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赏析
李碧华《胭脂扣》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李碧华《胭脂扣》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碧华《胭脂扣》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李碧华,女,广东人。
浅析《胭脂扣》如花形象

浅析《胭脂扣》如花形象陈晓霞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胭脂扣》是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讲述了在青楼楚馆中所织就的一段缥缈瑰丽的人间绮梦,演绎了一出哀婉幽怨的旷世奇恋。
李碧华自小生活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里面,从小便听过许多旧式的勾心斗角,她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便来源于这样的环境和记忆之中。
《胭脂扣》是一部具有很浓厚的鸳鸯蝴蝶派风格的言情小说,作品中独特的社会背景唤起人们内心的怀旧之情。
一、如花的形象塑造如花是那个时代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风情万种,但是她有波折的身世;渴望真情,却感情受挫,最终只能选择用一死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会有这样的勇气为爱而死,为爱执着,本文将从如花的性格来解构如花的形象。
1、对爱执着,痴情女子如花遇到那个令自己快乐的男人,她爱的越深,她对十二少的姿态放得就有多低,在十二少学戏时候不顺对她的责骂、消极时抽鸦片,她也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陪伴他一起。
如花将所爱的男人当做是自己的全部,一旦失去便失去了自己所有的精神支柱。
但如花也有着传统的爱情价值观——那是一种就算经过天荒地老沧海桑田也对爱情的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可是无论如花付出怎样的代价,她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对她的捉弄,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为身份的不对等,生死都无法在一起,这是如花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悲凉。
无论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怎么样,如花都不抛弃,这种跨越了生与死的痴情与执着,让人感慨不已。
2、精明毒辣,占有欲强如花是个聪慧的女子,她能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之中,对着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面具。
当她遇见十二少她便变得像一个小女人了。
沉沦于爱情的女人总是小气的,因为真正的爱一个人是无法将自己的爱人拱手让人,如花正是这样一个得不到便要毁掉的女人。
她此生最大的快乐只是遇上十二少,所以她无法做到放手,只能采用最决绝的办法,与心爱的人共赴黄泉。
如花是爱十二少的,但是她对十二少的占有欲是非常强烈的,那种得不到就要毁掉的极端心理导致她做出这么极端的行为,但究极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情字。
《胭脂扣》:痴情女子为爱殉情自杀,半个世纪只为等一人

《胭脂扣》:痴情女子为爱殉情自杀,半个世纪只为等一人电影《胭脂扣》讲诉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北行纨绔少爷陈十二少(陈振邦)喜欢上石塘咀名妓如花。
这对民国爱情男女跨越半个世纪,在都市再遇的爱情故事。
民国少爷追女孩手段真高超妓女如花为爱甘愿赴黄泉少爷陈振邦一入倚红楼,一见钟情,喜欢上如花,那位万种风情的女子,为她剥橙子皮、放鞭炮、送自己写的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送铜床。
如花因此坠入情网,为他从此守身如玉。
少爷曾和如花说:你有多种样子,浓妆、淡妆、男妆、素颜。
你哪种样子都喜欢。
如花怕她所有的样子都呈现在陈少面前后,陈少会变心,于是说素颜不好看,花言巧语的陈少机智答道不好看,也要看,他喜欢如花所有样子。
如花帮陈少买了一件衣服,试探地问陈少衣服旧了怎么办?陈少问答丢了,人也一样。
你有那么多种样子,扔了一种,还有很多种。
陈家讲究门当户对,家母看好表妹程淑贤,瞧不上青楼女子如花。
如花与少爷陷入爱河,心头一热打算谈婚论嫁,招到陈家人反对。
陈家人认为陈少只是对如花逢场作戏罢了,绝不会让风尘女子如花入豪门。
陈少一怒之下为红颜,离家出走与如花同居。
可少爷吃喝玩乐习惯了,又无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美好的爱情抵不过现实的面包,他们经济开始拮据,如花不忍陈振邦每天在无所事事。
为他介绍工作到戏院唱戏。
后来,他们受到身份不对等的种种压力,不得不为现实低头,又不想放弃爱情。
因此如花说服少爷一起吞鸦片,赴黄泉。
如花害怕少爷临阵逃亡,在酒里放入大量安眠药。
没想到她真的死了,如花在黄泉路上默默等待陈少,当时的报纸给出了答案:青楼情种,如花魂断倚红。
名妓痴缠,一顿烟霞永诀;阔少梦醒,安眠药散偷生。
”如花爱陈少爱的卑微几次与陈母交锋如花单人匹马赴陈府,被陈母几句巧言躲开。
如花深知自己的身份卑微,跟陈少并非门当户对,和陈母坦言做妾也可以。
陈母言道陈少二十四,年少气盛,玩心重,玩几年不知道还记不得曾经的名妓。
陈少要如花去摆花街房子同居,如花得知陈少没有给她名分。
胭脂扣读后感

