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合集下载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 怀(不少于100

试述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及湘人的文化情怀(不少于100第一,民族文化层面:1、源于远古湖湘大地的”越”、”三苗”、”荆楚”文化系统。

这是湖湘大地的古老原住民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内,先后迁徙到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所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文化系统。

在宋代以前,湖湘还被视之为蛮荒之地,部分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下,当然也就没有受到汉民族主流文化的熏染。

宋神宗熙宁五年时,(公元1072 )才有蔡煜、章?开梅山,以及后来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

所以说,从远古直至宋代,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仍是“主流文化”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它的精神感染力则一直影响到现代。

历史上,湖湘境内的地域文化因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被边缘化,使得这一子系统文化具有顽强求生、敢于冒险、叛逆主流、独立不羁和草野蛮横的精神特质,这是湖湘文化强悍、坚韧、耐艰苦、不怕死的士风民习,“独立不羁、自我意识强烈、不肯调和、不肯轻易服人的精神内核”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湖湘大地民族构成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湖湘文化从开始就是多元并存和多元共构的。

-一些学者忽视或者否认了这种文化因子的历史存在及其巨大影响力,才将湖湘文化的源头锁定在宋代理学学派文化或书院文化等思想、精神文化的兴起上。

2、源于炎黄(二帝或部族)文化、舜文化等,在远古产生并在后世定形的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主流民族文化”系统。

这一-文化系统的影响产生于先秦,在秦汉形成大-统的国家后,随着全国书同文,车同轨,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加深。

但是,湖南的地理位置毕竟偏于-隅,地域内的交通也不太发达,故其强力的影响基本上只波及陆地或者水上交通要道所能够辐射的狭小地域,主要是湘北洞庭湖区、湘中平原地区以及偏远地区的县城。

宋代以降,赵宋政府加强了对湖南的开发,尤其是南宋王朝偏于一隅后,湖南由偏远之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这一-文化系统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理学学派之一的湖湘学派文化正是在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

湖湘文化精神包括《湖湘文化论坛》,湖湘文化的五种精神特质(文、郑大华)湖南省湖湘文化2022-02-2322:32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第一,学以致用的经世精神。

所谓学以致用,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学以致用虽然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优良传统,但它在湖湘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抢眼。

湖湘文化是以“湘学”为其核心支撑的区域文化,周敦颐发其端,胡安国父子发扬光大,王夫之时达到鼎盛。

“湘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学以致用。

第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赞湖南人为“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中原人物以独立”。

湖湘文化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以追溯到先秦荆楚文化传统之中,至近代依然如故。

革命志士杨毓麟在《新湖南》中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称之为湖南人的“独立根性”。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湖南人,尤其是近代湖南人,面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危机日深的局面,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志士唐才常就认为:“救中国从湖南始。

”杨毓麟同样认为:“欲新中国,必新湖南。

”杨度在《湖南少年歌》里更是充满激情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梁启超,他在19世纪末指出:“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第四,“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1920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湖南人的精神就是“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第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正是在湖湘文化精神的浸染之下,湖南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湖南人,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精神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枝独秀,领导潮流,叱咤风云,那是在近代的事了。

两次湖南人才在中国政坛的集体亮相,日破云涛,月临星汉,让湖湘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次是晚清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利在中国军政舞台上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湖南人才半国中”,“无湘不成军”,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挽救了儒教,延缓了清朝的寿命。

第二次是在民国时期,为代表的湖南将帅在新中国军政舞台上的崛起,文官武将人才泉涌,外平美帝,内平蒋家,史册写满湘人,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湖湘文化在国难之时,民族危亡之际,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厚积突发,顺势崛起,呈现了超强的爆发力。

曾左胡而湘军起,黄蔡宋而民国张,厚泽方,巨手挽颓势,普润芝露,弱国放强光,有文有化,风云卷湖湘。

纵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黄兴、蔡锷、这些湖湘文化的代表,我们发现了这些领头都是清一色的书生,奋斗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以德才兼备的天纵之姿,胸怀日月,眼纳乾坤,气压风云,对抗流俗和浮誉,反抗腐朽和堕落,道德文章,嘉言懿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乃至最后能做大事,做大官,成大业,享大名,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生前死后两荣光的辉煌人生。

君子德风,风行草偃,无疑,他们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象征、名片,也成为了三湘儿女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前进。

