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示例

合集下载

旗袍(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华人女性传统服装)

旗袍(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华人女性传统服装)

旗袍文化一、前言中国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

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蹋,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

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现”。

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

“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

地域文化视野下南京民国时期Art

地域文化视野下南京民国时期Art

1、多元性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在中国画坛上,著名画家吕凤子、傅抱石等 人创立了“金陵画派”,其作品融汇了南北画风,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 南京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和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
2、历史性
2、历史性
南京民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性。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巨 变之中,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表达了对时代变革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例如,著 名画家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等作品,表现了民族英雄田横的故事,弘扬了民 族精神和气节;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经济制度的 方法。通过研究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比较制度分析、重视制度的整体性、强调制 度的微观基础、强调制度的创新与扩散以及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新制度经济学 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谢谢观看
一、南京民国时期的地域文化背 景
一、南京民国时期的地域文化背景
南京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的时期。这一 时期,南京成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南京民国时期都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
1、南北文化交融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在研究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性。历史 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比较分析则有助于我们理 解不同经济制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通过历史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经济制度的本质
六、强调历史和比较分析
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二、南京民国时期艺术的特点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的文化ppt1

【高中历史】民国时期的文化ppt1
数学 华罗庚 苏步青
堆垒素数论的研究成果
《射影曲线概论》他的微分数学成 就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地质学 李四光
建立了独创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工程 建筑
茅以升
1937年落成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 近代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
著名数 学家华 罗庚在 日本东 京大学 讲学。
苏步青在中国数学学会50周年纪念大 会上讲话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文化
第一节
哲学、史学的发 展与教育、科技 的发展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代表人物
李大钊
瞿秋白
《矛盾论》《实践论》
毛泽东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
《史学要论》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
吕振羽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翦伯赞
《中国史纲》
1918-1919年间发 表了,《法俄革命之 比较观》《庶民的胜 利》《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文章。 五四运动期间, 他发表《我的马克 思主义观》,介绍 (1889-1927)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 点。
中国近代工程建筑 学家茅以升。
1937年落成的钱塘 江大桥是他设计的, 它是我国近代桥梁 史上的一座丰碑。
卓和 学 中 越古 家 国 成气 竺 著 绩候 可 名 。的 桢 的 研,地 究曾理 工在学 作东家 中亚和 取季气 得风象
侯德榜(1890-1974)我国近代 著名制碱工艺家。 1926年他生产出 纯碱,获得费城 万国博览会金质 奖章,被誉为中 国近代工业进步 的象征。
北 京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根 据 地 阜 平 县 朱 家 营 小 学
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中国 近代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1877--1968) 陶行知(1891--1946)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的文化ppt1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的文化ppt1
第17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文学 1.鲁迅的杂文 2.郭沫若的历史剧 3.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说 4.曹禺等的戏剧 二.电影进入生活 三.音乐 聂耳 四.绘画 徐悲鸿 张大千 齐白石 冼星海
浙江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
《马路天使》剧照
《风云儿女》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乌鸦与麻雀》剧照(1949年)
聂耳(1912--1935)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墓
冼星海(1905——1945)
冼星海在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右) 和《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
徐悲鸿
鲁迅十二岁起入三味书屋读书
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
鲁迅全家合影(1933.9)
《鲁迅全集》
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
郭沫若(1892~1978)
北京前海两街18号的郭沫若故居
茅 盾 (1896~1981)
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故居
毛泽东和茅盾
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路的茅盾故居
巴金像
老舍(1899——1966)
《奔马图》
《群奔》
《愚公移山图》
《田横五百士》
张大千(1899--1983)
《庐山图》
《壽桃蜻蜓圖》
《仿唐人控馬圖》
台北市士林至善路的张大千纪念馆
齐白石(1864--1957)
齐白石在作画
《花卉四条屏》

柳岸双牛图
偷桃图
话剧《茶馆》
1960年,毛泽东接见老舍[右1],梅兰芳[右2],田汉[右3]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的老舍纪念馆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融会(六) 中华文明的再造——民国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融会(六) 中华文明的再造——民国时期