胭脂扣读后感《胭脂扣》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莫言所著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故事。
在小说中,莫言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充满阴谋和欲望的宫廷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胭脂扣》,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呈现的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一个美丽的宫女为主角,她因为一件胭脂扣而被牵扯进了宫廷的权力斗争之中。
在这个充满阴谋和欲望的世界里,宫女不得不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她的爱情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莫言通过宫女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思。
在小说中,莫言对权力的描绘尤为深刻。
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让人触目惊心,各种阴谋和算计不断上演,人们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这种权力的欲望使得人们变得冷酷无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利益的追逐,让人感到心寒。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爱情也让人感到心酸。
宫女与皇帝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们的爱情并不被社会所认可,而且受到了各种阻碍和威胁。
他们不得不在权力的纷争中挣扎求存,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莫言通过这段爱情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坚贞和坚韧,也让人深思爱情与权力的关系。
在《胭脂扣》中,莫言对人性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中,人们变得冷酷无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但与此同时,小说中也有许多善良和真诚的人物,他们在这个充满阴谋和欲望的世界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良知和善良。
这种对人性的多样性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胭脂扣》是一部充满了深刻思考和感慨的小说。
莫言通过宫廷的权力斗争和爱情的坎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受触动。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性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权力和利益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感悟的作品。
《胭脂扣》:浅谈如花悲情命运的几大原因及带给我们的爱情启示

《胭脂扣》:浅谈如花悲情命运的几大原因及带给我们的爱情启示前言:《胭脂扣》是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由梅艳芳、张国荣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如花与陈十二少的感情纠葛。
1930年代的香港,名妓如花爱上了纨绔子弟陈十二少,并谈论嫁娶之事。
但由于身份地位悬殊,婚事遭到陈家反对。
陈十二少脱离家庭与如花同居,以胭脂扣定情。
在同居后染食鸦片,两人渐渐经济拮据,在穷困中挣扎。
于是如花与十二少终订阴世之约,计划吞食鸦片殉情。
结果如花死去,而陈十二少被救活。
50年后,如花苦等陈不得,遂上阳间来寻。
这部电影间接展示的其实是再浓烈的爱,也会因为考验变得伤人。
被心爱的人抛弃,只留一人独记得昔日盟约。
随着时间的流逝,浓烈的爱意里充满了恐惧、怀疑、甚至卑微。
放不下的,早已成了执念,留下的只有悲情。
《胭脂扣》的布景也很值得慢慢品味,整部电影笼罩着浓厚的传统意蕴,中国传统戏曲随处可见。
影片的开始,陈十二少走进倚红楼包间,迎面而来的,便是如花的凄切唱曲。
两人的命运也如十二少送给如花的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般,朦胧不可知,却因为爱被推向深渊。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女主角如花为什么会如飞蛾扑火般爱上纨绔子弟陈十二少,与他发展了一段被世人所不认可的爱情。
在我看来,如花爱上陈十二少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
而在第三部分,我会分析《胭脂扣》这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并且谈谈我对爱情中如何不迷失自我的四个建议。
01、浅谈女主如花爱上纨绔子弟陈十二少的内在因素:如花内心高傲却又孤独,渴望爱与温暖,陈十二少正好符合她的想象首先,身处在风月场所中的如花,早已见惯了太多虚情假意,更懂得一份真爱的难能可贵;电影开始时,陈十二少对女扮男装的如花一见钟情,被她妩媚的姿态和婉转的声音所迷倒。
第二天他便点名要见如花,一见如花便开口道:“你记不记得?”“昨天的事而已。
”如花笑应:“逢场作戏”。
后来陈十二少连续三次找如花,都吃了“闭门羹”。
舞蹈论文

