏其它脂类营养素如胡萝卜素、维生素和生育酚。

3脂类氧化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和其它氧化产物还可进一步与食品中的其它营养素如蛋白质等相互作用,形成有如氧化脂蛋白等从而降低蛋白质等的利用率。

①降低可口性,减少摄食。

②形成不吸收的聚合物,妨碍脂类的消化、吸收。

③蛋白质与脂类次级氧化产物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肽内和肽间的交联,降低蛋白质的吸收。

4、脂类及其次级产物对蛋白质的影响:①蛋白质分子间的交换,不仅影响交联位置上氨基酸的吸收,而且影响邻近交联点的氨基酸的吸收。②脂类氧化产物可通过氢键与蛋白质结合,引起消化和可口性的改变③脂类氧化产物还可破坏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等。

利:

1、虽产生不良风味和气味,并降低了营养质量,甚至有些氧化产物是潜在的毒物,但干酪或一些油炸食品中,轻度氧化是期望的。

2、在烹饪中, 脂质氧化生成的降解产物及其参与Maillard 反应, 不仅产生脂肪香气, 而且可产生肉的特征香味。其中, 脂质氧化形成大量的羰基化合物, 这些羰基化合物有助于形成肉的特征风味。

控制措施:

1、低温贮藏:温度每升高10℃,氧化反应速度增大2~4倍。除此之外,温度还影响反应机制。故应低温贮藏。

2、控制水分含量:Aw在0.33时氧化速度最慢,大于小于此值氧化速度都会加快,故水分含量在0.33附近可抑制氧化。

3、隔绝氧气处理:抽真空或充氮包装及使用低透气性材料包装。4添加抗氧化剂:按抗氧化机理分为游离基清除剂、单线态氧猝灭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金属螯合剂、酶抑制剂、酶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

5避免与光线和射线的接触,因为光线和射线不仅能促进氢过氧化物的分解,还能引发自由基。

6 油脂的氢化:酰基甘油上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在Ni和Pt等的催化剂作用下,在高温下与H2

发生加成反应,降低油脂的不饱和度,从而降低油脂的氧化速率。

7 避免金属离子污染

1.23、简述共轭亚油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分子式及其生理活性,根据共轭亚油酸形成原理,试举例说明生产富含共轭亚油酸食品的方法。(王湘和吴娆,曹伟伟)分子结构特点: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同分异构体,是一系列在碳9、11或10、12位具有双键的亚油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或c12 t10.

生理活性:1身体必须成分:增加肌肉,减少脂肪。2防癌3防止心血管疾病4避免糖尿病5降血压6促进生长7抗氧化8提高骨代谢9增强免疫力

生产富含共轭亚油酸食品的方法实例:富含共轭亚油酸牛奶的生产

(1)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提高乳脂CLA,一般而言,反刍动物食品中CLA 的含量高于非反刍动物食品中的含量;

(2)乳脂CLA 的合成途径包括微生物的不完全氢化作用和动物内源性合成作用,采用用微生物生成CLA。

(3)日粮因素对牛乳脂CLA 含量的影响,牛奶中CLA 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日粮结构、动物品种、年龄等,其中日粮结构是影响牛奶中CLA 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2.24、论述ω-3、ω-6脂肪酸的概念、分子结构特点、种类及其功能作用,并分别列举1-2个ω-3、ω-6脂肪酸的分子式。(王湘和吴娆,曹伟伟)

概念:ω-3脂肪酸:从不饱和脂肪酸碳链甲基端即ω碳开始编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三个碳原子上的脂肪酸。

ω-6脂肪酸:从不饱和脂肪酸碳链甲基端即ω碳开始编号,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六个碳原子上的脂肪酸。

分子结构特点: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

种类:

ω-3脂肪酸: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ω-6脂肪酸:十八碳二烯酸(俗称亚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γ亚麻酸);二十碳四烯酸(花生四烯酸)

功能:ω-6: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少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和TGs

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

增加凝血噁烷A2和环前列腺素12

抑制发怒促进血小板聚集

调节血管收缩与膨胀

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受体,酶,和通道蛋白。

ω-3:降低胆固醇和TG 对低密度脂蛋白影响小

降低凝血噁烷A2的含量增加环前列腺素12 抗血栓形成的效应

阻止血小板聚集阻止心跳停止降低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危害

分子式

ω-3 a-亚麻酸CH3-CH2-(CH=CH-CH2)3-(CH2)6-COOH 二十五碳烯酸CH3-CH2-(CH=CH-CH2)5-(CH2)2-COOH

ω-6 亚油酸CH3-(CH2)4-(CH=CH-CH2)2-(CH2)6-COOH

花生四烯酸CH3-(CH2)4-(CH=CH-CH2)4-(CH2)2-COOH

3.25、结合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植物奶油、煎炸油、茶油等油脂安全事件,从食品化学角度尝试分析反式脂肪酸产生的原因、机理,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以及可能的控制措施。(王湘和吴娆,曹伟伟)