湖湘文化与辛亥时期黄兴的军事思想

湖湘文化与辛亥时期黄兴的军事思想

的核心 , 是贯穿近代 中国的轴线 , 主要表现是 为了救国救 民
甘愿献身的牺牲精神 。黄兴少年时就立下 “ 朝作书 , 暮作书 , 雕虫篆刻胡为乎 ?投笔方为大丈大 ! 的志 向, ” 为筹集反清资
平军的‘ 节命故事 , r往 , 十分 u 稍大一 “ 】 尤喜老庄 与禹墨及兵
法刑名, 对孙 子 兵 法 , 意 尤 多 。 进 入 两 湖 书 院 后 , 兴 注 ” 黄 “『 事 之外 , 娴 武 术 , 居无 事 , _文 更 平 喜控 烈 马 舞剑 为乐 , 之 从
袁 岿 然
( 芬 科技 大 学 , 苏 镇 江 2 20 ) 江 江 10 3
[ 摘
要]
黄兴提倡 以点带 面、 武力反清的革命方略 , 注重 实践, 他 提倡从战 争中学习战争 , 这些 思想在 湖湘文化的历 史沉
淀中均可找到根 源。黄兴的军事思想是湖湘文化承前启后 , 不可或缺 的重要部分 , 中共党人探 索正确的革命道路 亦有积极 对
汉 就是 理 想 的起 义地 点 之 一 。 因为 武 汉 为 九 省 通 衢 之 地 , 交
命思想遂萌芽脑 蒂r矣 。 而唐才常 的死 难直接促 使黄兴 f ” J 投身革命 。10 9 0年前后, 自立军起 义 , 兴 与唐 才常曾有 因 黄 过…段密切交往 , 后闲 J领 导 自立军 惨进清 廷杀害 , { 』 f 黄兴 闻 此盟耗 , 痛心疚前 ,益 知专 制恶毒 , “ 绝非革 命不 可。 L 10 ”6 9 2
随着 民族危机 的不断加深 , 黄兴逐 渐接受 了民主 、 民权
思 想 , 识到 “ 界 趋 势决 非 专 制 政 体 所 能 图 强 , “ 之 , 意 世 ”久 革
清廷必须经过艰 苦的斗争 , 革命党人的武装 起义应当多点 布 局, 全面铺开 。他主 张革命 的战略重 心应在长 江流域 , 而武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湖南人的精神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

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所谓“洪杨之难”,是指洪秀全,杨秀清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中一战成名,由此确立了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举凡一切军国大事,几乎都少不了湖南人的身影。

湖湘文化在近代的发达,有两大源头;其一是传统楚文化的孕育,这是间接源头;其二是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这是直接源头。

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尤其是相传作于湖南的《天问》,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质问。

这种精神后来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说,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渐融汇到湖湘文化的小传统之中,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保证了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当近代西方文明冲击湖湘大地时,楚文化因子历久弥珍,喷然而出,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阵营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胡宏,字仁仲,号五峰,福建崇安人,后迁居湖南衡山,隐居衡山20余年,终老于此。

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今四川绵州人,8岁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定居,后拜胡宏为师,成为胡宏的得意弟子,其学术思想较之乃师更胜一筹。

张木式的名声之大,还引起了另一位大学者——朱熹的注意,由此导致了学术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当时(1167年)朱熹37岁,张木式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

这二位青年才俊,在岳麓书院幽静的环境里,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的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论争三天三夜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他们的学术讨论是公正无私的,研究探讨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

“朱张会讲”以及朱熹在岳麓书院的讲学,几乎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到了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又出现了另一位杰出学者——王夫之。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丁仕原作者系湖南商学院中文系教授 (湖南长沙 邮编410205) 有人说,近代革命是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纵观一部近代革命史,在某种意义上无不证明了这一事实。

正是湖南人的鲜血,孕育了现代中国。

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1],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黄兴勇于任事,不争名利的高贵品质则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黄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湖南人的骄傲。

他仅仅生活了42年,就因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就是在这短短的42年间,黄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其精神为时人景仰。

什么是黄兴的精神呢?11聪慧勤奋,学以致用。

黄兴从小聪明勤奋,读书刻苦。

他读书认真,经常得奖。

他自己曾说:“兄弟在两湖书院时考试12次,6次列于第一。

”[2]无论在长沙城南书院,还是在武昌两湖书院或日本求学,他本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尽可能学习有用的知识。

