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中医思维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中医思维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中医思维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一、概述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如何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成为了每个职场人士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西方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难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而中医思维的方式却能够为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

二、中医思维的特点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解决工作问题时,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表面现象。

2. 辩证思维中医强调辩证,即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多面性。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善于辩证思维,不片面看问题,而是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

3. 以人为本中医治病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在解决工作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特点,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

三、中医思维在工作中的运用1. 以整体观念解决团队问题在团队合作中,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团队的协作问题。

此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念,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2. 辩证思维化解矛盾在工作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

运用中医的辩证思维,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矛盾,找到问题的矛盾所在,从而化解矛盾,达到和谐发展。

3. 以人为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这一点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尤为重要。

每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需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解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四、中医思维对工作的启示1. 客观看待问题中医思维强调客观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在工作中,也需要我们以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多角度思考问题中医思维主张辩证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避免片面性思维,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思维模式
整体调整原则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调整阴阳、气 血、脏腑等的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恢复 健康。这种整体调整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的思想。
03 恒动观念
生命活动恒动性
生命在于运动
气血津液的运行不息
生命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 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中进行的。
人体自身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 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 节”,成为有机的整体。
形神一体观
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则 神存,形谢则神灭。
辨证论治与整体调整原则
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 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学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前景
1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 学提倡的精准医疗和个体化诊疗方案相契合。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理念,为现 代医学在健康管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中医学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现代医学中 逐渐得到认可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 择。
中医学思维模式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01
如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
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
02
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
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03
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当时的哲学、文学、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的理性熟悉的方式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式,并采用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医治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大体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登堂入室、深切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腕。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围。

它们以思辩的方式熟悉自然,熟悉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式,因此属于世界观和方式论范畴。

中医学将此三学说的大体观点和方法,普遍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转变、疾病的防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式论基石。

它以为,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组成天地万物的最大体的质料;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精或气组成的;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变,是精或气自身运动转变的结果。

精气学说,帮忙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式,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学说以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生命进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中医辩证思维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南,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

中医辩证思维指的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重视事物间的对立、矛盾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是基于辩证法的思考方法,用以指导中医诊疗。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的整体性认识。

在中医看来,疾病是由于人体的整体失衡而导致的。

因此,中医辩证思维注重探究病证的本质和根源,是一种以整体分析为主的思维方法。

中医辩证思维中的辨证也即是对病证的整体判断和分析,这种整体性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间的对立和矛盾,并寻求统一。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的失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辩证思维中的对症下药就是针对病证矛盾的调节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找到治疗病证的根本原则,使中医能够真正地治疗疾病,而非仅仅是解决一些表面症状。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之所以成为一门医学奇迹的原因之一。

中医辩证思维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由此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辩证思维不断演进和完善,成为今天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总之,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中医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医辩证思维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使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在深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广泛研究和认识,积极对中医辩证思维进行应用和推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什么呢到思维方式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什么呢到思维方式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什么呢到思维方式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还反映在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本质的理解上。

中医的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取决于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例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不仅仅是指心脏的生理功能,还包括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状态。

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心理因素,还可能与心脏的气血运行有关。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采用的是望、闻、问、切的方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倾听患者的声音、气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等,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这种诊断方式注重的是个体的特异性和动态变化。

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的使用讲究的是药物的性味归经,通过药物的组合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这些治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即增强人体自身的正气,排除病邪,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

相比之下,西医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分析和还原。

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西医将人体分解为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通过实验和研究来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西医在诊断疾病时,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如 X 光、CT、核磁共振、血液化验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病变部位和病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但这种诊断方式有时可能会忽略患者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

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往往是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化学药物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调节生理功能。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则是从物质运动方面,揭示天、地、人的形成、变化、 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阴阳二气的升降、进退、消长是 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把天地人宇宙系统统一于阴阳 二气的变化之中。五行理论把整个宇宙系统看作是一个按五行法 则构成的庞大的五行结构系统,这个结构是以五行为中心,以空 间结构的方位,时间结构的季节,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骨架, 将自然界天地人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奠定了 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
阴阳的动态平衡,使对立思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为整体。 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与阳两方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 互转化而形成的“阴平阳秘”状态,即阴与阳在对立中达成的统 一平衡。
中医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如阴阳、藏象、经络、精气、气血、 营卫、正邪、标本、升降、出入、表里、寒热、虚实、常变、补 泻等。都是反映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
2.形象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方式,是以事物的形象(表象)为思维材料的一种思 维。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也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 规律性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它具有形象 性、概括性、运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在形象思维活动中,原始的客体形象仅是起点、开端,作为形 象思维结果的形象,已不是客体的原样,而是以客体为原型,能 触及事物本质的经过提炼加工的新形象了。
例如,中医学对某一种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必先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所谓“上知天文”;再要考察它的发 生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所谓“下知地理”;还要考察它的发生与 患者体质的关系,所谓“中知人事”。只有以天地人一体的整体 思维方式,把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因素都考察全面了,考察透彻了, 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施行合理而有效的治疗。
1.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临床思维模式。