反式脂肪酸的定义: TFA是指含一个或几个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双键上2个碳原子结合的2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其空间构象呈线性,与饱和脂肪酸相似。反式键形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是固态。这些结构上的特点使其具有比顺式脂肪酸更高的熔点和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性质

更接近饱和脂肪酸。来源较为广泛。主要存在于植物奶油、煎炸油等加工油脂,以及以这些油脂为原料制造的食品中,此外,小部分还存在于自然条件下的反刍动物的肉和脂肪中。

1. 产生的原因

1、价格低廉

氢化油的产生原因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植物奶油一般使用价格低廉的棕榈油、大豆油或菜籽油来制作。成本低,自然会降低食物成本。厂家降低成本,加工成食品的售价也比用动物油的低得多,消费者自然也喜欢。

2、增强食物稳定性

比如做裱花的植物奶油,成型效果、保持效果大大优于动物奶油。另外如花生酱,加入氢化油,可以解决油、酱分离的现象,而且有助于保存。

3、溶解度好

所有含氢化植物油的植脂末,比如咖啡伴侣、奶精,可以迅速在水中很好地溶解,得到牛奶一样的质地。得到顺滑的口感。

很多市售营养麦片、杂粮粉、芝麻糊中都有植脂末,它可以使材料在水中更好地溶解。

4、便于操作,起酥性好。

因为植物黄油的熔点高,自己做食物时非常容易操作,不会出现一边裹着黄油面皮一边油脂融化的现象。起酥效果也特别好,所以蛋挞皮多用植物奶油来制作。

5、带来酥脆的口感,保持食物风味。

用植物奶油来油炸食物,会带来更加酥脆可口的口感,且油不易起泡,可以长时间高温加热。油炸后还能够长时间保持食物的脆感和风味。

6、便于储存,大大延长保质期、货架期。

植物油是非常怕氧化的,储存性差。而用氢化油制作的食物,保质期可以大大延长。

由此可以看出,和普通植物油、动物油相比,使用植物奶油的“好处”真是不少,既降低成本,又能改善口感,稳定食物风味,延长保质期,自然受到大家的热爱。

2、产生的机理

2.1 油脂的氢化

油脂的氢化就是将氢加成到脂肪酸链的双键上。对植物奶油来说,植物奶油实际上是在工艺加工中,把正常的植物油通过氢化,传统是在镍的催化下进行的,由于反式脂肪酸具有比顺式脂肪酸更稳定的结构,因此在高温(140~225℃)、高压(表压413.69kPa)的催化条件下能够大量生成,氢化工艺使植物油

饱和度增加,由液态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具有很好的塑性和口感,可适应特殊用途,如起酥油和人造奶油;其次,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可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2.2 油脂加工

煎炸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手段,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油的品质下降。煎炸油在180℃温度下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煎炸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呈上升趋势,在加热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被氧化,其氧化机理为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机理。在链引发阶段中,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旁边的碳失去一个氢,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发生共振,达到稳定状态即反式结构,这时自由基与氢自由基结合就形成了反式脂肪酸,因此在高温催化下煎炸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高温烹调过程中可遇到光、热和其它催化作用,顺式脂肪酸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异构化转变为反式脂肪酸。

2.3 油脂精炼

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主要产生在脱臭阶段。油脂在精炼脱臭时,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暴露在空气中,发生热聚合反应,使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增加。对于茶油来说,在油脂精炼脱臭工艺操作过程中,为了将油脂中固有的游离脂肪酸、醛、酮类等异类物质和肥皂味以及白土等异味去除干净,通常需要250℃以上的高温以及两个小时的加热时间,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定量的因高温和长时间加热而导致异构化的反式脂肪酸。形成反式异构体的量和加热温度、温度保持时间以及植物油的种类有关,脱臭温度越高、高温状态保持时间越长,TFAs形成量也就越多。

3、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3.1 影响生长发育

反式脂肪酸能干扰必需脂肪酸的代谢,抑制必需脂肪酸的功能,从而使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量增加,由于婴儿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所以容易患上必需脂肪的缺乏症,影响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干扰生长发育。

3.2导致血栓形成

反式脂肪酸能够增加血液粘稠度和凝聚力,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损害血管功能,对于血管壁脆弱的老年人来说,危害尤为严重。

3.3 促进动脉硬化

反式脂肪酸会降低了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HDL)的含量而使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LDL)增加,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脑疾病的危险,加速动脉硬化,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3.4诱发妇女患Ⅱ型糖尿病

反式酸提高了人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了红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可导致患糖尿病的危险。有研究发

现:摄人的反式脂肪会显著增加了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并且还会增加他们患心脏梗塞或中风的危险

3.5 造成大脑的功能减退

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有动物实验以及跟踪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那些大量摄取反式脂肪酸的人,认知功能的衰退更快,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不仅加速心脏的动脉硬化,还促使大脑的动脉硬化,更容易造成大脑功能的衰退。因此,大量食用反式脂肪酸的老年人,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除了以上一些主要危害意外,反式脂肪酸还有诱发肥胖、肿瘤、哮喘等病症。