在赴日本考察教育时,除考察学务,调查日本各学校情况外,还练习了枪法,重点进行各种姿势的打靶。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的是8个月的速成师范科,同时担任《游学译编》教育栏译员,翻译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对《湖北学生界》杂志创办也出力甚多。

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有关文章中说:“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磁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习室去而已。

”[3]21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这是黄兴的本色。

据传早在黄兴少年时,乡中有曾姓恶霸,因垂涎邻家一位美貌妇女,竟然将其丈夫陷害坐牢,再把她抢到手中。

黄兴对此愤愤不平,一次乘与其同坐酒席时故意弄翻碗里的汤,把曾的衣服弄湿。

曾大发牌气,骂道:“哪一家的猪崽子,竟这么没礼貌!”黄兴大声辩道:“我弄脏了你的衣服,你不能原谅;你奸污了人家的妻子,人家怎么能忍气吞声呢?”曾想打黄兴的耳光,黄眼明手快,揪住曾的辫子拖出席外,拳打脚踢,把曾打得眼红脸肿,在众人的劝解下才放了手。

游黄兴故居后的心得体会

游黄兴故居后的心得体会

游黄兴故居后的心得体会曾经听闻黄兴先生的名字,但对他的事迹并不了解。

最近去了一趟黄兴故居,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伟大。

黄兴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岳塘镇黄兴村,是一座具有湖南民居特色的老宅。

黄兴先生是辛亥革命时期南方的主要领袖之一,他曾经担任过同盟会的湘军首领,为推翻清朝尽力做出了贡献。

黄兴先生晚年回到家乡,住在这座故居里,他的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将这座老宅保留了下来。

现在,黄兴故居已经成为了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走进黄兴故居,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整座故居古朴典雅,屋子沿着中轴线排列,房间之间相互呼应,充满了湖南传统文化的气息。

在这里,感受到先祖的卓越功勋和家族的传统美德,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更加感慨。

在参观黄兴故居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触是黄兴先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他自小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断寻找解决办法,成立组织,发动革命,为爱国事业勇于献身。

他刻苦攻读书籍,多次被授予全国状元和进士头衔。

他一生中多次组织反清起义,卓有成效,对国家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黄兴故居中,我还了解到了黄兴先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勤奋学习,自我修养,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造福社会。

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天下为公”,他视国家和民族大义为巨大的责任和处事之道。

他尊重知识,守信用,讲究公正和道德原则,是一位真正的儒雅风范的国士。

通过参观黄兴故居,我深深感受到了黄兴先生对国家和中国人民的贡献和奉献。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崇高的理想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虽已离开了人世,但他先后的奋斗历程,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我在黄兴故居中,深刻领略到了一位真正的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更好地认识了我们的历史。

黄兴故居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遗产,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体现了湖湘地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湖湘地区地处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这使得湖湘人民培育了一种勤劳务实、勇于拼搏的精神。

他们利用水资源,开垦湖泽,发展农业和渔业,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和独特的湖泊文化。

在湖湘人民的努力下,湖湘地区成为中国的粮仓和鱼米之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体现了湖湘地区人民的坚韧和乐观。

湖湘地区曾多次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湖湘人民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勇敢地战胜困境。

他们相信“风雨过后天空更蓝”,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湖湘地区代代相传,成为湖湘人民战胜困难、追求幸福的重要力量。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体现了湖湘地区人民的深情和豪迈。

湖湘地区的山水秀丽、风景如画,这里的人民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湖湘人民以家乡为骄傲,以家乡的山水和文化为荣,他们用深情和豪迈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他人。

湖湘人民善良友善,热情好客,他们乐于助人,乐于分享,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体现了湖湘地区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湖湘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的人民秉承着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家庭和睦。

湖湘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们心系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湖湘人民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罗浪体现了湖湘地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坚韧和乐观、深情和豪迈、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湖湘文化是湖湘地区人民几千年来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它不仅是湖湘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丁仕原作者系湖南商学院中文系教授 (湖南长沙 邮编410205) 有人说,近代革命是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纵观一部近代革命史,在某种意义上无不证明了这一事实。

正是湖南人的鲜血,孕育了现代中国。

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1],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黄兴勇于任事,不争名利的高贵品质则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黄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湖南人的骄傲。