解析:根据题干“1925年1月”,此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进行国民革命运动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时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 在国民党手中,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阐 述,不能表明国共两党合作出现裂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 息得知当时中共把无产阶级参加革命、领导革命作为民族革命 胜利的重要条件,这表明共产党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中中共仍然和国民党保持党内合 作,仍然接受国民党的领导,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一、新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内阁制
清末局势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当武昌起义枪声响起的 时候,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在 1912 年走到了尽头。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宣布退位,旧的世界被扫荡,新的制度创建起来。
(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颠覆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 政体,成为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中最富于突破性的进步,是民主革 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完成了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 的先期目标,中国历史迈入新纪年。新制度的创建,给逐渐觉醒 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中国历史进 程继续朝着“独立、民主、自由”的方向奋进。
(
)
二、经济上——多元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政治上虽然没有建成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经济上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所谓的民族资本主义的 “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中国 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土地政策。
(二)民国肇始 1.政策法令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先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公民具有人身、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 会、通信和宗教信仰自由和权利。 (2)发布一系列政令,禁止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禁止妇女 裹足,禁止刑讯和体罚,禁止贩卖人口。 (3)外交上,表示中华民国和世界各友好邦国平等往来,加 冕国际公法,反对俄国的武装侵略。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教学设计例如民国时期的文化〔一〕教学设计例如民国时期的文化〔一〕教学设计例如导入:我国民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和社会性质怎样?〔学生答复后老师导入新课〕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____,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但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获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节课先介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讲授新课: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局部,观察李四光野外考察图,老师介绍李四光〕李四光先留学____,后又留学英国。

在英国刻苦学习地质学,还选修了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根底。

19___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

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奉献给我的祖国”。

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李四光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地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奉献。

____成立后,运用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如著名的大庆、成功、大港、华北等油田。

李四光为____的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出色的奉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中国直到本世纪20年代,根本上还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使竺可桢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决心竭尽全力创立和开展中国的气象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

20年代初,他在东南大学建立气象测候所。

1928年,他主持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创办北极阁气象台,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

他还大力建立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30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300余处。

从1930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播送,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场面。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民国时期的文化(1200字以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特点和代表性人物,掌握常见的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特点: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重大变革,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2.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

3.民国时期的文化代表性人物与作品:鲁迅、梁启超、胡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梳理出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并让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2.主体教学(70分钟)(1)介绍民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特点: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为学生建立起认识民国时期文化的基本框架。

(2)讲解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

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练习。

(3)介绍民国时期的文化代表性人物:鲁迅、梁启超、胡适等。

通过讲解和展示他们的作品和贡献,让学生了解他们对民国时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

3.拓展与综合运用(30分钟)(1)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互相点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合理竞争精神。

(3)开展教师提供的相应活动或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创作或研究任务。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日常评价。

2.提供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对学生对于民国时期文化背景与特点的理解程度、对民国时期文化艺术形式的准确理解与表达能力、对民国时期文化代表性人物与作品的评价等。

民国时期的文化(精选8篇)

民国时期的文化(精选8篇)

民国时期的文化(精选8篇)民国时期的文化篇1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教学建议教学思路本课重点介绍了在杂文、历史剧、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涌现出的一批着名文学家、艺术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把握这类学问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其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其共同的本质中找出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

针对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成就,只要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所起的作用及其所处的地位,进行仔细的比较,就会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内在联系、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印象。

重点分析郭沫若创作的六部历史剧,借古喻今,表达了人民对国民党顽固派黑暗统治的悲愤,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为制止顽固派的@@降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文学革命进展的缘由: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化,一批爱国、进步学问分子用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斗争,涌现了一批着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进步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一些进步的同学团体,如文学讨论会制造社,大量作家联盟,团结和培育了大批文学艺术家,促进了创作的富强。

重点突破方案对本课重点内容:鲁迅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及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解决方法可举出实例来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选读鲁迅的某一篇简短的杂文,郭沫若的历史剧的片断,观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等。