4.反式脂肪酸可能的控制措施

4.1 油脂氢化条件的改进

4.1.1 控制油脂部分氢化的反应条件

控制油脂部分氢化的反应条件,包括对氢化压力、氢化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等的控制,试图找出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降到最低的油脂部分氢化条件。通常,采取降低氢化温度,提高氢化压力,增加反应系统的搅拌速率并尽量减少催化剂的用量的措施,可获得低反式脂肪酸含量的产品。

4.1.2 改变催化剂

改变所使用的传统催化剂,亦可起到控制效果。例如,用昂贵的金属(如Pt)作为氢化反应的催化剂不但可以显著降低反应温度(60℃),并能对反式脂肪酸含量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4.1.3 采用超临界催化氢化技术

应用超临近催化氢化技术降低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植物油氢化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报道说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改良传统植物油工艺氢化技术,制造出具有足够硬度,且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减少的油脂产品,此技术可应用于人造奶油等食品的制作。

4.2 油脂脱臭过程的控制措施

油脂在脱臭过程中需要至少250℃的高温和两个小时的加热时间,此过程将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而且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会随着脱臭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未来减少油脂在脱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应该尽可能地降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为此,有必要在油脂精炼脱臭工艺中引进和开发低温、短时、少气的工艺和设备。

4.3 酯交换法生产不含反式脂肪酸的油脂产品

4.3.1 化学法酯交换反应

化学法酯交换反应不同于氢化反应,它是是要获得适宜熔点形态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脂肪。可以通过选择提高或降低熔点,并提高油脂稳定性,却又不产生反式脂肪酸。本法中最常用的催化

剂为甲氧基钠或乙氧基钠。

4.3.2 酶法酯交换反应

酶法酯交换是采用酶作为催化剂的酯交换反应,本法可对反应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有利于获得特定的熔点形态。酶法酯交换反应采用特定的酶为催化剂,该酶可是脂肪酸酰基只能在1位和2为予以重排。此类反应相对地较为缓慢,并可在任意所需时段终止。同时,酶法酯交换反应不会产生有害的副产物。

4.4 基因改良技术

在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产生与原料油脂的不饱和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不饱和程度越高,在加工过程中顺式脂肪酸转变为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加工条件下进行脱臭处理的具有不同亚麻酸含量的原料油脂,其中低亚麻酸含量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更低。因此,可通过基因改良技术对油料植物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改良,目的获得具有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油料作物。

4.5 开发健康油脂替代品

健康油脂替代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一种天然的多功能生理活性物质,安全性高,而成为氢化油的健康替代品;第二类是棕榈仁油的分提产物,室温下具有类似于氢化油的物理特性,可作为起酥油的替代品。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油脂氢化技术,减少TFA的生成,使油品质量与营养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选取贵金属催化剂和新型反应器来进行油脂氢化,效果比较明显;而基因改良和酯交换技术的发展,新型油脂替代品的研究为控制TFA的摄入和危害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虽然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不利,却也不是天下第一毒,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健康都有害,共轭亚油酸就是一种有益的反式脂肪酸,它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在对待反式脂肪酸的问题上,合理地安排饮食,人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发展眼光,正确客观地看待它反式脂肪再可怕,总之,人们应适当保持传统的中国饮食风俗,享受可持续的绿色生活。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4_个_sp[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_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_,当继续升温至_ 3. 98C_时密度可达到_最大值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_。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_和_自由水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化合水_、_邻近水_、_多层水_,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滞化水_、!毛细管水_、自由流动水二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S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_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一解吸等温线_和_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 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 _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_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_和_抑制一作用。当食品中a 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_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_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_和_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__ 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 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 。 (A)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 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 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 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 关于BET (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H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 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 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p ERH 2矿丽 式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气分压;Po表示在同一温度下

食品化学习题测验集及答案

习题集 卢金珍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第一章水分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 2.自由水 3.毛细管水 4.水分活度 5.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 7.单分子层水 8.疏水相互作用 二、填空题 1. 食品中的水是以、、、等状态存在的。 2.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3. 水分子之间是通过相互缔合的。 4. 食品中的不能为微生物利用。 5.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的比值称之为,即食品中水分的有 效浓度。 6. 每个水分子最多能够与个水分子通过结合,每个水分子在维空间有 相等数目的氢键给体和受体。 7. 由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结合水,以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自 由水。 8.在一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得到的与的关系曲线称为水分等温吸湿线。 9. 温度在冰点以上,食品的影响其Aw; 温度在冰点以下,影响食品的Aw。 10. 回吸和解吸等温线不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 11、在一定A W时,食品的解吸过程一般比回吸过程时更高。 12、食品中水结冰时,将出现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单个水分子的键角为_________,接近正四面体的角度______,O-H核间距______,氢和氧的范德华半径分别为1.2A0和1.4A0。 14、单分子层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水主要性质为:①② ③④。 三、选择题 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A具有流动性B在-40℃下不结冰 C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具有滞后现象 2、结合水的作用力有()。 A配位键B氢键C部分离子键D毛细管力 3、属于自由水的有()。 A单分子层水B毛细管水C自由流动水D滞化水 4、可与水形成氢键的中性基团有()。 A羟基B氨基C羰基D羧基