他仅仅生活了42年,就因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就是在这短短的42年间,黄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其精神为时人景仰。

什么是黄兴的精神呢?11聪慧勤奋,学以致用。

黄兴从小聪明勤奋,读书刻苦。

他读书认真,经常得奖。

他自己曾说:“兄弟在两湖书院时考试12次,6次列于第一。

”[2]无论在长沙城南书院,还是在武昌两湖书院或日本求学,他本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尽可能学习有用的知识。

在赴日本考察教育时,除考察学务,调查日本各学校情况外,还练习了枪法,重点进行各种姿势的打靶。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的是8个月的速成师范科,同时担任《游学译编》教育栏译员,翻译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对《湖北学生界》杂志创办也出力甚多。

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有关文章中说:“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磁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习室去而已。

”[3]21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这是黄兴的本色。

据传早在黄兴少年时,乡中有曾姓恶霸,因垂涎邻家一位美貌妇女,竟然将其丈夫陷害坐牢,再把她抢到手中。

黄兴对此愤愤不平,一次乘与其同坐酒席时故意弄翻碗里的汤,把曾的衣服弄湿。

曾大发牌气,骂道:“哪一家的猪崽子,竟这么没礼貌!”黄兴大声辩道:“我弄脏了你的衣服,你不能原谅;你奸污了人家的妻子,人家怎么能忍气吞声呢?”曾想打黄兴的耳光,黄眼明手快,揪住曾的辫子拖出席外,拳打脚踢,把曾打得眼红脸肿,在众人的劝解下才放了手。

从此之后,曾恶霸再也不敢欺压乡人了[4]。

以后的反清反袁,都与此一脉相承,关系极大。

31勇于任事,不怕牺牲。

黄兴以“无我”作为立身准则,大公无私,勇往直前。

同盟会的战争,几乎每役都由他指挥,虽九死一生,仍屡败屡战。

虽然落下了“常败将军”的雅号,但他为了革命,置自己生命于度外。

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三路人马有两路不能参加的情况下,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带上自己年仅18岁儿子黄一欧参加战斗。

这种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何等可贵!41大公无私,“无争”第一。

黄兴少时在家读书之外,喜欢“听乡间老辈谈洪杨革命事迹,特别是太平天国攻长沙的故事,稍长,喜读太平天国杂史”。

黄兴后来对人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

……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兄弟,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

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

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填胸,为之顿足三叹。

因此,我决心革命的当时,就留意于此。

我当时所联络的弟兄,以两湖等处的会党为多,这些的弟兄,大半是承太平天国余绪的后人。

我联络他们,首先引这事为鉴戒,告诉他们说:我们当革命党,一要服从首领,二要弟兄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福不享,有祸同当,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

我取名轸氏,就是前车既覆,来轸方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革命党弟兄,不要再蹈太平天国兄弟覆辙的革命要件。

”[5]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80人中有70人是黄兴的旧友,但黄兴仍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自己甘于担当副手。

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不就大元帅之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建党问题上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时,他远走海外,维护党内团结。

“功不必自我成”,是黄兴的名言,也是他宝贵的品质。

51追求平等,品格独特。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黄兴襄助一切。

据胡汉民回忆:“先生(孙中山)以余为总统府秘书长。

各部部长之职,则采纳克强意见。

”[6]另一同盟会元老张继在回忆中也说:“总理在临时总统期内,诸事由克强作主。

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座位。

而诸同志呼为‘先生’,甚少呼82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湖湘论坛》H UXI ANGLUNT AN 2004年第6期大总统者,气度使然,并非有人教之也。

一般趋炎附势者,则概称克强为‘克老’[7]从这些当事者的回忆,可见当时革命政权的一派新气象。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成中华革命党,党员要按手摩,向党魁宣誓,黄兴也不为所动,远走海外。

这种追求平等的独特品格,着实可贵。

(二)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兴是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杰出人物。

他是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不朽伟人,他的所作所为,又光大了湖湘文化。

尤其是他的精神,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从中我们更能看到湖湘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11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最大特色。

从胡安国父子创立湖湘学派,到王船山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从曾国藩所向披靡的湘军,到毛泽东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无不体现这一湖湘文化的特色。

黄兴的务实精神,也就是湖湘文化最大、最亮的特点。

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形成的事实求是作风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