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同,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综合状况、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可与应用。

二、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1.整体观察:中医药注重从整体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综合表现,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这种整体观察的方式使中医药能够揭示潜在的疾病根源,而不仅仅是纠正某一症状。

2.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审问、望闻问切等手段,中医师能够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优势。

3.阴阳平衡:中医药坚持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和谐密切相关。

通过阴阳平衡的调节,中医师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改善病症。

这种调节的方式注重预防和调理,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性和个性化。

三、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优势1.综合治疗:中医药不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调理整体身体。

中医师通过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患者。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式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

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3.促进自愈能力:中医药倡导通过调理身体自身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促进患者体内的能量流动和阴阳平衡,以增强自身免疫力、调理机体功能。

这种治疗方式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减少药物的依赖性。

四、现代医学对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认可与应用1.中西医结合:在实际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的思维方式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思维方式不科学的。

比如,用“木”来指代“肝”,“木”有“曲直”之性,而“肝”喜条达;但“木”中的“水液”并不等于“肝”中的“血液”,这与“肝”主“藏血”甚至没有形象上的联系。

但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非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古人发展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归纳、整理并且指引中医的实践活动,这些思维方式是有趣的,并且值得“深信现代科学”的人思考。

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从整体出发来看待人的生命过程,而不是分析性的、割裂的。

首先。

在看待生命体时,将其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这一点很不了起。

“天”、“人”本身就连在一起,并且“天”的运行规律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

比如,月亮的圆缺与女性的月经有紧密的关系,经络的开合与自然的时间有紧密的关联。

自然环境的天气与人类的疾病有紧密的关联。

尽管现代科学以分析的方式深入到了细胞水平,提出了基因疗法,但是,人类生命活动与整个宇宙和自然的联系,是不能分开的,后者将永远影响前者,现代科学中分析式的眼光反而可能不利于诸多疾病的防治。

由于人属于自然环境,那么,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花草与虫木便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麻黄驱寒、半夏治呕。

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然生成的生命体来治疗疾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中都有,但只有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可以称之为“自然疗法”。

其次,古人认为,人与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人总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因此,人生命的运行必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基于这一观念,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自然——社会”的医学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

“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说明了中医将人放在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

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是由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年轻人患糖尿病越来越多,就是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

中医治疗特别强调情志的调适。

几乎所有的病症皆与情志有关。

现在的西医看病也比较重视这一点。

人的情志变化很容易受到生活事件或者社会事件的影响,这也体现在了“人——社会”一体的中医观念之中。

在本质上,情志或情绪与肌体功能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这已经得到了现在科学的证实。

从整体出发来看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包括诊断与治疗时要考察病人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

比如,张三与李四同时感冒了,但张三居住于湿热之地,而李四居住于干燥的环境中,那么,两人的治疗就会不同。

中医向来强调因人而异,这是整体出发的思路之一。

从宏观上来看,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的疾病图谱会发生变化,那么,人们防治的疾病类型也会发生变化,这其实也是从整体出发。

中医治病从来是整体性调理,将五官、五脏、四肢百骸皆同时放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来形成疾病的认识。

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特别是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相比。

比如,在古代埃及,外科手术已经比较发达,哪里有病,将将哪里割掉,但是,湿热的环境在某些时候容易导致疟疾,这时,割掉的思维方式就行不通了,这导致古代埃及的人口会在很短时间内下降。

而在西汉以后的中国,就很少出现因为流行病而人口大量下降的情况(除非战争年代),因为中医的整体思维可以很有效地应对大多数流行病。

在清朝,
根据中医理论建设的疫病防治体系已经比较发达了,这是国外医学研究所承认的。

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二,就是类比。

五行常说是典型的例子。

在古代,人们接触最多并且非常有用的事物就是木火土金水,并且人们发现它们相互联系,比如,土生万物(因此有脾土中心论),水来土淹、木燃生火等。

而同时,人们的身体中下好也有五脏,因此,古人就以“木火土金水”来类比人体五脏之间的功能与联系(特别是功能上的类比)。

基于这种类比,产生了一些疾病演变的认知,并且创建了相应的病症治疗方法,在实践中,这些方法很有效,比如,培土生金来治疗肺脏疾病。

因此,中医尽管有类比的思维方式,但这种类比并不是很随意的,而是通过了2000年医学循证,证明它是很有效的。

“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也体现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类比是相当符合辩证法的。