食品化学复习题与答案

第2章水分习题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______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______个_______杂化轨道,有_______的结 构。 2.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_______,当继续升温至_______时密度可达到______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_______。 3.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_______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 个水分子所构成的_______。 4.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_______或发生_______,引起_______;若降低温度,会 使疏水相互作用_______,而氢键_______。 5.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存在形式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7.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_____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_______形。 8.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9.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_______和_______作用。当食品中αW值在_______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 作用;当食品中αW值_______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作用。 10.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_______形状。当αW值处于_______区间时,大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随着αW值增大,美拉德褐变_______;继续增大αW,美拉德褐变_______。 11.冷冻是食品贮藏的最理想的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_______。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两个相反的方面。 12.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冰晶的形成,会导致细胞_______、食品汁液_______、食品结合水_______。一般可 采取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降低冻结给食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13.玻璃态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而在橡胶态时,其体系黏度 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_______。(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 (D)F- 5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6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7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食品化学思考题答案

食品化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食品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食品化学定义:论述食品的成分与性质以及食品在处理、加工与贮藏中经受的化学变化。研究内容: 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这些成分在食品加工与保藏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与变化对食品质量与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第二章水 1 名词解释 (1)结合水(2)自由水(3)等温吸附曲线(4)等温吸附曲线的滞后性(5)水分活度 (1) 结合水:存在于溶质及其她非水组分临近的水,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相比,它们呈现出低的流动性与其她显著不同的性质,这些水在-40℃下不结冰。 (2) 自由水:食品中的部分水,被以毛细管力维系在食品空隙中,能自由运动, 这种水称为自由水。 (3)等温吸附曲线:在恒温条件下,以食品含水量(gH2O/g干物质)对Aw作图所得的曲线。又称等温吸湿曲线、等温吸着曲线、水分回吸等温线、 (4)如果向干燥样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水分吸着等温线与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性称为滞后现象。 (5)水分活度: 食品的水蒸汽分压(P)与同条件下纯水蒸汽压(P0)之比。它表示食品中水的游离程度,水分被微生物利用的程度。也可以用相对平衡湿度表aw=ERH/100。 2 、结合水、自由水各有何特点? 答:结合水:-40℃不结冰,不能作为溶剂,100 ℃时不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决定食品风味。 自由水:0℃时结冰,能作为溶剂,100 ℃时能从食品中释放出来很适于微生物生长与大多数化学反应,易引起Food的腐败变质,但与食品的风味及功能性紧密相关。 3 、分析冷冻时冰晶形成对果蔬类、肉类食品的影响。 答:对于肉类、果蔬等生物组织类食物,普通冷冻(食品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降温时间超过30min)时形成的冰晶较粗大,冰晶刺破细胞,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流(流汁),导致营养素及其它成分的损失;冰晶的机械挤压还造成蛋白质变性,食物口感变硬。 速冻,为了不使冷冻食品产生粗大冰晶,冷冻时须迅速越过冰晶大量形成的低温阶段,即在几十分钟内越过-3、9~0℃。冷冻食品中的冰晶细小则口感细腻(冰淇淋),冰晶粗大则口感粗糙。 4、水与溶质相互作用分类:偶极—离子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相互作用。 浄结构形成效应:在稀盐溶液中,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形成效应(溶液比纯水具有较低的流动性),这些离子大多就是电场强度大,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或多价离子。如:Li+, Na+, Ca2+, Ba2+, Mg2+, Al3+,F-,OH-, 等。主要就是一些小离子或多价离子,具有强电场,所以能紧密地结合水分子。那么这些离子加到水中同样会对水的净结构产生破坏作用,打断原有水分子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连的结构,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与水分子形成的结合力更强烈,远远超过对水结构的破坏,就就是说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整体来说,使水分子与水分子结合的更紧密,可以想象,这些水流动性比纯水流动性更差,因为拉的更紧,堆积密度更大。 浄结构破坏效应:在稀盐溶液中一些离子具有净结构破坏效应(溶液比纯水具有较高的流动