试想如果曾国藩仍以清朝八旗军的方式组建军队,其后果如何?我们能了解的是,王明照搬马克思主义,丢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才能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

21勇于任事,是湖湘人物的鲜明特点。

黄兴的“常败将军”与屡败屡战,在湖湘一些杰出人物身上都有表现。

自称国士的杨度在他那篇名噪一时的《湖南少年歌》的长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少年期的活动:“我年十八游京甸,上书请与倭奴战。

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相杂半。

”[8]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方式为袁世凯的帝制进行鼓吹,结果自然是身败名裂。

为报段祺瑞知遇之恩担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居然针对当时教育界的状况,提出了三项主张:“一、本部设考试委员会,仿伦敦大学成例,学生入学毕业诸试,概由部办。

二、本部设编译馆,要求各大学教授通力合作,优加奖励,期于必成,务使期年之间,有新著数十百种,布之黉舍,辞理并当,餍人取求。

三、合并八校。

”正如钱基博所说,此论一出,引起各方面的反对。

青年视为大逆不道,而章先生认为宏奖著述,是甄别教员,顽然抗议。

合并八校,暗潮更是不可终日;加上适逢五七爱国日,警察厅因为年年闹事,禁止游行,咨请教育部转告各校,章却循例照办。

于是,早就盯上章士钊的人趁机发难,将其转知告示刊登在报上,并加以“摧残教育,阻挠爱国”的罪名,以激起学生的愤怒。

学生们捣毁了章的住宅。

章士钊也早闻风声,逃了出来[9]。

章士钊的作法如何不用评判,但勇于任事的精神可贵,体现了湖湘文化及湖南人的特点。

31疾恶如仇,是湖湘文化的本质所在。

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是爱吃辣椒的湖南人的特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德怀敢为人民鼓与呼,在庐山会议上与毛泽东针锋相对的提意见,堪为这方面的楷模。

王 运、宋教仁、蔡锷等一大批湖湘儿女,无不敢作敢为,对黑暗的东西勇于反抗,对新生事物热情支持。

(三)任何事物都犹如双刃剑,具有两重性与多重性。

黄兴精神也有其局限性。

他本着无争的精神从事革命活动,不争名争利,固然可贵,但革命的大名大利则不可贸然放弃。

武昌起义后,为了争得袁世凯对共和的支持,许诺袁推翻帝制后当第一任总统。

为了实现这一诺言,他以已之心度袁世凯狼子之腹,主张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推举袁世凯为总统。

这种行为,虽是英雄本色,却也表现了其对对手估计不足。

“二次革命”后,当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后,成立中国革命党,要党员绝对服从领袖,向党魁宣誓,并按手印。

黄兴不同意这一作法,离开了日本,避往美国。

由于黄兴不肯解释,以致不少人认为是他不服从孙领导。

如此等等,无一不暴露了“无争”的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湖湘文化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湖湘人物身上亦得到了很好体现。

如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就不断总结经验,并吸收洋务人才进入幕府,最终取得了胜利。

前面谈到的杨度、章士钊二人则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善变”是贬义语,如果人格不变,仅仅是做法与思维变化,不失为一种优点。

有人说,纵观近代革命以来的历史,湖湘人物既是革命先锋,也不乏守旧人士。

如叶德辉、王先谦、杨度、章士钊,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这方面的代表。

我以为,守旧固然不可取,但坚持却难能可贵。

21世纪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赶潮流,不固守自己的文化领地,失去的将无法计算。

有失有得,并不是说失去了就会得到。

尤其是文化,它是各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旦失去将无法弥补。

我认为湖湘文化的可贵就在于他能固守住自己的领地并发扬光大。

文化的多元化离不开这种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更不能抛掉自己的特点。

[参考文献][1]章太炎:《祭黄兴》,杜元载主编《黄克强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版,第419页。

[2]《在湖南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讲》,《近代史资料》总第6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3]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8页。

[4]刘志盛:《黄兴秩闻一则》,田伏隆主编《忆黄兴》,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85页。

[5]李贻燕:《纪念黄克强先生》,杜元载主编《黄克强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版,第419页。

[6]《胡汉民自传》,丘权政等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7]张继:《回忆录》(一),引自萧致治《黄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8]杨度:《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9]钱基博:《中国现代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68页。

责任编辑:刘剑康92《湖湘论坛》H UXI ANGLUNT AN2004年第6期 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