类比这一思维方式非常有益于人们认识抽象的事物以及其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认识能力很有限的古代社会。

我们用水的“下流”来类比人们行为的“不道德”,也属于这种思维方式。

现代的科学研究比较反对类比思维方式,经常嘲笑中医是“差不多的学说”,这其实是对中医的一种识解。

即使最精确的数学,也不能刻画丰富的人类现象,因此,模糊数学便产生了。

中医理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类比框架达到了一种整体观与事物联系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医向分析、解剖、定性定量方向上的发展,而这正是现代科学所重视的(现代科学其实并不是唯一正确有效的思维)。

相信现代科学的人认为,五行、阴阳这样的类比是非常牵强附会甚至是荒谬的。

但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又能较有效地解释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且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比如,土生万物,那么,调理与增强个体的脾胃功能,就可以治疗其它脏腑的疾病。

近来,参考消息上有一则报导认为,中药具有治疗癌症的功效,但其原理未知。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医的类比思维方式一定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强调解剖与分析的西医理论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就可以知道。

比如,哲学思辨的一个观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人体内部就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肯定是片面的。

解剖分析依赖于“看得见,或可视的”来考察人体生命过程或其中的现象,但那些“看不见,或不可视”的事物也有存在的理由,比如经络与气的运行。

五行类比思维与阴阳类比思维既归纳、整理了先前所积累的医学知识,同时又将具体的医疗知识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水平,从而有力地指引了后来的医学实践。

比如,药物的五色、五味、五运六气等,皆出自类比思维,同时药物的气与味又指导着具体的治疗实践。

基于五行类比的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观念,在确定具体治法与遣药时非常重要。

类比思维自然也有其不足。

比如,豆类补肾因其形似肾之外形,而白扁豆外形也似肾之形状,却没有补肾之力。

又如,生于水中者擅长利水,但喜旱恶湿之大戟、甘遂却攻逐水饮最速。

因此,类比思维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依然处于不断积累事实的过程中,同时理论建构也在进行之中。

没有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或者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生命现象。

中医的思维方式三,是其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矛盾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审视问题的思维。

在五行常说中,这可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行之间相互联系,期间关系的运动变化,皆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比
如,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导致肝阴虚、肺阴虚等。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观察到的。

此外,阴阳学说、气血精津液的学说,以及治法等,皆充满着辩证的思维。

在中医的视野中,疾病是一个异常的生命状态。

这一状态可以用“阴阳”对立概念来阐释。

比如,阴盛则寒,阳盛则热,便可以概括诸多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阴与阳是对立的、互根互用的,也是相互转化的。

在治疗时,也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来立法。

健康的生命体中阴与阳是平衡的,相互制约,又是相互转化的。

当阴阳失去平衡时,疾病便产生了。

而表里、寒热、虚实,又是三对对立的概念,并且每一双对立皆可相互制约,可相互转化。

比如,邪气入里之久,则可化热或化寒;而内寒或内热,又皆由一些表症来体现。

它们与阴阳一起构成了“八纲”辩证。

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在施治的过程中,对立辨证的思维始终立于主导地位。

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中医的这种辩证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完善自身。

当某些理论部分不能较好地解释生理、病理过程时,就会被淘汰遗忘。

从这一点来看,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也遵循了循证医学的思路。

2000年漫长循证,足以说明中医的辩证思维是正确的,是有效的。

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医诊断与治病的最基本与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决定疾病的病机,才能确立治测与治法。

比如,同样是感冒,但风热侵袭与风寒侵袭就是两种不同的病机;甚至,同样是风寒感冒,但患者的性格或者气质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施治方法。

在有时候,中医的辩证思维导致了因人而异的,却是非常有效的治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将疾病个体的独有特征区别开了!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辩证法也并非尽善尽美。

比如,脏脏辩证,是临床各科辩证的基础,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如根据病位加病性的方法,可辨出诸如心血虚证,风热犯肺证、痰热阻肺证、肝火上炎、脾气虚证、肾阴虚证以及心肺气虚症等。

辩证思维以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来灵活地指导疾病的认知与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