江南大学远程教育食品化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化学》第四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非酶促褐变 非酶促褐变也叫非氧化褐变,是由非氧化反应引起的褐变现象,包括焦糖化反应扣美拉德反应。 2、持水力 描述由分子(通常是以低浓度存在的大分子)构成的基体通过物理方式截留大量水而阻止水渗出的能力。 3、液晶 液晶即液晶介晶相,这是一种性质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介晶相,这些介晶相由液晶组成。4、酯酶 将酯水解成醇和酸的一类酶。 5、沉淀色料 由染料和基质构成,可以分散于油相,染料和基质的结合可通过吸附、共沉淀或化学反应来完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5空格,每空格1分,共35分) 1、在稀水溶液中,一些离子具有静结构破坏效应,此时溶液具有比纯水较好的 流动性,而一些离子具有静结构形成效应,此时溶液具有比纯水较差的流动性。2、三位网状凝胶结构是由高聚物分子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 力、离子桥联、缠结、、、或形成连接区,网空中充满了液相。 3、纤维素分子是线性分子易形成纤维束。 4、由于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具有形成热凝胶的性质,因此在 油炸食品中加入,具有阻油的能力。 5、一般动物脂肪中,含有大量的C16 和C18 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最多的是 和油酸和亚油酸,也含有一定量的完全饱和的三酰基甘油。6、乳状液的稳定性可用 ES 和ESI 两种方法来表示, 后者的定义是乳状液浊度达到初始值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 7、干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的结合主要通过范德华力、氢键和静电相 互作用。对于液态和高水分物质,蛋白质结合风味物质的机制主要包括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小区或空穴的相互作用。 8、导致蔬菜和水果中色素变化的3个关键性的酶是脂肪氧合酶、叶绿素酶和多酚 氧化酶、和。 9、多份氧化酶催化两类不同的反应羟基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和。 10、水溶液中的花色苷在不同pH时可能有4种结构:醌型碱、 2-苯基苯丙并哔喃阳离子、醇型假碱、查尔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DE值? 答:DE 值即葡萄糖当量,是指还原糖(按葡萄糖计)在玉米糖浆中所占的百分数(按干物质计)。这是衡量淀粉转化成 D-葡萄糖的程度.DE<20的水解产品成为麦芽糊精,DE为20-60的水解产品为玉米糖浆。 2、乳化剂在食品体系中的功能有哪些? 答:(1) 控制脂肪球滴聚集,增加乳状液稳定性; (2) 在焙烤食品中减少老化趋势,以增加软度; (3) 与面筋蛋白相互作用强化面团; (4) 控制脂肪结晶,改善以脂类为基质的产品的稠度。 3、反竞争抑制。 答:在酶抑制反应动力学中,抑制剂不能同酶结台,仅能同酶与底物的络台物结台形成一种络台物。反竞争抑制剂对酶催化反应的Vmas和Km都有影响,它以同样的系数(I十[I]/KESI)使VESI和Km减小。 4、乳化剂选择的两种方法。 答:(1) HLB法选择乳化剂

完整版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氨基酸的损失,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 A Lys B Phe C Val D Leu 2、下列不属于还原性二糖的是……………………………………………………………()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纤维二糖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 A产生甜味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C亲水性D有助于食品成型4、对面团影响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 A麦清蛋白和麦谷蛋白B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ε-氨基酸的是…………………………………………() A亮氨酸B异亮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6、某油有A、B、C三种脂肪酸,则可能存在几种三酰基甘油酯……………………( ) A、3 B、8 C、9 D、27 7、下列哪一项不是油脂的作用。…………………………………………………………( ) A、带有脂溶性维生素 B、易于消化吸收风味好 C、可溶解风味物质 D、吃后可增加食后饱足感 8、下列哪些脂类能形成β晶体结构………………………………………………………( ) A、豆油 B、奶油 C、花生油 D、猪油E菜籽油F、棉籽油 9、水的生性作用包括……………………………………………………………………()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0、利用美拉德反应会……………………………………………………………………() A、产生不同氨基酸 B、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破坏必需氨基酸 11、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 A、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H2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 D、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12、油脂的热解不会使……………………………………………………………………()A、平均分子量升高B、粘度增大C、I2值降低D、POV值降低

食品化学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食品化学(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 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 结构效应的是_______。 (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 3 -(C)ClO 4 - (D)F-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 的基团中,_______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 6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7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8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D)食品的稳定性主要与区间Ⅰ中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关于水分活度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α W 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 (B)α W 比水分含量更能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质。 (C)食品的α W 值总在0~1之间。 (D)不同温度下α W 均能用P/P 来表示。 10 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BET在区间Ⅱ的高水分末端位置。 (B)BET值可以准确的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由Brunauer、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1 当食品中的α W 值为0.40时,下面哪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_______ (A)脂质氧化速率会增大。(B)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C)微生物能有效繁殖(D)酶促反应速率高于α W 值为0.25下的反应速率。 12 对食品冻结过程中出现的浓缩效应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会使非结冰相的pH、离子强度等发生显著变化。(B)形成低共熔混合物。(C)溶液中可能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D)降低了反应速率 13 下面对体系自由体积与分子流动性二者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03261