古典舞《胭脂扣》赏析古典舞《胭脂扣》是著名舞蹈演员刘岩的成名作,也是我最喜欢我舞蹈作品。
我曾经学习过七年的民族舞,却始终对古典舞情有独钟。
只可惜古典舞对于柔韧性和舞蹈基础的要求实在太高,令人望而生畏,只能作为一个门外汉去欣赏它。
学过舞蹈的人都知道,著名舞蹈演员刘岩因超强的控腿能力被誉为“中国第一腿”。
只可惜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上摔成高位截瘫,终身残疾,我们只能在各种视频资料中回顾她当年的风采。
人们总说跳舞的人气质好,因为她们扮演的角色大部分都是清纯高贵的,我们愿意看也愿意演这类角色,她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坠落凡间的天使。
刘岩也是如此,她本身的气质是属于清纯类型的,因此,要一个演惯了清纯角色的演员破坏形象去演风尘女子的角色还要投入传神地演出,就需要演员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刘岩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她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流离眼神、内心的酸楚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
一直以来,古典舞的界定就饱受争议。
也许有人会说桃李杯的获奖作品《孔乙己》、《梅表姐》和《胭脂扣》等等,它们既不是戏曲风格也不是历史题材,它们怎么归类到古典舞里?事实上,古典舞不等于古代舞,对女性而言,古代舞蹈讲究低头含胸收腹夹腿的谦卑姿态,而现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抬头、挺胸、跳跃等更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要求。
古典舞的创始人唐满城先生曾说过“要变的恰恰是那凝固了的形”,凝固了就难与新时代结合,身韵作为古典舞的脉搏和灵魂,在对戏曲舞蹈改造的基础上,加入了当代审美理想,使得古典舞不再局限于戏曲风格和历史题材,产生出千姿百态而又万变不离传统之“宗”的古典舞当代新形态。
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古典精神的承继,就像古典舞《胭脂扣》,它的舞蹈语言是古典舞身韵元素与芭蕾相结合,揭示人物内心的压抑与抗争,表现传统文化中的某种精神禁锢与追求自由的人性的冲突,因此,《胭脂扣》也算古典舞。
《胭脂扣》观后感

《胭脂扣》观后感影片《胭脂扣》是由导演岳红执导,陈建斌、张颂文等主演的一部历史剧情片。
影片以百年前的中国上海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展现了社会变迁背后的人性沉浮和传统文化的辉煌。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影片通过一代代人物的命运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性。
从康有为到如梦,再到顾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有的人坚持自己的理念,有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屈服,有的人在困境中选择妥协,有的人在反抗中寻找解脱。
这些不同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人性冲突和戏剧性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演,使观众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深入感受到人性在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诱惑和挑战。
其次,影片以上海为背景,为观众展现了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民国早期的混乱和不稳定,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略,再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再现了那个繁荣而动荡的时代。
无论是打银器的熙熙攘攘的集市还是废墟上的孩童,都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类的命运。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如昆曲、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影片中的插画,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再次,影片通过对爱情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柔情和脆弱。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始终贯穿着整个剧情,不论是如梦对张志诚的深情厚意,还是顾绮珊对其丈夫的守候和坚持,都流露出一份纯粹而动人的爱。
影片并没有将爱情视为唯一的主线,而是将之融入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迁中,使之更加真实而感人。
观众在欣赏这个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会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影片所传递出的情感和思考让观众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对人物的深度刻画和人性的冲突表现,观众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都会面临选择和困境,而我们如何在这些选择和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坚持和信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能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胭脂扣》观后感