就。

"今日我们这节课先介绍民国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民国时期的文化篇2地位分析民国时期,由于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峻,再加上国民政府的不重视,我国科技和教育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很多科学家和教育家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他们的科学讨论和教育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作用。

但是在当时,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却无法实现。

教学思路老师首选引导同学回顾:从商代开头,我国的科技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文化(一),示例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
我国民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和社会性质怎样?民国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患严重,科学技术和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但许多知识分子抱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辛勤耕耘在科学、教育和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这节课先介绍科学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讲授新课:
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

李四光先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英国。

在英国刻苦学习地质学,还选修了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

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

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李四光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地
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运用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如著名的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

李四光为新中国的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
中国直到本世纪20年代,基本上还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使竺可桢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决心竭尽全力创立和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

20年代初,他在东南大学建立气象测候所。

1928年,他主持办起我国个气象研究所,并创办北极阁气象台,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

他还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30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300余处。

从1930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广播,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

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学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对中国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全面的阐述,次对我国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竺可桢之所以能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同他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分不开的。

三、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是谁在什么时间主持建成的?有什么重要意义?钱塘江大桥规模大,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以至1937年大桥建成后竟被视为奇迹。

当时我国的造桥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在此之前中国人在大江大河上造桥还没有先例。

茅以昇怀着“为祖国争一口气”的崇高志向,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了我国自己设计的座近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揭开了我国造桥史上新的一页。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创立中国的制碱工业
0年代初,我国用的纯碱全靠进口。

21年,刚刚拿到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到祖国,立志献身祖国的制碱工业。

他应邀出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从此,结束了我国完全靠进口洋碱的历史。

后来,他出版了《制碱》一书,将生产纯碱技术公开于世,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

发明“侯氏制碱法”
0年代,德国发明一种制碱新工艺,侯德榜前去考察,准备购买这一专利,但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无理刁难和敌视。

他气愤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
黑眼珠的人办不到了吗?侯德榜经过三年苦战,创造出世界先进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了世界舞台。

以上讲了民国时期四位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他们的主要科研成果,他们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五、中央研究院的建立
六、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教育家,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立即除旧布新,厉行改革。

他实行“教授治校”:大胆地辞退了那些水平低的外国教员,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和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到北大任教。

他按照西方的教育思想,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主义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各种思想、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在北大传播,如李大钊在北大开设马列主义课程,使北大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后来毛泽东赞誉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陶行知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他从美国留学回国后,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推行乡村教育,立志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办一百万个乡村学校,以改造广大的农村,
进而改造中国社会。

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一所培养乡村教师的别开生面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

这所学校主张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是开荒劳动。

他的《手脑相长歌》和将图书馆题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就是证明。

他主张教育要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师生亦教亦学,又参加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真知,才能改造农村,改造中国社会。

小结:
出示本课人物年表:
12年,中华民国成立。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李四光任湖北实业公司司长。

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18年,李四光和竺可帧分别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

21年,茅以升和侯德榜由美国加利基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

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提出地壳构造形态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

这是创立地质力学的开端。

侯德榜任总工程师的永利碱厂生产出亚洲批纯碱——红三角牌纯碱,在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

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中央研究院,任蔡元培为院长。

李四光任地质研究所所长。

竺可侦任气象研究所所长。

同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河南安阳小屯殷墟的考古发掘。

33年,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1937年完成。

上层公路,下层铁路,长1453米。

3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立。

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40年,蔡元培逝世。

毛泽东唁电称誉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41年,侯德榜创研的联合制碱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45年,李四光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方法》。

46年,陶行知病逝。

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扩展:民国时期,我国科学家、教育家为了祖国科学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进行了艰难的奋斗,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爱国科学家通过发展科学使中国富强的愿望,爱国教育家通过发展教育救国救民的抱负,终不能实现。

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之下。

要想真正地繁荣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就必须推翻旧中国反动政权的统治,建立
起崭新的社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