《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 一、填空题 1 碳水化合物根据其组成中单糖的数量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 单糖根据官能团的特点分为_______和_______,寡糖一般是由_______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多糖聚合度大于 _______,根据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多糖分为_______或_______. 3 根据多糖的来源,多糖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根据多糖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多糖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一般多糖衍生物称为_______. 4 糖原是一种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和_______中,淀粉对食品的甜味没有贡献,只有水解成_______或_______才对食品的甜味起作用。 5 糖醇指由糖经氢化还原后的_______,按其结构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 肌醇是环己六醇,结构上可以排出_______个立体异构体,肌醇异构体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只有_______,肌醇通常以_______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同时多与磷酸结合形成_______,在高等植物中,肌醇的六个羟基都成磷酸酯,即_______. 7 糖苷是单糖的半缩醛上_______与_______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糖苷的非糖部分称为_______或_______,连接糖基与配基的键称_______.根据苷键的不同,糖苷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8 多糖的形状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多糖可由一种或几种单糖单位组成,前者称为_______,后者称为_______. 9 大分子多糖溶液都有一定的黏稠性,其溶液的黏度取决于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溶液中的_______. 10 蔗糖水解称为_______,生成等物质的量_______和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 11 含有游离醛基的醛糖或能产生醛基的酮糖都是_______,在碱性条件下,有弱的氧化剂存在时被氧化成_______,有强的氧化剂存在时被氧化成_______. 12 凝胶具有二重性,既有_______的某些特性,又有_______的某些属性。凝胶不像连续液体那样完全具有_______,也不像有序固体具有明显的_______,而是一种能保持一定_______,可显著抵抗外界应力作用,具有黏性液体某些特性的黏弹性_______. 13 糖的热分解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酸和酯类等。 14 非酶褐变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类。 15 通常将酯化度大于_______的果胶称为高甲氧基果胶,酯化度低于_______的是低甲氧基果胶。果胶酯酸是甲酯化程度_______的果胶,水溶性果胶酯酸称为_______果胶,果胶酯酸在果胶甲酯酶的持续作用下,甲酯基可全部除去,形成_______. 16 高甲氧基果胶必须在_______pH值和_______糖浓度中可形成凝胶,一般要求果胶含量小于_______%,蔗糖浓度_______%~75%,pH2.8~_______. 17 膳食纤维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膳食纤维。按来源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膳食纤维。 18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有_______自由基、_______自由基、_______自由基,膳食纤维中的_______、_______类物质具有清除这些自由基的能力。 19 甲壳低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为人体肠道的_______、功能性_______、食品_______、果蔬食品的_______、可以促进_______的吸收。 20 琼脂除作为一种_______类膳食纤维,还可作果冻布丁等食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化细胞的_______,也可凉拌直接食用,是优质的_______食品。 二、选择题 1 根据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碳水化合物是属于一类_______的化合物。 (A)多羟基酸(B)多羟基醛或酮(C)多羟基醚(D)多羧基醛或酮 2 糖苷的溶解性能与_______有很大关系。(A)苷键(B)配体(C)单糖(D)多糖 3 淀粉溶液冻结时形成两相体系,一相为结晶水,另一相是_______. (A)结晶体(B)无定形体(C)玻璃态(D)冰晶态 4 一次摄入大量苦杏仁易引起中毒,是由于苦杏仁苷在体内彻底水解产生_______,导致中毒。 (A)D-葡萄糖(B)氢氰酸(C)苯甲醛(D)硫氰酸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 ,当继续升温至3. 98℃时密度可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 . 3。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 4。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S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6。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解吸等温线和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7.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当食品中a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w值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和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水分子通过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 (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 (A)糖制品(B)肉类 (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Ⅱ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食品化学试卷复习过程

食品化学试卷

《食品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利用美拉德反应会(ABCD) 产生不同氨基酸 B、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破坏必需氨基酸 2、防止酸褐变的方法(ABCD) 加热到70℃~90℃ B、调节PH值 C、加抑制剂 D、隔绝空气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D) A产生甜味 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 C亲水性 D有助于食品成型 4、当水分活度为( B )时,油脂受到保护,抗氧化性好。 A、大于0.3 B、0.3左右 C、0.2 D、0.5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ε-氨基酸的是(D ) A亮氨酸B异亮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6、油脂劣变反应的链传播过程中,不属于氢过氧化物(ROOH)的分解产物。(A) A 、R-O-R B、RCHO C、RCOR′ D、R. 7、请问牛奶在太阳下晒时会分解哪种维生素(B) A、VB1 B、VB2 C、VA D、VC 8、下列脂肪酸不属于必须脂肪酸的是(C ) A、亚油酸 B、亚麻酸 C、肉豆蔻酸 D、花生四烯酸 9、油脂劣变前后,油脂的总质量有何变化(B) 减少 B、增大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10、既是水溶性,又是多酚类色素的是(A ) A、花青素、黄酮素 B、花青素、血红素 C、血红素、黄酮素 D、类胡萝卜素、黄酮素