《胭脂扣》观后感《胭脂扣》这部电视剧以清朝末年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画家和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深入刻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观看这部剧让我有所感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一)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剧中的主人公张爱玲和陈设,在逆境中都显现出了复杂而脆弱的一面。
张爱玲是一个有天赋的画家,她的才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她却在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期望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嫁给了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男人。
而陈设是一个有着权势和财富的富商,他表面上看似坚强无比,但是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迷茫。
二人在爱情的纠葛中,面临了各种考验和抉择。
他们的故事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让人不禁深思人生的选择和成长。
(二)社会背景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胭脂扣》通过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了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展现了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命运起伏。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画家们受到了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束缚,而陈设这样的权势富商则利用自己的财富谋求自我保全。
历史的变迁对于每个人的命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对艺术和爱情的思考《胭脂扣》以艺术与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爱情的价值观。
在社会的压迫下,许多人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敢坚守真爱。
而张爱玲和陈设则以不同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爱情中。
这让我不禁思考,人是否应该为了现实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真爱?看完《胭脂扣》,我对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与历史乃至社会息息相关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有时是弱势的,但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追求真爱和梦想。
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剧,它通过爱情和艺术,为观众带来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视角的叙写
开头的三个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自杀前化妆的特写镜头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女人的独白,而并非对一段爱情故事的回顾。
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都是如花,旁白是如花,主观镜头是如花的视角,就连心理描写,特写镜头也多给如花。
十二少与如花的爱情过程,从相知、相识到相爱,镜头都是站在如花的角度上观看,对唱戏是如花主动,干煎石斑也是如花的二调二放,被姐妹簇拥着出去看对联也是如花抬眼看见十二少的笑,甚至于连铜床抬进去,也是随着如花回到怡红楼,观众才知晓。
在整部电影里,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十二少对如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只知道他迷恋她,他弃她而贪生,但十二少的心理曲折我们却无从而知。
影片少见地把男性视角抛到一边,而着重于从女性视角来描述故事。
就连影片中部出现的安定,他对于如花来说,也只是一个倾听者,观看者,他甚至评判的机会都没有,而相比之下,他的女朋友阿楚反倒对于如花的行为作出了反对与批判,可以说影片里把女性的情感、女性的观点摆到了重要地位。
男女性格错置
在香港众多软派爱情文艺等类型片中,女性的存在有利于衬托男性阳刚美之外的温存细腻,导演的主流男性认同意识会不自然地流露,其一、性别角色分工总有反差,男性在人格、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拥有主动权,而女性常处于被动境地;其二、影片多浅层展现女性样貌,关心女人怎样附属或认同于一个男人;其三、结尾往往以浪漫的童话模式遮盖女性被男性臣服的事实,以模糊性别差异的虚幻方式来完成男性对女性的施舍。
而反观《胭脂扣》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如花在影片中则担任了传统电影里男性的角色分工,她积极、勇敢,敢于选择与承担责任。
在两人的爱情开展中,如花虽对十二少有意,却吊足十二少胃口,如花可谓是主动地面对自己的爱情。
而如花主动提出要见十二少的母亲,在这场戏里,本应该陪伴一旁的十二少却缺失不见,如花受到了他母亲的不接受与轻蔑态度,却独自承受,而十二少能给的只是轻抚着如花的背。
对于他家人的反对,如花作出了努力的对抗,她带十二少去学戏,不让十二少回去继承家业,这里可以看得出如花对于十二少的掌控。
而从十二少的眉目之间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不情愿与被迫。
最后就连自杀殉情,也是如花毫无畏惧地选择走向死亡,并且她还在十二少的酒里下安眠药,这也可以说明如花代替十二少进行选择,而十二少服下鸦片的痛苦表情也可表明他心里的不情愿。
因而在电影里可以看出,如花完全担任了传统男人的主宰角色,而十二少更像个女性一样,被支配被逼迫,甚至得陪着爱的人死去。
女性宿命论
虽然《胭脂扣》一反之前银幕上性感尤物、花瓶调料的女性形象,将之扭转为独立意识的“人”,然而从故事情节的设置来看,导演想要表达的依旧是女性依旧无法摆脱被主宰,被牺牲的命运。
即使如花如此的自主与勇敢,她仍然还是受到命运的欺
压。
如同她问十二少:“(衣服)旧了呢?”“丢掉。
”“人呢?”“一样丢掉。
”“你怕什么,你有这么多种样子,我丢掉一种,你还有第二种。
”这两句看似寻常的情话,实则表现的依旧是女性被选择被遗弃的命运,女人指定了一个人之后,便从一而终,而男人则不尽然,如花依旧处于被男性统治之下的地位。
还有当如花去见十二少母亲的时候,本是同为女人,老太太却用乳前龙井来暗指如花不干净,并且点醒如花,再过两三年,振邦有可能已经变心了。
这也可以说明在男权社会下,整个社会都认同这种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并且女性也默许并且帮助维系这种权力体系。
如花一直保持着去文庙抽签的习惯,曾说过“以前有这些签,现在有你,我这一生都不算冤枉了。
“表现了如花对于宿命一直是信奉的,她靠着命运与爱的男人才能撑到今天这一步。
在无法反抗命运的安排下,如花选择了与爱的人一起殉情,这也是传统女性唯一选择能表达自己反抗的方式。
男性角色的独特性
要说十二少不爱如花是不公平与不确切的,要说十二少花心多情抛弃如花也是冤枉十二少的,而只能是说十二少的爱与如花比起来远远不够,一方面在于十二少的性格相比如花确实是懦弱,另一方面身为一个男性而又是家里的独子,十二少所要承担的责任的确重的很,并且唱戏怎能令一个少爷安心,因而只能说爱的不对等,两人身份悬殊所导致的爱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