11、下列天然色素中属于多酚类衍生物的是(A ) A、花青素 B、血红素 C、红曲色素 D、虫胶色素 12、水的生性作用包括(ABCD)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3、在腌制肉的过程中,为了使肉颜色好看,应加入(B ) A、NaNO3 B、NaNO2 C、Nacl D、NaHCO3 14、在做面粉时,加入( )酶能使面粉变白。( A) A、脂氧合酶 B、木瓜蛋白酶 C、细菌碱性蛋白酶 D、多酚氧化酶 15、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ABCD) 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H2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D、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空,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 的作用:①保持体温恒定②作为溶剂③天然润滑剂④优良增塑剂 水的三种模型:①混合型②填隙式③连续结构模型 冰是有水分子在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的刚性建构,冰有11种结晶型。主要有四种:六方形,不规则树形,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 蛋白质的构象与稳定性将受到共同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把疏水性物质加入到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锥,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分为①化合水②邻近水③多层水 体相水称为游离水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分为不移动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结合水与体相水的区别:①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②结合水的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③结合水不易结冰④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⑤体相水能被微生物利用,大部分结合水不能。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Aw=P/P0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微生物对水分的活度不同,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酵母菌次之,霉菌的敏感性最差。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就不能生长。食品的变质以细菌为主;水分活度低于0.91时就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水分活度低反应就慢④许多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限度的Aw:细菌0.99-0.94,霉菌0.94-0.8,耐盐细菌0.75,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味0.65-0.6,低于0.6时多数无法生长。 冷冻与食品稳定性:低温下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可提高食品储存期,不利后果:①水变为冰体积增大9%会造成机械损伤计液流失,酶与底物接住导致不良影响。②冷冻浓缩效应。有正反两方面影响: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度,溶质浓度增加,加快反应速度。冷冻有速冻和慢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蔗糖是糖甜度的基准物,相对分子大,溶解度越小,甜度小。 糖的吸润性是指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糖吸收水分的性质,糖的保湿性是指在较低空气湿度下,糖保持水分的性质。 糖的抗氧化性是氧在糖中的含量比在水中含量低的缘故。 水解反应:低聚糖或双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成单糖,旋光方向发生变化。 酵母菌 发酵性: 醋酸杆菌 产酸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①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②高品质的低聚糖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唾液酶和小肠消化酶水解③类似于水溶性植物纤维,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④难消化低聚糖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不易使血糖升高,可供糖尿病人使用⑤低聚糖对牙齿无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由于水分子的穿透,以及更多、更长的淀粉链段分离,增加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无序性,减少了结晶区域的数目和大小,最终使淀粉分子分散而呈糊状,体系的黏度增加,双折射现象消失,最后得到半透明的粘稠体系的过程。 淀粉的老化:表示淀粉由分散态向不溶的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 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定位过程。

食品化学题库

1、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氨基酸的损失,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 A Lys B Phe C Val D Leu 2、下列不属于还原性二糖的是.......................................... ( ) A 麦芽糖 B 蔗糖 C 乳糖 D 纤维二糖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 A 产生甜味 B 结合有风味的物质 C 亲水性 D 有助于食品成型 4、对面团影响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 A麦清蛋白和麦谷蛋白 B 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D 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 -氨基酸的是 ............................... ( ) A亮氨酸 B 异亮氨酸C 苏氨酸D 赖氨酸 6、某油有A、B、C三种脂肪酸,则可能存在几种三酰基甘油酯............. () A、3 B 、8 C 、9 D 、27 7、下列哪一项不是油脂的作用。.......................................... () A、带有脂溶性维生素 B 、易于消化吸收风味好 C可溶解风味物质 D 、吃后可增加食后饱足感 8、下列哪些脂类能形成B晶体结构...................................... () A、豆油 B、奶油 C、花生油 D、猪油E菜籽油F、棉籽油 9、水的生性作用包括................................................. ( )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 、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 、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0、利用美拉德反应会................................................. ( ) A、产生不同氨基酸 B 、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 、破坏必需氨基酸 11、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 ( ) A、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 、H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 D 、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12、油脂的热解不会使................................................. ( ) A、平均分子量升高 B 、粘度增大 C I 2值降低 D POV直降低 13、防止酶褐变的方法................................................. ( )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集合版

第2章水分习题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的结 构。 2、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增大,当继续升温至3。98℃时密度可达到最大值,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 3、液体纯水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由氢键构成的四面体形状,通过H-桥的作用,形成短暂存在的多变形结构。 4、离子效应对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水的结构、影响水的介电常数、影响水对其他非水溶质和悬浮物质的相容程度等几个方面。 5、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氢键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个水分子所构成的水桥。 6、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缔合或发生疏水相互作用,引起蛋白质折叠;若降低温度,会使疏水相互作用变弱,而氢键增强。 7、食品体系中的双亲分子主要有脂肪酸盐、蛋白脂质、糖脂、极性脂类、核酸等,其特征是同一分子中同时存在亲水和疏水基团.当水与双亲分子亲水部位羧基、羟基、磷酸基、羰基、含氮基团等基团缔合后,会导致双亲分子的表观增溶。 8、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 9、食品中通常所说的水分含量,一般是指常压下,100~105℃条件下恒重后受试食品的减少量。 10、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11、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S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形。 12、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解吸等温线和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等因素有关。 13、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和抑制作用.当食品中α W 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抑制 氧化作用;当食品中α W 值>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14、食品中α W 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钟形曲线形状。当α W 值处于0.3~0.7区间时,大多数食品 会发生美拉德反应;随着α W值增大,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继续增大α W ,美拉德褐变下降. 15、冷冻是食品贮藏的最理想的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温

食品化学试卷答案

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食品化学》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在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有结合水和游离水两种,其中对食品的保存性能影响最大的是游离水。 2.引起食品中化学成分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光、氧气、水分和湿度。 3.果胶物质是半乳糖醛酸通过α-1,4糖苷键脱水缩合而成的杂多糖。 4.脂质按照结构和组成可以分成简单脂质、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 5.油脂发生自动氧化时生成了氢过氧化物,它的分解产物具有哈喇味。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有水化性质、表面性质、组织结构化性质和感观性质。 7.美拉德反应的末期阶段包括醇醛缩合和生成黑色素的聚合反应两类反应。 8.蛋白质的改性主要有化学改性和酶法改性两种方法。 9.水溶性维生素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Vc,日照条件下可以由人体皮肤合成的脂溶性维生素是VD 10.果胶水解酶包括果胶酯酶、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 11.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相乘作用、对比作用、消杀作用、变调作用和疲劳作用等几种形式。 12.食品色素按照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吡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 13.在面团调制过程中,面粉中的多糖和蛋白质等亲水性胶体吸水后,分子间通过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离子架桥和共价键等形成海绵状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 14.酯交换是油脂中的酯内或酯之间所进行的酯基交换,目的在于改善油脂的性质。 二、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是食品表面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水蒸气压之比。 2.淀粉的糊化:淀粉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分子间的结合力等受到破坏,开始水合和吸水膨胀、结晶消失、粘度增加、淀粉分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不稳定的分子分散体系的现象成为淀粉的糊化。 3.蛋白质的变性:天然的蛋白质因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破坏,这种现象成为变性作用。 4.美拉德反应: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在一定温度、压力与水分条件下相互作用生成类黑精类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美拉德反应。 5.脂肪替代品:基本上不向人体提供能量,但具有脂肪的口感与润滑感的物质称为脂肪替代品。 三、选择题: 1.大多数霉菌生长的水分活度范围是( B )。生产上为了提高食品的贮藏性能,通常采用降低水分活度的措施是( D )。 A.降低温度 B.加盐、降低氧气 C.加糖、加热 D.加盐与加糖、冻结、干制与腌制 3.低脂果胶成胶的条件是( D )。 、含糖量60-65%、果胶、含糖量80%、果胶,温度50℃ C. pH值不定、含糖量80%、果胶,温度50℃ D. 、含糖量60-65%、果胶,温度为室温至沸腾,需要钙离子 4.下列双糖中属于非还原性糖的是( D )。 A.麦芽糖 B.纤维二糖 C.乳糖 D.蔗糖 5..缺乏下列哪种矿物质元素会出现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的症状。( C ) A.铁 B.锌 C.钙 D.碘 3.广泛的存在于水果中的维生素是( D ) A.VD 4.下列哪项反映了油脂或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A ) A.碘价 B.皂化值 C.酸价 D.过氧化值 在大米的碾磨中损失随着碾磨精度的增加而(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一定 6.氨基酸与还原糖在热加工过程中生成类黑色物质,此反应称为( A ) A.美拉德反应 B.显色反应 C. 脱氨基反应 D. 羰氨反应 7.下列哪种物质不具有催化活性( C ) A.胃蛋白酶 B.胰蛋白酶 C.胃蛋白酶原 D.淀粉酶 8.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C ) A.18种种 C. 20种 D. 25种 9.下列色素属于水溶性色素的有( D ) A.酮类衍生物 B.叶绿素 C.类胡萝卜素 D.花青素 10.将蔗糖、奎宁、食盐、盐酸之中任两种适当浓度混合,结果任一种都比单独使用时味感更弱,这属于下列哪种作用( C ) A.味的变调作用 B.味的相乘作用 C.味的消杀作用 D.味的掩蔽现象 12.为了提高绿色蔬菜的色泽稳定性,采用下列的( B )处理可以改善加工蔬菜的色泽品质。 A.有机酸 B.锌离子 C. 增加水分活度 D. 乳酸菌发酵 13.下列脂肪酸中,含有3个双键的脂肪酸是( B ) A.亚油酸 B. 亚麻酸 C. 油酸 D. 花生四烯酸 14.动物肌肉加热时产生许多香味化合物,最重要的成分是( D )。 A.吡嗪 B.含氮化合物 C.脂肪分解物 D.含硫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